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腾空而飞的苍鹰,秦昊心中充满了骄傲,当世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训练飞禽来传递信息,而秦家在专递消息方面已经领先这个时代几百年了。
这四年来,在母亲贾玉的领导下,秦家商队牢牢抓住粮布铁马四业,大力发展,疯狂敛财,如今秦家在这四业上的生意,已遍布雍凉并兖四州,而秦家也凭此成为继甄糜卫吴四家之后,大汉第五大商业世家。
资金充裕后,秦温开始着手组建独属于秦家的情报组织:黑冰台。不过虽然有大量金钱作为后盾,但情报组织并不是有钱就能建立起来的,秦温对这方面并不擅长,过意不得不求助于秦昊。
秦昊则利用每年学习之余的一个月假期来帮助父亲组建黑冰台,“顺便”还组建了挂名在黑冰台之下,却独立于黑冰台之外,完全听命于自己的组织:锦衣卫。
和拥有数千人规模的黑冰台相比,锦衣卫却是要渺小的多,但锦衣卫的内部人员却无一不是精英,执行的潜伏任务也比黑冰台难的多。
锦衣卫目前实施最成功,作用最大的潜伏者共有四人,秦昊称他们为:四大密探,并且以天地玄黄来区分他们的重要性,黄字一号密探则是秦昊在太平教中的卧底,唐周的消息就是通过他专递给张角的。
“天下大乱在即,剩下的这三个月,看来是我最后的准备时间了!哎,这个时代水太深,远不是史书小说上描述的那么简单,百家,大汉,世家,还有很多辛秘我都还没弄清呢。算了,看看能不能从师傅那问出什么吧,最不济也要问出那个神秘师兄到底是谁!”秦昊心中暗暗想到。
……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三月。
在这六十一度的甲子年,承平已久的大汉帝国迎来了一场“大地震”,道家第一大教太平教居然起兵造反了。
三月一日,太平教百万教徒,在教主张角的带领下,头裹黄巾,称黄巾军,一路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和“反暴汉,杀昏君,诛奸佞,灭妖邪!”的口号,公然举兵造反。
张角举事后,天下哗然,各地豪杰也纷纷举兵响应。
西凉韩遂伙同北宫伯玉挑拨羌人再次叛乱,渔阳张纯张举响应张角号召起兵反汉,吴郡严白虎直接领军冲击郡守府杀太守,还有巢湖贼郑宝、江夏贼陈应、东海贼,白波贼等等。
整个大汉都陷入遍地烽火当中。
一直沉浸在酒色中的汉帝刘宏,刚得知这次叛乱规模居然这么大时,整个人都吓呆了,而洛阳朝廷的一众官员都惊呆了,叛乱年年都有,但谁怎么也没想到这次竟然是太平教,而且来的这么突然,这么凶猛。
张角这么大的动静,自然不可能丝毫不被察觉,其实早就有人看出来了,但奈何人微言轻,再加上十长侍之一的封谞被收买,在朝内替张角打掩护,所以这一类的声音根本就没人听。
而且众所周知,儒道两家向来是大汉最为忠实的支持者,乃是大汉的两柄利剑,剿灭百家叛乱,维护地方安定,儒道两家是功不可没。
太平教是道家第一大教,如果公然造反的话,那不是和整个道家对着干吗?这又置道家其他流派与何地?又让朝廷如何看待道家?
而且你张角已年过半百的,不安享清福,却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举兵造反,你到底图啥呀?
是想当皇帝吗?可就算你打下了江山,又能坐几年?而且交给谁继承?你张角根本连儿子都没有。
对于张角造反的动机,忠于汉室的官员们想不明白,汉帝刘宏想不明白,曹操袁绍等未来的诸侯们不明白,就连秦昊也不太明白,不过明不明白已经不重要了,黄巾起义已经开始,大汉帝国已经岌岌可危了。
叛军一开始打着传道的幌子进入各地,结果却突然举事,内外夹击之下,各地驻守官兵不敌,众多城池沦陷。
叛军攻入城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接济贫苦百姓,然后则是杀贪官诛豪强。
广大贫民见到平时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们纷纷陨命时,纷纷拍手叫好,高呼苍天有眼,很多人都因此加入黄巾军的行列,黄巾军的规模也如同滚雪球般迅速壮大。
第27章 注定霍乱天下的男人()
第26章:注定霍乱天下的男人
有些人或许武力并不出色,智力也不算顶级,但是却注定成为霍乱天下的根源,黄巢就是这种人!
