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演义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国演义系统- 第2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焉即使并没有进军关中的意思,他知道苏宁的凉州体系,在连年的征战之后,已经拥有了一支战力超乎群雄的军队,虽然那支军队部署的地方不在它的侦察范围之内——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苏宁在西线征战的计划——但他也不敢在核心利益上对苏宁造成威胁,因为那必然会造成苏宁的全力反扑,所以他只想得到苏宁一直无法完全掌控的汉中郡而已。

    其实海洲这个地方在近些年来也成为了两种体系的一块心病。当年苏宁从武都郡发兵进攻汉中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以至于他在拿下面积广大的汉中郡之后,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每一寸土地进行有效的统治。再加上当地的五斗米教徒相当猖獗,便造成了后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实在整个战争的进行过程当中,大量的杀戮也造成了当地居民对凉州军队的不满。虽然被杀的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五斗米教徒,但由于当地人已经把五斗米价当作一种常态,所以那些死去的人,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有一种接近于邻里亲人的感觉。至少他们是不把信奉五斗米,这当做是一种罪孽的。

    这其实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当凉州体系精心培养出来的盘古教传播到这里的时候,也遭到了一系列的各种抵制。再加上当时向西拓章的计划已经开始,苏宁把宗教的传播当成是控制和催生当地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于是盘古将也没有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汉中郡上面,这也就造成了五斗米教的后续发展。

    其实从苏宁原本的想法来看,对于中华故土的文化认同,还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缓慢推行。他相信那些普罗大众美和精英知识分子们,都会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发现他所推行的知识文化,与之前朝廷所推广的儒家谶纬之学,有着根本的差异。至少普罗大众们已经从丰富的农业生产当中,看到了苏宁所带来的知识的好处,要知道在这个时候,粮食生产可谓是朝廷认为的重中之重,即便到了东汉时期,也有为政八要,首在饮食的说法。

    所以盘古教在普罗大众当中的印象非常之好,至少比起在精英人士当中受到的抵制是要小很多的,但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凉州体系的主要控制区当中,而在汉中郡这样的边缘地带,尤其是在当地已经有了宗教迷信的情况之下,就遇到了严峻的传播挑战。

    于是在过去的七年当中,汉中郡的形势就一直没有太大的改善,终于到这次刘某人从南至北的攻击过程当中,当地颇有疾苦,非常壮大的势力,加入到了她的阵营之中,采取前后夹击,里应外合的办法,给苏宁的凉州体系驻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苏宁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汉中店的布局竟然是如此的脆弱不堪,好在接连多年修筑的堡垒,为他稳住了基本的形式,至少几个战略要地并没有落到敌人的手中,而同于关中地区出发的援军已经沿着褒斜道,迅速的进入了个汉中地区的西部地带,不过这样的部署并没有为形势的好转带来多大的帮助,而且更加不幸的是,他们的到来还为当地的粮食储备造成了严重的挤压,由于追求行军的速度,他们并没有携带太多的粮草,而褒斜道本身也并不是一条适合运输粮草的道路,所以他们只能坚守在堡垒之中,等待着来自凉州的粮食不及然而,不幸的是从凉州方面率先赶来的,竟然也是一支轻装急进的援军,他们所携带的粮食比关中方面的援军还少,于是本来就十分堪忧的汉中郡储粮,再一次遭遇到了巨大的考验。

    这也是自从当年的粮食大危机之后,苏宁的零售体系遭遇到的又一次关于粮食的考验,不过这一次的严重程度,其实比那一次要差很多,苏宁只是稍微关心了一下有关方面,便立刻有数不胜数的各种粮食,从仓库当中被整齐搬出,然后用各种超乎寻常的方法送到了,急需增援的汉中郡去,这其中就有一拨人试图将轨道直接修到汉中郡境内,然后方便的进行粮食的运输,这一点其实并不是太大的难事,因为武都郡的边缘部分,距离褒斜道的入口并没有太远,而且武都郡如今已经是一座轨道网络相当密集的堡垒群,专门用来对付周围羌族部落的侵袭,和来自南边益州的威胁。

    于是在汉中郡的驻兵们嗷嗷待哺的时候,这边的工程队伍竟然接到了修筑轨道的命令,他们真不知道上面的官员们是如何考虑的,不过他们还是以惊人的速度,将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运到了指定的地点,并且在预定的时间内,交轨道,延伸到了褒斜道的入口附近。

