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超站起身,在书房中转了转,久而久之,他猛吸了一口气,“这四只探险队的报告你都已经看过,既然还敢请命,想必你也想清楚了其中的风险。

    既然如此,爹爹不拦着你。你年后可以去南京,在航海班学习两年,然后再实习三年。在此期间,你要成婚生子,五年之后爹爹给你一只船队。”

    明洋欣喜若狂,“孩子遵命!”

    张超看了看这个孩子,唉,这些孩子一个个都长大了,有自己的理想,去吧,世界之大,足可以让他们纵横驰骋。

    到了此时,张超突然间放下了对于明威的执念,每一个人教育和经历的差异,必然会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巨大的影响,既然明威已经如此,那就让他开开心心的过下去吧。

    张超病好后,回到了军机房,他突然发现往日的同僚对他似乎更加尊重,但也似乎更加遥远了些,看起来这一次对于太监的打击同样给他们上了一课。

    太皇太后张氏统统批准了军机房的奏报,即使是总管太监秦福被杀,张氏也是一声不吭,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

    所以张超就毫不客气的趁热打铁,对太监集团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清算,随着一条条罪状的公布,一个个太监的死亡,正德年间势力大炽的太监集团被迫收缩于内廷之中,锦衣卫东厂也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只能是瑟瑟发抖的等待着张超的进一步清洗。

    到了此时,张超才停下了清洗的步伐,他十分清楚最后一击还没有到时候,他还需要忍耐,他十分清楚这一次他对于太监集团的进攻仅仅是扫清了外围,并没有摧毁太监集团的根本。

    事实上张超这段时间的作为已经让国士院和天下士绅惊叹不已,张超竟然做到了这一步,太不可思议了。

    抓捕诛杀了多少人倒是其次,更关键的是在外的无数经济衙门比如市舶司,织造司,税关的提点太监统统被撤销,更换成了了户部派出的官员,这样一来中央户部的收入直线上升。

    当然张超也没有把事情做绝,他按照正德元年到十一年平均数据,每一年从户部拨出相应的银两给内承运库,这样一来皇帝的收入看起来没有减少,只是消除了太监们的贪污。

    而众多的守备太监则是大部分被撤销,最后整个大明在外的镇守守备太监只有寥寥几十位,刚刚达到弘治年间的水平。但是张超限定了这些守备太监的权限,连他们的人员花费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每年都会派出御史监察他们的花费,可以说这些人的权势远不如弘治年间。

    事实上张超还可以做的更多,比如对军中太监和御马监太监动手,夺取太监们的兵权,但是思之再三,张超还是没有动手,因为太多人已经满足于眼前的胜利果实,他们并没有想到这一切只是过眼云烟,也许等皇帝长大很快这些太监又回来了。

    事实上也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他们没有想好拿掉了这些太监,用什么去取代他们,抢皇家的钱还有缓和的余地,若是动了兵权可就不那么善了了。

    大明朝的士大夫或者说是文官集团们可以做做梦想着皇帝垂拱而治,却从来没有想过与皇帝彻底决裂,这就是他们的软弱性,也可以说他们只愿意享受权利带来的利益,而不愿意承担起国家的责任,这就是晚明一切悲剧的根源。

第587章 宗藩改革() 
随着对太监们的反攻清算的完成,另一个大问题宗藩也提上了日程。因为国士院河南的代表痛苦流涕诉说藩王在河南的坏影响,一边说一边涕泪交加,不仅仅所有的国士伤感不已,甚至于听讲的官员们也是不断流泪,无他,河南的藩王实在太多了,实在是太能折腾了。

    这样悲惨的情怀反应上去,还不等军机房表态,太皇太后的懿旨就下达了,责令军机房会同礼部户部商议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既能体现朝廷对于各地宗藩的亲情,又能彻底解决大明面对的宗藩问题。

    张超等人接到懿旨后,一个个面面相觑,这个张氏还真会将军,好话歹话都让她说光了,不是让我们这些当政者作难吗?

    张超摇摇头,不干也得干呀,现在宗藩一年吃掉了佐渡金山的产量,而且宗藩还在不断递增,我等当政不解决问题,难不成留给后人吗?

