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则在雒阳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宅,趁机搜刮财物,又指使吕布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获取珍宝。久,董卓将太傅袁隗(袁绍叔叔)、太仆袁基(袁绍兄弟)灭族。
大士族彻底被激怒了。
以何颙、郑泰等人为首的幕僚对董卓不满,采用荀攸的意见,由董卓亲近的越骑校尉伍孚担任刺客,试图刺杀董卓。
行刺当日,伍孚在衣服里藏了一把佩刀去拜见董卓。
董卓也不怀疑,亲切接见伍孚。
会见结束后,董卓还亲自为伍孚送行,在阁道中,董卓还搂着伍孚的肩膀,十分亲密。
?
伍孚突然抽出佩刀刺向董卓,董卓反应迅速,连退几步,并疾呼周围的卫兵将伍孚制服。
董卓大骂:“你想造反吗?!”
伍孚大声说:“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
言罢,当场遇害。
董卓随后派人查办伍孚同党,何颙、荀攸入狱,郑泰、华歆等人逃亡投奔袁术。
一计不成,此时身为司徒兼尚书令的大士族首领王允策划了另一场针对董卓的行动。
王允在与董卓表面敷衍的同时,暗中积极组织和筹备反董卓的斗争。
王允首先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计策。
为了控制一定武装力量,王允等人极力向皇上推荐、保举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
(本章完)
第217章 无标题章节()
关羽在三国时期是是一等一的名将,在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在三国历史中武艺排名也仅次于吕布。关羽一直以其正义、正直,刚毅而闻名于后人,被后人称之为“武圣”、“关帝”,供后人贡拜,祈求平安。
?
但是三国关羽儿子们后来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说一下。首先,咱们来聊一下经常出现在关羽身边的人物——关平。
?
关平,他是关羽的养子,不要怀疑,他真的是养子!而且他的战斗力与他养父相比,是不相上下的。他曾经跟随着刘备去西川作战。他还与曹操的账下猛将庞德大战30回合,不分上下。他与他的养父相比,他的性格更加的平稳。曾经在关羽与庞德大战时,庞德暗算关羽。幸好,关平及时发现,并解救了关羽。他的一生基本上是与关羽待在一起东征西讨的。在后来与他养父攻打荆州时,与关羽一起被俘虏。最后被斩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关兴——关羽的二儿子。
他小时候就名声大噪,而且声明不错。自从作战以来,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器重,直到诸葛亮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因病去世。他搞得最漂亮的事情,就是把他爹的青龙偃月刀给夺了回来。在荆州争夺战中,由于关羽战败被俘获,导致他的贴身武器,青龙偃月刀也被东吴将领潘璋所拿到。之后,在一定的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关兴夜遇潘璋,而且关羽显灵,吓的潘璋半死,关兴顺利擒获了潘璋,为父报仇了。
?
关索,一个关羽传说中的三儿子
他是一个侠盗。经常做的事情就是为民除害,杀富济贫的事情。但是,由于他是否具有真实性,上不可知。在现在的云贵一带,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主要是“关索桥”。因为他从小就被关羽丢弃所不管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无所查询的!
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口号,起兵反叛清廷。
当时,清廷皇帝是著名的康熙皇帝玄烨。那一年,康熙帝才19岁,在老谋深算的吴三桂面前,简直就是“乳臭未干”。因此,吴三桂起兵后,很快就控制了云南、四川、贵州以及湖南的一部分。吴三桂在全国各地的党羽部将又纷纷响应,局势一度对吴三桂相当有利。
?
我们知道,吴三桂是明朝山海关总兵。明朝覆灭之际,吴三桂引狼入室,将清军放进关内。其后,又“矢忠新朝”,为清廷效犬马之劳,竭力绞杀李自成、张献忠等反清力量,不遗余力地斩杀朱明后裔,还残忍地杀害永历帝朱由榔。
由此,人们对吴三桂深恶痛绝,将他牢牢地打上“大汉奸”烙印。
?
不过,这次吴三桂起兵,人们还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清廷做过一份统计,吴三桂起兵后,各省布政使以下文职官员中,就有523名投靠吴三桂部队。由此可见,许多汉人官员,并不因吴三桂杀害永历帝事而介怀。
正是在无数明朝文武官员的响应和归顺下,吴三桂起兵之初,才会进展顺利。据记载,吴三桂起兵时,本身只有3万兵力,加上靖南、平南二藩的力量,总兵力不超过5万。就是这么一点兵力,吴三桂竟然跟滚雪球一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啸聚了30万兵马,席卷半壁山河,势力最盛时,控制了云贵川陕甘湘桂赣闽浙十省土地,盛极一时。
?