    让人震惊的是,与他们同时出发的粮食运输队伍,竟然只比他们早了两天,而在轨道的帮助之下,粮食从汉阳郡发运到汉中郡境内,竟然也没有花费三天的时间,于是在这条轨道落成之后,粮食也只不过晚到了五天而已,而这期间,汉中郡的存粮竟然还没有告罄。

    更让人感到有意思的是,驻扎在当地的三股军队的指挥官们,一致决定,坚持将汉中郡存储的存粮吃完之后,才动那些运输过来的新鲜粮食,这在后来被认为是,想要主动观察,究竟是谁的运输方案更为靠谱,仿佛是为了给战败之后的自己找寻推诿塞责的借口。

    不过那三位军事指挥官却一致否认了这种说法,虽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的确是先将汉中军的粮食之后才去处理那些新来粮食的,但他们只是想帮助修筑轨道的方案设计者脱罪而已。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知道,粮食并不是这场汉中郡战斗的所有因素。因为他们在兵力上的巨大悬殊,还需要足够的运输力量来填补,倘若每一支军队都只能通过褒斜小道来转运的话,那么他们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足够数量的援军,那样。未来他们甚至有可能在战死沙场之前,都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这对于时刻面临着死神挑战的袍泽们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第436章 记两三年里的两三事—15() 
    其实苏宁也非常认可间古道修筑到汉中郡的做法,除了考虑到以后要运输士兵的方便之外,他还认为这样的做法也非常方便,将汉中军当中被围困的士兵们撤回来,当然这也是在是不可为的时候才会做出的选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南边的那个野心家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让他做出这样的被动抉择。

    其实两种体系之中,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多关于益州郡方向的战略决策的巨大争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条,就是希望苏宁能够派兵直接南下,拿下那个面积广阔,且拥有众多耕地的天府之国。

    要知道,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便是因为按照跨纬度的战略方法,南下巴蜀,取得了天府之国的众多耕地才有了足够的农业基础,向六国发起不断的挑战。

    如今的扬州及其在广东的各路诸侯,看来已经与当年的秦国没有太大的区别,尤其是他们如今也尊崇法治制定的严格而又周密的法律条文,并且毫无保留的推广实施起来,不然那些法律条文当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对普罗大众有着极具保护意义的规定,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侵犯了某些世家大族的利益,导致他们在关东诸侯那里不断的抨击凉州体系如今的所作所为。使得他们越来越把凉州体系当做是当年秦国一样的存在,时间一长,就连凉州体系内部的一些官员们,也开始用调侃的思维,将自己与那个暴虐的帝国联系起来。

    当然也有一些思维相当客观的人物,认为无论东方的诸侯们如何看待自己,凉州体系内部的各级官员们都需要对如今的形势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那么多客观的认识就是,他们如今所面对的形势,的确如同当年的秦国一样,甚至比秦国的形势还要更好一些。

    拥有凉州,并州和三辅地区的苏宁,手底下又有足够数量的士兵,完全可以直接向东方的诸侯们开战,赶在他们还没有将整个天下闹得四分五裂之前,就将它们重新纳入到统一的秩序之中。

    倘若这样的计划得以实施,想来会为全天下的老百姓们减少不少苦难,但是这种建议却从来没有被摆到苏宁的案头之上,因为苏宁本身就有着自己的战略安排,他已经将西方的广大地区,看作是扩张的重点方向,虽然南边的天府之国的确对自己的农业有着巨大的帮助,但如今的他有了高产作物的帮助,便不再特别需要那块风水宝地了,相反,他还想看到刘备继续在原有的历史进程当中发展。听着自己所熟知的历史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他大可以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更加广袤的地区之后,或许诸葛亮在平定南蛮的过程当中,会意外的发现他们的南部边境上,竟然会出现凉州的旗帜,是的原本在他们北方的凉州体系,如今已经沿着青藏高原转悠了大半圈,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恒河流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距离缅甸和云南地区已经不远了。

    而且更加让苏宁感到有意思的是,那个叫做诸葛亮的孩子,如今已经成为了司马懿的同学,他们都在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内,不断的汲取着来自未来的知识与学问,虽然他们的家族也都拥有着丰富的学问底蕴,并且将很多有用的东西,直截了当的交给了他们,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这两个孩子怎样争夺学校里的领先权,他们都将成为苏宁的左膀右臂,在可知的将来当中,他们将会为帝国带来巨大的收获。

