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超不是很忙吗?为什么现在有空参加文人的聚会了,这要传出去就是一个新闻。原来随着永乐大典印刷的进行,各样筹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他现在已经是帮办了,主要是管理的事情,现在就有些空闲了。

    另外随着第一个月六百卷图书的出版,几乎整个印书局都松了一口气,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最多三年半,他们就可以交付永乐大典,比想象的要快的多。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中间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所以五年的时间绰绰有余,那么他偶尔轻松一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赫赫有名的反汪五义士,丁淳还有苏州四大才子,另外还有跟张超走的近的那一批监生,一个都没有落下,三四十人,在国子监会所再次进行了一次聚会。

    面对张超的邀请,唐寅是不太想去的,因为张超算是坑了他一把,丢了乡试资格,最起码又要熬上三年,这对于雄心勃勃的唐寅是个不小的打击。

    只不过其他三人却并不这么想,他们来的目的不就是见张超一面的?好容易印书有了空闲,人家请他们聚会,怎么好拒绝?拗不过三人的唐寅,只得捏着鼻子也过来了。

    张超参加这样的文人聚会,一直都非常低调,多吃菜,少喝酒,多记录,少发言,这两多两少的原则,其他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也都习惯了。

    张超是名震天下的名士,他们也不愿意因为张超这个习惯而得罪他,另外有一个大名士给他们记录,无形中也抬高了他们的声望。

    这样一来,凡是张超参加的文人聚会,大家都默认张超来作记录,因此张超习惯性的坐到了记录的位置上,又习惯性的声称自己水平不够,还是给你们记录佳作的好。

    当然这就吸引了四大才子的注意,丁淳就陪在他们身边,因此解释了一番。唐寅本来就很不痛快,这样一来不由得就更不开心,这张超明明词写的很好,为什么总是想着扮猪吃老虎,看我作弄他一番也出出心中的恶气。

    唐伯虎因为心情不好,所以聚会还没开始,就喝了好几杯,他索性装醉,瞪着迷糊的眼睛大声说道,

    “既然知道自己水平不够,还不回去好好读书,为甚参加这样的聚会?”

    唐寅这装醉一喷,顿时整个会所就安静下来,甚至连伴奏的也停了下来,在场的人都知道,张超作为印书局的帮办,事实上负责出版永乐大典,地位已经比他们高了,就算是南京一些朝廷大员也不会这样辱骂张超。

    祝允明连忙站了起来,有些慌张的说道,“张兄,唐贤弟喝醉了,他本意不是如此,……”

    都穆和文徵明也接着站了起来,开始说好说。

    张超摇摇手,示意他毫不生气,一来他对唐寅这个表现有心里准备,谁让他坑了一把唐伯虎;二来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眼光和层次也提高了不少,为这么点小事生气不值得;三来他是后世来客,被唐伯虎说水平不够,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张超自嘲的笑了笑,端起酒杯,“不瞒诸位,唐兄说的是实话,就是因为跟在座的诸位仁兄想比,张超学识不够,又一向胆小怕丢人,所以才很少参加此等雅集。

    这一次苏州四大才子结伴而来,我就想着见识一番,所以才蒙混进来,我这也可是上进之举呀,唐兄就算是赶,也赶不走我,我一定会厚着脸皮待下去的。”

    哈哈哈,张超这样一席话,顿时冲淡了现场的尴尬局面,他又很给在场众人的面子,特别是苏州四人被他称为四大才子,日后一定会名声大噪,而且他自嘲的又太夸张,当然大家就笑了起来。

    但是唐寅等人却知道,他们四人过来是来拜访张超的,张超这样说又暗地里回击了唐寅的无礼。唐寅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刚想说些什么,旁边的祝允明就悄悄的踢了他一下,示意他适可而止。

    张超见唐寅消停了,就开始了正题,

    “张超能有幸结识各位仁兄,一起出版永乐大典,又共聚于此,这是张超的荣幸,也是印书局的荣幸,请各位满饮此杯!”

    张超是有资格代表印书局说这番话的,所以众人就举起酒杯一起回敬,顿时席间就欢乐融融起来。

    唐寅对于这样的聚会轻车熟路,等众人乐呵起来,他眼珠子转了转,就装作去厕所,让祝允明失去警惕,他站起身,突然抓起酒杯,笑嘻嘻的朝着张超的方向说道,

    “我等都是读书人,应该效仿古人,吟风弄雅,赋诗述怀,再结集出版,如此才符合张公子的雅集之说,张公子,你说是不是呀?”

