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好这一期的济世报被家人送进书房,李应祯拿了过来就开始阅读,这是今年的最后一期,登录着一个大新闻。

    原来永乐大典的印书局成立,向全天下预售永乐大典,欢迎天下的读书人过来订购,可以购买全套,也可以购买部分,一套定金八百两,首付一半,其余部分按年付款。当然也可以分卷购买,根据所购买的内容计价,时间截止于弘治二年四月。

    看完了报纸,李应祯就递给了女婿,祝允明在老师和丈人面前当然就潇洒不起来,毕恭毕敬的接了过来,看到永乐大典的消息,也是长大了嘴巴,

    “丈人,我在苏州时听说过永乐大典要付梓的消息,还以为是笑话,没想到是真的。这印书局总办谢祭酒天下闻名,这帮办张超,莫非就是那个种痘的秀才吗?”

    “不错,就是他,张超因为献黄连素制法有功,朝廷已经授他八品的宣教郎,现如今不过二十五岁,就已经是天下闻名,更承担起出版永乐大典的重任。

    不仅仅如此,济世医院,济世书社,济世报都是他的产业,就算他举业不成,也是广有家业。”

    祝允明沉默不语,显然他知道丈人是借着张超在规劝他,

    “论家室,你出身名门,论学识,你才华横溢,这两点张超都远远不及你。可是现在,张超已经闻名天下,更是得到朝中上上下下一致的赞誉,又有不畏奸宦的清名,可谓前途一片光明,一旦中举及第,立刻就会被大用。

    跟张超一比,希哲,你差的太多了。你也快而立之年了,不能再这么贪玩了,该收收心了。你的古文辞写的再好,也不会助你中举,明年又是应天府乡试之年,大家都盯着你,不要让你父祖的在天之灵失望呀!”

第166章 祝允明定书() 
祝允明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是苏州四大才子中家世最好的,他的祖父官至布政使,要说起来跟张超很有缘分,他的外祖父就是徐有贞,杀害于谦的元凶之一。

    祝允明的才华也是有目共睹的,他十九岁就中了秀才,更是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世,因此李应祯把长女嫁给她。这样的出身和这样的才华,对他既是压力,也是鞭策,更是要求。

    但是他已经三科没有中举了,巨大的压力开始笼罩着他,所以他的草书越来越出色,也越来越喜欢喝酒,身边更是侍女环绕,这理所当然的引起了妻子的不满,夫妻关系已经有些紧张。

    这一次年前来南京,既是岳父的邀请,也是想缓和下夫妻关系。所以面对兼有岳父和老师两重身份的李应祯,他是只有认真听讲的份,尽管心中还是有些不以为然。

    李应祯见女婿的态度很好,心里也挺满意,毕竟是他精挑细选的女婿,又与他志趣相投,他也不忍心说重话。

    李应祯看着报纸,也想买上一套永乐大典,就算没时间仔细研读,但享受那种书香也是开心的。

    可惜他的家业也就一般,在外为官多年,也不愿意太过横征暴敛,所以虽然有个清名,但是要花八百两银子确实有些压力。

    祝允明多聪明的人,老丈人的想法他当然看得出来,所以他就主动说,

    “我也想买上一套,但是囊中羞涩,丈人您能不能资助我一些,两家合伙买上一套。这样一来,每家首付也不过两百两银子,挤一挤还是有的。以后每年也就是五十两银子的花费,倒也不算太多。”

    “贤婿所言甚是,老夫也正是老了,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层?”

    “丈人,您正是老当益壮的时候,怎么能说老呢?我最近有一些得意之作,还想请您点评一下呢。”

    “好好,你赶紧拿来。”

    一对文人翁婿就开始围绕着祝允明的新作聊了起来,祝允明认为前辈们往往书录古文上百,抄录一遍即能得其大略,所以他也学着这么做小楷抄录了《庄子》中的七篇。李应祯看完,连连点头称赞,认为他的书法如印印泥,方是本色,已经超过了他。

    苏州与南京很近,很快银子就从苏州搬了过来,祝允明就准备去国子监印书局去预定永乐大典。

    祝允明乘着轿子晃晃悠悠的来到印书局,印书局就安排在济世书社旁边。平日负责接待的就是李启思和丁淳。因为快过年了,李启思回乡去了,丁淳正是恋奸情热的时候,老家也没有什么人,当然就没有回去。

    所以祝允明见到的就是丁淳。丁淳这厮其貌不扬,但是很有眼色。见祝允明也是其貌不扬,还有一个别指,说话却诙谐洒脱。但是丁淳知道这样的人往往有些敏感,所以他接待起来就分外注意。

    这样一来就意外的博得了祝枝山的好感,等签完了相关协议,收了定金,丁淳邀请祝枝山去会所一聚。

    这个会所在南直隶早已经出名,祝枝山也有耳闻,两人说笑着进入会所。祝枝山见大门旁挂着的几幅对联,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丁淳再怎么读书不成,也是识货的,见祝枝山的楷书相当严谨,有晋唐时的古雅气息,也是呼吸一窒,这是书法佳作呀!

