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烈烈的反腐败运动。

    由于过去十年缺乏监督的文官集团疯狂的贪婪和掠夺,所以皇帝亲自发动的这场反腐败运动获得了极大的支持。

    随着一批批口是心非的官僚被科道官员弹劾,迫于皇帝的压力,秦金这个大后台很快被赶下来,而李时则第一次作为北方士大夫的代表登上了首辅的位置。

    李时此时开始走回头路,这时大明的焦点问题慢慢转移到了市舶司,按照张超在嘉靖五年平乱时的规划,市舶司的收入将作为大明国债的担保所以受到了济世钱庄的监控,所得收入优先用于还债。

    加上后来朝廷又发行了几期国债,慢慢的市舶司就被济世钱庄控制住了,不论是人事还是收入。

    过去十多年,随着海外贸易的突飞猛进,市舶司的收入同样增长很快,可是扣除了国债的本息支出,朝廷每年拿到的钱十分有限,更不要说市舶司的人选朝廷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这是一个封建帝国绝对不能容忍的。

    这个时候因为年老多病,张超长时间没有出来见人,所以李时就决定乘机收回市舶司,可是这个愚蠢的士大夫或者说是办事的人手段太过粗暴,他们以反腐查账的名义突然查封了市舶司。

    市舶司的背后是庞大的南党,他们代表的是在海外贸易中获得巨大收益的大商人、大资本家,他们决不能接受市舶司被朝廷控制,回到过去那种局面。

    除此之外,市舶司的巨大收入是济世钱庄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济世钱庄不仅仅是张超的,更是无数张超的南党成员的,所以市舶司反腐一案牵涉到太多人的利益。

    因此就在嘉靖十九年,李时竟然被国士院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反对票赶下了台,这个时候皇帝发力了,他以国士院只是他年幼登基时的临时机构为由,准备废除了国士院,以此胁迫国士院改变对李时的罢免。

    但是此时张超发力了,由于张超集团控制了大海,每一年运到京师的金矿收入越来越少,到了院阁之争时,张超集团索性直接掐断了佐渡金矿的运输,这样一来大明很快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所以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嘉靖皇帝只得认输,他被迫再次放弃了李时,这一次一个来自南方的典型的南党成员,福建临浦林氏的林庭昂直接成为了首辅,从而再一次剥夺了嘉靖皇帝的权力。

    再一次失败之后,嘉靖帝愤懑了很久,此时他已经完全明白他要想重振皇权必须摧毁这个以致仕的张超为代表的庞大的政商集团。

    嘉靖二十年,张超终于病故了,此时以张超为核心的大明一代人杰或老或死,而当时大明最有名望的将领张明镇也丁忧归乡,所以嘉靖皇帝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他于当年冬天发动了政变,强行废除了国士院,并再一次召回了李时。

    政变成功之后,志得圆满的皇帝开始了一系列倒行逆施。很快二十四衙门重新被成立,太监集团又一次冒了出来。

    与此同时,嘉靖不顾李时的强烈反对,下令重新调查嘉靖五年的****,很快圣旨下令收回大明赐予张超的任何荣誉,诛杀张明镇,并同时查抄张家以及济世钱庄。

    而就在此时早就准备妥当的张氏的舰队装载着整整十万人开始向天津港进发,已经羽翼丰满,急不可耐的张氏集团终于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爪牙,清君侧,诛奸臣,一场内战开始了。

    这一场内战之初,由于文官集团的倒戈,张氏集团很快就逼死了嘉靖皇帝获得了胜利,同时选择了一个小孩子作为傀儡,继承皇位。

    但是与文官集团想象的完全不同,张氏的新家主张明海蛮不讲理,竟然在胜利之后对于他之前的盟友文官集团下起了狠手,一系列让人无法接受的政策被下令执行,例如四民平等,废除贱民,废除军户商户等等限制,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及士绅一起当差,一起纳粮等等。

    觉得受骗了,所以愤怒至极的士绅们拥戴皇家后人开始了叛乱,张明海毫不犹疑,进行了严厉的镇压,残酷的内战爆发了。

    依托着殖民地的输血,在这场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中,张氏集团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士绅集团被诛杀或是流放,在血和火的洗礼之中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第610章 尾声2() 
内战结束之后,在血和火之中,中华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最独特的王朝建立了。

    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五十多岁的张明海称帝,立国号为华,学习唐代,尊其父张超为太祖,谥号为文宣,所以在后世张超又被尊称为太祖文宣皇帝。

    登基为帝的张明海以胜利者的姿态正式摒弃了儒家,而代之以张学作为统治天下的思想基础,为此华帝国废除了孔子的神圣地位,将孔子的子孙赶到了海外殖民地。

    皇帝不仅掌握了帝国的统治权,还垄断了帝国的意识形态解释权,从而建立了中华历史上从所未有的新型统治模式。

    为了支撑这一新的统治模式,帝国设立了济世院,由皇帝直接管理,济世院院士不允许超过百人,地位极其崇高,即便当朝的首辅见到院士也需要首先施礼。

    其中的文史和政法分院的诸院士存在的目的就是解释和发展张学,为华帝国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

    而同时设立的格物,工程,农业和医学分院的目的则是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目的是提高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华帝国的发展。

    为了培养帝国需要的人才,帝国依托济世学院和各地的希望学堂,制定了完善的教育和人才培训计划,并投入巨大的资金,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对旧人才的依赖。

    同时,帝国废除了明帝国对于人口流动的种种限制,鼓励移民。帝国为了促进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乘着战后人口大量流失,国有土地大为增加的良机,推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农场,而对小农经济和传统的地主科以重税,或者以极其廉价的殖民地粮价加以冲击,逼迫他们移民边疆殖民地或者成为工场的工人。

