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云南各县级别都是属于下县,县令也不过从七品的品级,虽然李翊有权直接任命。
但是由于对各县人选都不大了解,还没有机会接触他们,这是他迟迟没有下决心任命他们的主要原因。
再说,李翊还想培养一批自己信得过的新人,以便为己所用,所以还要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另外,钟续、林通他们从出发时算起,已经接近两个月了,而朝廷却迟迟没有诏令下来,也让李翊有点忐忑不安。
按说,遇到平定叛乱这样的大事,朝廷肯定会及时与云南取得联系的,怎么说也该有个说法了。
可是迟迟得不到朝廷的态度表示,实在让李翊有点猜不透,就连简铮、钱士塘这样的老资历官员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且李翊最终又派出了几个人到京城里打探消息,至今也没有回信,所以现在能做的,就只能是默默的等候了。
第81章 裁汰冗军()
军队就是政权安定的基础,抓住军队就是抓住了云南的一切。
现在的军队现状是李翊最不满意的地方,他们的老爷作风和痞子习气,都是让他非常担心的。
所以,李翊决定趁着川南饥民大量涌入云南的机会,以补充兵员为借口,大刀阔斧的进行军队改革。
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得川南灾民普遍感到。
在这个太平盛世的云南,本身就没有什么战乱,所以当兵吃粮是一件非常有保障的事情,都愿意当兵,进而争着、抢着的想当兵。
趁此机会,迅速选拔招录了三千七百多名老实本分、体格强壮的士兵,而且还在其中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作战方面的人才。
其中一些派到了各关防上去进行锻炼,另有一部分佼佼者充实到了宣抚使府中担任亲兵。
李翊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些人将来都会是军队的中坚力量。
其次,通过考核、品评,裁撤、淘汰了五千余名老弱病残和吃空饷的员额,为军队的优化组合腾出了位置。
其中,一些目无尊长、有痞子习气、作风懒散的官兵都被裁撤下来,发给除役费后全部遣送回家了。
再次,从各关防裁撤下来的另外一些人,大都是年纪较大、家庭负担比较重的人。
挑选了一些为人正派、身体条件还不错的一些兵员,将他们安排到各州、县衙门担任衙役和捕快。
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余热,又多少也解决了他们生活的后顾之忧。
最后,经过一个多月的优化调整和融合,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军官们从思想上接受了这样的改革,开始有条理的加大训练力度,整饬起军队的作风和战斗力起来。
原先留下来的士兵们也有了危机感,训练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
新来的更是不甘人后,迅速的融入到军队这个集体当中。
在经济改革上,李翊指导众人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特别是在商业流通方面,鼓励各地建立商埠,积极拓展和其他地方的商品贸易渠道,降低交易税率,借以吸引各地客商来云南做生意。
在手工业方面,李翊采取大胆的鼓励措施,肯定了手工业者的地位,消除了人们对他们的偏见,提高了手工业者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虽然现在还没有见到成效,相信过不了多久,云南的手工业就会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农业方面,颁布了大力奖励耕织的措施,通过官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积极开垦荒山、荒地,拓展种植品种。
特别是棉花和小麦,已经被推广到不少地方,虽然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还是有限的很。
但是只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会有相当不错的收获。
现在的云南还是一穷二白,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是李翊提出的口号,目的当然就是要求人们,在现阶段把主要精力都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
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们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考虑其它层面的需求,才会不断的,以良性循环的方式,持续的推动云南各方面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其实教育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财富’。
李翊在大会小会上不断的用这些口号激励人们,并通过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积极措施,把它落实到云南的改革中去。
由于云南条件有限,覆盖能力达不到,云南官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办学堂,吸收附近的孩童入学。
而且规定该学堂如能让附近的穷人孩子免费读书,官府将根据免费参学儿童的数目适当予以补贴。
在落后地区和穷人聚居地,全部由官府出资。
根据村庄大小和人口多寡,或一村一个,或几村一个设立集中式学堂,凡适龄儿童都要就近入学,不得遗漏。
并把这列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不由他们不全身心投入进去。
教育不是产业而是事业,再穷不能穷教育。
不论是官府补贴也好,还是官府直接设立学堂,其实都花不了多少钱。
按说古代人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但能读得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在特权思想作用下,穷人受教育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所以这次暂定的五年制责任教育,必须贯彻到基层和边缘山区去,这是一个硬性指标。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使文盲率大幅下降,还能使相当多的穷人通过受教育而脱贫致富,甚至能发现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要长久、持续的开展下去。
云南职务最高的教育官员是文学博士,其品级只有从八品,虽然比医学博士的正九品要高上一级。
但是从中也可看出,朝廷其实只对军政、赋税感兴趣,对教育文化重视不够,从事教育事业的官员的地位相当的低。
云南的文学博士袁国策,年纪不过五十出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博学鸿儒。
他年轻时也有广济天下、泽被苍生的宏图大志,曾经周游各地求学,但由于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再加上对孙德成的政见不感冒,所以一直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所以治学之心也就渐渐的冷了。
这次看到李翊推行教育改革的雄心壮志,使他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因此,他非常热心努力的忙活这件事情,经过一个多月的摸底调查,很快就摸清了云南各州县的应受教育人口分布情况。
据他的统计分析,整个云南七至十五岁学龄儿童和少年,包括川南迁徙来的灾民儿童,大概在二万三千人左右。
除了有条件供养读书的家庭以外,大概还有一万五千人需要得到资助。
这个数量可是不小哇,仅学费和书本费估算就达到每年二万两银子,这还不算硬件设施的一次性投入。
以云南目前的财政收入来说,筹集这些钱确实有点困难。
为了尽可能的节省费用,李翊发动各乡村的老百姓,集资筹建学堂的校舍和桌椅板凳等物。
有些乡村的热心富户也无偿的捐献了房屋,提供了大量的学堂桌椅,这使的官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第82章 教育先行()
学校的教材也是全部统一的,这是李翊本人亲自制定教学目的和章程,由袁国策、林易等人,组织了一批本地大儒,夜以继日的编写而成的。
教材的内容被限定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算数等实用的内容,总体来说还是针对性很强的。
这些教材每年一套二本,一共五套十本。
现在由于时间仓促,只能先准备今年的教材。
以后学年的则暂时沿用以前的教学书目,然后再根据教学情况再进行修订。
教材的内容确定了,教材的印制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么多适龄入学儿童,突然间要统一教材,时间紧,任务重,所用书籍的数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要知道现在还没有活字印刷术啊!