    连忙让人裱了起来,祝枝山见丁淳这般紧张模样,哈哈大笑,笑着说道,“这算什么佳作,只能算作我的中上水准而已!”

    丁淳赞叹道,“果然是名震天下的苏门才子,我今日总算是见识到了!”

    两人进入会所,祝枝山就享受到第二级水准的待遇,作为声名远播的才子,他得到了一张银卡,享受消费免半的待遇。

    祝枝山抚摸着银卡,相当满意,就与丁淳热切的交流起来。要论起文学水平,祝枝山是滔滔不绝,旁征博引,丁淳就有点招架不住了。

    但是丁淳跟着张超久了,张超的歪理邪说也知道了不少,所以决定开辟新战场,掌握话语的主动权,要跟他讨论历史。

    张超字写得还好,能见人,但是写诗作词就差了不少,也不愿意献丑。遇到这样的局面,他就喜欢往历史上引。

    与时人看史书关注达官贵人的活动不同,当代历史喜欢从经济,地理等各种角度综合分析,所以张超的历史观点往往就比较奇特,但是却能自圆其说。

    也不知道怎么歪了题,两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魏晋的名士之风。祝枝山就有些羡慕魏晋时期文人的名士风流,潇洒不羁。

    丁淳就现学现卖,把张超那里学来的历史观点搬运出来,大大批判了一番魏晋风度。

    说汉人的天下岌岌可危,北方胡人肆虐,这些人不想着为国效力,一个个整天躲起来空谈,都是废物,亡国魁首。

    后人一定要警惕这样的局面,一旦文人士大夫出现空谈,并引以为荣,国家社稷就要出问题了。

    这样一番话可把祝枝山震的不清,这个时候,他还是孜孜不倦于科举考试,思想也是积极入世的儒家观念。所以对魏晋风骨的欣赏只是在出现不顺,需要逃避现实时才会流露出来。

    可是丁淳的说法又很有道理,他也没有办法驳斥,就继续寻根问底。这样一来,丁淳那点本事就不够用了,这个时候祝枝山也大概看得出来这位丁秀才也是转述别人的看法,就试探的问道,

    “丁兄,我看你观点十分奇特,但似乎也有些不求甚解?”

    丁淳老脸一红,不得不交代,“让祝兄见笑了,我与张兄交好,很多观点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所以细节处往往就一知半解。”

    “张兄,莫非就是印书局的张帮办?”

    “正是他,张兄现在忙的不可开交。所以这些天一直是我待在印书局,接待四方的客人。”

    “原来如此,我这次过来也想会一会张帮办,好好探讨一下学问,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可以,但是现在看来,来的很不是时候呀。”

    丁秀才脸色突然变得很奇怪,忍不住笑着说道,

    “祝兄,你有所不知,你要跟张兄探讨八股时文,那是没有问题。但是你要谈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你可找错人了。除了书法尚可,其他七样,他是一概不通。

    张兄一天到晚,除了四书五经,八股时文,就是钻研算术医药什么的,非常的与众不同,要不然也不会弄出神药呀!”

    祝枝山长大了嘴巴,这样的才子,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也算是才子吗?

第167章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祝枝山本来就对别人家的孩子张超有些不以为然,再听到丁淳这样说,就更有些轻视。一个读书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基本功,他只通了一样,其他一窍不通,这也是我辈中人?

    他这样想,脸上就有些显露。丁淳跟张超久了,两人已经是命运共同体了,所以瞧不起张超就是瞧不起他,他早就有这个自觉了,因此他有足够的理由抨击这种观点。

    丁淳仿佛没有注意到祝枝山的惊讶,他继续说道,

    “张兄非常崇拜范文正,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所以苦读经书之余,就是研究医术,平日无暇修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

    他曾经说过,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是个人修身养性所用,与天下百姓无益,所以不应该到处炫耀这些,只会让人觉得浅薄。

    士大夫应该居庙堂之高则为良相,治理天下,处江湖之远则为良医,治病救人。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黄连素为他所制,医院为他所创,都是功德无量,利国利民之举。所以我们这些朋友都十分敬佩他的为人。”

