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演义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国演义系统-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现在这两个地方的发展潜力都还算可以,至少农业生产还是可以勉强恢复的,倘若水利灌溉方面又有所建树的话,那么一定可以取得不小的成就。

    所以不管他们两个怎么在这些地方折腾,能够得到的效果,一定是能够让人瞠目的,区别只在于谁的改革方案能够收获更多的赞扬和认可。

    其实王安石也清楚,他和苏宁进行这样的比赛,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会偏向于苏宁,但是他的内心当中,也还残留着作为赤子的一颗耿直之心,他坚信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于说真话的,只要自己做出成绩,总会引来别人的赞赏,所以他大胆的应下了这一场对决。

    于是一件诡异的事情就这样在凉州体系控制的土地上出现了,就在关东的各路诸侯们,你争我夺的进行竞赛式发展的时候,凉州体系的关注焦点,竟然变成了一场奇怪的变革比赛,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梁叔的风气,开始变的以崇尚变法为荣,但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正在西线战场上工厂安息帝国形势的一众将领们,都很关心正在凉州地区腹地进行的这一场变革,因为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场变革比赛的最终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要推行的是何种政策,甚至位于关东及其附近地区的那些地方行政长官们,已经准备好就地奉行他们所推出的政策,或许还没等到这场比赛结束,他们的政策就已经开始在周围的郡县被广泛应用。

    第一个被王安石抛出来的是,在历史上同样作为变法第一枪的青苗法。其核心内容也非常简单,为了避免贫苦的农民受到富豪之家的高利盘剥,朝廷允许地方官府以较低的利率像那些青黄不接时期的农民放出贷款,待到来年有了收成,农民们需要把这些贷款连本带利的脚还给官府。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限制了民间富豪的财路来源,减轻了剥削造成的压力,同时为各级官府创造了大量的税收。在缓解了阶级矛盾的同时,也缓解了财政的压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说,有些农民其实是不需要这些贷款的,但是却被当地的官府强行抑配。毕竟这样做可以让官府从中渔利。同时也可以让经手的那些刀笔小吏们捞上一笔外快。而且根据后世某些学者的观念,青苗法的利率其实还是有些偏高的,并没有在本质上减轻农民的负担。

    而王安石在拒绝进行政策调整的前提下,就开始推行自己的青苗法,显而易见的是,原来在大宋王朝出现过的那些弊病,又全部出现在东汉末年,于是,凉州体系一时之间陷入到了巨大的争论之中。

    而与上辈子有些差异的是,这位牛相公不可能再坚持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畏的经典论断了。因为在凉州体系天变这种事情,没有人会去关心,除了那些喜欢鼓捣天文的学者以外,但是人言这种东西,却因为舆论体系的相对完善,而具有了更加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各家报纸,开始对王安石的变法情况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之后,这位宁夏公所面对的压力,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很多报纸都申请要与他进行采访在谋求得到独家爆料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将一些民间的想法反映给他人,而王安石却通通拒绝了这些媒体的要求,毕竟在他那个时代,街头小报这种东西虽然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哪家胆敢采访他这位曾经的宰相。

    于是,于是只见他的这种行为,也被人理解为对政策没有足够的信心。

    然而这样的错误解读显然激怒了王安石,于是他又紧接着推出了自己的第二条变法内容,那就是曾经让苏轼那个愤青喷子大为不满的免役法。

    免役法推出的背景是这样的,原本官府所需要进行的一些事务,比如说押送粮食之类的事情都是要民间的富户来承担的。而大宋王朝按照民户的贫富等级,将之划分为五等,并且只有最末一等不需要到官府去服役。

    而那些到官府去服役的人,大多会遭遇到那些刀笔小吏的各种盘剥,其间加破人亡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出现,王安石决定官府不再无条件的征募,这些人为官府处理,而是改由官府拿出一部分预算,聘请招募愿意从事这些行当的人来做这些事情,当然,官府在财政上也是不够宽松的,所以,那些因此而你不必到官府去服役的1到4等富户,也就需要上缴一部分的免役钱。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大部分的农民都从沉重的劳役当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的时间,可以更加周全的照料自己的庄稼,于是也就有了更好的粮食产出,顺手还为国家提高了税收收入。

