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冕听完了张超的疑问时,哈哈大笑,眼泪都笑了出来,最后拍着张超的肩膀说,“超哥,贤不贤,看的不是粉饰,看的是行为。老夫给你说一说这一位千古贤臣吧。”

    李贤,字原德,在景泰年间,李贤自吏部郎中被代宗赏识,先后任兵部侍郎,户部侍郎和吏部侍郎。于冕说完了李贤在景泰年间的任职后,笑着说道,“连历三部侍郎,可见天子的锻炼重用之意。子卓,你可知李贤是如何看待代宗皇帝的?”

    “想必是感恩戴德吧。”

    “南京诸友都说超哥狡黠,看来你还是太过忠厚呀。老夫给你读一读李贤的天顺日录。”

    说完,于冕从书架中拿出了一本书,一边翻着,一边说道,“这是李贤的日记,后来由李家人刊印,发行天下。”

    “奥,找到了,这一段,正统十四年间,上在位未尝有失德事。当时王振擅权,致有土木之变。上既回銮,入南城,天下人心向慕不衰。及景泰淫荡载度,臣民失望,一闻上皇复位,无不欢忭鼓舞。”

    “呵呵,这是对君,现在我们来说说他是如何对待同僚的。”

    于冕首先说的就是于谦妾。景泰年间,吏部侍郎空缺,李贤当时是吏部郎中,想当侍郎,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原兵部侍郎项文曜调去了吏部做吏部侍郎,李贤则从吏部郎中转去兵部,升为兵部侍郎,代替项文曜。

    李贤因为于谦曾经推荐过项文曜,便认定把他从吏部调到兵部是于谦的意思,于是就在日录中大骂项文曜是于谦妾,忌恨上了于谦。

    到了景泰八年,夺门之变爆发时,李贤便撺掇给事中王镇等人弹劾项文曜为于谦一党。都御史萧维祯也由曹吉祥所推荐,把于谦和王文扯到一起,定了“欲迎立外藩”的罪名,按谋反的刑律凌迟处死。又说项文曜明知于谦谋反,隐瞒不报,按律当斩。

    李贤自己在日录中说他帮助徐有贞尽展才华抱负,又说徐有贞素行持公者少,予乃持公助之,遂改前辙。

    于冕这个时候就问张超,“你说说看,徐有贞谋害先公之事没有李贤参与谋划,可能吗?”

    张超到了这个时候,终于相信了某本书简直是胡说八道,把于谦的仇人说成是他的恩人,这也太恶心了吧。

    于冕继续说了另外一个掌故。夺门之变后,内阁缺人,英宗就问徐有贞,岳正能不能入阁,徐有贞说臣性刚褊,正又过臣,恐不能共事。

    然后英宗接着又问:李贤怎么样?徐有贞想不到皇帝又问了一个人选,就不得不称赞李贤,说他非常忠诚能干,因此李贤才得入阁。

    后来徐有贞跟石亨,曹吉祥等人产生了矛盾,被排挤流放,李贤成为首辅,坚决不同意赦免徐有贞,因为他认为徐有贞当日推荐他不是出于真心。

    张超听完了之后,心想这位李首辅侍君不忠,心眼太小,当然现在张超跟官员们接触多了,也能知道所谓的名臣往往都很有个性,李贤这样也很正常。

    于冕突然笑了起来,“子卓,你可能还不知道吧,景泰年间,李贤可是给先公写过一首诗的,我给你读一读。

    王事闗心夜不眠,孤忠应得圣君怜。

    忧勤肯负平生志,清白还教后世传。

    莫厌锦袍悬玉带,曽扶红日上青天。

    一身四海安危系,未许烟波理钓船。

    哈哈哈,这就是你口中的贤臣,现在知道他的为人了吧。”

    到了此时,张超也无语,这位首辅大人翻脸比翻书还快。只不过张超十分清楚,对于政治家而言,人品是次要的,能不能做事才是主要的。

    无论李贤人品如何,他在推翻夺门功臣,建立文官政权统治秩序上是有功劳的,所以他必然会受到文官集团的推崇,甚至追捧。想到这里,张超决定把自己这个看法告诉于冕,以免他发生误判。

    张超十分冷静的阐明了他对李贤的这个观点,于冕十分惊奇的盯了张超好一会儿,于冕突然哈哈大笑,

    “没想到我于冕也会有这样的后人,大事成矣!大事成矣!”

    于冕慢慢平静下来,方才说道,

    “怪不得潘部堂如此欣赏你,说你必成大器,老夫原来还不相信,到了此时不得不信。你如此年纪,就能看透此事,了不得,真的了不得。”

    张超被于冕说的有些不好意思,“大人,您太多奖了,我只是……”

    还没有说完,于冕就拦住他,“不要谦虚了,既然你有这样的见识,你说说看,该如何去做?”

