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翠在来的路上,已经将此事考虑清楚了,区区五个封君,根本不是事。
此刻,听到楚王一问,立即便应道“大王,喜君等五人,本来就是待罪之身,身为封君,未得大王诏令,擅自返回封地,形同谋反,理应灭族!”
“好,令尹之言深得寡人之心。”说着,熊槐看着景翠三人问道“只是,寡人担心喜君等人会负隅顽抗,不知哪位贤卿愿去将他们抓捕?”
景翠三人见楚王看过来,立即拱手请命道“臣愿往。”
熊槐见状,沉吟了一下,开口道“令尹身为百官之首,不能轻易离都。而宋国那边,事情还定论,寡人担心东方再起波澜,还需柱国在国中坐镇。”
说着,熊槐看向公孙衍道“故,这事便请犀首走一趟,带兵剿灭喜君等五家,抓捕他们全族回郢都受刑。”
“唯。”
接着,熊槐脸色一正,肃然道“令尹,喜君等人私通敌国在先,而后畏罪潜逃在后,实在是欺寡人太盛。左徒说,地方大臣权势太重,以致群臣桀骜不驯,不把寡人放在眼里。寡人深以为然。故,寡人打算采纳左徒的建议,限制地方大臣的权力。”
说着,熊槐看着三人问道“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景翠与昭雎闻言,心中俱是一沉。
不久前上朝时,他们才得知此时,现在,时间才没过多久,楚王再次正式提出此事,他们完全没有准备好。
此时,昭雎眼睛余光瞥了一眼一旁的屈原,心中已经闻到了一丝异样的气氛。
上次屈原主持变法,在群臣的反对下,最终功亏一篑。
时隔十几年,这次屈原再次担任左徒,难道是打算再次在楚国掀起一场变法吗?
或许这次削弱地方大臣的权力,仅仅只是开始,一旦地方权力被收回,那时,若是楚王全力支持,恐怕屈原会强行推动变法。
只是···
昭雎心中疑惑的是,这次变法成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高?
是不是与上次一样,准备不足,贸然行动,最后遭到群起围攻而失败。
最重要的是!
昭雎眨了眨眼睛,看了楚王一眼,楚王的决心有多大?
若是大王跟上次一样,在群臣的压力下,调走唐昧,疏远屈原,不了了之,那就坑了。
此时,熊槐见景翠三人全都沉默不言,便点名道“令尹,这事卿怎么看?”
景翠沉吟道“大王,楚国行县制,已经有三四百年了,这么长的时间,一直都是县尹主事,贸然改变此法,臣以为会造成国中混乱,群臣疑虑,故,此事有些不妥,还需慎重考虑。”
屈原闻言立即开口道“令尹此言差矣!我楚国立国七百余年,之前一直都是随周制,分封大夫治理地方。直到三百多年前,文王一改前法,在申息两地设县,以县尹制之,至今三百年有余矣。
昔日文王改周制,虽然国中短时间内出现了一些混乱,但是,数年后,申息等地稳定下来,申息之地却为我楚国提供了大量精锐之师,庄王正是在各县的强兵支持下,称霸天下,问鼎于周。”
说着,屈原向楚王拱手道“大王,由此可见,县尹之法并非我楚国自古之法,只是文王之法。
如今三百年过去,原本处在边境的各县,如申息两地(申地在宛城附近,息地在蔡地南),已从边境重地,变成我心腹之地。县尹没有外敌的威胁,掌握县内的所有大权,对之内百姓予取予求,对大王则阳奉阴违。
这次各县面对秦韩联军来袭,一面向大王表忠心,一面同秦国私通,这便是明证。继续让县尹掌管县中所有大事,已经不合时宜。况且,人力有时穷,并非所有人都能同时精通军政之事。
并且,昔日一县之地,百姓多聚于城中,县中百姓稀少,县尹一人便可以处理全县之事。但如今则不然,一县之民,较之文王之时,百姓数量增长十倍不止,仅凭县尹一人,已难以处理全县之事。
故,臣以为县尹制,已经到了要变革之时。”
说着,屈原拜道“请大王在各县增设县丞县尉以及各部佐吏,以县尹为长,以其他人为辅,共同治理一县。”
此刻,景翠看着滔滔不绝的屈原,顿时一阵哑然。
他从早年跟随先王时起,便一直在军中领兵,从在威王以及昭阳帐下作战,到自己独自领兵作战,不是在攻打其他国家,就是在被其他国家打。这几十年来,都是在领兵打仗,对于地方政务乃至朝中事务,一直插手甚少,同样也知之甚少。
或许年少时,学过如何治理地方,但是,几十年过去,教他的老师早就化成灰了,现在他哪知道治理地方。
结果,现在,他才说了一两句,结果引来屈原的长篇大论。
更揪心的是,他竟然无法反驳。
此时,景翠张了张口,却什么也没有说。
熊槐见屈原拜倒后,景翠却没有说话,便点了点头,不管景翠十倍说服了,还是理屈词穷,反正令尹已经不反对了。
况且,熊槐对屈原所说的事情,更是闻言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