    只是免役钱对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依旧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而且这样还带来了另外一件坏处,那就是让那些刀笔小吏们,失去了很多盘剥底层群众的机会,毕竟招募过来的这些应役之人,很多都是从事相关专业的此中老手。他们对相关领域里的那些猫腻儿了解的,甚至比这些刀笔小吏们还要清楚,到了上级官老爷面前,他们也能够把事情分析的头头是道,以至于有些时候那些刀笔小吏们反而会被这些人所压制。

    于是另外一件事情就开始在这期间发生了,那就是许多刀笔小吏们都开始讽刺王安石的新政,他们不断的寻求各大报纸的帮助,希望这些掌握着新鲜力量的媒体机构,能够给予王安石足够的压力,然而事情的进展却不如他们所预料的那样顺利。

    由于左冯翊和右扶风这些地方才刚刚归顺两种体系不久,所以他们和关中地区以及并州地区的各个郡县一样,都沿用了原来旧官府的大量人手,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那就是旧有的盘剥制度依旧存在,而苏宁对此却是极其不满的,至于那些颇受民族主义感化的报纸从业人员,就更加对他们深恶痛绝了。

    于是这些人告诉媒体的话语被他们一五一十的全部登载了出来,于是王安石也迅速的知道了这些刀笔小吏们的图谋,结果这群人被王安石抓起来一顿好打,然后全部逐出了官府,与此同时,来自周围几个郡县的刀笔小吏,也被在第一时间送到了王安石的麾下,只不过他们的心态就要比前任们更加战战兢兢了,好在王安石还只知道,在打下杀威棒之后,要发几个胡萝卜,而且这些胡萝卜在原来他的变法内容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给刀笔小吏们增加薪俸。

    要知道,在北宋建立之初的那些年里,这些刀笔小吏们为与朝廷工作,是没有工资可拿的。而且他们在社会地位上也是要受到官员们的重点压制的,很多像苏轼那样的进士出身的文官,都看不起这些刀笔小吏。

    就连在枢密院那种关键位置工作的刀笔小吏们,也因为没有固定的收入,而不得不进行贪腐,王安石认为,谁让他们不在自己的变法内容当中捣乱,就必须让他们归心。而且,他对于那些认真做事的刀笔小吏,也是给予了相当同情的,所以他主动的提高了这些人的待遇,以此来让他们安心做事,不要干扰自己的变法工作,更不要去盘剥和压榨那些无辜的老百姓们,虽然这样做,根本就不能杜绝贪污受贿的门路,而且颇有一副后是满清王朝养廉银子的味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刀笔小吏们对于王安石还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在贯彻他的变法方案的时候,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的,而在这一时空,类似的事情也很快发生了,在王安石主张提高他们的待遇之后,刀笔小吏们很快对王安石言听计从,并且主动为他出谋划策对付郡内的几个豪商大族,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王安石的变法取得了飞速的成效,一度让媒体们惊呼,他们恐怕最终也不能避免得到一位来自宋朝的总理。

    说起来,北宋人在前些年的选举失利之后,一直没有放弃对于内阁的觊觎,尤其是在王安石被召唤出来之后,他们又重新想起了原本唾手可得的总理大位。

    而在这一点上,苏宁竟然有意无意的放纵他们,不但暗中允许他们为王安石的变法提供各种便利,还砖没有召唤出了当年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部下,甚至其中还包括一度曾经背叛他的沈括等人。

    不过这一次王安石的变法,毕竟不需要在全国推广开来,所以他也并不是非常迫切的需要这些人手,但苏宁倒是经常和这些人保持书信的往来,以便了解王安石的最新动态,同时也通过这群人,更加清晰的了解那场在北宋中期影响深远的变革。

    至于他为什么这样做,说起来也非常简单,因为他有些怀疑自己对王安石政策的调整,是不是对症下药,毕竟那只是他以前无聊的时候所想出来的一些策略,但是如今真的要付诸于行动,他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不过,在经过与这些人的一番商讨之后,他发现,如果真的能够推广开来,恐怕就连王安石也要羡慕自己,于是他开始了大胆的推广行动。

