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刘春家族则是大明有名的科举世家,父子数代人都是考试大王,他也不愿意待在朝中,掺和这一摊子烂事。

    对于他们的离开,张超也没有阻拦,每一个人都有选择如何走下去的权力,只是他确实有些遗憾,他在靳贵身上投入这么多,没想到是这个结局。

    此时无数正直的士大夫看到了制约张超的机会,所以他们推出了多名资深的老臣,这些人主要都是北方人,希望能够增加朝中北方人的话语权。

    可是张超的做法又让这些人失望无比,他先是让毛澄入阁,这样一来蒋冕出任首辅,毛澄为次辅,而以弘治六年的翰林汪俊为第三位辅臣,但是张超借口毛澄汪俊的资历太浅,只给他们加了军机房行走,让他们多多学习。

    然后他以军功为由,调直隶总督乔宇,南京兵部尚书杨旦入朝,以乔宇担任礼部尚书,杨旦出任兵部尚书,以彭泽改任左都御史,三人皆入值军机房。如此一来军机房的文臣就变成张超蒋冕彭泽乔宇杨旦五人,张超仍然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这军机房五人之中彭泽是陕西人,乔宇是山西人,可是彭泽与张超的关系非常好,乃是他的铁杆死党,乔宇是山西人,他是杨一清的门生,又与张超关系不错。这样一来就彻底堵住了北方士大夫的嘴。

    毛都没有捞到的北方士大夫气的半死不说,张超又把自己的亲戚李启思直接从江西巡抚调任直隶总督,这样赤裸裸的任人唯亲让人瞠目结舌。

    所以愤愤不平的北方士大夫不断声讨张超任人唯亲,这样的局面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在这短短三年时间内,张超先后得罪了皇族勋贵太监将门,现在连他的根本文官集团对他的态度也已经分裂,机会似乎已经成熟了。

第593章 刺杀() 
在大明的百余年历史,甚至上溯到之前的几千年,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大的水灾或是旱灾。而在嘉靖三年也就是原来历史上的正德十五年,这一年江西大水,千里为壑,街巷皆可行船,民栖于树木,室庐漂荡无存,烟火断绝,为数十年来所未有。

    这也是原来历史上宁王造反的原因之一,因为江西大水,朝廷无有抚恤,宁王可以很轻易的拉起十万大军,说到底是大明朝廷失职,对于巨大的天灾缺乏救济能力。

    而现在这个位面,宁王早就被烧成灰了,经过了一年多的战事,整个江西百废待兴,一片萧条,所以江西大水一起,就引起了张超的注意。

    凭借着长江水利运输的便捷,张超将大量南直隶和湖广的救灾物资运到了江西,然后令王守仁李启思全力救灾,同时想办法把大批的灾民迁移到南直隶或者更加遥远的南洋。

    应该说王守仁和李启思等亲信是十分尽力的,也救了无数人,要不然张超也不会有底气把李启思升迁到直隶总督的位置。但是明朝的小政府体制还是限制了国家的动员能力,所以张超内心深处还是有些不太满意。

    大灾之后必然有大疫,就在张超一边骑马一边思考之际,突然间砰的一声,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身边保护的国威给扯下马,“老爷,有刺客!”

    张超这才反应过来,他不加思索的说道,“立刻回军机房!”

    张超话音未落,连续的枪声就爆了出来,走在前面打着仪仗的几个衙役就被击中倒地,但是张超由于身边保卫众多,并没有受伤。

    此时正好是下午时分,路上行人众多,枪声大作,立刻有多人受伤,整个长街上乱成了一团。乘着这样混乱的局面,张超成功的逃脱了埋伏地点。

    眼睁睁的看着张超就要进入埋伏地点,却被他侥幸逃脱,一个大胡子打扮的员外气急败坏的骂道,“他娘的,这到底是谁,是谁这么快打枪的?”

    他手下见他暴跳如雷,只得小心翼翼的说道,“赵爷,既然设伏不成,还是赶紧撤吧!这张屠夫若是调来了新团营,咱们就走不了了。”

    这位赵爷闻言抬起头恶狠狠的看了一眼这个手下,挥舞着马鞭就抽了过去,“都是你们这些蠢货,胆小如鼠,才让张超这个王八蛋逃过了一劫!”

