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大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抢救大明朝- 第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是什么状况?

    崇祯皇帝看上去还挺健康的,怎么就不理军务朝政,把国家大事都丢给儿子了?

    难道皇帝想效仿宋徽宗?可是他也没退位内禅啊!

    既然没有内禅,也能亲理政务,怎么就让儿子总理朝政了?这事儿。。。。。。不合祖制吧?

    另外,跟着圣上和太子爷一起来的好像还有不少重臣,他们怎么都不管管?

    这事儿。。。。。。有古怪啊!

    场面顿时显得有点尴尬,臣子们的目光,就在崇祯皇帝和太子朱慈烺的面目上来回游动着。

    过了一会儿,朱慈烺才嗯咳了一声,打破了尴尬:“本宫和父皇、母后一路劳顿,还是先行安顿,其余事情,稍后再议。苏观生何在?”

    “臣在!”苏观生连忙上前。

    朱慈烺瞧了他一眼,年纪不大,也就是四十岁上下,生了一副高高的颧骨,黑黑的肤色,个子不高,身材瘦削,典型的岭南相貌。

    朱慈烺点点头,笑问:“苏兵备,行宫可曾备下?”

第132章 南幸不着急(求收藏,求推荐)() 
行宫早就准备好了,并不在大沽口城内,而是设在一座位于卫河入海口处的小岛上的一所大庄园内。

    这处庄园本属于天津三卫的某个世袭武官家族所有,几年前被承办辽东饷务和漕粮海运的沈廷扬购得,加以修缮,还在岛屿上设了码头、仓库、坊市,显然是要当成商镇来运营的。

    可惜世道不好,这笔地产投资显然亏了老本了。

    不过这处地产也不是一无是处。四面环水的岛屿地形,倒是流亡中的大明朝廷绝佳的避难之处。因为流贼和东虏都没有水师,在卫河没有封冻的时候,他们是很难登岛的。

    所以苏观生在得知崇祯、朱慈烺已经逃离北京,即将抵达大沽口后,就立即命人封锁了这座名为海沙岛的小岛,还让岛上的沈家庄园做好接驾的准备。

    由于海沙岛上也有一处码头,可以停靠大型沙船,所以崇祯父子又再次登船前往海沙岛。而在大沽口海运码头上迎驾的官员们则步行前往渡口,在那里乘坐渡船上岛。

    苏观生和王之心两人也被朱慈烺叫上了自己和崇祯乘坐的沙船——并不是大龙头号,而是另外一艘大小仿佛的沙船,本是崇祯、周后、张皇后他们乘坐的。朱慈烺在船队即将抵达大沽口时才换乘上了船,以便让自己看上去更像一个孝子。

    在船只驶往海沙岛的途中,朱慈烺打发王之心去向崇祯汇报大沽口的情况,自己则拉着苏观生还有沈廷扬一起立在船艏甲板上,一边看地形,一边商量朝廷驻留大沽口的事情。

    “殿下,朝廷不是要南幸留都吗?”对于朱慈烺提出的朝廷驻留大沽口之事,苏观生很有些意外,“现在虽然没有西北风,但是西南风还是有的,只要西南风起,船队一日便可抵达蓬莱或登州。”

    “殿下,”沈廷扬也道,“渤海之中行船其实是东西走向,只要有东南风、西南风就行了。所以沙船往来大沽口和蓬莱、登州是很方便的。”

    朱慈烺笑了笑,“既然方便,那还有什么好着急的?且在大沽口驻留一月吧。。。。。。对了,粮食够吃吗?跟随本宫而来的兵马有将近两万人,还有随行的官员、百姓,总数不下三万。大沽口这边还有许多人吧?没有粮食可不行啊!”

    “够吃啊,”苏观生道,“岂止够吃,根本就吃不完啊!因为北地兵祸,现在漕运只到淮安,之后就由海运北上。去年征收的漕粮是今年春天才顺着东南风运来的,两月时才到大沽口,还不及转运。目前堆在大沽口的漕粮不下五十万石!”

    “五十万石?”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脸上的笑容就怎么都掩饰不住了,“都保存良好吗?”

    “全都保存良好!”苏观生道,“大沽口这边有许多海运库房,可以长期储存粮食。。。。。。另外,登州城内也有海运仓库,那里还存着二三十万石粮食和一百多万两白银。”

    “还有一百多万两白银?”朱慈烺脸上的笑容就更加灿烂了。

    这些日子他可是花钱如流水啊,手头的四百多万两压根支撑不了多久。

    “对啊,那是要解往户部的税银和加派银子,”苏观生道,“如果不是京师遭遇兵祸,现在就该运到了。”

    原来崇祯皇帝口袋空空是因为正好赶上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候。崇祯十六年秋天从东南收上来的银子、粮食,还没来得及运入北京,李自成的大军就杀到了!