    张超知道有明以来,宗藩问题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分封藩王,是历代封建王朝的通用制度,太祖建立明朝后,也沿用了这一制度,从目的说,正如太祖所说:“以藩屏帝室”,就是用藩王权力来巩卫中央。

    本着这个目的,太祖做了一件公认的错事:洪武年间分封的藩王,不但待遇优厚,而且军政权力极大。尤其是有兵权,北方几个藩王,诸如宁王,燕王,谷王,辽王等王爷,更掌握着明朝精锐武装,各个雄视天下。

    但对这个潜在威胁,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预判,明朝藩王制度比较前代,一个进步就是管理严格:特制了《天潢玉牒》,凡有皇室子弟出生,就要记录在册,封赏赐爵乃至皇位传承排序,都是按照玉牒来。

    另一点就是重视教育,朱元璋还编写了《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这俩个材料,记录了历代藩王的作恶教训,发给各地藩王学习,告诫他们要忠心为国,免倒覆辙。

    同时规矩也多,藩王们穿衣服不注意,盖房子盖出格,出门仪式招摇点,都很可能给扣上“违制”的帽子,按谋反来处理。

    但千防万防,却还是防不胜防。手里有兵,就有造反的风险,外加朱元璋的制度,本身还有个漏洞:明朝藩王制度规定,如果中央有奸臣弄权,藩王就有权起兵巩卫皇室,清除奸臣。

    结果就是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造反,夺了法定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起兵的名义叫“清君侧”,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永乐皇帝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自然感同身受。在坐稳了皇位之后,除了清算建文帝旧臣外,他大张旗鼓做的另一个事情,就是削藩。

    朱棣的削藩,从效果说,是立竿见影。主要是夺取各藩王的兵权,限制他们干涉地方政治的权力,从此以后,明朝再没有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也就是说藩王们政治上没了出路。但是在生活上,宗藩的待遇并没有改变,还是非常的优厚。

    根据规定,明代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

    众所周知,明太祖是非常抠门的,他把官员们的俸禄定得很低,但是可能是穷惯了,太祖对自己的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却很大方。

    这些宗亲子弟的俸禄都是由国家供给,年俸标准是:亲王禄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如此世代传承,宗室里靠国家财政养活的寄生虫,可以说是几何级数增加。

    除了年俸以外,每年还有不固定的各色赏赐,有时候甚至比固定工资还多。而对于藩王来说,政治上没自由,吃饭穿衣受限制,但生孩子的自由,却是绝对有,大多数的藩王,都是逮着机会可劲生。

    山西有一位王爷儿子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封王位外,其余99人都封镇国将军。每次家族聚会,同父兄弟之间竟不能尽识,这件事太过骇人听闻了,以至于中枢特别派人去查证有没有冒充的。

    生了就要给待遇,世代繁衍下来,人数滚雪球一样增加。就拿《天潢玉牒》里的记录说,到了嘉靖元年年,明朝的宗室总数,就比明初膨胀了上千倍。

    而除了这些固定的财政补贴外,各地的藩王们,其实也都生财有道,搞政治没前途,搞经济挖国家墙角,那是各个都有一套本事。

    最固定的办法,就是“钦赐”,就是向朝廷讨要土地。在明朝中前期,比如宣德,正统年间,明朝赐予藩王的土地,通常都是几十顷,到了明朝中期,就有了几千顷,比如刚刚过世的兴王,就藩的时候,一次就赏赐给他四千多顷土地。

    这样做的恶果,可想而知:肥了藩王的腰包,却坏了国家的财政,赐出去多少田地,国家就流失多少财政收入,外加每年巨额的恩养藩王的开支,哪怕是太平年月,国家的财政,也常捉襟见肘。倘若赶上闹灾打仗,更时常穷得叮当。

    而且即使如此,藩王们还是不消停,大多数藩王,一辈子都在想尽办法发财,通用的招数,就是侵占民田。

    侵占民田的招数,也有好几种,一种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结官府指认成荒地,求得朝廷赐予,然后强行侵占。另一种叫“投献”,就是很多交不起税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藩王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如此一来,明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也就越演越烈。