而这时候,清廷却显得比较虚弱。
此刻的清廷八旗军队,不但数量上只有10来万,而且质量上更是参差不齐。清廷入关后,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早就不是当年“满万不可敌”的状态,而是变成了人人畏战、贪生怕死之辈,甚至只能跟在汉军绿营后面当督战队。
事实上,后来镇压吴三桂主力部队,如张勇的甘肃绿营和赵良栋的宁夏绿营,其核心力量还是原来的明朝边防军。
?
所以,吴三桂在起兵之后,胜多负少,战绩骄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吴三桂保持这种势头,假以时日,还是很有可能将清廷赶回关外。
事实上,当时还真有清廷的皇族亲贵动了逃回老家的念头。这也不是说他们胆小如鼠。实在是他们太了解自己的实力了,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康熙帝坚决应战,并非真的有把握灭掉“三藩之乱”,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搏一把”的心态。
?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的时机,吴三桂自己作了一个愚蠢举动,导致功亏一篑、功败垂成。
两个字:称帝。
1678年,就在吴三桂起兵的第5年,时年66岁的吴三桂自知时日不多,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
?
此举一经宣布,天下愕然。因为在这之前,吴三桂一直打着“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的旗号,这一称帝,就扯掉遮羞布,说明吴三桂起兵,还是为了他的个人私欲。这样一来,因为“兴明讨虏”口号啸聚而来的部将,自然就人心涣散,各自为战了。
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这仗还怎么打?几年下来,康熙帝从容整合军政力量,依次扫灭各地反清力量。
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尹继善,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元年便参加京试,从此进入翰林院,雍正皇帝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此人天生不凡,将来必成大器,因为尹继善长得风度翩翩,而且才华横溢,在雍正的推崇之下,尹继善开始了显赫的仕途生涯。
?
尹继善的仕途升迁很快,到雍正六年时已经成为阁侍读学士,后来又当任江苏巡抚,再后来成为户部郎中,尽管身兼数职,但尹继善却游刃有余,把工作做得很好。
当时的李卫曾上奏说:“黄河水小,开坝放水”,雍正觉得有道理便批准了,不料尹继善十分反对,还提出各种理由,大家都以为他违逆皇帝的意思,肯定要完蛋了,不料雍正觉得他说得有理,反而奖赏了他。
?
雍正十三年,贵州地区发生了暴乱,当时尹继善发云南兵,前去征讨叛乱,湖南、广东、广西等地的清兵在他的带领下,一举平定了贵州了暴乱,稳定了清朝的统治。雍正时期的尹继善功勋卓著,到乾隆时期就更了不起了。
乾隆元年,尹继善当任云南专督,乾隆授予他刑部尚书的职位,乾隆四年还加太子少保,次年尹继善便担任了两江总督,协助管理两江地区的河务,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他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得到了乾隆的嘉奖。
?
尹继善在两江总督的位置上,一干就干了数十年,前前后后就起来共有三十年,所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乾隆二十九年,尹继善被授文华殿大学士,大拿他仍在担任两江总督。乾隆皇帝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他对尹继善的评价都非常高。
乾隆曾称赞尹继善是“真知学者”,还给他题辞“惠恰两江”,这是非常高的荣耀了,可见乾隆皇帝都非常佩服他。
?
乾隆三十四年,尹继善去世,享年76岁,这是清朝的一大损失啊。
(本章完)
第218章 无标题章节()
清朝统一天下,除了自身的实力强悍之外,更离不开汉人的支持,当年吴三桂开关放清兵入关,结果被后人唾骂了数百年,除了吴三桂之外,还有个人也是汉人,也曾为清朝统一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人就是洪承畴,其实他比吴三桂更悲催。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本来是明朝的蓟辽总督,当清兵来袭之际,他还是“变节”了,投降了清朝,虽然洪承畴本人对自己的变节是承认的,但个人觉得不应该对他作出过多的职责,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中有个原因。
?
崇祯十五年,范洪畴带兵坚守松山,是明朝的锦宁防线,当清兵来袭,他并不是一下子就投降了,而是经过了苦苦的挣扎,松山被清军围困了半年,城中连老鼠都吃完了,但范洪畴一直没投降,后来清军攻破城池,范洪畴也没立马投降。
洪承畴一连好几天绝食,以此抵抗清军,后来皇太极利用心里战术,他派了很多人前来给洪承畴劝降,结果都被他骂了回去。直到皇太极亲自前来,见到他衣裳单薄,给他披了一件衣服,这是洪承畴才终于彻底投降,打算效忠大清了。
?