    只是现在的苏宁还不知道,他的这个美好设想,到后来并没有完全成真,而是出现了一些让他抱憾终身的变故,不过这也没有什么要紧的,毕竟两个主体现如今的领先优势已经不可撼动,但他对于刘焉的政策依旧需要面临手下们的集体挑战。而他能够给出的解释当中,为数不多能够站住的理由就是,益州的地形极其复杂,并不适合自北向南发起进攻,倘若在进攻的过程当中有所展示,那将会为凉州体系带来巨大的困扰。

    但是这一说法也只是相对如今的兵力部署而言,如果在还没有开始熄灯之前,就将所有的兵力投入到南征的布局当中,那么毫无疑问不需要在意所谓的地形问题,因为他们的手中已经掌握了,足够对付各种险要关隘的热武器。

    至少各级将领们,对于征讨南部益州的各种建议就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益州的战力并不比想象的强大,倘若能够得到主公的允许,就很容易在那里建立功勋,其实在他们的心中,其余的番外之地对他们而言,远不像中原地区那样重要。

    面对这样近乎于群情激奋的想法,苏宁不得不抛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那就是为华夏民族创造更大的战略纵深,他希望将抵抗满族的堡垒建设到葱岭以西去,然后用西北地区广袤的土地作为缓冲,在那里节节抵抗,以方便关中地区争取到足够的时间进行战略准备。

    当然,这也是为了多年之后的子孙们准备的,应为如今的他们在西边根本看不到,足够威胁到他们的敌人,不过这样的说法也很快遭到了一些阴谋家的讽刺,于是很快就有这样一种说法,倘若主公苏宁不在西方开辟战线的话,说不上西方人根本就不知道东方还有如此强大的一个帝国。所以他们也就压根儿不会想到派人来侵略这里,但如果我们将自己的防线拓宽到葱岭以西,那也无疑意味着将自己的触手延伸到了那里,那势必会让一些国家注意到这边的情况,继而将他们的也是投放到这里来,到时候造成的损失和危险恐怕要比扩张防线之前来的还要严重。

    这样的说法当然让苏宁有些哭笑不得,但他还是用自己钱纲独断般的独裁精神,命令自己的手下们只派出少量的人手前往汉中郡进行支援。

    并且这场支援战斗的规模也将会受到严格的约束,苏宁只需要保住大部分的汉中地区也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地带,如果他们愿意跟随刘焉那个废物的话,那苏宁也没有什么意见。

第437章 记两三年里的两三事—16() 
    不过苏宁没有意料到的是,大连作证在西线战场上,为华夏文明开拓更大的生存中身,却忽视了对于核心地带的经营,以至于某些人开始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就在苏宁决定限制出境人数的时候,他们却偷偷的纠集了一批禁卫军队,毕竟苏宁本人不在凉州的核心地区,这些禁卫军队平时也没有什么战术任务,所以他们除了训练之外,就是给那些科技集团们充当新武器的验证者,为此他们甚至每个人都买了好几份保险,就担心自己在验证新武器的过程当中一命呜呼,毕竟如今的苏宁他没有在体系之内搭建起类似的福利制度,所以他们也只好凭借自己还算不菲的收入,外,带那些科技集团们给他们的一些回扣,来私底下购买这些安全保障了。

    如果当新的命令传达到他们这里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那种无聊的生活终于可以到此为止了,于是他们无不兴奋莫名的清点装备,将平时所有在训练当中得到的技术与战术积累,通通的运用了上去,哪怕是简单的清点枪支和弹药,他们也要用上好几种办法,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唤醒他们内心当中的战斗意识。

    其实这只是一种炫耀而已,一种没有把敌人放在心上的炫耀,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武器已经远远超过了敌人的想象,只要他们出现在战场上,便能够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根本不需要把这场战斗太当回事,只需要把它当做是演习就可以了,既然是演习,那当然就要系统的将平时的所学所练,好好的融会贯通一遍。

    于是当他们被塞进车厢里的时候,还有不少战士在唧唧歪歪的复习着战术动作的要领,他们不是在战场之前的紧张,而仅仅是在相互切磋,并用一种轻松的氛围来憧憬即将到来的战争。

    但他们的这次征程,却注定充满了各种争议。由于宋江对监察体制的重视,以及对情报体系的较早部署,所以他很快从其他渠道得知了部下阳奉阴违的事情,也知道自己所训练的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此时正在前往汉中的路上。

    他知道那支军队不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