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君临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之君临天下-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志明听到赵兴提起张宜,眉毛一挑,霍地转过身,盯着赵兴道:“你们把张宜抓住了?”他以为赵兴捉住了张宜,正好审问一番,他为何想要杀自己,还是背后还令有人指使。不弄清楚敌人是谁,被人暗中算计,心中总是不踏实的。

    赵兴没想到朱志明听到张宜的名字这么大的反应,被朱志明如此近盯着,不自觉点点头,但马上意识到不妥,又摇摇了头。

    朱志明见赵兴又是点头,又是摇头,微微皱眉道:“到底抓住还是没抓住张宜?”

    赵兴立马禀报道:“殿下,张宜就在下官的战舰上,不过下官发现他时,他就已经死了,漂浮在江面上。”

    “嗯?死了?”朱志明本来还欣喜捉住了张宜,没想到空欢喜一场,得到的竟是一具死尸,看来是无法知道这个张宜背后是否有人指使他。

    赵兴道:“下官猜测应该是张宜和苗贼发生了某种冲突,被苗贼杀死的。”

    “被苗贼所杀吗?”朱志明心道,应该是张宜指使苗贼袭杀他,为何会被苗贼杀死呢。朱志明当然不知道苗贼船上发生的事,心中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

    赵兴越发觉得他猜得是真的,道:“殿下,真的是张宜要杀您吗?”

    朱志明点了点头,道:“本王之前活捉了一个苗贼,从他口中得知张宜是昨天连夜上山,找到了这伙儿苗贼,袭击本王的。”

    赵兴没想到之前的猜测竟然是真的,震惊于张宜的胆大包天,脱口而出道:“殿下,他为何袭击您?”

    问完,赵兴这才意识到不妥,下跪道:“下官多嘴!”

    朱志明摆摆手,不在意这些,道:“无妨!说起来本王也是一头雾水,本王与那张宜素未相识,实在纳闷他为何要杀本王!”

    朱志明若有所思看着赵兴,赵兴与张宜同为千总,应该相熟,道:“赵千总可与张宜相识?”

    赵兴被朱志明的问话惊吓到了,袭杀大明郡王,这是掉脑袋的大罪,他可不想与张宜扯上什么瓜葛,连连摇头道:“殿下,下官虽与张宜之前同为千总,但是只是见过几面,点头之交,跟本谈不上相识。”

    朱志明见赵兴一脸紧张之色,一下就想通其中关节,知道他刚才的问话可能让赵兴产生了误会,不禁哑然失笑,道:“你放心,若不是你及时赶到救了,本王早已命丧苗贼手中,又怎么会怀疑你,本王只是想多了解一些张宜的事。”

    赵兴听到朱志明的解释,亦是放下心来,任谁现在都不会想和一个刺杀大明郡王的人有所关联,刚才只是他本能反应。况且他和张宜还真算不上相熟,他和焦琏等人都不齿张宜的小人行径,靠到处钻营,溜须拍马升官。

    赵兴如实禀报道:“殿下,下官刚才说的都是实话,没有半句虚言。下官与张宜不是一路人,因此除了公务之外,交集甚少。”

    赵兴脸色坦然,不似说谎,朱志明不死心道:“就算你们不熟,总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他一些事吧?你可知最近一段时间他与谁来往的比较频繁?”

    赵兴忽然想到从永州起,张宜一直跟在杨国威身边,回桂林后,频繁见他进出杨国威府中,再联想到张宜升任参将之职。起初他们都以为杨国威是收受了张宜的贿赂,现在想想该不会张宜的背后是杨国威吧!赵兴被他的这个胆大的想法吓了一跳。

    可是越加深思,可能性越大,张宜与朱志明无冤无仇,怎会冒着杀头大罪刺杀永明王。依着张宜的性子,没有利益的事,他是不会做的。能够让他冒这么大风险,他一定受益匪浅,能够给予他利益的人也只有杨国威的可能性最大。

    朱志明一直观察着赵兴的一举一动,只见他表情变幻不定,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瞪大双眼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赵兴头有些大,踌躇不定,他不知道该怎么说,究竟该不该把他想到的告诉朱志明。

    朱志明猜测赵兴应该是想到了什么,犹豫不决,就这样在一旁静静等着赵兴的决断。看看和他心中所想的是否一样。

    刚刚朱志明又把这段时间所有经历的事想了一遍。他和张宜素未相识,但是张宜是杨国威的下属。虽然他认为永州那次事件算不上什么,但是联想到杨国威不辞而别,急匆匆赶回桂林,这些都有些可疑。杨国威气量如此狭小,如果因为永州的事怨恨自己,这也是有可能的。

    过来半晌,赵兴最终长长吁了口气,决定还是如实说出来,“殿下,自从收复永州之后,张宜和杨总兵接触的越来越频繁,时常出入杨总兵府中。”

