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扬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欲扬明- 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⒄魏途蒙系拿芮辛担昂笙蛎鞒岢霾幌率魏推酵ü被ナ幸蟮母驹颉�

    如今,明朝皇帝提出了“永不禁市”的承诺,是他们通过连年的战争也未曾达到的目的,更是一份天大的厚礼。俺答怎能不喜出望外?

    接受了俺答的致谢,朱厚熜继续说道:“第三件礼物:文明!”

    “文明?”俺答不明就里,怔怔地重复了一遍。

    “不错,文明!”朱厚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目不识丁,可他在草原行将统一之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创立蒙古文字,使蒙古人民全凭口述心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蒙古民族也由此摆脱了蒙昧,走进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时代。这是何等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此举对蒙古人民和人类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丝毫不亚于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创立一个疆域横跨欧亚、广袤万里的大帝国!朕追思先贤,亦不能不为蒙古人民传承文明尽一份心力。是故,朕决定在各大边镇设立民族小学,在京城设立民族大学堂,各部王公贵族均可凭自愿,选送子弟前去求学,学成之后,既可应朝廷科举出仕为大明职官,亦可回草原为本部效力。民族小学及民族大学堂更对各部寒门子弟敞开大门,只要报名入学,就等若大明秀才,由朝廷提供食宿,依律给予廪膳。”

第四十六章刑马为盟()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土默特部身处最接近中原的河套地区,比蒙古其他部落更多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比之其他部落的酋首,俺答更有远见卓识,对汉人文化也景仰已久,别的部族要么礼聘请本族学者,要么从吐鲁番请来维吾儿族学者,他却独树一帜,利用掳掠来的明朝儒生为他的王子和各位王公贵族当先生。他手下的那些王公贵族们人人都能说几句还算流利的汉语就是明证。但是,面对明朝皇帝送上的第三件礼物,他却不禁踌躇了,没有当即应诺谢恩。

    一来是因为朱厚熜又犯了一激动就乱讲话的老毛病,俺答听不懂他话语之中那些诸如什么“文明时代”、什么“横跨欧亚”之类含混晦涩的新鲜名词;二来前两件礼物“和平”和“幸福”都是蒙古各部梦寐以求之事,称得上是厚得不能再厚的厚礼,可是第三件礼物“文明”,却让俺答心生疑云:选送王公贵族子弟去大明求学,焉知不是明朝要将他们扣为人质,防止各部违背盟约再度兴兵入寇的用意?

    虽说以往蒙古各部请求明朝恩准通贡开市,往往也要留下人质,但只以两三个为限,两家即便翻脸,也只牺牲那两三个人而已。哪象眼前这位明朝皇帝这么狮子大开口,竟要各部选送大批子弟入朝为质,当然能使各部投鼠忌器,不敢轻率撕毁盟约,但这么做,岂不引起各部王公贵族的强烈不满和集体反对?至于明朝皇帝提出各部贫寒家庭子弟也可自愿前去求学一事,或许正是为了打消各部王公贵族的疑心。如若真是如此,明朝皇帝的用意便是昭然若揭,算盘也就打得太精明了!

    俺答这么想倒也并不完全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只是,他没有想到明朝皇帝的用意更为深远。

    当然,朱厚熜之所以会提出这个建议,确实不完全是出于无私地替蒙古民族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目的,还有利用汉人文化来同化蒙古民族的用意。他知道但两族之间的猜忌也不是他发表一通“永为手足兄弟”的宣言就能消除的。因此,此刻见俺答没有立刻致谢,他知道俺答到底在担忧些什么,却也不点破,又笑着说:“王公贵族子弟不享受朝廷的廪膳津贴,可不是朕舍不得多花那点银子,而是朕知道,那些小孩子从小都是娇生惯养、锦衣玉食,跟我大明的官绅豪富之家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少不得要自己带仆役照顾饮食起居,朕就不必多此一举了。至于那些寒门子弟,因汉蒙两族生活习惯多有不同,他们的饮食起居诸事,还要顺义王予以配合,派一些忠厚老实且吃苦耐劳的仆役到各处学堂当差,为他们做些可口的饭食,这部分的开销,也由朝廷承担。莘莘学子,负笈东来,也真是不容易,朝廷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嘛!”

    俺答略微放心了一点:既然说了是自愿原则,各部王公贵族可以找出种种借口不把子弟送去;至于明朝皇帝的这一番好意,随便指派些普通部民子弟或奴隶娃子去应付应付也就是了。此外,能派仆役跟着一起去,名为照顾饮食起居,也可暗中监视那些学子,也不必担心他们会被明朝发展成暗探

    再次谢恩之后,俺答转向了自己麾下的兵士,高声喊道:“儿郎们,年年征伐,岁岁厮杀,只为能有饭吃、有衣穿。今日大明皇帝送给了我们三件厚礼,一是和平,二是幸福,三是文明,不但承诺永不再提北征之议,还恩准永不罢设各处马市,大家不必再拿命去换那些东西,能安心地照看自家的牛羊,每天都能坐在自家的帐篷里喝茶;大家的子孙还能去天朝上国读书、做官了!”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鞑靼阵营之中突然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

    俺答面带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将士们,等到兴奋的欢呼声渐渐平息下来,将双手一拍,一头通身雪白,没有一丝杂色的马被人牵了出来。

    俺答双膝跪在了地上,一手抚胸,一手戟指向天,对朱厚熜说:“久闻天朝父母之邦自古以来便讲究刑马为誓,俺答今日也刑马为誓,永世称臣,岁岁朝贡,绝不再犯天朝父母之邦!”

