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夫大文豪-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一会儿文广又念及二弟,眼中含有热泪,若不是家中无有功名,二弟也不会去服了徭役,当初还想着花钱请人去代劳,但是母亲却是不允,这十里八乡都是祝家人,自己四个儿子还请人去当兵,这也实在是说不过去,族人怕是也会有微词。其实这些理由都是其次,主要还是因为母亲大人太过厚道了,只好把那长得五大三粗,每天偷鸡遛狗掏鸟蛋、十六岁还写不出一封信的老二文仲送去当了兵。

    四弟却是还小,十三四岁,也是早慧之人。大爷文广又叮嘱一番三弟带好四弟,四弟已经取得了童生资格,也可以考秀才了。其实童生资格也同样难以获得,大爷文广是自己考来的,三爷却是实在没有考到用钱捐的监生,平常三爷的酒友也大多监生,都是家里用钱捐的豪族子弟。四爷文远早慧,是个会读书之人,所以平常是在族里的族学认真上学,早出晚归,祝振东也见得不多,或者说四爷见祝振东见得比较多,大多数早上会来看一眼去上学,晚上却是不方便来。而早上一般祝振东不到日上三竿不会醒来,这也是婴儿脑子还在发育的缘故。

    最近风言北地怕是要打仗了,祝蔡氏每日是左右难眠,二子戍边已有三年了,再过两年便可以回来了,之前一年总有两三封家书回来,今年却不同,已经是十月了,还没收到一封书信,不免让祝蔡氏心中左右不安,只有跪在从云关寺请回来的菩萨面前诵着经书,心中才稍稍安定。

    第二天一早,祝蔡氏急忙着仆人唤来大儿,昨晚着实不安,平常虽然担心,却也没有昨晚心惊肉跳,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中担心二儿安危,一早就叫来大儿。】的!有;;您随时随地看!

第四章 大雁南飞() 
第四章大雁南飞

    “母亲早安!”大爷文广见仆人着急来唤,便匆匆赶来见母亲。

    “书民,你马上进学了,县里去了要多多打听北地之事,我心中实在是放心不下你二弟安危,往年书信还有几封,今年却是毫无消息。”祝蔡氏直接说出了心中不安。这书民便是大爷的字,是族学中请来的老秀才刘平武取的,意在读书为民的意思。

    “母亲,为儿心中也急,先前着人去问了与文仲同去的乡人亲眷,也大多没有消息。明儿去了县里多打听打听。”文广答道。

    “这可如何是好啊?”祝蔡氏一听有些慌了神。

    文广也感觉自己好像不该这么说,这样一说母亲怕是更加心忧了忙道:“母亲勿忧,都只是听说北地要战,但也只是要战,还未战。朝廷对外开战没有那么容易的,近十几年北地都是守成而已,哪有说开战就开战的,出征事大,粮秣银钱消耗极大,怕是轻易打不起来的。”

    祝蔡氏听到这话才稍稍安心了些,点点头:“不战的好,不战的好,北地鲜人野蛮,只要进步了中原,还是不惹为好。”

    文广点点头,虽然心中不认可母亲的说法,鲜人年年寇关,边民损失惨重,哪个不想一战功成,但是表面也只能安慰母亲。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大爷文广在县学苦读,准备三年后的秋闱中得举人,三爷慢慢稳定了些心性,操心着族中大小事情,四爷文远也是在族学中苦读,刘平武老夫子对他也是青睐有加。

    我们的主人公祝振东也长到了一岁有余,步履还稍显蹒跚,大爷文广也决定了祝振东的名字,以后就叫祝振国了,振为辈分,国为名。

    祝振国虽然一岁余一点,却是能说不少话语,还是祝振国自己掩藏身世来历故意少言少语,怕一鸣惊了众人。就算少言少语,也是在其他事情上惊了不少人,每天不哭不闹,要不就是静坐发呆,要不就是翻书学字,直惊得众人大呼:“文曲星降世!”

    只有面对祝蔡氏与祝徐氏才多说几句话,其他人来问,祝振国是一概不理会,只道母亲与奶奶有教授。其实祝振国也是装模作样问了一番,一个字问一遍就当自己会了。

    祝振国渐渐发现自己穿越来的这个世界不是自己以为的古代,之前还以为只是穿越到了历史上的哪个朝代,现在才慢慢发现,虽然这个世界的文字与文化还有社会结构与中国古代的明朝大概相似,但是在历史上一点都不同。在东汉之前历史还是与中国历史基本一致的,汉末之后完全不一样了。导致自己原先知道的历史事件与朝代更迭完全用不上。