现在县尹,的确已经无法独自一人处理全县事务了。
虽然楚国各县还没有县丞县尉这一正式职位,但是各县之中,已经有了类似的职则划分,专人负责专事。而这些人,大都是由县尹的门客担任。县尹上任前,就将属吏全都准备好,一上任,便让这些人接手全县事务。等离任时,再将所有门客全都带走。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严重的弊端,那就是每次新县尹上任,都因为事务的不熟悉,而导致县中暂时出现一阵混乱。
直到县尹以及门客熟悉县中事务后,这才稳定下来。
而在北方的各国,尤其是秦国,早在商鞅变法之时,就确立了属吏之法。其中,最重要的县令县丞县尉这三个职位,都是由国君亲自任命。
想着,熊槐便转头向昭雎问道“柱国,不知卿意下如何?”
。
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举与考核()
昭雎闻言一脸的慎重,屈原所说的事情,他同样也了解内情。
但是县尹一职,不是王族成员担任,就是国中的大贵族担任,他们的能量也很大。更合况,这次屈原不仅想要收回县尹的权利,更要从封君手中争权。
这事的难度极高,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可是!
昭雎再次看了看楚王与屈原,若是大王真的决定在国中进行变法,那么他出言反对,同样也会惹得楚王不喜,更站在了楚王以及变法的对立面。
这同样也很危险。
昭雎想起几十年前秦国的那场变法,在国中贵族势力已经被极为虚弱的情况下,依旧遭到极为激烈的反对。
为此,商鞅大行杀伐,渭水两度为之赤。先说变法不好的人被杀了一批,后来说变法好的人同样也被杀了一批,整个秦国都为之侧目。
想起这两日来,血染郢都的情况!
现在,楚国还没有正式开始变法,已经有一大批县尹封君为之流血了。
但,昭雎心中十分清楚,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或者是三年,或者是五年,又或者是十年,还是要流血的,而且可能不仅仅只是流一次血。
未来哪一方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昭雎心中没底。
一旦站错队,他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而且还会赔上身家性命。
此时,熊槐见昭雎久久没有回应,又见昭雎头上冒出的汗水,似乎心中正在激烈的思考。
等了一段时间后,才笑着道:“柱国,今日贤卿与往日相比,可是大为不同啊!,往日贤卿才思敏捷,对答入流,怎么今日如此纠结,迟迟未能决断呢?”
昭雎闻言,立知楚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而且必须要他表态。
要坚定不移的跟楚王站在一起,要么旗帜鲜明的反对此事。
以他现在的地位,以及与楚王的关系,根本无法保持中立。
想着,昭雎立即应道:“大王,此事乃是我楚国近百年来的以此大变局,关乎我楚国接下来数百年的国运,臣不敢轻易回答,以免误国误己。”
熊槐一听误国误己之言,便知道昭雎的嗅觉的确非同一般,已经从这两天的事情中,闻到了大变局的气息。
对于昭雎的试探,熊槐直接给出了肯定答复。
于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不错,此事的确需要慎重考虑!”
说着,熊槐便不再催促。
昭雎闻言,心中有了底,缓缓点了点头。
这些年,楚王的心思越发深沉,令人难以捉摸。
先前为灭亡越国,隐忍十余年,也准备了十余年,然后一击必中,越国一战而亡。
显然,这次楚王真的决定再次开变法,肯定也是准备许久了,现在,已经箭在弦上,或者箭已离弦,贸然站在楚王的对面,极为不智。
当然,这次楚王针对地方,与他们这些在朝的大臣关系并不大。。。
而且,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对他们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可是,若站在楚王这边,那么剩下的,那就是楚王准备的如何了。
想着,昭雎立即开口问道:“大王,若是在各地设立县尹的属吏,那么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不知这些人,从何而来?”