原史上的黄巾军走过很多弯路,但是这一世有黄巢这位智力高达95的造反王做为军师,黄巾军自然不会再走以前走过的弯路,继续再重蹈覆辙。
原史上黄巾起义犯了两个最大的错误,一得罪了天下世家,二行流寇策略。说的是有两点,实际上只有一点,就是黄巾军因得罪了天下世家,所以不得不行流寇策略。
黄巾军为什么会得罪天下世家?
东汉立国之初,光武帝刘秀通过与天下世家共享天下的承诺,从而得到世家的支持重立大汉,不过这也造成了如今尾世家大甩不掉的局面。
世家豪门的总人数只有不到大汉总人数的百分之一,但却占据天下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而且依然大肆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侵占民田,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会站起来反抗。
黄巾军中几乎都是这类贫民,所以也不难想象黄巾军对待世家大族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
原史中,黄巾军对待世家是不分好坏,见到就直接屠杀的,所以自然受到所有世家的联合抵制,这直接造成后来每当黄巾攻城时,城中的世家大族都会联合起来帮助汉军守城。
而且世家的支持力度很大,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物资给物资,若这样依然守不住的话,甚至还会派私兵协助守城。
不帮忙不行啊,一旦破城那可是家破人亡的结局,所有族人都会被杀,家业也便宜了黄巾贼,这是所有世家都无法接受的,所以自然是纷纷反抗。
所以说黄巾之乱与其是张角要造汉室的反,倒不如说是广大贫民要造富人的反,这是由汉室内部积累已久的阶级矛盾,从而引发的一场贫与富之间的战争,黄巾就是贫民阶级的代表,汉室代表的则是世家阶级。
贫民百姓有什么?除了自身外,什么也没有。可豪门却掌握着权势物资财富和知识,所以贫民百姓与世家豪门之间的角逐,向来都是不公平的。
东汉时期世家的力量更是远超其他朝代,连汉室也不敢轻动,又更何况张角呢?所以从站在天下世家的对立面的那一刻开始,黄巾起义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汉室有世家协助守城后,顿时防御力大增,而黄巾军的推进速度则大大降低,直到最终后继乏力,停滞不前。
攻不下城池也就意味着队伍无法继续壮大实力,而此时已反应过来的汉室,在面对亡国危机之时,爆发出来力量也是极其惊人的,黄巾要想抵挡就不得不转换策略,行流寇策略来壮大自己,否则只有被剿灭。
不过这一世不一样,有黄巢这个智者在,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黄巾军主动往坑里跳。
黄巢首先是当着所有渠帅的面,向张角陈述了得罪天下世家的坏处,和对今后发展的不利,黄巢原以为将道理讲出就会得到众人会认同,可是却没想到遭到除张角外,包括洪秀全方腊在内的,所有渠帅的反对。
这时黄巢才知道黄巾,或者说是百姓,对世家到底是多么的怨恨,黄巢虽也属于寒门,但家中不至于揭不开锅,所以最初对这种怨恨理解不深,不过现在明白了也不晚,这种怨恨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经过200年的积累,几乎无法化解,就算自己等人不举事,未来也肯定会人站出来反汉的,大汉该有此劫啊。
虽然所有渠帅都不认同,但是黄巢并没有放弃,而是改变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劝说。
黄巢是这么说的,汉室和世家就好比两座大山,黄巾想要将其彻底移走,定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两座山一起搬的话,既费时间又费力,得不偿失,而一个一个地搬,则会轻松很多。
大汉和世家就好比这两座大山,我们完全可以在将大汉灭亡之后,在调转枪头对付世家也不迟啊!而两个一起对付的话定是费时又费力,所以为什么不用省时又省力的方法呢?
黄巢简洁的比喻让所有渠帅都为之沉默,最终张角拍案决定改变黄巾军的原有方针,改为不再针对天下世家,而是针对为祸一方的小型世家。
张角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拯救了注定失败的黄巾军,如果黄巾军依然站在天下世家的对立面,就算有项羽等召唤人物的协助,也是注定无法成事,毕竟个人再强也无法对抗大势。
黄巾军改变了对天下世家的态度,而天下世家见黄巾军没有招惹自己,自然也不会自讨没趣去主动招惹黄巾军,汉室兴亡他们才不再乎,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的家族兴亡,再说王朝更迭也没什么不好,说不定还是自己家族壮大的机会呢!