    这个朝代名叫“大华”,已历五百年,现在年则是“承平”,今年已是承平十三年了,皇帝姓夏,叫夏祯,年方三十,正直壮年。看着承平的年也就知道大华太平已久了,北地长城关外是鲜人,也是游牧民族,实力很是强劲,只是有些松散。西北关外则是厥人,人口不多,却是全民皆兵,团结一致,也是大患。东北是真人,深山密林里的名族,人数不多,却是天寒地冻,除了匪乱,却是最太平的。北地一直有长城拒之,虽然小战不断,却是不失土地。

    南边还有蛮人,也叫山人,一般却是不出密林山外,与大华也稍有来往,却没有兵争。还有海外倭人为患,只在藓芥。

    祝家庄位于大江郡咸宁府青山县治下,离县城还有十多里地,自成一隅,庄中户有一千多,人口有五六千,大多姓祝,庄前有河名富水,河两边是大片水田,庄后是山,丘陵纵横,旱地也多,林子也密,物产算得上是相当丰富。之前祝家庄还未有这么多户人家,到了祝振国祖上中了进士,附近州县的祝氏大多慢慢迁徙了过来,慢慢开荒,才形成这么大的产业,也是祖上有德,凡是迁来的祝氏也多有照拂,帮助立业。

    庄口驰道中忽然传来有人大声鞭笞马匹的声音,驰道便是现代的高速公路,是可以一路跑马车的,所以要修得平整宽敞。祝氏家大业大,所以去县城的十几里路一直整修得相当不错。

    转过弯来终于看清了来人,正是祝家大爷文广驾着马车疾驰而来,片刻便冲过庄口进士及第的牌匾,直冲到府前大院,勒住驽马,大爷便跳下了马车。大爷亲自驾车急归引得众人纷纷侧目,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大爷跳下马车,马上有看门的小厮牵过马匹,卸下装具带到侧院去照料。大爷径直入了里院,三爷正往外走,见大哥行色匆匆突然回来忙问:“大哥怎么突然回来了?”

    “三弟速遣人去族学叫回四弟,为兄现在去见母亲,你也速来,事情重大。”说完大爷便直入内院。

    文斌不疑有他,照着大哥说的吩咐下去,自己也往内院走去。

    原来是文广在县里刚刚接到消息,北地边镇出征了。近来说要打仗的消息越来越多,官府邸报也是多有分说,朝堂之内各方大佬争辩良久。当朝承平皇帝虽然承平,却不是一个像承平的人,在位十三年了,国家也算是小有积蓄,三十而立,有着大抱负,几年前就想效仿祖宗开荒拓土,只是国家承平日久,朝中大臣多不愿轻易冒险。

    皇帝想实现抱负也是阻力重重,这些年承平皇帝慢慢整肃朝堂,该致仕的致仕,该养老的养老,直白点就是同意出征的上位,不同意的回家,一时间也是官场风暴。正是前文所说,打仗不是小事,涉及太多,粮秣钱银是基本,要预算打多久多少钱,要计划军队抽调方案,要整训军队战力,要考校将官能力。承平年久,除了北部边镇军队见过血外,大多军队不说见血,队列都站不平直。

    边镇士卒也不能乱抽调,还有原本防区要守,几百年来,节约开支,边镇本来兵力就一减再少,现在三边一共就不到四十万士卒守护万里长城。东北关东镇上有七万,正北大同镇有十七万,西北都护府有有十二万,已经是防守的最基本配置了,至于地方军队却是不足为道。抽调大事不可轻易启动。这也导致很多溜须拍马之徒上了高位,真正能筹划前后的有才之士却致仕回家。

    这也间接说明了承平皇帝有些好大喜功。【器器同时在线、,爱好者的。看zuopingshuji!

第五章 动员全国() 
第五章动员全国

    “母亲,北地出征了,三弟在大同镇除了老弱基本都抽调了,三弟也北征了,我祝家庄在役的一百三十七人全部北征了。”大爷文广见人都到齐了开口说道。大前年征军役轮到了青山县,整个县去三边的怕是不下三千人,只要家中不是独子的,年过十五的家家户户都有壮丁戍边,时限是五年。

    大华使用的是征兵制,当然跟现在的征兵制不一样,是强行征兵,戍边军每年轮换征兵,一个县大概十年轮到一次,规定家中非独子,有年过十五壮丁就必须出一丁,不论瘦强。而地方卫所征兵也是一样轮换征兵,每个县平均五年左右便轮到一次。当然地方卫所当兵与边镇当兵是天差地别的,地方卫所一般离家不远,最多百十里地,也几乎没有什么训练,主要负责一些守护城池,缉拿盗匪,收取盐税之类的事情。

    堂前主位坐着老母亲祝蔡氏,这一年格外显老,几乎忧心忡忡了一整年,左侧坐着大爷文斌,右侧坐着三爷文斌与四爷文远。祝蔡氏一听这话马上眼泪婆娑,强自镇定道:“书民,赶紧拿纸笔来,去信文仲,叫他多自珍重,不可逞强。”说完已是泣不成声。