    张超笑着点点头,“唐公子所言甚是,听说唐公子诗词书画,样样精通,我正等着你的大作呢,”

    说完,他指着自己的肚子笑着说道,“至于我嘛,肚子里面没货,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没有一样拿的出手的,只这笔字还算能见人,就老老实实给大家做做记录,就不献丑了。”

    张超说出这样一席话,如此死不要脸,唐寅也是目瞪口呆,再怎么说张超也是个秀才,他怎么好意思公开这么说自己,不怕被别人嘲笑吗?

    张超并不在乎文人们怎么看待他,嘲笑也好,耻笑也罢,也都不能伤到他一分一毫,他的根基在于做事,在于更多的黄连素。

    今天唐寅连连挑衅,他干脆就公开死不要脸了,看你唐伯虎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反正这样的局面日后也会出现,今天让这些人宣扬出去,也许是一件好事。

    祝允明懊恼的拍了拍脑袋,今天就不应该带唐寅过来,这已经是第二次了,幸亏张超脾气不错,要不然还不知道怎么收场才好?

第173章 钱庄() 
张超这般说话,唐寅也就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了,他嗫嚅的说道,

    “张公子,你这样说也太看低自己了,你的临江仙可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呀!”

    张超闻言,顿时一愣,然后恶狠狠的盯着一眼丁淳,你想害死我呀!

    只不过事已如此,只能死不承认,“唐公子,你恐怕是搞错了,那首临江仙是我看来的,至于哪里看来的,去年大病一场,我给忘记了。”

    我靠,还有人这么干,要知道临江仙可是明词中难得的佳作呀,在场众人互相传播这首词,很快得出了这个结论。一个个自忖,要是他们写了这样的好词,肯定恨不得让天下人都有知道,哪有像张超这样干的。

    怎么可能就你一个人看过,其他人都没有见过,还记不得哪里看来的,这只能说明一点,这就是你写的,别假撇清了。

    那么张超为什么死活不承认呢,只能说明一点,正如丁秀才说的那样,张超觉得诗词歌赋无用,不愿意浪费时间,也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才名。

    如此一想,唐寅也消停下来的,他自豪并引以为傲的东西,别人却不屑一顾,甚至都不承认自己的好作品,他还折腾个什么劲。

    只是经过唐寅这么一闹,这场雅集是办不下去了,等酒足饭饱之后,勉强听了几个曲子,三三两两的都告辞离开。

    唐寅被如何埋怨暂且不提,这场虎头蛇尾的聚会却很快轰动了南都,特别是那首临江仙,也正式出现在文坛中。词作者是大名人,还死活不承认自己是作者,这样的邪门事让这首词越传越广,连生病的潘尚书也听闻了。

    说起来潘尚书这场病也跟张超很有联系,他弄来的十二万两银子,结果最后落到潘尚书手里只有几千两,能干什么。

    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潘尚书一下子就给气倒了,岁数大了,所以从年前病到年后,总算现在好转了不少,就跟看望他的谢祭酒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天来。

    “鸣治,你这个学生有意思,这么一首好词,别人巴不得是作者,甚至不惜假冒。他倒好,拼命推脱,就是死活不认。”

    “学生倒是以为张超说的是实话,他还年轻,虽说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这首临江仙没有点阅历是写不出来的。”

    “也未必如此,你想想看张超这两年经历过多少事情,很多学子一生也没有他过去一两年的经历多。

    再说他好歹也是个秀才,八股也写过不少,按照词牌填写一首词,也没有那么难。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只通了一样,还差强人意,他也真敢说出口,也不嫌害臊。

    你好歹是他的祭酒,又是本朝有名的诗人,也不说说他,你就不怕被人嘲笑有名无实吗?”

    潘尚书笑嘻嘻的说着,谢铎也是哭笑不得,“谁让我摊上这样的学生,就算被人骂有名无实,不会教学生,也只能认了。”

    ”哈哈哈,”

    两人大笑了起来,显然气氛十分轻松,这是有原因的。这一次谢铎过来看望老前辈,也带来了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就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永乐大典印刷出六百卷,所以出版大典肯定可以成功;

    第二件事则是治疗了潘尚书的心病,原来张超承诺的授权费已经付了一部分,足足五万两。潘尚书立刻就满血复活了,这一次他咬紧牙关,就算是来了圣旨也得拖一拖,怎么也不能再给太监们拿走一半。

    只不过钱总是多多益善,潘尚书试探的问道,“看来张超卖,不对,是预售很成功呀,这一下子就交出了五万两,他手里还不得有几十万两银子,你就这么放心他?”