在投降之前,皇太极曾允诺给洪承畴诸多好处,当时他是拒绝的,可当他真正投降的时候,却想要这些好处了,不料皇太极竟然不给了,他降清以后,皇太极表面对他礼遇有加,实际上对他还有提防,他在家都有监视,皇太极一生对他只有几次重大事情的咨询,却没给他具体的官职。
后来顺治帝继位,当时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对洪承畴非常重视,对他建议倒是很在意,正因为有洪承畴在清朝周旋,挽救了许多汉人的性命,比如他劝朝廷有待汉人,不要强行剃发等到,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也算汉人的恩人了。
?
多尔衮摄政期间,洪承畴被任命为太子太保,他对大清也非常忠心,提出了完善的制度,让整个国家的政治得到推进,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清朝想要达到全国大统一的状态,起码还需要五年时间。
洪承畴虽为清朝作了贡献,但清朝自始至终都没重用他,等到康熙四年,洪承畴去世,而康熙给他谥号文襄,在世时只是个轻车都尉,位于爵位的第六等,这样的官职跟他对清朝的贡献显然不匹配的。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洪承畴更被贬得一文不值,尽管这时他已经逝世了,但乾隆把他列入《贰臣传》中,这部书是专门记载那些“大节有亏”之人,认为他们达不到“忠君”的标准,乾隆把洪承畴列入进去,足见对他的鄙视了。
?
洪承畴虽然投降了清朝,但也为清朝作出了巨大贡献,可清朝的皇帝都不待见他,要是他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或许也会为自己当初的投降感到不值吧,但他挽救了不少汉人的性命,这也是功不可没的。
1840年以后的晚清历史,乍一看年年憋屈,可要只看其中的咸丰年间,却更是憋屈到吐血:南方太平军,中原的捻军,还有组团杀进来的英法联军,年年来回折腾。这么个乱到炸锅的糟烂场面,大清朝竟然艰难挺过这口气,实在是强大逃生奇迹!
那谁是帮助大清朝闯过这生死关口的英雄?这时期的风云人物倒是多,但要论最居功至伟的,却是一位在当代清宫剧里,传说中坏事做了一大票的“奸臣”——清朝咸丰年间铁腕权臣:爱新觉罗·肃顺(下面简称肃顺)。
一:放狠话的纨绔子弟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放在肃顺身上,这话却正相反:这位郑慎亲王家的六儿子,从年轻起就是北京城里出名会玩的二世祖。照同时期学者薛福成的话说“惟酒食鹰犬事务”,俨然纨绔子弟一枚。
可就这么“玩”到三十五岁,也就是咸丰皇帝初登基的1851年,一桩“天降大任”,却是突然砸到肃顺脑瓜上。肃顺的三哥端华成了咸丰帝的身边重臣,逮着机会把肃顺推荐给咸丰帝。而就在第一次觐见咸丰帝的时候,“纨绔子弟”肃顺,却是少有的一派端庄严肃,简单和咸丰帝交谈几句,立刻就以一句石破天惊,叫咸丰帝瞬间变脸:严禁令,重法纪,除奸宄!
?
这话杀伤力有多强?此时的清王朝,正是内忧外患加剧的时候,可最叫新皇帝咸丰上火的,却是身边一群不干正事的官僚。清朝吏治发展到咸丰年间,早就上下腐败透顶,大小官员全是连捞带混。而肃顺这句话,却正如一声惊雷,震的咸丰帝豁然开朗:大清要度过难关,就要先重手整顿吏治。肃顺这个狠人,可用!
一句狠话,从此就像一根钉子,在咸丰皇帝的心中,给肃顺扎牢了位置。肃顺觐见过后,立刻就被提为内阁学士。如此火箭速度,当时也惹得官场议论纷纷,好些御史都上书,说咸丰皇帝如此重用纨绔子弟,简直就是脑袋昏了头。但事实很快证明,咸丰帝真没看走眼!
以民国学者费行简的记载:早年肃顺那一派吃喝玩乐的权贵作风,只是一种掩藏自己的方式。也恰是在这段二世祖岁月里,肃顺不但早被鸦片战争的惨败震醒,且以惊人的禀赋,竟然从每天玩鹰遛狗的高调享乐里,低调悟出一套强大的为官之术。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