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我去战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星照我去战斗-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外,张城还把在历次战斗中伤残的专业军人安排到根据地的乡村担任民兵干部,训练当地民兵的军事素质,在根据地中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大好局面。

    去年从华北逃难过来的百姓分了房屋土地以及各种完备的生产资料后,生产积极性完全爆发了出来,自从春耕开始后,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几乎全都泡在田地里,精心侍侯着自己的庄稼。

    工业方面,在政府大笔资金的投入下,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可谓是一年上一个大台阶,以榆林、包头两大城镇为中心的西北工业基地初步成型。

    在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中,苏联那批被铁人同志流放过来的“坏分子们”成为了中流砥柱,为了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及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今这批“坏分子们”已经初步融入了中国的社会,对在根据地的生活非常满意,已经有一大半的人才加入了中国国籍,并成为了中国工农党的入党积极分子。

    此外,包头钢铁厂经过张城上次的敲打之后,所有干部职工再次爆发了大生产的冲天干劲,如今月产钢铁达到了两万多吨,虽然和日本的钢铁产量还有很大差距,但在全国范围内,除了日本控制下东北工业基地外,已经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厂了。

    至于张城最为重视的榆林兵工厂,便携式火箭筒已经研制出来了,这种火箭筒主要发射的是火箭破甲弹,在近距离上打击坦克、装甲车辆、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军事器材和摧毁工事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可用来杀伤有生目标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

    火箭筒由于质量小、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很快就受到了所有部队的一致欢迎,争相申请为各部队配置,张城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拿下了一百门火箭筒,为即将出征的教导师主力列装。

    岁月如梭,时间飞逝,转眼间1938年已经进入了三月份。

    此时,全国各族人民都极为关注的徐州会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徐州是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点,又紧邻京杭大运河,为华北、华南和华中之间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显要。

    若中**队控制住徐州,就能确保横贯东西的军事大动脉陇海线畅通,利用该铁路线继续进行东西南北的战略物资和人员大规模调运,还能阻断南北日军占领线和占领区的贯通,并有利于部署实施对杭州和济南两大方向日占区的夹击反攻。

    反之,若徐州被日军占据,日军全线贯通津浦线,就可以利用铁路运输和机械化优势,轻易进行南北兵力和物资调运,可以从整个铁道线任意选择薄弱环节进行推进,大大提高作战能力。

    特别是通过和陇海线的配合利用,更容易向平汉线推进,进攻郑州和武汉地区,以及沉重打击中**队的主力部队和抵抗能力。

    1月26日,日军第13师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至此徐州会战拉开了帷幕。

    民党守军第11集团军第31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远、凤阳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军先后攻占临淮关、蚌埠。

    2月9日,日军第13师团主力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向北岸发起进攻。第51军与日军展开激战,伤亡甚重,

    12日向澥河、浍河方向撤退。第五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

    同时,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团军第48军固守炉桥地区,第7军协同第31军迂回攻击定远日军侧后,迫日军第13师团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军乘势反攻,并收复大片失地。

    徐州会战2月下旬,由于韩复榘的不战自溃,日军占领齐鲁大部,刚刚组建的日军第2军在司令官西尾寿造的率领下开始分路南犯,重新恢复建制的第5师团从齐鲁潍县南下,连陷沂水、莒县、日照,直扑临沂。

    不料,第五师团在徐州东北约150公里的临沂遭到庞炳勋军团的抵抗。庞炳勋是位老将,年逾花甲,其军团在参加淞沪会战之后编入第五战区,这时实际上只有5个步兵团、不足一个军的兵力。

    但是,第五师团由于被张城的教导师成建制消灭过,新建师团的绝对优势兵力遭到庞军的顽强抵抗后,竟然一时间奈何不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支那“杂牌军“。新任第五师团师团长国崎登觉得很丢面子,督阵猛攻。

    李宗仁闻讯后立即将预定北上增援滕县、协同川军反攻邹县的张自忠军,紧急改调临沂。善于作战的张自忠不顾与庞炳勋之间的私人矛盾,指挥所部与庞军内外夹击,大败日军。庞张两军以伤亡3000人左右的代价,毙伤相近数量的日军。