    张超想了想,“太监那边,曹吉祥造反,涉及的人都被清洗一空。现在当权的,与当年夺门应无联系,所以说服他们帮忙并不困难。”

    于冕点点头,示意张超继续,“丘部堂当年修英宗实录时就秉公直言,现如今就更没有问题。”

    “至于刘首辅,他的背景如何我不甚了了,只不过他这个人可以以利驱之。现如今刘首辅一心想成为正人君子,总要让他有这么个表现机会,您说是不是?”

    张超突然说起了俏皮话,一下子把于冕和徐九万给逗乐了,“至于徐刘两位阁老,孩儿就不清楚他们的立场了。”

    “刘阁老是薛河东的学生,当日薛河东曾为先公说过话,所以他一定不会作难。至于徐阁老?”

    于冕顿时沉默下来,原来徐溥在翰林院时就很受李贤的赏识,一路提拔,后来李贤的墓志铭也是徐溥书写,可以说是李贤的衣钵传人。所以于冕认为,如果有问题,可能就是徐溥会作梗。

    张超听于冕说出其中内幕后,他笑着说道,“我听说徐次辅一向谨慎,喜欢数豆子,对付他还是有办法的。”

第208章 于谦的选择() 
于冕大喜,“超哥,你果真有办法?”

    张超点点头,“如果徐阁老如李贤一样,我是万万不敢惹的,可是他清名太盛,就有办法了。”

    张超的意思于冕很明白,“好,超哥,既然你这样说,这封请谥的奏折你来做第一个上书者。”

    张超大惊失色,这不应该你这个儿子应该做的吗?可是当他看到于冕慈祥的笑容时,他立刻明白了,这是让他继承于谦的政治遗产,这让他如何敢当?

    当然这也是考验,他与于家事实上几十年没有接触,他想继承于谦的政治遗产就需要他尽全力去运作此事,否则大事未成,一旦被反扑,就有乐子可瞧了。

    张超不禁暗想,这就是被公认虎父犬子的于冕?他都这般人老成精了,那现如今水平更高的刘吉该是何等人物?跟这些人斗心眼,跟与虎谋皮有什么区别?

    张超又仔细掂量要不要接受于冕的好意,思索再三,他决定还是接受,他现在根基浅薄,有这层虎皮在,至少可以保护他没有性命之忧。

    当然未来这张皮会不会有束缚,他也不知道,只是既然已经被认亲,那也没有选择了,何不充分利用好处。

    张超抬起头来,坚定的迎接了于冕的目光,“大人如此厚爱,孩儿定不负您的期望。只是我行事一向怪诞,不在意士林观感,到时候若是……”

    于冕拦住张超接下来的话,“只要你所为利国利民,则无事不可为。先公当日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力阻英庙,何尝不是毁誉参半。”

    张超深施一礼,没有再推辞,他决定接下于谦的政治遗产,现在首先就是要发出声音,让天下人知道朝廷在装聋作哑是不可能了。

    张超接着说道,“孩儿从杭州回去就要入京参加会试,到时候再上书不迟。孩儿现在要做的是造势。”

    张超将自己的想法跟于冕汇报了一番,首先就是让济世报开始宣传,那么就从他的七十大寿开始吧。

    于冕听完张超的计划,想了想,也没什么漏洞,就欣然应允了。谈完了这些,张超就想跟于冕问一问于谦当年的往事,要不然他这个衣钵传人别人问起来,他什么都不知道,那就尴尬了。

    于冕听完,很是欣慰,于是开始痛说革命家史。他拿出了一份早已写好并修改完善的行状,让张超好好看看,他的曾外祖当年是何等的英雄。

    因为于谦的事迹流传很广,其中大部分内容张超都知道,他特别注意到土木之变京师保卫战到夺门之变这段时间于谦的所做所为。

    看完之后,他心想,于谦不愧是民族的脊梁,实在太大公无私了,一点都不知道和光同尘的道理,怪不得同僚受不了甚至嫉恨于他。

    另外知道英宗在那里,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唉,只能说英宗这个废物太坑人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圣人呀,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后人甚至是衣钵传人,张超觉得压力山大,日后被人唾骂看来是跑不掉的了。

    看完了这份行状,张超问了一个他很疑惑的问题,“于公在兵部多年,而且已经掌控军队多时,为什么夺门之变时毫无反应,只能任人宰割?”