    手下吓得魂飞魄散,磕头如捣蒜,此时这位赵爷气也消得差不多了,大步走了出去,跨上了战马扬长而去,这个手下跟在后面也跑了出去。

    张超赶回军机房,显得有些惊魂未定,他立刻让人召集重臣开会,讨论解决方案。竟然有人敢于造反,谋杀重臣,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这要是张超被刺,整个朝堂就要乱套,当此之时,谁也驾驭得住这么复杂的朝局。

    所以军机房立刻就形成了一系列决议,命令京师戒严,同时下令锦衣卫在全城展开搜捕。另外张超特别指出没有军机房的附署,任何人的任何诏令都不允许执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决定,也是因为张超很清楚,这些贼人刺杀不成,极有可能矫旨发动政变,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

    就在用印发出这些圣旨之后,到了天色将黑,张超突然提出了有一个提案,裁撤之后的锦衣卫人员不足,他准备调新团营入京,负责在内城搜捕并保护皇城和朝廷核心机构的安全。

    张超此议一出,整个军机房立刻鸦雀无声,调动军队入京,这似乎太过小题大做了吧,而且调兵太过敏感,必须得到张氏的认可。这是张超被刺,又不是张氏被刺,明朝之前的处理方案也就是增加张超身边的保卫,现在已经开始全城戒严搜捕,这差不多了吧。

    首辅蒋冕有些颤抖的说道,“中堂,这,这似乎有些不妥当吧。”

    张超扭头瞪着眼珠子怒气冲天的看着蒋冕,“蒋公,你要明白贼人用的是军用的制式火器,这是军人在造反,若是他们冲击天子和朝廷,你我谁等吃得消这项罪过?”

    蒋冕还想说,“可是,”

    这个时候彭泽与杨旦对视了一眼,资历更深的彭泽说道,“别可是了,咱们投票表决吧。”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张超想着乘机把事情闹大,从而彻底控制朝局,而要彻底控制朝局则必须控制皇室和六部,所以他才借机调兵入京。

    作为张党的核心成员,他们既然舍不得抛下权势,而且他们的利益早就与张超绑在一起了,所以他们只能立刻开始表态,选择站队在张超这一边。

    看着张超彭泽杨旦举起的手,乔宇闭着眼睛想了一会,最后他叹息道,“乔某新入朝堂,对于国事缺乏了解,张公和蒋公各有道理,乔某才疏学浅,还是弃权吧。”

    乔宇不是傻子,能够用军中火器刺杀张超,一定出自勋贵,张超根本不可能退缩,一退缩就前功尽弃,所以他才要坚决调兵入卫,这是他在保护改革成果,谁敢于反对,谁就是张超的敌人。

    作为文官集团的一员,他支持张超;但是作为大明的臣子,他对于这种臣操君权的行为深恶痛绝,他还是忠于大明的,他又没有办法表示支持,所以他只能弃权。

    最后的结果是张超彭泽杨旦支持,乔宇弃权,而蒋冕到了最后,也只是表态弃权,他最终在张超能够吃人的目光下也不敢反对。

    看到文臣们这样的表决结果,两个太监只觉得全身颤抖,在这三年里他们根本没有多少话语权,这个时候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态度,是站在皇室一边,还是张超代表的重臣一边。

    何聪心中暗自摇头,他是张超的老乡,又是十几年的盟友,而且他还得罪了张氏,他有选择的余地吗?

    看着何聪高高举起的手,张永不由得有些头昏脑胀,他身不由己的举起了手表示同意。军机行走默默无语的将今天表态的结果记录下来。

    到了此时,张永才发现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此时在军机房的辅助官员竟然都是张超亲信的官员,而守在门外的则是保护着张超来到军机房的护卫。

    事实上张永发现的已经有些迟了,其他的重臣早在进入军机房时已经发现了这一点,可惜已经晚了,已经身不由已了。

    军机房表决之后,张超让康海写下了圣旨票拟,何聪亲自批红,按照规定,这样的重大事务,张超何聪用印之后,必须加盖张氏的印章才能生效。

    可是张超挥了挥手,“何公公用印就好,天色已晚,宫门已经关闭,不必惊扰了太皇太后。”

    其他的军机大臣对于这一幕早就有心理准备,甚至于蒋冕也不敢表态反对。就在当天晚上,一系列调兵的圣旨被追加发出,到了午夜时分,三只早有准备互不隶属的军队已经分别入京,并且部署在皇宫周边,同时控制了朝廷最核心的机构。

第594章 清洗的开始() 
张超得到大军已经分别入城的消息时已经是凌晨时分了,此时正在假寐的张超才睁开了双眼,两眼炯炯有神,哪里还有之前的慌张。

    这一晚七人都待在军机房中,都各怀心事,谁也没有安睡,张超同样如此。他相信今天他的反应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甚至于包括他的对手们。

    张超掌权以来已经遇刺过好几次了,特别是正德死后他裁撤了大量的闲杂人员,几达几十万之多,砸了这么多人的饭碗,有多少人对于张超恨之入骨谁也不知道,所以张超在那一年受到了好几次刺杀,但都化险为夷,他除了身边总是带着一堆家将保护外,甚至都毫无反应。