    “好,好!”朱慈烺连连点头,心想:看来得派个信得过的人去当登莱巡抚了。登州还是依海而建的坚城。如果经营得法,完全可以成为北方抗清的大据点。

    不过自己和崇祯皇帝暂时还不能去登州,因为朝廷的改革还没开始呢!

    没有一个能办事儿的朝廷,朱慈烺这个太子爷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法施展啊!

    再说了,自己这个抚军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是怎么来的?是拎着宝剑把崇祯吓晕菜后夺来的!这事儿可是在皇极门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干的。。。。。。

    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朱慈烺得和朝廷一块儿留在大沽口,在大沽口呆着,大家才能有点紧张感,改革什么的阻力也就小了。

    “苏兵备,”朱慈烺想到这里,笑吟吟地问苏观生道,“本宫听说你有一个三不要老爷的绰号,号称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可有此事?”

    苏观生有点不好意思,面皮微微一红,“殿下,那是同僚间的戏言。”

    “呵呵,”朱慈烺笑道,“但是你的官的确做得好,能任事,也不怕得罪人。。。。。。这次封锁大沽口,不让一船浮海而走就做得很好!本宫最欣赏你这样的官员!”

    太子要提拔我了?苏观生也不是没脑子的人,马上就明白朱慈烺的意思,又看了看自己的好朋友沈廷扬。沈廷扬冲着他点点头,又竖起一个大拇哥。

    苏观生收回目光,马上就给朱慈烺行了个揖拜之礼,“臣愿为大明效死!”

    朱慈烺伸手将苏观生扶起,笑道:“不必言死!大明的忠臣良将都要好好活着,要长命百岁,让流寇鞑子早早去死吧!”

    他顿了顿:“本宫是不会将苏卿这样的忠臣能吏用在死地的。。。。。。苏兵备,你觉得登州是死地吗?”

    “这个。。。。。。”苏观生略一思索,“臣以为只要海路在手,再有三两千精兵配以斑鸠脚火铳和红衣大炮,登州就是不落的坚城!”

    “好!”朱慈烺翘起大拇哥,赞许道,“果是知兵的!苏卿,你和本宫实话实说,登莱巡抚你能当好吗?”

    这就要当巡抚了?苏观生的心脏就是一抽。。。。。。这位皇太子真能让自己当上巡抚?

    朱慈烺看他不言语,接着又道:“本宫已得可靠消息,东虏即将大举入寇。而以流寇的兵力和其攻入京师后种种倒行逆施之举,可以想见其必败之局。

    而流贼若败,朝廷又一时难以振作,东虏必然会盘踞京师和北直隶。。。。。。山东将是抗虏之前沿,东南之屏障。而登州又是山东抗虏之大据点,不仅可以支持山东,还能跨海威慑辽东、朝鲜和北直隶海口!只要登州在我,东虏就不能全力向南!

    苏兵备,你能为本宫,为大明,为天下经营登州吗?”

    听了朱慈烺一番言语,苏观生对这位太子爷的战略眼光也有点佩服了。

    他因为管天津卫水师的缘故,对辽东战局是非常了解,也知道东虏八旗兵的战斗力强悍,远在关宁军之上,流寇肯定也打不过他们。

    而且东虏也不可能放弃眼下这个趁乱入主燕云的机会!所以东虏和流寇必有一场决战,而流寇肯定会败北。

    流寇败北之后,山东就将是大明抵抗东虏的最前沿了。。。。。。而登州毫无疑问,就是山东第一重要的据点!

    登州在手,东虏就得在辽东、北直隶和山东其他地方布署八旗兵力。而八旗兵数量有限,在辽东、北直隶和山东多布一个,能用来攻打江南的八旗兵就少一个了!

    朱慈烺一眼就看中登州,就说明这位太子知兵的程度远超他老爹崇祯皇帝。

    想到这里,苏观生决心以下,“太子殿下,臣愿为大明经营登州!不过臣手中没有陆师,只怕无力镇抚登莱。。。。。。”

    朱慈烺拍了拍苏观生的肩膀,笑道:“你把水师交给沈廷扬,陆师本宫给你派遣。。。。。。给你7000兵,全都是抚军大元帅府下的新军,都在天津卫打过流寇的!

    另外,登州的存粮都给你用,白银拨给你30万两,准你自行招募新军,采购火铳、火药。”

第133章 朝政必须改革() 
沈廷扬在海沙岛上的宅子说不上富丽堂皇,就是占地面积很大,一宅三院的大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全是一水的黑瓦白墙,远望过去就是黑沉沉的一片。正面门脸儿阔大,门口用青石铺路,一直延伸到码头。门外还立着一排排栓马桩,边上还修了马圈和库房。

    院子里面的房舍很多,有些非常陈旧,显然是多年前建造的。有些则是崭新的,看起来才建成没多久。

    不过所有的房舍装饰都很朴素,使用的家具也是普普通通的,而且屋子里面很潮湿,住在里面显然不会太舒适。

    崇祯皇帝、周后和张皇后还有李选侍被安排住进了宅子的中院,中院是内外两进的大院,外院就用作临时的朝堂,内院才是崇祯等人的居所。朱慈烺和他的抚军大元帅府则一并入了东院,跟随而来的部阁级重臣则挤在宅子的西院里头。