    丁淳这么一席话说了出来,祝枝山顿时成了个大红脸。丁淳又继续说出张超要付梓出版永乐大典时,说的那席话,更是让祝枝山感觉有些无地自容,所以连忙起身施礼赔罪。

    丁淳连忙止住,笑着说道,“张兄虽然志向远大,但为人一向低调,祝兄也请不要乱传,免得惹人非议。”

    祝枝山本来对张超很不服气,现在却不得不服气,虽然没有见到张超,但是张超做的事情早就天下闻名,所有人都从中获益,他实在没有那个脸面说什么不过如此的话。

    丁淳用大义忽悠了才华横溢的祝允明,却没有想到他这席话对于祝允明的影响。

    作为一个士大夫,跟张超一比较,他不得不反思他们这些苏门才子才学横溢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就是张超所说的浅薄?人生第一次他感觉自己是不是有些走错路了?

    回到家中祝允明还是有些浑浑噩噩,李应祯就有些奇怪,一番问询之后,也不得不感叹,

    “此子果有大志,又如此意志坚定,怪不得被很多人称道。虽然张超不像你一样以才学闻名于世。但所谓非常之事正待非常之人,他真可能有成为良相的那一天。

    希哲,你要是想效仿祖父外祖父,在官场有所追求,不妨在南京多待些时日,与张超多加来往,看看他是如何为人做事的。”

    祝允明默默的点头称是,就加强了与丁淳的交流,他诙谐风趣,能言善辩,很容易说服别人。一来二往就成了丁淳这一部门的编外人员,宣传干的相当出色。

    等张超见到这位未来以小鸡吃米图而闻名中华大地的才子时,已经是弘治二年了。

    年前那段时光张超确实很忙,他需要确定印刷需要的纸张,油墨和印刷机的厂家,另外还有人员安排。丁淳有了祝枝山以后,宣传干的更加出色,他很放心,当然就没有去管。

    从目前的宣传进展来看,永乐大典出版用到的纸张将十分惊人,他对纸张质量要求也高,这样一来就需要仔细的挑选纸张厂家。

    这又是一个五年计划,对于这样的超级大肥肉,感兴趣的纸商肯定非常多。不断有人递话过来,让他考虑某一个商人。

    思考再三,他决定实行投标制度。他以五百套永乐大典用纸量为总数,精心制作了一个标书范本,要求各家纸商以这个范本为模板,根据自家的情况填写,另外投标需要有保证金。等收到标书后,印书局将考察各家纸厂的实际情况,然后挑选出合适的供应商。

    这些纸商拿到标书顿时傻了眼,没见过规定的这么详细的,连生产能力,如何扩产,都需要有个详细计划,一切还都需要用数字说清楚,这可太难为人了。

    这些人本来以为喝几顿酒,然后红包给足,印书局挑选几个商人,大家一起发财,多么简单呀,哪能想到他会出这样的幺蛾子。

    这些人都不简单,抱怨很快就传到了谢祭酒耳中,张超不得不认真解释了一下。这是一件文坛盛世,他是小心谨慎,千方百计,尽量在印刷前减少问题出现的概率。

    通过标书,把印书局应该做的和商人们该做的都规定清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万一遇到问题,也不会影响了大事。

    谢铎仔细翻看着标书,其中有些不理解的地方也一一问清楚,等张超解释完全,谢铎点点头,

    “子卓,你的想法很好,做的也细致,你不要顾及他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万事有老夫担着。”

    张超这回是真的感激了不得了,深施一礼,做事情的人就喜欢遇到这样的上司,会省不小心。

    谢铎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不知道他是如何说服南京的众官员的,反正从此之后,这些纸商也不敢在咋呼,只得老老实实按照标书的要求来准备。

    张超也投桃报李,对于标书他们不理解的地方认真加以解释,尽可能的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样一来大家都满意了,张超就苦了,手下能用的人也少,很多时候不得不亲自出马,搞得他是焦头烂额。

    张超估计用纸是超过十万两的大生意,利润相当可观。他就点拨了一下蒋琮和徐用宿,让他们也想办法参与进来,但是不要仗势欺人,要按照规矩做事,这样才会减少争议,士大夫也没有话说。

    蒋琮自从见识到张超的本事后,一直追着他不放,这会总算张超开口了,自然一切听从他的安排。太监们掌握的资源实在太多了,他们就有专门负责供应朝廷的纸厂,纸张的质量很不错,就是管理差点,只要扩张一番,加强管理,就可以提供很不错的用纸。

    徐用宿则不然,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