    倒在地上的白马痛苦地抽搐着,血从马脖颈上潺潺流出,慢慢渗进草地之中。两军将士们都在沉默地看着,不知道为什么,许多人的眼中渐渐盈满了泪水

    几百年来,汉蒙两族剑拔弩张乃至相互攻杀所结下的仇恨如同一块万年不化的坚冰一样,横亘在两族之间,但在这一刻,那块坚冰悄然出现了一道裂痕,虽然很浅,但是,朱厚熜相信,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下,总有那么一天,坚冰会融化成涓涓细流,滋润久旱的长城内外

    立誓之后,俺答又对自己的兵士喊道:“我们蒙古人的尊敬,从来都是献给英雄的。大明皇帝就是我俺答心中的英雄,他麾下的将士们也都是值得我们景仰的英雄,我们要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大明的英雄们!”

    鞑靼兵士一起大声应道:“者(蒙古语中“是”的意思)!者!者!”

    接下来第一军的将士们便见到了传说中草原迎客的盛大场面:几百上千名奴隶从鞑靼军队的阵后鱼贯而出,大块大块厚厚的毛毡自他们手上展开,铺上了泥泞的草地,一直铺满了两军阵前的空地。与此同时,一座方圆十多丈的帷幔也飞快地搭了起来,朱厚熜和俞大猷、杨博、严世蕃、张居正,以及随行护驾的镇抚司大太保杨尚贤等人、还有第一军高级军官都被恭恭敬敬地邀请入席,坐在厚厚的毛毡上,和土默特各部的王公贵族们宴饮欢笑。

    入座之后,朱厚熜对俺答微微点头,说:“顺义王的盛情,真是叫朕感激不尽啊!”

    “小小的款待,又怎么比得上陛下圣驾亲临给鄙部带来的无上荣耀!”俺答端着手中的银杯,跪在地上,双手将酒杯举过头顶,说:“为大明皇帝举杯,恭祝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土默特各部的王公贵族们也跟着俺答一起跪了下来,将银杯举过了头顶,这是草原上最高的待客礼节。朱厚熜酒量不大,看着那硕大的银杯,又想起了在那个时空曾经喝过的马**酒是何等的浓烈醇厚,心里就先怵了几分,但在这种场合下,他若是拒饮这杯酒,几年的苦心谋划就前功尽弃了,只好咬着牙接过了俺答奉上的银杯,用手指蘸了几滴酒弹向了空中,又蘸了几滴洒在了地上,然后举起杯子,冲着俺答和各位王公贵族微笑示意,然后将杯中的烈酒一饮而尽。顿时,只觉得从嘴巴到胃里都象是火在烧一般,和那个时空一样浓烈醇厚的马**酒仿佛要把他的内脏都烧穿了。

    见到大明皇帝如此娴熟地按照草原上的礼仪喝下了那杯酒,俺答和各位王公贵族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禁都怔住了。

    竭力平息了胃里翻腾的酒意,朱厚熜坐直了身子,端起刚刚被注满美酒的杯子,举到眉前:“为顺义王和各位草原上的雄鹰举杯!”

    俺答猛地回过神来,赶紧跪俯在了地上,双手举过头顶,接过了朱厚熜递过来的银杯,心中只觉得感慨万千,嘴角哆嗦着想说什么,却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最后也只是象刚才朱厚熜那样,敬天祭地之后,仰头将一杯酒倒进了自己的嘴里。

    从小就喝马**酒,长大之后只要不跃马扬鞭、持刀弯弓,酒杯就从来没有离过手的俺答,喝下了这一杯酒,竟象是不胜酒力一般,脸色突然涨的血红,不停地咳嗽起来。

    朱厚熜伸手轻轻拍打着俺答的后背,一边帮他顺气,一边开怀大笑起来:“哈哈哈!久闻顺义王海量,怎么只第一杯就如此?”