    消息传出,国统区顿时一片沸腾,张自忠将军洗刷了丢失了北平的耻辱,声望如日中天。

第三三四章 东进序曲 下() 
大名县位于冀省东南部,隶属于邯郸,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

    经过十几天的隐蔽行军,张城率领的教导师主力在八旅的接应下已经在大名县完成集结,除了教导八旅就地在冀东南发展外,其余各部将分批进入齐鲁地界。

    由于日军和民党军在徐州周边地区大打出手,此次教导师昼伏夜出隐蔽行军并未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只是日军占领华北地区后对当地百姓的大肆迫害让部队始终憋着一股气,恨不得马上挺进齐鲁,将齐鲁的日军杀个一干二净。

    教导师在大名县内安营扎寨后,张城便通过电台向总部汇报了教导师的行军进展情况,并向总部报告,教导师主力很快就要挺进齐鲁,教导八旅将留在冀东南创建渤海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敌后抗战,大肆扩充革命队伍,以支持我八路军的抗战。

    历史上,渤海敌后抗日根据地原本是由张城如今的搭档萧骅一手创建的,当时萧骅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他率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地区后,整编地方抗日武装,建立党政军各级组织,创办抗日军政学校培训干部,团结民党军高树勋部抗日,并先后组织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激战大宗家等战斗,打击了入侵的日军。

    在冀鲁边区,自1939年底始,边区的党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反“扫荡”、反“蚕食”、反磨擦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陆续侵占了清河区、冀鲁边区境内各县城及较大村镇,开始了频繁的“扫荡”、“清剿”和“蚕食”,推行所谓“治安强化”运动。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战形势日益恶化。

    1939年10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帅等就清河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给予重要指示。在许世有所率领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的支持下,清河区在黄河入海口两岸广阔荒原地带创建了抗日根据地。

    从此我抗日武装基本上跳出了原在胶济铁路两侧活动的狭小圈子,由被动转为主动。

    不过此时由于张城的乱入,冀鲁边区乃至日后的渤海边区将由教导师来创建了,相比历史上草创边区的困难,如今教导师兵强马壮,想必很快就可以将此地的日伪军势力、民党敌后武装以及土匪武装扫荡一空,建立起清一色的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

    此次留在冀东南发展的教导八旅经过了包头阻击战的磨砺后,战斗力大幅提高,邓骅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初步展现出来,以他为首的八旅军官初步赢得了士兵们的信任后,指挥起来越来越得心应手。

    以教导八旅一万多人的兵力,再加上强大的武器装备,在日军重心还尚在徐州的情况下,横扫空虚的冀东南地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如果八旅使尽全力的话,甚至可以北上清河将渤海连成一片,很快就可以组建起渤海敌后抗日根据地,

    不过张城是个谨慎之人,目前日本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两大重兵集团都在离齐鲁距离非常近的徐州周边,一旦教导师在冀鲁闹出的动静过大,万一日军回师冀鲁,那教导师可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张城考虑了一会儿,觉得现阶段还是实施统帅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比较妥当,还不宜过度刺激日军,以免日军调转枪口,把战略目标从民党军转向八路军。

    尤其现在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等兄弟部队和教导师相比,还比较弱小,并未在华北大地充分发展开来,万一受教导师牵连使得日军提前对华北发起大扫荡,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想到这里,张城心中挺进齐鲁的计划已经开始成型了,他的计划非非常简单,那就是教导师按照这个计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在占据齐鲁广阔的农村大地,不使用教导师的正式编制,以八路军游击队之名,大力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运动,积极扩充部队积蓄势力,以冀鲁广大平原地区的庞大人口,教导师的兵力至少可以扩充三倍。

    第二步就是在民党军陷入日军追击,常凯申即将挖掘花园口大堤前夕,教导师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主力尽出,大举进攻华北京畿要地,迫使日本重兵集团回援京师要地,教导师则在日军回师之前再次化整为零,返回齐鲁根据地,让日军白忙活一场,并促使民党军不需要掘开花园口大堤也能顺利南逃。

    第三步便是在日军发起武汉会战和民党军激战正酣之时,张城再次集结教导师主力在华北地区大闹天宫,一举拿下齐鲁首府济南,并攻占除了沿海地区外的所有齐鲁大中城市,千百倍地发展齐鲁根据地,将齐鲁纵队的兵力至少扩充到五十万以上。