    这一次遇刺,他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抢了那么多人的田地,人家不拼命才怪。甚至于他的手下已经探知刺客行刺的地点方式,所以才会出现有人提前开枪的现象,一切都是他的计划之中。

    但是张超这一次却故意装作惊慌失措,以至于愤怒至极,甚至不惜违反制度,也要乘机调兵入京是有他的打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装病期间,张超突然发现他确实已经老了,很多时候他自己都分不清楚是在装病还是真的生病了,已经近黄昏的张超没有耐心再跟那些人耗下去,那就乘机摊牌吧。

    他根本不担心军机房会反对他,因为反对根本无效,保卫军机房的护卫早已经不知不觉换成了他的人,甚至于皇帝和太皇太后身边都有人在看着,为了就是以防万一。

    现在几只军队入京了,他当然立刻轻松下来,一个他真正说了算的时代已经到来。有些事情也该做了,有些人也该清理了。

    到了三更时分,已经有一些朝臣开始起床,准备上朝,此时大军入京的消息突然流传出来,整个京师一遍哗然。

    昨天傍晚张超遇刺的消息已经流传出来,大家伙也不是很紧张,张超为政这般严苛,被人刺杀不是很正常吗?

    至于锦衣卫的搜查,那能查到什么?到时候不过找出几个替罪羊就是,反倒是张超这一次险些遇害,估计会老实不少,他那些严苛的行政估计也会缓和一些。

    可是一觉醒来,竟然新团营入京了,这是太皇太后调来的?准备罢免张超?有些政治敏感的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这个,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张超竟然有这个胆量,敢于不经过张氏的同意就调兵入京。

    等知道这兵是张超不经过太后批准就调动了,所有人都蒙了,张超这是想干什么,造反吗?

    可是新调入京的军队又没有进入皇宫,只是驻守在内城的关键地点,保卫着朝廷关键机构,而且对待官员们的态度又十分友好,看起来又不是像造反,这张子卓到底卖的什么药。

    就在这样的忐忑不安中,新一天的朝会开始了。这一天大明朝堂出奇的沉闷,每一次朝会的主角科道官员也没有几个出来说话,就算出来的也是根据高官们问话而出来回话。

    好不容易大员们问完了,一个年轻的御史出班了,他高声问道,“臣监察御史张准有事奏报,今日上朝,臣见宫门外和六部翰林院等处都有官军镇守,兵部突然调兵入京,科道都不曾与闻,这是何道理?”

    这个愣头青御史开炮之后,兵部尚书杨旦出班回道,“昨日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张超险些被刺,重臣被刺嘉靖以来已经发生过多次。

    因刺杀现场出现了军中枪械,事关重大,军机房一致认为此事决不可姑息。为了以防万一,并确保皇城和朝廷核心机构和重臣的安全,军机房决定调动新团营数部入京戍卫。

    因事态紧急,军机房必须临机决断,今日一早已经将提案提交国士院批准。此事符合朝廷体制,诸君不用担忧。”

    杨旦这么解释,这个御史火气更大,“如此岂不是先斩后奏乎?置天子于何地?置江山社稷于何地?”

    张超突然出班回道,“调兵一事乃是本官主张制定,本官长期点兵,发现这一次贼人所用兵器尽皆军中利器,此事太过蹊跷,必然涉及军中大将,一个处置不当国家有倾覆的危险。

    本官受托于先帝,不得不立刻决断,幸运的是昨夜朝中无事,否则张御史恐怕都没有机会出来反对。张御史现在若有责难,本官一律当之。”

    张超这么一说,又是渲染了一番事态的严重。这个御史还准备说话,这时候就有几个见机快的人涌了出来,开始支持张超,认为他处置得当。

    这样一来,张准火气更大,“太祖圣训,敢当面夸奖当政者族,诸位安敢如此!”

    见张准这么说话,张超冷冰冰的回道,“张御史,太祖圣训,也是乃等敢随便曲解的吗?朝廷议事,有支持,也有反对,此乃常理,难不成只有尔说的才是对的?尔等动辄就搬出太祖圣训,意图阻碍言路,所欲何为?”

    张超倒打一耙,把张准气得半死,他当然不服气,立刻开始驳斥;但是张超此言差不多定了张准的罪行,平日里对他不满的官员也立刻都出班攻击他,张准的支持者也当然不服气了,所以朝堂上马上就乱成一团,吵闹声越来越大。

    五岁多的嘉靖天子见朝堂上乱糟糟的,炒成一团,又不耐烦坐在御座上,屁股扭来扭去,嘴上喊着,“怎得这般吵闹,何时退朝,朕还要玩耍呢?”

    何聪一见,连忙低声说道,“快了,快了!”等何聪抬起身,就大喊起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