手写教材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也根本来不及。
即便是现在比较先进的雕版印刷,却是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成本还非常高。
现在到八月十七的开学,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按照人工抄写或雕版印刷的速度,要想人手一本教科书,恐怕是来不及了。
所以李翊趁机提出了活字印刷的新理念。
虽然绝大多数人对此一头露水,但是这可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啊!
再过一百年左右,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要问世了。
若是现在捷足先登,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提前了一百年,不知道算不算剽窃,毕昇老人家是不是有点郁闷。
但这毕竟也是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的。
只是李翊的这种想法虽然好,但是活字的制作材料却难以选择。
云南这个地儿没有那种质地细密的泥土,胶泥活字就无法推广。
铅活字就更不用想了,那时候云南还没有开采铅矿呢!
即便其他地方有的是,但却都是杂质甚多的粗铅,受墨情况不太理想
铜活字虽好,但是铜的产量现在还很有限,况且成本太高,也不容易推广。
用木头做活字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枣木就是非常理想的材料。
但是那时候南方种植的很少,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想得到足够数量的现成材料也有些困难。
最后,还是林易及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云南周边大量野生着的铁力木了。
这种木材质地非常坚硬,而且纹理细密,应该非常适合于制作活字。
李翊一听之下,欣喜异常,立即让人采伐了一些。
经过试验发现,这种木材虽然雕刻难度有点大。
但受墨情况非常理想,远远超出了李翊的预期,果然是制作木活字的最佳材料。
而且这种木材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取材很方便,成本也相应的降低了许多。
李翊立即派人搜罗了当地几十名擅于雕版的好手,首先在刻制活字上下功夫。
而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他们很快就熟悉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有了这时代最先进的技术,这么多人一起动手,两个月内肯定会将所需的教科书印刷出来,这是一点没有问题的。
为了形成规模优势,李翊下令成立了官办的云南印书局,用活字印刷书籍的新兴产业就此开张了。
另外,为了拣选活字方便,李翊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的速度。
至于纸张等物,云南的造纸技术还相当落后,只能是向就近的川蜀采购,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李翊也对此有了一个想法,虽然云南暂时造不出著名的鄱阳白和歙州澄心堂纸那样的精致纸张。
但是囿于云南的地理优势,造纸材料却数不胜数,制造麻纸、竹纸的材料随处都是。
只要官府能大力推动,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造纸产业就会崛起为云南的支柱产业。
为了尽可能的弥补教育开支的不足,今后还要扩大印书局的规模。
接揽官府用书和商业用书的印刷业务,只要是不被朝廷禁止传播的书籍,都可以刊行印刷。
甚至向云南周边辐射售卖,所得利润用于各项教育开支。
官办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已经同时开展起来了。
新版教科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有官办教师不但要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而且还要精通算数,并且拥有良好的人品和作风。
这些方面的条件都要具备,才能成为一名官府承认的,有教学资格的教师。
担任官办教师的门槛虽然比较高,但是收入也非常理想。
每名合格的教师,每年能够获得二万钱以上的收入,这些钱足够一家四五口人衣食无忧的过上一年的了。
这一次,由于大量川南灾民的到来。
官府对云南所有的居住人口都进行统计,包括散居在云南各地的堡寨村庄。
由于原住民担心统计人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赋税做准备,一开始也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
经过各级政府官员不遗余力的做工作和适时推出的惠民政策相结合,再加上林家堡、郭家寨等主要地方势力的积极参与,很快就打消了原住民们的疑虑,统计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了。
川南灾民已经在官府的帮助下开始建设家园了,这是李翊倡导的‘安居乐业’工程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要达到‘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为了帮助这些灾民长期稳定的居住下来,李翊根据钱士塘的建议,准备沿着南盘江两岸建造大批的村庄。
由于官府现在的力量有限,只能采取灾民自力更生,官府有限协助的办法,主要的建造工作就由灾民他们自己完成。
官府再根据其人口和年龄因素,向他们提供部分建筑材料和安居补贴,并根据家庭人口数量提供适量农具。
这一段时间云南收到了大量的捐助,不算通海方面和大义宁国的馈赠,仅仅云南富户和官员们就足足捐助了折合价值七万多两白银的钱币和粮食、布匹等物。
再加上李翊自己捐助的七万两银子,这大约十五万两银子,如果只用在关键地方的话,维持半年的费用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了,现在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为川南灾民建设住宅、开垦荒地、修造学堂、提供生活补贴等。
在这半年之内,更急迫的就是赶紧找到生财的门路,以免坐吃山空。
而学堂的建设,由于全部由官府出资建设,所以也是用度不菲。
根据地域和村落位置的不同,确定建造十七家学堂,所需费用大概就要一万多两银子,再加上聘请老师的费用,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不过,虽然费用高昂,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做,再穷不能穷教育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