《红星照我去战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 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玉闻言也连忙掏出纸笔,要纪录张城的意见。

    张城见状果然放慢了语速,他缓慢而清晰地说道:“当前政府的首要工作便是实行我们工农党的根本核心政策——土改,和晋陕绥处于大后方不同,齐鲁是和日军交战的最前线,中日外部矛盾要远远大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我们的土改政策要灵活应用。

    对于土地资料,这是不容讨论的底线,一定要掌握在我们工农党的手里。不过对于不同地主势力的处理,出于抗战形势以及团结各方抗日势力的需要,处理方法绝对不能搞‘一刀切’,针对不同的地主势力要分开区别对待。

    如果是投靠日寇的地主豪绅那就不用多说了,杀头分地一切照旧,其家产、土地、店铺全部当作敌资处理,通通没收入库。

    如果是身有劣迹却能积极抗击日寇的地主势力,我们则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只要他能积极改正过来,对于以前的劣迹可以既往不咎,如果再犯那就再来追究不迟,至于多出来的土地,还是得分给无地的贫民,作为对其以往劣迹的处罚。

    至于身无劣迹又能积极抗日的进步地主势力,他们交出多出来的土地后我们可以给他相应的经济补偿,以拉拢他们为抗日所用。”

    李玉听完之后双眼发亮,手下纸笔不停写写划划,写完之后大为赞叹道:“书记的意见真乃真知灼见,深得统帅拉拢一大部打击一小部思想的精髓,这个意见我一定照办。”

    张城闻言轻轻一笑,抿了一口茶水,接着继续说道:“说完了土改,我们再来说说根据地的工业建设,由于我们齐鲁根据地身处敌后,根据地的经济工作必定会面临日寇的重重封锁,所以自力更生自主发展我们根据地的工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根据地的工业建设还是个零,我已经给周卫国下了命令,要他派人护送一部分工业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前来支援齐鲁的工业建设。

    我们齐鲁是资源大省,煤炭、金、铁、铜、铝、锌等矿藏储量非常巨大,只要有了足够的人才和设备,齐鲁工业大有可为。

    只是我们身处后方,时刻面临日军的威胁,所以我们的工业基地要尽可能地建设在山高林密的隐蔽区域,尤其是军工和重工,一定要做好伪装工作,不可让日寇发现。

    此外,虽然我们名为工农党,大力发展公有经济,但私营经济是公有经济的有力补充,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的,如今大西北根据地私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就是个明证。

    对城市里的私营工厂,出于团结大部打击小部的需要,我们在占据城市之后,不能像以往那样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切,和土改一样必须有区别地对待。

    对于投靠日寇、为虎作伥的汉奸走狗自然是杀头打靶、没收敌资;中间摇摆的势力则引导他积极向善,监督他们遵守我们根据地的工业政策,及时交税按时发工资,严禁他们剥削工人阶级以赚取利润。至于积极进步的爱国商人我们要给予大力扶持,令他们的企业和工厂尽快地发展和壮大起来。

    总之,我们搞工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我们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使得我们齐鲁根据地的工业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第三四三章 根据地建设 中() 
张城继续说道:“鉴于晋陕绥根据地的技术人才和工业设备很快就会送过来,根据地的工厂建设工作要尽快抓起来,厂房建设可因陋就简,只要干净整洁就行了,不用追求奢华。

    设备到位之后,主要是建设我们根据地的兵工厂和钢铁厂,可以使得我们根据地的枪支弹药能自给自足,无须外部的援助。

    另外制药厂、面粉厂、服装厂等关乎我们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民生工厂也要建设起来,提高我们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解决我们根据地的后勤困难。”

    听了张城工业建设的意见李玉犹如醍醐灌顶,有茅塞顿开之感,之后他又想到张城在发展榆林工业时还出台了一些先进的企业规章制度,便请求张城能把这些规章制度给他们一份,以便在齐鲁根据地推广。

    张城从善如流,马上命人把这些纪录企业规章管理制度的小册子交给了李玉和郭洪滔,两人拿到小册子之后只随意浏览了几眼,马上便认识到小册子中那些内容的重大价值,顿时如获至宝一般慎重地收藏起来。

    老实说,张城那些工业建设发展的意见以及企业制度在后世都是人尽皆知的粗浅常识,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却是划时代的真知灼见。