    大宅子外头还有一些附带的院落,靠近码头的地方还兴建了一些商铺,也都是前铺后院,现在都安排住进了跟随崇祯、朱慈烺而来的文武官员。

    至于克难新军的兵士,就只能在露天搭帐篷居住了。随着几轮扩充,现在克难新军的人数已经颇为可观了,有了三师十二协的大编制。兵力接近了两万!跟随崇祯、朱慈烺而来的天津义民(包括王庆坨的居民)也有不少,约莫在两三万人上下。如果再算上沈廷扬的水手,天津卫水师的官兵,还有大沽口这边原有的商民,还有在三月十六、十七两天离开北京的官员勋贵及其家眷。

    在四月初九时,汇聚到大沽口的官民兵士,总数已经多达五六万人之多!那么多人,当然不可能都上海沙岛,只能分在海沙岛和大沽口城两处居住,大沽口城内早就满满当当了,所以还有不少人只能在城外搭帐篷居住。

    而那么多人,还带着大量的行李、马匹、车辆,还有大沽口仓库中存放的五十万石粮食,已经远远超过了沙船帮和天津卫水师的运力,只能分期分批的运走。

    想要将那么多的人员物资统统运走,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另外,朱慈烺还得安排克难新军的右师和苏观生去登州的事宜,还得为吴三桂这个误入歧途的二舅哥操心。因此稍作安顿之后,朱慈烺和他的抚军大元帅府就又一次忙活起来了。

    。。。。。。

    “千岁爷,海沙岛虽然安稳无虞,可毕竟太过简陋,不大适合朝廷久居。。。。。。”

    正在一间几乎没有什么装饰的简陋书房内和朱慈烺说话的,便是当朝首辅魏藻德了。

    他今儿来找朱慈烺,就是为了一件事——行朝暂居大沽口期间,朝政要怎么维持运行?

    在他看来,行朝就是将就着维持局面而已。改革也好,新政也罢,到了南京以后再慢慢商量也不迟。

    “一个月吧!”朱慈烺笑着,“行朝在此总要停留一个月。。。。。。首辅,你知道本宫为何要在此间停留一月吗?”

    “千岁爷是为了山海关上的大军吧?”

    朱慈烺笑着摇摇头:“去登州又能远多少?浮海来去,也不过一两日间。本宫居大沽口,非是为了山海关!”

    “难道是为了北京城?”

    朱慈烺笑着摇摇头,没有接着往下讲,而是换了个话题:“实不相瞒,本宫想要在大沽口把朝廷理一理。”

    “理一理朝廷?”魏藻德皱眉,“千岁爷是想要撤换阁老和六部。。。。。。”

    “阁老不换!”朱慈烺道,“现在的四个阁老,一个不撤,还要再加个人。。。。。。这都是小事儿。”

    “千岁爷的大事儿是。。。。。。”

    “大事只有两个,”朱慈烺伸出一根手指头,“一是朝廷议政和行政的规矩要大改!不能七嘴八舌的谁都能说话,但是谁都不负责,这样是不行的。”

    魏藻德不大明白朱慈烺的话,因为他也没见过比大明朝廷更高效的政府是什么模样的。

    而朱慈烺却很清楚,现在的大明朝廷是个决策和行政效率都非常低下的中央政府。不改革是不行的!

    而要进行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就不能去登州,更不能去南京,得让行朝上下都处在危机当中,改革的阻力才会减到最低。

    如果现在不改革,到了南京,呵呵。。。。。。朱慈烺就得直面一个异常庞大的,成事不足,败事却大大有余的官僚集团了!

    “臣不明白。。。。。。”魏藻德问。

    朱慈烺笑道:“本宫说得简单一点吧。。。。。。本朝可以参与议论军国大事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且说话的人大多可以不负责任,也不参与实际的行政。不过就是袖手而谈,平空而议,于事无补,只图虚名!这个规矩,到大沽口为止了!”

    魏藻德默然无语。

    朱慈烺接着又道:“第二件大事是察院必须大改!”

    “察院?都察院吗?”魏藻德皱起眉头,“千岁爷,本朝的台谏制度可是祖宗传下来的。。。。。。”

    “也到大沽口为止了!”朱慈烺顿了顿,“祖宗传下这套制度的时候,天下已经大定。。。。。。而如今已经是乱世了!乱世不需要一群风闻言事的清流,乱世需要一个实实在在能办事的都察院!

    只要这两件事儿能办好了!我大明就有救了,本宫也就能收拾大明山河了。”

    他看着魏藻德,笑道:“如果办不好,本宫就不离开大沽口。。。。。。首辅可明白了?”

    啥?办不好不让走了?魏藻德一惊,这里多危险啊!不知啥时候李自成就打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