    没想到谢铎很肯定的点点头,“要是别的事情,学生还确实不放心。但是说到钱财,学生是放心的。”

    潘尚书无奈的表示认同,“也对,黄连素的事情上看的出来,是个明白人。那他手里这么一大笔银子是怎么用的?”

    “张超跟学生汇报过,说他成立了一家钱庄,叫济世钱庄,印书收来的钱都存在那里,还主动让学生定期派人过去查账,您说学生能不放心吗?”

    潘尚书点点头,虽然他隐约觉得哪些地方有些不对,但一时之间又说不上来。再说张超确实做到了承诺朝廷的事情,这些钱也都会派有用场,迟早都要被花掉,算了,随他去吧。

    如果潘尚书对金融有所了解,他就会明白张超又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借鸡生蛋。张超收到的预售款超过了三十万两,扣除给朝廷的五万两,还有给纸商,油墨商的预付款,另外还有人工等日常花销,他手中现在足足掌握了二十多万两银子。

    这么一大笔银子足够推动他做很多事情了,比如偷偷的再次购买跌到谷底的黄连,比如在南直隶开设多家医院,比如研究新式的纺织机器,比如冲压银元的机器,等等,他计划好的一切课题,全部都展开了。

    在张超这家济世钱庄同时开户的还有书社,会所,医院,还有纸厂,还有很多很多,就像一条八爪鱼一般,将张超涉及到的人和物,密切的联系起来。

    所以这家钱庄已经超越了他所有的生意,成为他最核心的生意,而且并不引人关注,因为这家钱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他所有的生意,然后开发全新的经营领域,并不打算抢夺传统钱庄的生意。

    这家济世钱庄还正在秘密的研究发行银元,在此时,白银已经大规模的应用于流通,但是各地白银的含量不一,尺寸各异,如果有规定尺寸的银元问世,想必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铸币税更赚钱的生意了,但是如何更好的发行银元,还不能引起官方的警觉和反对,张超也很头疼,还是老一套抱团吗?

    说起抱团,他关于组建民营的黄连素公司的方案,已经递交给朝廷几个月了,这朝廷做事也太慢了,什么时候才能给个说法?

    虽然说朝廷不管,他可以不断的收集黄柏,囤积黄连素,不断的赚钱,但是他已经赚得太多了,尽管他不断的用这些钱在江北收购各种荒地,准备用来种棉花,但是地弄的太多了,也会惹眼了。

    头疼呀,钱多了,怎么投资竟然也是个大问题?

第174章 出大事() 
张超的头疼是有道理的,作为饱受后世资本教育的新式商人和大地主,他不可能十分土鳖似的筑造一大堆的没奈何,然后让贼人无可奈何。

    他手里得来的钱财除了日常开销和周转,其余的绝大部分是用于投资的,可是明朝能够投资的领域十分有限。

    衣食住行,四大项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此时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他统计了一下他是每一样都有参与。

    他大手笔收购荒地,然后用来种植棉花,是因为江淮地区作为后世的棉花产地,张超从小就随着父母栽种棉花,他对怎么植棉是一清二楚的。此时的亚洲棉如何种植已经十分成熟,已经得到了大规模推广,但是江淮地区是粮食产地,种的并不多。

    收购荒地,动静小,操作容易,不容易引起反感,而且他已经是官身了,大明官员的待遇就是好,有了这层皮,税就不用交了。

    当然荒地肯定有偏僻,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这些缺点,但是价格便宜呀,张超现在手里的资金越来越多,这样的操作虽然收益慢,但胜在稳定。

    随着明朝江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松江布越织越多,对于棉花原料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加,而此时主要的棉花产地却在山东河北,离得太远了。如果就近有大量棉花供应,市场肯定是欢迎的。

    因此不仅仅是他,济世会,种痘社成员,太监们都被他鼓动在江北大量收购田地,用于种植棉花。

    而为了消耗这些棉花,他也就让人研究出珍妮机,原理十分简单,他只是点拨一下,工匠们很快就发明出来了,更新一代的水利纺纱机器,织布机都在让工匠想办法,有张顺德的例子在,工匠们是动力满满。

    但是地都拿去种棉花了,人吃什么?不用担心,湖广熟,天下足。拜访丘濬之后,经过多方考证,张超认为气候反常得到了证实,所以济世会已经在大手笔的往来湖广购入粮食,虽说时间晚了一些,但是因为湖广地区的存粮还有很多,他们的收购还算成功。

    可以预见,未来肯定要不断的从湖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