    他的笑声高亢爽朗,引得众人也跟着一起开怀大笑起来,许多人更是笑出了眼泪。俺答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如此三次,勉强灌下了偌大三杯烈酒,朱厚熜再也不敢硬充英雄,便将酒杯放在了桌上,笑着说:“蒙古兄弟和我们大明打了这么多年仗,难得象今天这样坐在一起,放开怀喝个痛快。可朕的酒量很浅,草原上的烈酒只能满饮这三杯,再多便要在顺义王及各位草原上的雄鹰面前出丑了,还请各位见谅。”

    草原上的待客礼节也跟那个时空一样,贵客喝过三杯之后,主人就不再强人所难,更何况大明皇帝已遵照草原上的礼节满饮三杯,已是天大的荣幸,俺答和土默特各部的王公贵族们也都不敢再向朱厚熜敬酒,就开始各自挑选,转而向他的那些随员们,俺答则把矛头直接对准了俞大猷,冲着俞大猷举起了杯子:“俞将军,请了。”

    俞大猷也举起手中的酒杯:“顺义王请!”

    俺答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然后把玩着手中的银杯,眼睛盯着俞大猷,意味深长地说:“北京城下,德胜门前,俞将军的大名就已铭刻在我的心中,却没有想到能与将军在草原相会!”

第四十七章惺惺相惜() 
(你的轻轻一点,点亮我码字的人生,支持数字,支持正版,跪求订阅。)

    听到俺答提起“德胜门”,俞大猷心中一震,脸上却仍带着淡淡地笑容,平静地说:“顺义王之名,末将更是如雷贯耳,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俺答的目光突然变得无比凌厉,却又强自压抑着内心的激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悠悠地说:“孛罗是我最疼爱的弟弟,自十五岁起就跟随我上阵厮杀,帮我打下了乌梁海部、永谢布部,还曾多次在战场上救我性命。可他却死于德胜门外,我当日曾对天发誓,定要手刃杀他之人为他报仇。这五年来的每一天,我都盼望着能与将军再度相会”

    俞大猷毫不畏惧地直视着俺答,平静地说:“嘉靖十七年八月,贵部自延绥入境,犯陕西境,劫掠十日而回。嘉靖十九年正月,渡冰河,犯山西,劫掠七日而回。嘉靖二十年六月,自大同入境,直驱太原,南至平阳,东趋潞州,北上出雁门返回,前后历时月余,沿途掳掠人畜资产,山西居民多遭劫掠,京师戒严。嘉靖二十一年春,犯宣府和延绥;夏,犯甘肃和大同;秋,大举攻掠浑源、灵丘、广昌,插箭峪、浮图峪等地,遇雨退去;随即,又驱万骑入大同,纵掠至八角堡。嘉靖二十三年七月,犯大同,陷古北口,入寇京师,历时三月有奇,兵锋所指,我大明大小百余座城池市镇化为一片瓦砾,将士死伤逾十万,屠戮掳掠百姓无算,顺天府及山西数百万军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俞某不才,身为大明军人,也早就对天发誓,有生之年定要扫平鞑靼,报此血海深仇。若非吾皇如天之仁,我也不曾想到能与顺义王同席而食,对座饮酒。”

    “这么说,贵军方才唱的那首歌也是这个意思了?马蹄南去人北望,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俺答冷哼一声:“看来,俞将军就算是率军南下平叛,亦不忘自己的志向啊!”

    俞大猷坦然地说:“国仇如山,俞某确实未曾有一日敢忘。不过,那首歌却非俞某所做,而是皇上御制;歌中所唱的也非今时今人今事,而是赵宋名将岳飞岳武穆。斯时宋室孱弱,偏安江南,岳飞岳武穆亦不得不饮恨南渡,遂有北望故国河山之叹。他所北望的,倒不是贵部,亦不是蒙古其他各部,而是与你蒙古各部也有血海深仇的胡虏金狗。但无论北望的是哪里,我辈军人精忠报国之心、守土保家之志却是历千百年而未变。”

    俺答为之动容:“哦?那首歌竟是皇帝御制?请问歌名可否见告?”

    “正是精忠报国。”俞大猷感慨地说:“惜乎吾生也晚,不能投身岳家军做一马前卒,如今也只能唱一唱这首精忠报国,缅怀英雄前辈了!”

    俺答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转变了话题,问道:“听说俞将军是大明皇帝一手简拔于行伍之中,并曾受赐宝剑一柄,可有此事?”

    俞大猷点点头:“不错。俞某当年郁郁不得志,被上司革职侯选多年,嘉靖二十二年到京城谋起复,于酒肆之中有幸得遇圣主明君,更辱蒙皇上垂怜眷顾,许以营团军统领之职,还将俞某质于当铺的家传龙泉宝剑赎回,配上剑鞘赐于俞某。剑鞘之上,镌刻的正是‘精忠报国’四字。浩荡天恩,圣心厚望,俞某无时敢望。”

    俺答紧紧地盯俞大猷,说:“这么说,大明皇帝赐给俞将军的宝剑正是将军随身携带的这一柄喽。可否让我欣赏一番?”

    俺答这一要求提得有些冒昧,如今俞大猷唯一的防身武器,就只有腰间那柄龙泉宝剑了。

    明军的中低级军官,尤其是那些因为战功由士兵提拔为连排长的低级军官,都已经装备上了兵工总署研制的新式手铳。这种被皇上赐名曰“27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