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混世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混世王-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哼!还想用武力和人家郭勋斗呀?要知道人家郭勋掌握着很多兵马。他虽然是个小小的武定侯,但在这大明掌握兵马最多的可能就是郭勋了。

    周帆老弟,我真不知道你长着几个脑袋,敢和人家郭勋斗法。甭说是你,就是老大在势力和权利还有武力上都是斗不过郭勋的。”

    乖乖隆地咚!这明显是在长他人的威风,灭我们的锐气呐。黄天呐,你还是有句话不明白呀,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呐、我们秦府现在没有高官显贵登门,不代表明日没有人登门。

    截止到现在,郭勋那边不是就有些没用的国公,六部尚书,还有府县里面的一些官员吗?那是个屁呀?

    皇上露面了吗?太后露面了吗?还有各地的王爷派人来了吗?

    都没有吧?

    都没有便是不能说明我秦厉输了。

    我和郭勋比的是人脉和礼金的多少,人脉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看官位的高低呐。礼金嘛,呵呵!三万六千两就不少了吗?呵呵!我秦厉倒是要等等看看。

    周帆听了黄天的训斥,那真叫一个窝火呀。这才叫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呐。

    谁让人家黄天现在是总管呐,谁让自己没那本事当总管呀,那就只能乖乖的听从指挥才是正理。

    周帆没有办法,只能撅起嘴,很不情愿闷闷不乐的出去继续打探消息了。

    黄天很是无奈的望向秦厉,很想从秦老大的眼神举止中发现点儿希望,发现点儿让他振奋的消息。

    怎奈他看到的秦厉始终是那种云淡风轻,满不在乎的模样。真有点儿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的大将军风度呐。

    秦厉瞧着黄天那种患得患失,那种焦灼难安,不禁微微笑道,“黄兄,不到最后不要轻言放弃,或许我们会临门一脚,起死回生。”

    “临门一脚?临门一脚是啥意思?”黄天急忙问。

    秦厉却是笑而不答。

    不过即使这样,黄天那颗烦躁不安的心却是沉寂下来了。对,不到最后就不能说失败了。秦老大从来都是吉人天相,好像从来没失败过的,这次定然也不会失败了。

    真若是败给一个小小的武定侯,那秦老大也有点儿忒掉价了。

    黄天此时信心倍增,瞬间便是挺直了胸膛,兴冲冲的去忙碌了。城外的流民们还要吃饭,余大猷领着十五个特种兵刚刚送走了几百人的流民队伍,又是迎来了新的一拨。

    天慢慢黑下来,明天就应该是秦厉的大婚之日了。

    “黄总管,黄总管,有客人到!”秦府守门的小厮兴奋的跌跌撞撞跑进来禀报道。

    也难怪了,秦府本来离郭府不远,郭府那边人流不息,都是高官显贵,而秦府这边却是进进出出的全部都是穿着破衣烂衫,面容憔悴的穷流民,守门的小厮面子都是感觉很不好过,火辣辣的烧的难受。

    最可气的是郭府那边还有小厮故意跑到秦府门口,东张西望,探头探脑的向院里面张望。等张望的差不多了,便是对秦府守门小厮一阵讥笑。“哎呦,这是秦府吗?不错,真是不错,这秦家老爷的大婚之日都是要饭的不绝,该不会秦家老爷就是个要饭的吧?”

    守门的小厮都是城外的流民入府而来。他们最怕的就是别人说他们是要饭的。更重要是他们也把秦厉的过往打听了底调。显然的问题,秦厉过去还真是个臭要饭的。

    此时听了郭府的小厮这样讥笑奚落自己家老爷,他们不由的火起,抄起棍棒那就是一顿猛打呀。

    打完了,不过从内心深处还是感觉有些尴尬,的确,秦府这是办的哪门子喜事呀?

    这次真的有人来贺喜了,他们如何能不欣喜往外。

    向黄天报喜的小厮的声音都是颤抖的,激动不已。黄天听了也很是惊讶,这眼看天都黑了,没想到还真是来了第一个贺喜的人。他会是谁呢?

    作为这次婚宴的总管,他对这第一个贺喜的人是非常重视的。黄天几乎是毫不迟疑的告诉了秦厉,而后便是陪着秦厉来到秦府门口,迎接来客。

    来人是个细高挑,年龄在三十岁上下,头上戴着一顶儒冠。穿的是便衣,秦厉不认识他。也看不出他的官职。

    但既然人家是来贺喜的,秦厉急忙拱手相迎,道,“请,快里面请,你可是来给我秦厉贺喜的第一人呐!”(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五章 严嵩() 
“小人久闻秦大人的威名,今日才是相见,没想到秦大人竟然如此年轻,果然是一表人才,是大明的少年才俊呀,小人敬佩之至。”来人说话声音清朗,一副正人君子之态。

