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强帝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最强帝主-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着,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当然,李清照寻觅的还有老来膝下无子的感很伤怀,这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里,恐怕是她作为女人的最大遗憾!

    李清照一生愁绪万千,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人比黄花瘦。正是她两次婚姻、一生不孕的重要原因。无独有偶,西汉时期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一生不孕,也就是瘦弱无比的原因。

    赵飞燕的轻盈瘦弱,舞技绝妙,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汉成帝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使汉成帝对她更加迷恋。但是,女人太瘦,脂肪不够正常数量时,就会出现内分泌紊乱,不易怀孕。当时的赵飞燕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这一被帝王宠爱的优势,到头来却成为了自己不能怀孕生育的一大劣势。而一千多年后的李清照由愁而瘦,以至一生不孕,这却是她当初新婚燕尔时所始料不及的。

    (本章完)

第244章 无标题章节() 
清朝有十二位皇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是顺治帝,在入关前最有作为的皇帝,当属皇太极了,当然努尔哈赤也算皇帝,但生前并没封,死后才有的。因为还没入关,所以皇太极统治期间的史料并不多,但他的功绩是超越康熙、乾隆这些后辈的。

    ?

    皇太极是为非常优秀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任用了不少汉人,并研究汉人的治国之道,完善了各项制度,所以清军入关前,就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体制了,这位后来顺治、康熙等人铺平了道路。皇太极为了加快满清的发展步伐,只得不停的向明朝开战,他为满清政权的建立,付出了许多辛劳。

    1643年,皇太极突然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后史学家普遍认为,他属于过劳死,就是工作太努力了,结果不幸挂掉了,也有人说是因为他的爱妃海兰珠死了,他伤心过度死的,但这一切都是猜测,虽然皇太极死得不明不白,但他创下的功业,却是显而易见的。

    ?

    皇太极具有非凡才能,他击败了察哈尔林丹汗,又降服了朝鲜,再后来设计陷害袁崇焕,又跟蒙古联姻,这一切的行为都是为巩固自身政权的发展。1635年,皇太极把女真族改为“满洲”,因为之前的女真是臣服于明朝的,如果不改个名号,后面的行为就会变成犯上作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皇太极第一次跟自己改名,让直接的造反披上合法的外衣,这也体现了皇太极的指挥,而他改名的时候,恰好是他取得传国玉玺的时候,他从哪得到玉玺呢?原来元朝灭亡时,元顺帝逃出北京去了蒙古,从此玉玺就流落到蒙古了,皇太极跟蒙古联姻,不知怎的就得到了玉玺,在古代拿到玉玺就是相当于是上天赐予你皇帝的称号了,这怎能不令人激动?

    ?

    1636年,皇太极又把满洲改成“大清”,这时候他已经完全废除了“女真”的族号,在满语中“满洲”的音跟“曼殊”相似,是“清之帝王”的意思,这是佛的化身,所以他取其中的“清”来表示自己,这非常有利于笼络各族人民。

    皇太极把国号改成“清”后,就开始大肆制造舆论,告诉世人天下应给有德者统治,喊出“惟有德者乃可称天子”的口号,后来果然赢得各族人民的拥护,逐渐的又把李自成从北京城赶出去,再后来就清朝就入驻中原,成为一个统一的朝代了。

    ?

    皇太极两次为女真改名,本是想更好的肱骨强国,不料他后来的子孙没继承他的能力,反而继承了他的痴情,顺治帝为了个女人出嫁,咸丰给一个女人当权,结果整个清朝都毁在慈禧这个女人手中,要是皇太极地下有知,不知将作何感想。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个被蛇咬过多次的人,或许去一回井边就内心发颤。宋真宗赵恒就是这样一个人。

    大多数人其实不了解这个皇帝,因为他没有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没有残杀大臣的斑斑虐迹,更没有花前月下的桃色新闻。不说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就是和儿孙后辈的仁宗神宗比起来,他的形象都不那么出彩。

    但普罗大众却都曾见过他聊过他,只是没注意到而已。《戏曲狸猫换太子》里那个被太监和坏女人欺骗的男主角,《打龙袍》中李宸妃口中那个老皇爷,《穆桂英》故事中任命女性为三军统帅的大皇帝。

    他留给世界的不只是这些戏说和假故事,还有充斥着学习热情和散发着才子情趣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