    果不其然,李玉、郭洪滔两人在听完了张城对工业建设的看法后简直惊为天人,佩服得不得了,把张城的看法全数记述下来,完了还把本子递给张城,请求他检查是否还有遗漏没有。

    前文说过,张城看着沉默寡言,其实内心里却是个极爱显摆之人,见到李玉、郭洪滔这两位在后世大名鼎鼎的革命先烈那么重视他的意见,就停不下来了,他继续说道:“说完土改和工业,我们再来说说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众所周知,齐鲁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和文化的创始人柳下惠、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齐鲁。

    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成就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齐国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回顾历史,齐鲁的文化教育是那么的辉煌灿烂,可以说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省,文化教育方面一向引领东方世界之潮流,海外的日本、朝鲜、南洋均受我们齐鲁儒家文化的熏陶。

    不过到了近代,不可否认,我们齐鲁的教育工作已经落在了后面,不要说和京畿地区的教育水平相比,就连南方的教育水平亦早已超过了齐鲁。

    迄今为止,我们齐鲁唯一名声在外的只有一个齐鲁大学,而且由于全面抗战的爆发,也已经搬迁到外地,可以这么说,我们齐鲁的教育事业目前是处在停滞甚至是倒退的位置上的。

    这样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我们根据地初步发展起来之后,一定要大力发展根据地的教育事业,鉴于齐鲁处在敌后抗日的核心区域,齐鲁抗日武装和日寇无日不战,高等教育方面可以暂时缓缓,现在不用过多考虑。

    目前我们应该集中发展基础教育和技工教育,基础教育方面主要抓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根据地建设起来后,要求每个村镇都必须建立一所小学堂,至于教师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由政府干部排班上课,或者是军队认识字的官兵前来给孩子们上课。

    至于能教会孩子们多少东西我们并不强求,只是给孩子们灌输一些基础知识,能看书识字,能数数算账就暂时够用了,总不能再像他们上一代人一样做个睁眼瞎,等孩子们成长起来后,想必我们也已经赶走了小鬼子成立了新中国,这批孩子就能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

    技工教育方面主要是对参加工业建设的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工厂工人,加快我们齐鲁工业建设的发展步伐,师资方面可由工厂的工程师、老技工担任。

    对于工程师、老技工前来担任技校的老师,我们政府可给予一些待遇福利,并确立奖惩机制,谁教会的徒弟、学生越多越好,不但可以提高工程师、技工的技术等级,还得支付一些现金奖励,鼓励他们积极教授技术,不要藏着掖着。”

    一口气说完那么多话,张城有些口渴了,不由自主地舔了舔嘴唇,郭洪滔见状马上就续了一杯茶递给张城,俨然以张城的学生自居。

    张城喝了口茶水后,又说到农业方面的工作,他道:“我们齐鲁土地总面积大约有15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就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省。

    另外,按照西方的说法,我们齐鲁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11…14c,年平均降雨量在550…950毫米之间,无霜期180…220天,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10c以上的积温一般在3800…4600c;光热资源较好,是生产粮食的大好区域。

    只是为了避免和日军正面交战,我们根据地大部分都处在山区地区,以目前山区的耕地能力,是无法支撑我们建设起全国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所以我们除了在平原地区和日寇展开武装斗争之外,山区的农业建设工作必须加以改进。

    发展农业,首先要大力兴修水利基础建设工作,其次要发展科学种植,优选优育良种,提高粮食亩产量,最后还要大力推广玉米、地瓜这些极少受天气、耕地影响的粮食种植,千方百计地提高我们根据地的粮食产量,以保证我们部队的粮食供应。

    另外,我见到齐鲁的百姓耕作方式仍然是老一套的一季一熟耕作方式,我看可不可以推进粮食轮作,旱地可多为小麦、玉米两熟或春玉米、小麦、粟两年三熟,江河地区可为麦、稻或麦、棉套作两熟。”

第三四四章 根据地建设 下() 
“粮食轮作?我只听说过南方和岭南有些地区一年可以种两季甚至三季的粮食,难道我们北方也能做到?”李玉兴奋地问道。

    “是啊是啊,如果我们齐鲁的粮食可以一年两熟的话那粮食产量就可增加一倍,百姓们支援我们抗击日寇的负担就可以大大减轻了。”郭洪滔激动地说道。

    张城对两人说道:“其实要想粮食一年两熟很简单,虽然我们根据地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山地,但日照充足,我看可以大力推广玉米和红薯这些耐干耐旱的粮食作物嘛。