熊槐看了昭雎一眼,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楚国贵族虽多,但是,一下子增加数倍的官吏,还是有所不足。
不过,这个问题他早就有了解决变法。于是,缓缓开口道:“关于官吏的问题,这很好办,可在朝中选拔一些人才外任,另,还可让各地县尹郡守封君推荐贤才。寡人会下诏,诏令各地,今年各地必须推荐一人来郢都,然后寡人会亲自出题对这些人进行考核,择其优着而用之。”
“而且!”熊槐顿了顿,又道:“若是官员依旧有所不足,那么寡人会在太学中对众学子进行出题考核。无论是各地举荐的贤才,还是太学学子,只要通过考核,但凡才华出众,寡人绝不吝啬爵位官职,哪怕是一县之长,也不是不可的。”
众人听楚王说完,全都点了点头,并没有出乎意料。
举荐或者推举,在各国甚至楚国,都是很流行的,而且在齐国,早在管仲之时,就已经开始举荐考核制度。齐国的淳于髡与邹忌,便是以举贤而闻名于外。
现在秦国的甘茂便是被张仪所举荐,楚国的陈轸,也是被昭阳推荐给楚王的。
这事虽然正常,但这种各地长官都必须推荐一人的事情,各国都还未发生过。
此时,唯有景翠脸色有些不正常。
毕竟,举贤用能是令尹的职责,现在却要楚王下诏各地长官都为国举贤,从某方面来说,这也是他这个令尹的失职。不过令尹是举荐国之大贤,这地方属吏的事情,景翠即没那么多人,也拉不下这种脸。
总不能对某某某说,本令尹看你才能不错,决定举荐你做某某某县县尹的属吏。
这不仅是羞辱他人,而且也在羞辱景翠自己。
此时,昭雎见景翠没有开口,立即应道:“大王英明,若是依靠此法,的确能快速解决官吏不足的问题。”
说着,昭雎又慎重问道:“大王,不知各地封君哪里,大王准备如何处理。”
熊槐闻言露出沉重之色。
封君不比县尹,县尹就算无罪,身为楚王,也可以直接将县尹调走。
但是封君不行,就像这次,就算封君触犯死罪,楚王可以处死他,也难以插手封君封地之事。
此时,屈原见楚王没有说话,跟楚王已经进行过沟通的他,立即开口道:“大王,这次出现大量封君私通伪王,全都是因为封君与大王疏远的缘故。故,臣以为,为了加强大王与各地封君的关系,理应派出大贤前去担任令尹,以协助各地封君,让各地百姓也能沐浴大王的恩泽。”
“令尹!”昭雎喃喃了一声,心中一松的同时,也心中一紧。
好在楚王还保留着理智,并没有对各县一样,对封地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必然会激起各地封君的激烈抵触。
但是,令尹一职,不仅可以处理政务,必要时,还有统兵之权,可以说最重要的官职。
原本,昭雎还以为楚王会安排一个太傅之类的职位,不想却是令尹。
若是封君们不愿呢?
想着,昭雎便问道:“大王,此事是否需要与封君们商议?”
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诏令()
熊槐闻言笑了笑,然后微微仰起头,霸气四溢的道“柱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难道寡人任命地方封君的令尹,还要取得封君的同意吗?若是寡人任命之后,难道谁还敢反对不成?”
昭雎闻言顿时一滞,看来楚王打算强行在各地封君哪里派出令尹了。
虽然有些激进,但也表达了楚王对此事的决心。
昭雎脑海里思绪一转,突然发现,在此时此刻,正是强行派驻令尹的最佳时机。
而这样的时机,不是天命在楚王身上,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么就是刻意布局的结果。
想起瞬间崩塌的越国。
昭雎心中顿时一寒,原来箭已离弦,此刻他的意见已经不重要,楚王现在要的,仅仅只是他的支持,不,或者说不反对。
想到这,昭雎不敢看楚王,瞬间有了决断,拱手道“大王英明。”
此时,景翠顿时变了脸色。
原本,他自认在嘴巴上,远远不是以擅长辞令的屈原的对手。他还想着让昭雎反驳屈原呢!
结果,楚王一句话,昭雎就立即怂了。
见此,景翠心中又惊又怒,若是这种情况下,他这个令尹不出面劝阻楚王,谁还能阻止楚王。
一旦楚王用强,则楚国必然会陷入内乱之中,到时各地即便不敢反叛,也会与郢都离心离德。
如此,要是各国趁机来袭,则如何是好?
想着,景翠立即一脸决绝的开口道“大王,臣以为派出令尹的事情,十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