    看,你一定突然发现:这个皇帝也挺神奇的,我们好像在哪见过。读一点宋史的人,关于真宗朝还能想起几个词语来,里边既有人名又有短语:李沆、王旦、寇准、丁谓、澶渊之盟。还有吗?有。就是那个听起来不错的四字年号:大中祥符。

    到这儿就有人好奇了,怎么是一个丧权辱国条约加许多大臣的名字。这么发问就对了,因为宋真宗一改伯父(宋太祖赵匡胤)爸爸(宋太宗赵光义)霸道总裁的作风,在政治运作上软了下来。他把权力基本都交给了宰相和政府班子,宰相和参知政事全权处理国家事务,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领导人。因此一个皇帝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多的名相,尽管如丁谓之流,历史对他的定位和研究者对他的评价都很差。

    那宋真宗为什么愿意这么做?他觉得权力不好吗?他喜欢看别人对自家的江山指指点点吗?他是个跟墨子学了兼爱理论的思想家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你尽可以说有皇帝想活的轻松少管事,如宋代的徽宗和明代的天启,你也可以讲有人为了长治久安愿意搞适度的民主,如伟大的天可汗唐太宗。但绝没有君主愿意完全扔掉权力,成为一个政治玩偶。

    ?

    宋真宗是个君主,他干嘛视政府和老臣为权威,自己身份降低到尘埃里。我们得从他的经历和身份慢慢分析。他是皇帝没错,却首先得是个人,受天之命是唬人的鬼话,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而人之为人,则必有喜怒哀愁,懂得担惊受怕。赵恒是家里老三,按顺序排怎么都不会当皇帝,因为大哥性子太烈正义之气过足,惹火烧身走上了绝路。二哥体弱多病没坚持到父亲殡天。所以他捡了漏。

    爸爸赵光义是个明主无疑,但却极其重视自己的地位与存在感,有人触碰到红线他马上变得心狠手辣。大臣冯拯上书请求他立嗣,他大怒之下将其贬到了岭南。朝中大臣再也没人敢摸老虎屁股了,立嗣的事也随风而去,直到太宗去世前一年,才有人重新提起议案。

    太祖的儿子,燕王德昭在行军时请求太宗犒赏士兵,太宗听了不但不买账,而且出言无状,吓了燕王一大跳,他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燕王,你爸爸已经翘辫子了,现在皇帝是我,要活命就乖一点。这个事故之后不久,燕王德昭竟然因恐惧自刎而死。

    ?

    如果说叔侄关系不能使人放心,那父子之情你总该信吧。太宗的行动告诉我们:父子之情没毛病,可和皇位比较起来,不信!

    即使多年以后黄袍加身,赵恒依然不会忘记公元984年。那年,38岁的皇叔赵廷美因“谋反罪”被贬,死于流放地房州。大哥赵元佐上书为叔叔鸣不平。

    宋太宗巩固皇权的步伐没人能阻止,谁冒犯天威都会给你好看。看在你是我亲儿子的份上,太子别想当了,废为庶民,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大哥贬,二哥死,叔叔伯伯没什么得到好下场的。赵恒这个太子怎么会当的舒服,他只好对父亲恭恭敬敬,做事情谨小慎微,每当太宗有一点不满他就犯起焦虑症了。做开封府尹时遇到旱灾,赵恒下令免除了十七个县的租税,有人攻击他收买人心,他既生气又紧张。只好更加勤勉工作,希望得到父亲青眼。宋史载:留心狱讼,裁决轻重,靡不称惬,故京狱屡空。

    ?

    就这样,对爸爸谨慎变成了习惯;对臣子和善也自然而然。为了美好的明天,他总是把政府要员当朋友一样,身段低到尘埃里:见宾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阶及门。

    大臣也投桃报李,为他的贤明开通回了份大礼,《吕端传》说:太宗挂了以后,李太后想立老大赵元佐为帝,而吕端等一干老臣及时控制了掌握兵权的大太监王继恩,然后进去大殿张望,待看的清楚明白确是赵恒时,老少爷们才一齐跪了下来,山呼万岁。

    对于这个场景,真宗皇帝永远记在心里,他无条件地相信这些文臣们,他绝对支持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建设大宋王朝,守护赵家天下。其二他明白,不仅是他的皇位来的偶然,父亲赵光义的江山也得自异处,不符合宗法社会的继承办法。烛影斧声的传闻一直留在脑海里,他知道,一旦同族弟兄起来造反,能和他并肩作战并且掌握话语权的,只有这些机要大臣。

    ?