    玉米产量高,不用太依赖天气、土地,简直就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优种粮食,玉米结出粮食后吃起来非常耐饱,玉米柑还可以喂马喂牛,晒干之后又能当柴火烧,简直浑身就是宝贝啊。

    目前齐鲁的百姓们每年大多数都只是种一茬小麦就完事了,其实这是对土地肥力的巨大浪费。我认为可以在收获小麦之后,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直接种上玉米、大豆或红薯,这样就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了。

    而且玉米又不占地方,我们大可以在小麦地的田垦及麦垄之间洒上玉米种子,也可以在房前前房后的闲地里种上一些玉米。”

    李玉和郭洪滔听完之后都倍感振奋,如果张城说的那些都可以实现,那根据地的粮食绝对可以翻一番啊。

    只是李玉还不太敢相信,深怕张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万一他说的都是吹牛的大话那农民可就遭殃了,他想了想后问道:“书记,你说的这些我都没听说过,有什么根据嘛?”

    张城思考了一会儿,我国后世是到五十年代才开始推广粮食轮作的,现在确实没有人这样种粮食,不过只要有人吃了头啖汤,精明的劳动人民很快就会仿效起来的。

    想到这里,张城便道:“目前好像国外有些地区是这样种粮食的,我国目前应该很少有人这样耕作。我看这样吧,我们可以开垦出几百亩试验田出来,一旦有效的话我们政府再来大幅推广,你们看这样可以吗!”

    郭洪滔一听就当场拍腿叫好:“书记办法真好,这个‘试验田’的方法更是神来之笔,区区几百亩试验田即使试验失败也影响不大,可一旦成功却是造福千万百姓的大好事啊!”

    李玉也连声叫好起来,心想书记就是书记,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己也需要多向书记学习才是。同时李玉还发现,这“试验田”的概念不单单在农业方面推广,甚至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的工作领域。

    比如说政府将要实行某项政策时,并不知道这个政策实行之后效果是好还是坏,但运用到“试验田”的概念中去,就可以挑选一个或者几个区域率先实行这个政策,然后政府就可以对这些政策静观其变化,判断出它的实际效果来了。

    张城继续说道:“说完农业,我们再来说说金融,我想大家都已知道,我们大西北根据地的西北人民银行成立之后,成为了老百姓存钱的首选,并且通过贷款业务,令得人民银行成为西北根据地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的孵化器,为西北经济的腾飞插上了一双翅膀。

    如今我们要发展齐鲁根据地,我看可以把齐鲁人民银行率先发展起来,印刷人民币的一整套设备我已经命令周卫国派人送过来了,只要设备一到位我们就成立人民银行,印刷人民币,关于人民银行该如何运作,我这有一份西北人民银行的运行经验和规章制度,你们可以拿去参考一下。”

    张城又命警卫员把一套册子拿给李玉和郭洪滔浏览,两人随便瞄了一眼就知道册子上的内容都是经验之谈,对于如何创建银行和运行银行都有莫大的借鉴意义。

    可李玉随后却迟疑地说道:“书记,成立人民银行好处非常多,我们肯定是举双手赞成的,开始目前我们根据地的资金非常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充作本金啊!”

    张城一拍额头,懊恼地说道:“瞧我,都忘了跟你们说了,关于银行的本金以及根据地的发展资金在榆林时我就已经准备好了,这次我带来了一百万美元和五百万的人民币过来,待会你们俩就跟后勤部的冯少杰办理一下交接,这些钱你们全都把它投入到根据地建设中去。”

    李玉和郭洪滔见张城把这么一大笔钱就这样交给他们管理,这是对他们多么大的信任啊!两人均十分感动地表示,一定要善用这笔钱,一分钱都不能浪费掉。

    张城对于这个时代工农党员的节操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如果是在后世,他宁可把钱扔大海里也不会交给官员。

    李玉有道:“书记,有了这么一大笔钱之后,根据地的政权组建工作就可以全面展开了,可是政府干部却非常的不足,我们是不是向中央汇报一下,请求中央给予援助呢?”

    张城点点头道:“嗯,你考虑的很周到,其实不仅是政府这一块,就连军队里也存在着干部不足的问题。中央方面已经答应过段时间会调派三百名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