第400章 多事之秋与多实之秋—7() 
    苏宁第一个开始推广的政策,和王安石一样是青苗法,对此,外界舆论在一开始的时候,普遍认为他们的这位主公,不应该与王安石选择相同的策略。因为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不如王安石的政策来的具有震撼力。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苏宁在这件事的布局安排上,有着他独到的见解。因为他本身就不是在追求什么震撼力,而是想要谋求一种对比的状况。

    唯有对比,才能发现问题。

    而外界那些媒体们也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因为苏宁所推出的青苗法,与王安石的政策有着巨大的出入。

    首先,苏宁的利率没有定到两成,反而是要求申请了青苗款的那些农户们,把来年获得丰收之后,必须以相对应的价格,将自己收获的粮食兜售给官府。这一点,他们的待遇和集体农庄的那些指点弄明白,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个价格是明显低于市价的,官府可以从中牟取一部分利润,并以此作为青苗款的利息。当然,这些粮食也不可能是农户的全部收成,否则,农户们就有可能面临着无粮可吃的局面,毕竟他们拿到手里的售粮款,相较于市价而言,有着接近一成的差距。

    但是精明的百姓们在权衡利弊之后,立即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向苏宁这里申请青苗款。因为苏宁在他的青苗法20版当中明文规定,收购的粮食不得高于当年粮食收成的六成。而这就意味着他们至少可以留下非常大的粮食作为储存,要知道,东汉末年,地主家里的那些佃户们,大多数要交上一半的收成作为租子,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剩下的粮食恐怕连三成都不到。

    而苏宁这边至少可以留下四成,倘若收购狗的那六成粮食,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利润,以保证青苗款的足够收入,那么这笔青苗钱可以改到来年再行交纳,甚至还可以延长为一种长达15年的按揭支付。

    这种疯狂的政策,一时之间为政府增加了巨大的开支,因为他们不但要负责收购粮食,还要负责粮食的储存,运输以及销售。

    但是姑娘认为,良方这种东西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横竖都要建立粮仓,那里有干脆让他多一些功能好了。

    至于运输成本这种东西,会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交通工具的改良之后大幅度下降,这也不是仅仅为了粮食的运输,而准备的各种物资的运输,都要依靠更加发达的交通体系。

    只能销售这个环节,那就更不需要担心了,一来,扬州体系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让人割舍的地步,他们完全有能力将这些粮食在两头体系的领地内贩售,而与此同时,私有制经济的活跃程度也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他们在主要从事运输的同时,也会将各种商品的销售列为自己的主要营业业务。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光伏只要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将这些粮食送到这里疗伤的面前,就可以带着足够让自己满意的利润,打道回府了。

    只是在这个时候,粮食运输过程当中的评委和贪污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苏宁最应该注意的,就是监察制度的确立。

    不过这方面的事情他不需要太过担心,十年之前,她在城里那些学府的时候,就已经为今天的所有时间,准备好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如今,那些计划的培养产物,有一些已经在家里无聊的呆了三四年,如果不让他们出来施展才华的话,恐怕他们当年的所学,都已经要还给老师了。

    今天就连这一刻的各种改革中也大胆的启用了许多年轻人,那些早就已经毕业,并且从事着某些不对口专业的家伙们,也被他一股脑地招到了自己的麾下。

    在这样的号召之下,即便在近些年,已经找了一份不错差事的年轻人们,也纷纷丢掉了现有的工作,投奔到了他们当年校长的麾下,准备好好的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而且这些小家伙们还带来了近些年的工作经验。尤其是那些常年呆在农田里的技术员们,一上手就为祝您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

    申请多少青苗款需要强制售卖多少粮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天集体争议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官府甚至不应该在其中谋取利润。玳瑁,现在农田里呆过几年的年轻人们知道,如果不给农户们一点压力,他们甚至不想去好好的照料那些土地和装甲,因为,凉州体系之中的高产作物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们的基本需要,他们除了经济目的之外,已经没有更多的劳动动力了。

    照片年轻人们甚至还疯狂的提出了商品粮计划,其主要目的,正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的悲剧发生。

    苏宁认为这种方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在高产作物的帮助之下,恐怕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现有的关中地区的各大粮仓就会被丰收的粮食所塞满,至于并州地区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他们最多因为苦寒和战乱等原因,而延迟个一两年。

    至于河中地区以及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信德和旁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