    文斌文远脸色也是大变,兄弟四人虽有大小,却年岁相隔不多,最大的现在也才二十一岁,二子也才十九,三子也才十八,四子略小也有十三了。所以兄弟几个感情甚深,听到老二出征心中也是急如死灰。平常人家孩子出去捕匪缉盗也是担心得死去活来,祝家儿子出征与蛮人真枪实刀拼杀还不心急如焚。

    大爷书民摇摇头道:“母亲,几月前的信也许二弟还能收到,如今寄信怕是收不到了,兵荒马乱哪还有人肯往前线带信的。”

    祝蔡氏顿时已经哭倒在,身上无力已经从椅子上滑落下来,文斌眼快一把扶住了母亲,祝蔡氏哭道:“当初便应该听大郎的,花百十两银子让人替我儿去的,都是我害了他,都是我害的啊。。。”

    听母亲这凄惨言语,兄弟三人都纷纷落泪不止。门外听见哭声的祝振国手脚并用地翻过门槛进了堂来,后面还跟着一直跟着他的母亲祝徐氏。祝振国走进来的这一段时间就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见屋内四人都陷入的悲痛,祝振国用自己的童声道:“二叔去打仗了,二叔厉害,多杀几个蛮子建功立业升官发财。”

    别人家一岁多的孩子还在咿呀学舌,祝振国却能说出这样完整的一番话,要是让别人听去了那一定是要惊为天人的,大爷文****言立马接了一句:“说得是,国儿说得是,此番出征三十万大军,也许二弟还未见到敌人就凯旋而归了,蛮子能有多少人,都不够杀的。”

    这句话是文广用来宽慰自己母亲的,当然也是宽慰自己的。

    文广话说完,另外兄弟二人也是出声应和,祝蔡氏蔡稍显得有些平静了,慢慢又坐起身子。

    此次出征,大同镇抽了十万人,其他两镇抽了三万,这十三万人是主力部队,但是大多也是防守部队,多在城头与城下敌人交战,到草原上去与鲜人骑兵野战,鲜人虽说部落松散,但是外地入侵必然是要团结一致的,这结果还真不难预测。剩下十七万军队都是内地卫所抽调的,精壮者也编入了作战部队,还有五六万都是后勤辎重队伍。这番出征怕真是凶多吉少。太平太久,要说文化经济真是发展了不少,但是华人的勇武已经早已不复当年追亡逐北的气势了。

    以上这些别说秀才文广不懂,便是祝振国这个来自另外一个现代社会的人也没有多想到,祝振国心里想着打仗就是看双方主将谁更有能力,那边运气更好,有输有赢,说不定。三国演义里面不就是这么演的,主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几人稍稍安定,祝徐氏把祝振国也抱到文广下面的椅子上坐着,自己站在一边。文广又说道:“此番回来还有一事,朝廷今年加征杀虏税,我们青山县地肥,每亩水田收五斗稻,每亩旱地收三斗麦,在册田地都要交税,还不可以折成银两,只收粮食。”

    文斌这一年掌家,也知道收成大概,一亩水田年好也才收两石到三石,一石就是十斗,原来朝廷就要收一半去,剩下的仅剩口粮多不了多少,现在又要再收两成走,平常百姓家真是口粮都不够了,不禁大惊:“这税如此之重?”

    文广接道:“今年我们祝家庄不用交官税,余粮够用,交税应该还是负担得起,这次要召集族人们一起商量一下了,我们家出一半,族人们出一半。”

    一家人商量至中午,简单用了饭食,大爷文广便遣人去庄子里敲响族钟,这大钟便是当年进士祖宗制的,全部由熟铜浇筑,历经一百多年,就算是现在拆来卖了也能卖上几百两纹银,足足抵得上几十亩水田的价格了。大钟响声传遍整个庄子,家家户户主事都人都要到祠堂里集合。

    好在祝家庄官府登记在册的水田才一千多亩,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么多,好田差田加一起怕是三千亩是有的,地也是远远不止登记的数量,每年税官在祝家庄也是不知道收了多少好处。所以这次征税不会伤筋动骨,只是生活稍微差一点。但是祝家庄外很多家中没有功名的普通农户怕是要深受苦处了。古代不像现代到处可以打工求活,这个年代想要撑过不好的年景,大多唯有节衣缩食,满山狩猎,野菜树皮,或者借贷过日明年争取多收粮食再还,还要留明年的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的原因,不用交税的豪门望族土地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的贫农中农变成佃户,国家的税收就会越来越少。有主动出卖土地以求少税的,有被迫出卖土地以求生计的。这也是祝家发迹一百多年就能有这份家业的直接原因。

    这次加税,土地都要缴税也是触犯了豪门望族的利益。读书人不缴税这是上古就制定的道理,不是一百年两百年,是一两千年不论哪个朝代都是如此,有功名的人不缴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