    因为于谦应该说是明朝立国以来最有权力的兵部尚书了,他的权力可以直接控制北京的三大营。

    而在正常情况下,按照开国太祖的设置的体制是,兵部尚书只有调兵权,说白了只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真正统兵的是五军都督府。然而由于北京保卫战的威望,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就可以直接调动军队。

    听完张超的问题时,于冕默然不语,他也开始回忆起三十多年前正月十六,十七日,这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因为代宗病重,有留言说皇帝准备立襄王的儿子为太子,所以景泰八年正月十六那一天,大臣们一起议定复立前太子沂王为太子。

    但是因为天色已晚,已经来不及奏上朝廷。于是群臣决定在次日清晨代宗临朝时,再将奏疏递上去。

    于冕记得他是半夜里得到石亨等人将要政变的消息,因为他服侍父亲与军中将士接触较多,是谁偷偷把消息告诉他的,几十年过去了,有些遗忘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鞑官朵儿。

    于冕得信后急急忙忙的跑到兵部,扣着门把夺门之变的消息告诉了于谦,于谦只是说了句,“小孩子知道什么国家大事,不要多管闲事。“,然后就赶走了于冕,这也是他们父子的最后一面。

    于冕就把这段往事告诉了张超,显然连于冕都知道政变的消息,于谦怎么可能不知道,他是听任英宗复辟政变,选择了按兵不动。换言之,他是为了天下太平,不起纷争动荡,宁可牺牲自己性命。

    因为如果于谦选择镇压政变,就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收场。宣宗只有英宗和代宗这两个儿子,代宗要病死了,也没有后人,那么皇位只能回到英宗这一脉手中。

    但是英宗发动了政变,如果镇压他们,并宣布他们是谋逆作乱,则英宗这个谋逆罪人或应赐死,或废为庶人;英宗的子孙,都同样将作为罪人之子,与皇位无缘。

    这样一来,于谦就需要另外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来,必然导致国势动荡,甚至会有藩王效仿当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讨伐,天下有大乱的危险。

    即使于谦不公开宣布英宗是谋逆,只是将他们禁锢起来,剥夺一切权力,不论再选英宗的那个儿子继位。那么从代宗、太后、新帝、甚至大明朱氏皇族任何人的立场角度去看,这样的于谦不是曹操也是曹操,不是董卓也是董卓了,君臣势难两安。

    所以于谦面临的难题就在这里,如此局面,已经不是明朝体制内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决的。

    只有下了改朝换代决心的枭雄,换句话说得是赵匡胤这样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苍生做棋局,以百万官兵将士为棋子,不顾皇室切齿、天下纷乱,定要死中求活,或许能从尸山血海中杀出一条活路来。

    可于谦会是、能是这样的人么?真这么做,他也就不是当年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后世永远留下“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典故,大公无私,为国忘身的于谦了。

    所以于谦才会呵斥来报讯的儿子于冕,莫管此事,却绝不是因为他对任何人的“愚忠”,而是他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为了回报当年举拔他的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谦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按兵不动……真是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张超想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也只能默默无语,祝愿这个先辈在天之灵走好。那么如果他是于谦,那他该如何选择呢?张超也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他需要做的是不要陷入这样的窘境。

第209章 寿宴() 
第二天,张超又见到了自己的弟弟妹妹,还有一些表亲。从一开始的惊诧奇怪,甚至一丝尴尬到后来熟悉后的融洽。每一个亲戚的家教都很好,至少表面上都很有礼数,彬彬有礼。

    当然他们内心的想法是什么样的,张超也不在乎。英雄不问出身,现在自己地位高出一截,是别人需要敬仰他,而不是相反。

    张超对于自己的同母弟徐骏十分欣赏,因为他发现徐骏是真心欢迎自己这个哥哥,对母亲和自己没有世俗的偏见。

    私下里,徐骏则对徐有贞这些人痛恨不已,要不是他们,哪有自己母兄的悲剧。张超不置可否,反奸臣不反昏君看来真是深入人心呀!

    又过了几日,外地的亲戚也陆陆续续赶到了杭州,寿宴正式开始了。

    张超作为于冕的外孙正式出现在杭州官场士林和广大老百姓面前。

    大家对于这么一位大神突然成了于冕的外孙很是奇怪,只不过这是人家的私事,也不方便问个清楚,当然私下里各种猜测是跑不了了,而且很容易就猜中事实真相。

    推杯换盏之际,一个肥头大耳的官员抚着胡子笑着说道,

    “钱兄,你是钱王后人,该知道张举人是如何成为于应天的外孙吧。”

    “呵呵,孙老弟,我孤陋寡闻,当然不知道了,不要说我,整个杭州都没人知道。”

    “哈哈哈,果然有些意思,”

    “这种事情当然要捂得紧紧的,有什么好奇的。”

    “那现在为什么又要公开呢?”

    “那可是张超张子卓呀,这样的人不要说是血亲,就算不是血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