    说完后也是一脸忐忑,他做出这个决定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一是因为杨国威最近的决定,无一不让他反感,二是刚刚在船上,朱志明的表现让他十分佩服。

    朱志明听到赵兴的回答,越发肯定幕后之人就是杨国威,不禁攥紧了拳头。

第58章 护送() 
朱志明现在总算弄清了张宜背后之人,他心里怒火中烧,虽想要报复杨国威,为死去的护卫报仇,但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他还不想和杨国威将矛盾激化。

    一者,他没有证据证明张宜与苗贼勾结刺杀他的事和杨国威有关,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的猜测而已。即使他手中拿捏着张宜勾结苗贼的证据,告上朝廷,到时杨国威最多落得个识人不明的罪而已,再有,他刚刚收复众多州县,立下大功,朝廷也不会多做处罚,不轻不痒斥责几句。朱志明这样做的话,只会加深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让杨国威对他更加仇视;二者,朱志明初来乍到,他现在只想安安静静发展他的势力,不宜在树立强敌。朱志明只能先把这份仇恨铭记于心,待以后有机会再收拾杨国威。

    忐忑不安的赵兴本以为朱志明听后会暴跳如雷,扬言报复杨国威,但见朱志明只是安安静静站在甲板,脸上并无多少愤怒之色,心中十分诧异。

    朱志明深呼了一口气,才压下心中的怒火,平复好心情,问道:“不知赵千总打算怎么处理张宜的事?”

    赵兴不太理解朱志明是什么意思,桂林府一个参将死了,还与苗贼勾结刺杀大明郡王,他不敢隐瞒,道:“下官回去后,定当如实禀报,不知殿下以为如何?”

    他以为朱志明想要借张宜的事打击杨国威,可是杨国威现在仍然是广西总兵,是他的顶头上司,想要凭着张宜的事对付杨国威根本不可能,他手下不少人知道这件事的经过,根本瞒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话实说了。

    朱志明却道:“本王不想将这件事闹的太大。”

    “啊?”张宜抬头看着朱志明,眼中充满疑惑,难道自己猜错了,询问道:“殿下的意思是?”

    朱志明伸了个懒腰,漫不经心说道:“没什么,本王只是在想,一具尸体在江中泡久了难免会发生变形,认错一个人也不奇怪。也许赵千总看错了,那人可能只是和张宜长得有些相似的苗贼吧!本王与张宜素昧平生,无冤无仇,那人怎么回是张宜呢?”

    赵兴更加迷糊,朱志明这是什么意思,那具尸体明明经过他再三确认,确是是张宜无疑,为何朱志明说是苗贼呢。还有这件事禀报上去后,对杨国威来说怎么也算是一桩麻烦事!朱志明为何要大事化小?

    一个个疑惑困扰着赵兴,不过既然朱志明这样吩咐了,他只好答应道:“下官明白了,等下下官就传下话去。”

    “对了,到时杨总兵肯定要问你关于死尸的事,你就如实禀报,说是本王让你这么做的。”朱志明知道张宜死在漓江这件事,想要瞒过杨国威不太可能,船上人多眼杂,赵兴手下的士卒肯定会有人会告诉杨国威的。他已经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希望杨国威能识趣,适可而止,不要再来挑衅于他,不然的话,他也不是好惹得。

    “遵命!”赵兴现在有些明白过来,朱志明这是在向杨国威妥协,他不再追究张宜刺杀的事了。

    赵兴看着眼前的朱志明,万万没想到在明知杨国威要杀他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淡然,还主动妥协,示弱。

    朱志明是一个懦弱的人吗?赵兴时常听焦琏说起朱志明的事,还有通过短短的接触,他能感觉到朱志明绝不是有仇不报之人。或许朱志明也清楚张宜的事奈何不了杨国威,不如向他示之以弱,麻痹杨国威,静待时机,一击必杀。赵兴越想越觉得朱志明可怕。

    此时天色已不早,吴继嗣处理完护卫的事,过来请示,询问道:“殿下,现在是要回桂林,还是继续前行。”

    朱志明经过苗贼一役,不想再冒风险,道:“赵千户能否护送本王前去梧州。”

    赵兴道:“下官来之前,焦大哥已经吩咐过了,一定要让下官护送殿下安全到达梧州。”

    朱志明听到赵兴的话道:“如今既然有赵兴的战舰护卫,那就继续前行吧!这里离平乐府没多远了,到了平乐,稍作休整,去请些大夫来,给受伤的护卫先疗伤。”

    船队重新起航,只不过这次多了五艘战舰护卫,远远望去更加庞大,更加有安全。

    接下来,一路上顺风顺水,在没有遇见什么波澜,偶尔能看到,两岸山麓上时常有人出没,应该也是一些土匪,盯着漓江上的船队,准备打劫,但见朱志明他们的船有官军战舰护卫,知道惹不起,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过去。

    不到半日功夫,朱志明的船队到达平乐府。

    接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重伤的护卫显然不适合再跟着船队在江上颠簸,朱志明命受伤的刘毅也留下来养伤,照看众人。

    船队停靠在码头,十四名重伤护卫被抬下船,朱志明看着他们,嘱咐刘毅道:“到了平乐府找最好的大夫给他们医治,本王不希望他们再死一人!”