    秦厉的婚礼是设了礼桌的。但凡是来秦府贺喜的人都是要在礼桌前登记上贺礼的多少。在礼桌有专门的人负责收受礼金和礼品。

    秦厉虽然不认识来的这人,但也不好意思问,所以只有等他在礼桌前登记才能获悉了。

    那人好像早已猜透了秦厉的心思,他和秦厉稍稍寒暄了两句,便是直接奔礼桌而来。

    此时天已完全黑下来,毕竟是大婚之日嘛,秦府早就点亮了蜡烛,把整个秦府照的一片辉煌,如同白昼一样明亮。可谓张灯结彩,虽然那些流民还是络绎不绝的来秦府用餐,但此时却是有了几分婚礼的喜庆气氛。

    负责在礼桌上的是七虎。别看七虎长的瘦小,但身形灵活,武功也着实不弱。最重要的是他在十一虎中是唯一一个读过书,认识字,并且很有文采的人。他在礼桌主要是负责收礼金和礼品。具体登记姓名和礼金的则是从京城聘用来的账房先生。

    “严嵩白银十两!”那人仍然是爽朗的声音。

    可就是这样非常爽朗的声音,却是让秦厉浑身不禁一颤。凝望着严嵩的眼神顿时变得呆滞了。

    乖乖隆地咚,这人是严嵩呀,我秦厉穿越来的这个时代最大的奸臣就应该是此人了吧?他这时候出场了,更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是以这种方式出场的,他竟然是来给我秦厉第一个贺喜的人。而且看他的穿着他应该不是很富裕。可他竟然一下子就是出了十两银子的礼金。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严嵩是想结交我秦厉的。

    历史上的严嵩是个大大的奸臣,可现在我在京城这么久了,穿越大明这么长时间了,却是从来没听说过严嵩这个人,更是没有听说过他有何对不住百姓,对不住朝廷的贪赃枉法之事。

    也难怪了,现在的严嵩才是个小小的南京翰林院侍读。以前他做过编修,别看翰林院编修的级别不高,但是却是最接近朝廷内阁的人。按理说严嵩应该混的不错才对。

    可事实正好相反,严嵩在京城翰林院混的那叫一个惨呐。实在混不下去了,他现在竟然是混的更差劲了,成了南京的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读级别虽然上去了,是个从五品的官,和赵文华是一个级别。但远离了京城,离开了权利和经济的中心,那前途真是堪忧呐。

    严嵩是如何混成这样的?这与严嵩的过往经历,和他的性格脾性是分不开的。

    严嵩生于成化十六年,是袁州府分宜县人。他出生于一个穷苦贫寒的家庭。老爹老娘那是地道的农民农妇,整日裹着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

    按理说严嵩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绝不可能上学读书,不能有什么成就的。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按照常理来推测的,更不能凭着人的主观臆断而下了结论。

    严嵩的家庭虽然贫寒,但这家伙却是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有点儿头脑。家里养着一头水牛,严嵩从小就一边放牛,一边去村子里的私塾蹭课。

    所谓蹭课就是在私塾的外面偷听偷学,不用交学费。

    说起来严嵩这家伙也是个很有毅力的人,他在私塾外面偷听先生讲课长达两年之久。他的这种行为不但是打动了他的母亲,也打动了私塾的先生。

    母亲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严嵩读书。私塾的先生却是免费收下了严嵩这个学生。

    严嵩经过两年的私塾偷听,不但对读书识字,八股文章很有兴趣,他对声律竟然也产生了兴致。说来严嵩也真是够聪明的,只是蹭了两年的课,便是超过了任何一个在私塾里面上课的人。

    村子里有个村正,村正姓韩。韩村正也是从小读书的人,但却是命运不济,考到了四十岁也没考中个举人,秀才啥的,还是个老童生。虽然是个老童生,但怎么说也是读了好几十年的四书五经,肚子里还是有点儿文墨的。

    韩村正很善于作对,他和私塾的先生是多年老友。有一天韩村正来私塾闲转,突发奇想想考较一下众位学生,他便是口占一联:“关山千里,乡心一夜,雨丝丝。”

    私塾里面的众学生冥思苦想,苦相冥思,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对的上来。

    在门外偷听的严嵩却是随口应对:“帝阙九重,圣寿万年,天荡荡。”对的那个工整就不用说了。因为有了这件事,严嵩一下子在村里便是扬名了。

    事实证明私塾先生的眼光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这辈子正是因为收了严嵩这样一个免费的学生,才让他有了向人卖弄的资本。他教出来的学生有考中进士的。

    弘治十一年,严嵩乡试中举。弘治十八年,严嵩又是中了进士,列二甲第二名,选为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读书深造。