    只要完成这三步目标,张城就可以把齐鲁根据地放心交给八路军其他兄弟部队掌管了,然后自己再率领晋陕绥野战部队、齐鲁纵队两大重兵集团挥师出关,和日本关东军争夺东北大地,实行战略大反攻的计划。

    若自己能在苏联米国战胜法西斯之前率领教导师拿下东北大地,并反攻进入朝鲜的话,以东北工业基地的庞大体量,工农党的实力到时统一全国的话根本就不用三年之久,估计半年就可以打过长江去了。

    另外,南洋也是张城觊觎的对象,后世南洋诸多小国在米日的挑唆下不断和共和国在南海起争端,这一世这些小国统统别想再建立起来了,张城一定要让南洋成为未来共和国的势力范围。

    如果这些目标都能顺利达成,那么新生的共和国一定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以东方第一强国之态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成为米苏之外的第三极。

    想起这个宏伟的目标张城就激动不已,恨不得现在就挥师出关打败小鬼子。

    只是,理想和前景无疑是非常美好的,此时却需要张城一步步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

第三三五章 齐鲁局 (540订加更)() 
在全师上下都在为挺进齐鲁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张城却独自一人关在会议室里静静地思考着部队进入齐鲁之后如何把齐鲁根据地给发展壮大起来。

    结合后世的记忆,张城知道我党此时已经在齐鲁发展起一支地方武装,早在1937年10月,日军侵入齐鲁,工农党齐鲁省委于同年冬起先后领导了徂徕山、黑铁山、天福山等地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10多支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后来为统一领导齐鲁各地的抗日武装,在1938年12月27日,经工农党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齐鲁纵队,张经伍任指挥,李玉任政治委员,王兵任参谋长,江骅任政治部主任。

    齐鲁纵队成立之后,各地抗日游击队分别整编为齐鲁纵队第2、第3、第4、第5、第6、第8、第9、第12支队和挺进、陇海南进支队,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1总队,临郯独立团。

    上述部队分布在鲁南、鲁中、泰西、清河、胶东、滨海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也是后世齐鲁五大抗日根据地的雏形。

    只是115师东进部队奉命进入齐鲁之后,由于和齐鲁本土部队之间实力相差不大,双方反而未能达到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力量一直都没能整合起来。

    这种情况直到1943年3月12日,统帅、朱老总等中央首长以工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合并115师与齐鲁军区,并任命罗容桓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后,才将齐鲁根据地的力量整合成一只拳头,实力倍增。

    当然,如今是张城以教导师七万多部队东进入鲁,和历史上115师仅仅几千人入鲁的情况大不相同,凭借教导师的强大实力,入鲁之后很容易就形成以教导师为主的局面,对于这一点张城自然当仁不让。

    对于教导师入鲁之后如何与民党地方武装相处的问题,张城同样不会给予对方发展的空间,他是一定要把民党势力赶出去的,虽说现在还是民工合作一致抗日时期,但随着八路军的迅速壮大,犯了红眼病的常凯申是一定会大搞民工摩擦的。

    而且民党武装在敌后抗战这一块实力非常弱,历史上民党武装在日军统治齐鲁期间,很快就坚持不住了,大部分都投靠日本人做了伪军,成为日本人手下的狗腿子。既然如此,张城当然不会跟民党武装客气。

    以齐鲁人口的庞大体量,张城认为齐鲁抗日根据地一旦发展起来,其规模是一定会超过大西北根据地的,这样强大的根据地,张城自然容不得别的势力染指,他要独霸齐鲁大地,让齐鲁根据地成为中**队抗日的桥头堡、大本营。

    3月3日上午十点,早已枕戈待发的教导二旅在丁伟的率领下南下鲁南,临别之际,张城向丁伟叮嘱道:“目前民党军和日军在徐州、鲁南等地激战正酣,教导二旅到了鲁南地区之后一定要低调从事,可化整为零钻入鲁南山区发展游击部队,一旦民党军对日军败下阵来,可相机向日军发起突袭,以掩护民党主力南下撤离。”

    张城知道,历史上惨烈的滕县保卫战即将打响了,在3月14日,日军第十师团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向滕县外围四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