当然还是有人在乎的,就是那些臭名昭著小世家,这些世家见平日里的那些贱民们居然敢站出来造反,而且只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对自己下手后,顿时惊恐至极,于是全力协助官兵守城。
小世家的力量毕竟有限,根本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不过对驻守官兵来说,蚊子再小也是肉,聊胜于无嘛!
在黄巢的影响下,这一世的黄巾军没有受到天下世家的联合狙击,在汉室反应过来之前,攻城略地自然是十分顺利的,而有了持续供血的根据地后,黄巾军自然没有必要和原史上一样行那流寇策略!
什么是流寇策略?
就是不理生产,不管农桑,也不以占据地盘为主要目的,攻下城池后,以劫掠手段为主,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起义军的实力。
流寇策略有利有弊,好处就是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起义军的实力,从而面在对官兵的围剿时能多几分胜算。
坏处则是难以控制,一开始开始还好说,不过尝到甜头后,杀红眼的起义军可就不会在管什么礼仪道德了,到时义军将会变成乱军,名声彻底败坏不说。而且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破坏。
黄巢自己的造反之路,走的就是流寇策略,不,比流寇策略更彻底,或许称之为蝗虫路线应该更加合适。
当然,黄巢之所以这么干,那是因为他没有选择,若有选择的话,以黄巢他95点智力,是绝对不会选择行流寇策略的。
黄巢不像张角拥有的这么好的造反基础,起义军不但兵微将寡,而且出于被动状态,在这种敌我实力过于悬殊的情况之下,若不行流寇之策的话,等待黄巢的就只有被剿灭一途。
历史上的黄巢将流寇战和运动战给发挥到了极致,队伍在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中,不但没有减员,反而越打越多,义军每破一城后,立马夺粮毁城,百姓失去居所和食物后,除了加入叛军外,除了饿死也无路可走。
每当义军粮草不够时,黄巢更是直接以人肉充粮,所以黄巢的军队每到一处,几乎都是赤地千里,当地的那些百姓并不是被杀完,而是被吃完的。
黄巢魔王的名声也是由此而来,凭借这种残忍的手段,黄巢一次次打破唐军的封锁,而且给唐军带来巨大损失,最终硬生生拖垮了唐朝,葬送了这个华夏史上最伟大的王朝。
正是因为黄巢名声臭到了极致,所以他才深知好名声是多么的重要,打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没有好名声去引的四方豪杰来主动投的话,想成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要行了流寇策略,那起义军的名声迟早都会彻底败坏,这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到时候不但不会有人才投奔,而且连百姓都不会主动加入义军,队伍再也得不到常规的兵力补充,这对一支任何起义军的打击是致命的。
不过历史上的黄巾军又为什么要行流寇政策呢?
别看原史上的黄巾起义的规模确实很大,初起叛乱人员就多达百多万,后来更是波及到千万人,汉室经历这场****后,人口直接从五千万降到三千多万,一千多万人在这场中丧生,足可见黄巾起义到底造成了多大的破坏。
不过破坏虽大,可实际上黄巾军并没有攻下多少地盘,世家的阻拦给黄巾军的攻城造成极大的困难,真正占据地盘其实连一州之地都没有,而且地盘与地盘之间也连不起来,都是一块一块的飞地,随时都有可能被汉室重新夺回。
所以黄巾军才会行流寇策略,因为与其被汉室集中力量逐个消灭,还不如行流寇战,主动出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而在生死面前,名声就有些微不足道了,毕竟连命都保不住的话,要名声又有什么用?
黄巢的建议使原本注定失败的黄金起义多了那么一丝成功的可能,只诛杀为恶的小世家,如此虽也得罪了世家,但也没得罪死,不至于站在天下世家的对立面。
而没有世家阻拦的黄巾军,其攻势几乎是一帆风顺,黄巾军在攻下城后立马诛恶放粮征兵,留下了部分的驻守兵力后,黄巾主力军立马继续攻略其他城池。
这么做虽然会随着地盘的扩大,而造成兵力分散影响战力的局面,但是却可以保证统治的稳定,源源不断的为黄巾军输血,增强持续作战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种种,黄巢还为张角制定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黄巾天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集中力量拿下豫州。
由于太平教在各地之间的势力强弱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的实力其实并不足以解决当地官兵,于是黄巢向张角建议将36路义军中势力相对弱小的先调离当地,先集中力量拿下重要的可以拿下的地盘。
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由于太平教在豫州的影响力最大,再加上豫州是大汉最富裕,人口最多的大州,所以成为了黄巢的第一目标。
张角看到了黄巢计划后,认为可行性很高,于是直接将从36路渠帅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