    华帝国对小农不仅不加以抚恤,还通过如此残暴的手段横征暴敛,激起了农民巨大的反弹,但是帝国新起,上下反应迅速,所以大批农民起义失败后,被迫含泪贱卖家产,离开内地,迁徙到广阔的边疆和殖民地,从而加强了帝国对边疆和殖民地的控制。

    而大量人口外迁同时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模式的发展,也为工场主们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工商业的迅猛发展。

    华帝国非常清楚他的统治根基在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所以为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发展扫清障碍是帝国的核心要务。

    所以华帝国对内以济世钱庄改组的银行为中央银行统一货币,逐渐统一国内和殖民地市场,严厉打击地方保护,鼓励自由竞争;

    对外则坚持出口为导向,不断扩张殖民地,为大量工业产品开拓市场。

    这是张超给新帝国规划的发展模式,属于对内残暴,对外掠夺的帝国主义模式,所以帝国必须长期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以镇压内外。

    所以从建国之初,华帝国就给予军队崇高的地位和荣誉。为了保证国家对于军队的控制,张超的新式建军模式从帝国成立之初就被严格执行,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坚持军政分开,严格限制政府和军队之间互相干涉。

    而在行政方面,华帝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中枢,省,府,县,镇五级统治模式,官吏混同,所以必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

    为了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和军队,华帝国成立了直属中央的国税局,并授予国税局强大的内务部队。

    在国税局成立之初,皇帝张明海训示重臣,什么时候国税局收不到钱了,中华帝国就要灭亡了,将帝国的存亡与国税局挂钩,以加强其权威。

    新兴的华帝国为了拉拢地方势力,在中央,省,县成立了三级议会,只有拥有一定纳税额的民众才会拥有选举权,而标准则由精英组成的济世院来决定,以避免民粹主义和寡头垄断政治。

    帝国由此形成了皇帝—国士院,—内阁(军队)的平衡体系,在未来由于皇帝能力的层次不齐,皇帝这个角色的权威地位逐渐被退休的重臣和济世院的专家所代替。

    为了保证张氏家族在帝国的至高无上,张明海建立了三重保证,一是帝国树立了张超的神格,二是张氏家族控制的济世银行成为了帝国的央行,三就是帝国对于张氏子弟的分封。

    与明帝国完全不同,张氏家族的子孙从小必须接受严格的培养,成年之后必须从军,然后经过考核才会获得分封的资格。王子只能分封在殖民地和边疆,待在长城之内一概不允许分封,只能靠着一份年金度日。

    王子一旦被分封,就会被授予重权,成为独立的王国,除了军事外交受到中枢,经济受到济世银行的约束外,其余一概自主。

    所以帝国对于分封十分小心,张明海继位之后,立下大功的兄长张明镇就被封为蒙古王,帝国将庞大的蒙古地区分封于他,张明镇和他的子孙在帝国的支持下经历三代才完全控制了蒙古,势力东至大海,西至西域,北至冰原。

    所以在未来,帝国为了分裂这个蒙古王国费劲了心思,而几十万蒙古骑兵虽然不能进入中原,但一直制约着帝国的权臣不敢胡作非为。

    而张超的长子明威因死于明帝对于张氏的屠杀,因为张明海对这位兄长的内疚,所以他的三个儿子最后都被分封,一封朝鲜,一封安南,一封缅甸,而分封之后,三王自募军队,经过多年血战,才征服了三国。

    而张明海的亲兄弟明洋死于探险,而他的独子最后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放弃了分封海外,一直到第三代才被分封到遥远而富庶的新洲岛(新西兰)。

    张明海继位之后,因日本吕宋马六甲琉球四地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被列为中央直辖,严禁分封,所以他的几个儿子日后都被分封在剩余的南洋地区。

    以至于到了第二代皇帝,不得不将眼光瞄向印度,正是这样的分封逼迫着帝国不断扩张,最终形成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

    与诸王分封同时进行的是对于功臣的分封,分封的都是没有完全控制的殖民地,只不过地盘有大有小,这一类似于先周时期的分封促进了华帝国对于殖民地的控制,但也为这一庞大的殖民地帝国的最终分裂埋下了伏笔。

    这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存在了三百多年,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东亚和澳洲,北美的西部,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非洲的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因为技术进步停滞,被西方追赶上,在世界大战后因为内忧外患,最终被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所代替。

    最后一代皇帝被废黜后,被仁慈的安置于东番岛,最后死于先祖发家的东番岛上。

    而张氏众多的封王有的生存下来,有的则被取代,甚至有的被后起的西方列强赶走。

    但是帝国的本体在经过变革后,因为一直控制着整个东北亚的基本盘,根基雄厚,仍然是整个世界最庞大,最有影响力的帝国之一。

    说完了国家,再说个人,张超死后,根据他的遗嘱被安葬于东番岛,后来这个岛屿也就成为了张氏历代皇帝安葬的地点。

    张超死后,妻子王氏拒绝了皇太后的封号,她过世后,与张超合葬于东番岛。

    而汪氏成为新朝的皇太后,在辅佐两代皇帝之后以九十多岁的高龄病故,死后没有与张超合葬而是葬于幼子的衣冠冢旁边,期待有朝一日这个葬身大洋的幼子的游魂能够找到她。

    在未来的历史上,张超以及他的子孙所开拓的华帝国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大帝国一直被铭记,但是张氏统治初期残酷的内外政策却一直饱受争议。

    而张超留下来的一份皇室秘要因为披露了张超神秘才华的来源一直被历代皇帝严格保密,长期为世人所猜测。

    一直到几百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份秘要才在网络上被公开发表,但是因为太过离奇,又不被世人相信,也许张超学识的来历注定将成为人类最大的谜团之一!
120054 。
12005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