    “属下遵命!”

    朱志明从陈进忠手中拿过一个沉甸甸的包裹,递给刘毅,道:“拿着,这是一千两银子,不用怕花钱,能救回他们的性命,花再多的钱都值!”

    刘毅双手接过包裹,双眼湿润,他第一次感觉有人把他们的性命当成一条人命。在军中拼杀这么多年,他见惯了太多生死,有多少士卒是得不到医治而枉死。只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的人才会知道,士卒的命真的比草还贱。而朱志明竟能说出不在乎花多少钱,只求能救得他们的性命,这次真的跟对人了,哪怕为朱志明上刀山,下火海他们也在所不辞。

    刘毅重重点头道:“殿下放心,属下定会竭尽全力找大夫医治好他们。”

    “嗯,快进城吧!不要再耽误时间了!”朱志明道。

    护卫们伤势太重,朱志明不可能在这里等着他们伤好后再启程,一切安排妥当后,船队朝着此行的终点梧州出发。

第59章 抵达() 
第六十二章梧州

    江面上帆船点点,朱志明的船被五艘战舰牢牢护卫在中间,十分惹眼,其他船都远远避开,不敢靠近。

    大明1644年,正月初八,经过两天的长途跋涉,又经历一场与苗贼的恶战,朱志明终于看到了尽在眼前的梧州城。

    三江码头,船已靠岸,赵兴将朱志明安全护送到这里后,他准备返回桂林。

    赵兴指着不远处的梧州城,道:“殿下,前方不远就是梧州城了,下官就送您到这儿了。”

    望着近在眼前的梧州,朱志明道:“这一路真是有劳赵千总了!”

    “殿下折煞下官了!此乃下官职责!”赵兴恭敬道。

    赵兴辞别朱志明后,五艘战舰慢慢驶离码头,返回桂林复命。

    朱志明目视赵兴离开后,转过身吩咐道:“吴继嗣你率人将护卫们的家眷安顿好,本王先行一步。”

    “属下遵命!”

    朱志明缓步上了陈进忠找来的一辆马车,赵子杰和几个没有受伤的护卫在一侧保护着马车,朝梧州驶去。

    马车离梧州府城越来越近了,很快接近了城门。

    陈进忠在一旁兴奋道:“殿下,前面就要到梧州的南城门,马上就能见到桂王了。”

    “是啊!”朱志明此时心情也略微有些激动,不知道是不是原来这具身体的主人朱由榔作祟,还是血脉使然。

    朱志明掀开纱帘,看向高大雄伟的梧州城。

    梧州,古城苍梧,总领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明朝时,洪武元年改路设府,并且派重臣驻守,驻扎重兵,巩固两广。苏氏曰:苍梧为两粤都会,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则与郁水合为巨江,绾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因此论西以桂林为堂奥,而苍梧为门户;论东则南海为心腹,而苍梧为咽喉,控上游而据要害,其指顾便也。

    《山堂杂论》曰:梧州居两粤之中,自西而东者,至梧州则广东之藩篱坏;自东而西者,至梧州则广西之心腹倾。所谓地利者,非与?虽然,攻守之势有内外之分焉。提兵压敌,利在深入,则攻在梧州可也。蛮左窥伺,衅生于内,居中肆应,以时扑灭,则守在梧州可也。若欲以一隅之地动天下之权,临战合刃,惟敌是求,则两广之形胜不尽在梧州也。筹两粤者,当知所折衷矣。

    以此便知梧州的重要性,本应重兵把守的城池,可是离得近了,只感觉颓废,城防废弛,鹿角、铁蒺藜、拒马不见踪影。从下往上看,城墙上能看到不少黑洞洞的炮口,士兵也不少,只是士兵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有的斜靠在城头,无精打采,一副懒懒洋洋的样子。

    朱志明沿水路一路走来,所见城池,防守无不如此,士兵懒散,防御犹如形同虚设,简直就像是纸糊的,一桶就会破。就连这些军事重镇都如此,不难想象其它南方城市的城防怎样,毕竟南方虽然偶有叛乱,但都很快被朝廷被平定,加上承平多年,武备松弛,将官贪腐成风,这也算不是什么稀罕事。

    朱志明只是看了几眼,便没心情再看下去,放下纱帘,重新闭目养神。

    梧州城,一座占地上百亩,豪华大宅院,正是桂王朱常瀛临时居所。

    朱常瀛举家逃难来到梧州,崇祯皇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