    庶吉士是个通天梯,只有成绩好,品相好的进士才有可能成为其中一员。成了庶吉士也便极有可能成为大明重要朝臣的一员。

    此时的严嵩可谓初露才华,阁臣李东阳在内的不少士大夫都对他寄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咸伟其才”。

    严嵩果然不负众望,在正德二年,授翰林院编修,也算是混上了个小官。

    可能因为看不惯正德的作为,要知道严嵩这人也是有点儿宁脾气的。也可能是大太监刘瑾执政期间,在焦芳的挑唆下,对南方士大夫采取排斥的方针,特别提出“毋得滥用江西人”,严嵩感觉仕途无望。心灰意懒。总之严嵩竟然辞官不干了,也算是另类了。

    严嵩找的理由是身体不适,就这样他便在在分宜县境内的钤山隐居读书,长期泡起了病号长达十年左右。

    严嵩在钤山过着相对平静和清贫的生活。

    “一官系籍逢多病,数口携家食旧贫”。“近知理俗事,学种南山田”,可以说是他当时生活境况的写照了。

    在钤山时,李梦阳曾经拜访过他,赠诗为,“问奇颇类扬雄宅,醒酒真轻李相庄。”严嵩和诗为:“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莺花对酒三春暮,风雅闻音百代余。”

    过着这样的田园式生活,“颇著清誉”也是自然的。

    可是严嵩难道就这样真的隐居下来,过着平平无奇的日子了却残生吗?他显然不是这样的性格。

    正德七年,严嵩终于熬不住了,袁州府知府姚汀开局修志,请严嵩为总纂。严嵩二话不说便是出山了。

    也难怪了,憋的时间太长了,再这样憋下去的话,恐怕这辈子就他奶奶的真的完蛋了。这辈子读的那么多书那不真成了毫无用处吗?

    严嵩还不想就这样过完一生,他还想在大明有所作为。

    严嵩出山了,一下子就弄了个总编,可谓出师大吉。正在严嵩信心百倍,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是出事了。

    正可谓天有不测风云,用严嵩的姚汀死了。这家伙就死在了袁州知府的任上。姚汀死了,那编书的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了。没办法,严嵩只有又是回到分宜继续隐居起来。

    没办法,等!他相信这个天下终归是有识货的人。姜子牙不是八十岁才出山有所作为的吗?我严嵩才三十多岁,那时间还长着哩。

    可能是严嵩的心态太好了吧,老天可能要垂青于他,在第二年,徐琏继任知府。

    徐琏继任了知府,严嵩一下子就乐了。

    严嵩和徐琏是同年进士,只不过徐琏没能有幸成未庶吉士。但徐琏却是官运亨通,才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便是混成了朝廷的四品大员。

    徐琏和严嵩的关系那叫一个铁,两人不知为什么就是那么说活投机。很简单的事情,徐琏到任之后,片刻不停便是飞函请严嵩继续纂府志。

    严嵩也真是争气,舍得吃苦,经过八个月的艰辛,到正德九年完工了。严嵩任总纂,是年为甲戌年,故人们称之为甲戌志。后世称《正德袁州府志》。

    有了这本甲戌志,严嵩可谓有了政治资本,更重要的是一本甲戌志让严嵩名扬天下,从默默无闻到了人人皆知、更重要的是朝廷中很多人早已忘记了严嵩,正是因为甲戌志,才又想起大明还有一位“咸威奇才”。

    正德十一年,严嵩还朝复官。

    复官开始的时候,严嵩还是那样的硬骨头,不入流,他对当时的朝政多持批评之论,他多次提到,“正德间,天下所疾苦莫如逆竖妖僧”。

    乖乖隆地咚!“逆竖妖僧”这是怎样大逆不道的言辞?怎奈当时的正德还真是不拿这个当回事,况且当时大明的环境还就是这样的,言论非常自由。

    严嵩对正德的其他许多做法,他也很是憎恨,持批评态度。

    正德下旨运楠木北上,严嵩写道:“今湖南运殿材巨楠数千株,联筏曳旗,蔽流而上。楠最硬者围丈余,长可五十尺,诚天地间奇声。然此木一株,山伐陆挽水运至此,费数百金矣。”

    这样说了,惹得正德龙颜大怒,正德实在忍不下去了。京城之中怎么说也不能有一个这样的人总是在耳边鸹噪吧?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正德便是把严嵩撵出了京城。

    当然了,严嵩毕竟没犯什么大错,只是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而已。正德还是不想亏待了他,便是在南京给他弄了个翰林院侍读的官,是个从五品的官。

    严嵩现在四十岁了,这些年来这一通折腾,虽然还没混的人模人样,但也是引起了朝臣之中很多明眼人的注意。

    同时,严嵩虽然在南京弄了个闲职,但他颗寻求上进,渴望当大官的心却是没变。他的劲头和斗志一点儿都没减少,反而是有所增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