    对于宋真宗来说,不让渡大权行吗?行。安全吗?不一定。可把行政权以法律形式交付给文官们,对紧要的事自己可以提供意见,做出决断。这样更符合赵恒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

    他死以后,继承皇位的侄儿宋仁宗赵祯把这种宽松主义发挥到极致,彻底成了个充满智慧的甩手掌柜,当时人说他: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可庆历时期、景佑时期,宋王朝很差劲吗?文彦博、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名儒群起,良臣辈出,大宋朝盛极一时呢。

    所以,一个有所畏惧,愿意抛弃独裁政权,实施群策群力的皇帝,显然更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更值得人们尊重。千年万年,何时何地,政治的运转不是如此呢?

    (本章完)

第245章 无标题章节() 
明朝皇帝有许多令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一度时期任由太监掌权、闭关锁国导致国家止步不前等,可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明朝皇帝表现出的风格,还是挺让人钦佩的。我们常说,英勇善战的将领在战斗中要身先士卒,以示垂范。许多明朝皇帝就经常御驾亲征。

    明成祖朱棣,曾经5次亲自率部远征大漠,将蒙古人追赶得疲于奔命,再也不敢轻易染指中原。明宣宗朱瞻基,在太子少傅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明武宗朱厚照,在御驾亲征时不但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还上阵杀敌,甚至还亲手杀掉一个敌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

    ?

    而当国破家亡之际,明朝皇帝的表现更是让人肃然起敬。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时,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没有投降,没有逃跑,而是从容自缢于景山一棵歪脖树上,成就了“天子守城门,君主死社稷”的美名。

    相比之下,清朝皇帝的表现就令人汗颜了。

    实事求是地说,清朝的运气不大好。他们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屡遭外敌入侵,成了西方列强的肆意凌辱的对象。可是,清朝除了初期的开国皇帝皇太极、康熙皇帝之外,几乎再无敢于御驾亲征的皇帝。

    如果说御驾亲征这个要求太高,那么当外敌攻破都城后,能不能不投降、不逃跑,学习一下“君主死社稷”的明朝皇帝?

    清朝历史上,有两次被外敌攻破都城。

    一次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9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就在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时,当时的咸丰皇帝竟然脚底抹油,偷偷跑了。他带着嫔妃们(其中就有后来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匆忙逃到热河避暑山庄。

    当然,皇帝带头逃跑,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所以,咸丰皇帝也不好意思明说自己是逃跑,而是说去北方“狩猎”,即“北狩”。

    一次发生在1900年。那一年,本来是慈禧太后一生最威风的一年。她意气风发地向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11国宣战,让世界着实惊了一把。可惜,八国联军响应号召后,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顺利攻入北京。

    这就是著名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

    ?

    战争本来就是慈禧太后挑起的,现在人家打上门了,慈禧太后应该奋起抵抗、死而后已才对,是吧?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际,慈禧太后又像咸丰皇帝那样,带着光绪皇帝等人,丢下满城百姓,仓惶逃出北京。

    咸丰皇帝逃亡北方,是“北狩”,这慈禧太后又是什么名堂?这次,她一路往西逃去,一直逃到西安,美其名曰“西狩”。

    一个是“北狩”,一个是“西狩”,还真不愧是一对夫妻。对了,夫妻前面还得加两个字:活宝。古代君王后代有皇子也有公主,古代皇帝的女婿叫做驸马,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实际上在朝廷也算是一种位居高位的官爵,这个爵位在汉武帝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是并非普通人家就可以当驸马,基本都是朝廷官员联姻。三国时期就出现皇帝的女婿授予马都尉爵位,随之称之为驸马。

    ?

    皇帝的女儿基本都不怕嫁不出去,但是很多男子都想打着皇帝女儿的主意,如果要想成为一个皇帝心中合格的驸马并非易事,正常驸马都是皇宫贵族出身,唯有这样的男子才可以配得起公主,但是在明朝期间就出现一个这样的计策,所有的驸马不允许出自达官贵人之家,必须在低级官员里面挑选,或者普通的老百姓,这样就防止官官相护,为了巩固整个江山,朱元璋算是煞费苦心啊。

    ?

    皇帝的女婿并不是那么好当的,虽然位高权重,但是驸马的妻子却是皇帝的心肝宝贝,驸马不能像别的男人一样三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