    到了此时,土地兼并极为剧烈的河南地区,当时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被藩王侵占。

    这也是为什么蓝衣贼在河南闹得那么厉害的缘故,实在是河南的土地兼并太过厉害了呀。

    实际上在正德后期,也有大臣们提议此事,却被拦了下来,当时刚刚爆发安化王造反,正德认为这个时候不宜再刺激藩王。

    现在轮到张超来面对这个空前棘手的问题,他倒是早有准备,所以他不慌不忙的拿出了《宗藩条例》。

    核心内容:一,严考核。令宗人府严格执行《永鉴录》和《御制纪非录》,凡是挨到边的宗藩,要严厉处置。

    另外设立宗藩继承考试,有不法记录的直接取消资格,降为奉国中尉,而考试不合格前不允许承爵。连续三次考试不合格,也同样直接降为奉国中尉。

    二,定子女,把藩王们的后代们,特别是旁支庶出的后代,尽可能编入民籍,允许他们参与士农工商活动,从此自食其力。同时严格限制藩王们的妻妾人数,娶老婆需要礼部审核。

    三,限总额。每一个藩王一系的子孙算作一个整体,朝廷一年拿出的钱财是固定的,而且会逐年减少,最终要控制到岁入的二成以下,这个总额会与财政预算一起报告给国士院批准。

    张超这三条意见一出,表明了他对宗藩的态度,那就是尽量拖时间,一直拖到明朝亡国才能彻底解决,因为这又是与太监问题一般难以彻底解决的骨子里的问题。

第588章 清查军屯() 
张超原以为自己对宗藩的这一套改革已经很节制了,可是他的奏章递交上去,国士院见军机房反应这么快,还在发呆中,太皇太后张氏却突然跳了出来表示了不同意见。她认为张超制定的宗藩条例太苛刻了,那么多没有一技之长的宗亲怎么能贸贸然让他们变成平民,那不是会把他们活活饿死吗?

    张超很想回一句,多一个宗藩也许会饿死几个平民,倒时候愤怒的老百姓恐怕会把朱家人撕得粉碎,有必要这么贪婪吗?

    但是他最后还是忍住了没有说话。而国士院在听到太皇太后张氏的表态之后,果然软弱性发作,最后三方达成了妥协意见。

    严考核,对宗藩继承考试不合格的处罚取消了;定子女,取消了对于宗藩庶出子女编入民籍的强制要求,只是鼓励他们自愿;而限总额则还需要讨价还价,想必最后的标准也比张超想象的要宽松很多。

    对此,张超的反应十分平淡,他当然明白如果不加影响,一个提案被修改,决策考虑各方的意见,妥协各方的立场是必然的,既然你们愿意让王爷们在头上多骑一会,多撒撒尿,那就继续吧。

    这一结果让张氏兴奋不已,她表达了自己对宗室的关爱,必然获得宗室的爱戴;及时表达了对国士院提案的重视,必然可以获得国士院的好感;最重要的是她成功的发出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一见解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这就意味着张超并不能一言九鼎,她的自信心获得了极大的增强。

    反观张超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而且还得罪了宗室,据说张超的宗藩条例出炉后,连益王一族都背地里大骂张超,诅咒他不得好死。

    事实上最近张超在太监问题上,宗藩问题上都没有拿出最强硬的态度,甚至于杨一清也觉得有些奇怪,当日张超不是信誓旦旦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吗?为什么最后拿出来的方案还是裱糊匠的做法?

    当然杨一清也明白张超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杨一清并不知道张超经过这两个重大的改革,通过各个集团的反应已经总结出一条他非常不愿意相信的结论,解决明朝的根本办法不是改革,根本不是改革,而是彻彻底底的推倒重来。

    现在张超权势滔天那又能如何?他还是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利益集团的立场,也要打着国士院的旗号行自家之私。要想扭转历史的乾坤,必须要有至少两代人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彻底洗牌,最重要的是强按牛头喝水,逼迫大明各大利益集团按照他画出来的路线走下去。

    所以张超此时下定决心开始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改革,那就是对明朝的军屯下手,以彻底解决支持明帝国最重要的力量军队。

    军屯问题极其复杂,大量的屯田在边疆则为世袭军官所占据,在京畿附近则为权贵所占据,在内地则是被藩王和豪强占据,所以军屯问题是整个统治阶级的问题,所有人包括皇帝的皇庄,各藩王勋贵的庄田,豪强地主们的宅田,很大部分都是抢夺的军屯田。

    所以事实上张超非常清楚,除非推倒重来,否则他没有办法彻底清理军屯,因为这一块利益太大了,谁让朱元璋当年把全国土地的一半划为官地,用来屯田。

    在原来的历史上刘瑾这么做刚刚半年,就被举报谋反,然后迅速被拉了清单,但是张超还是决定动一动军屯,因为他的目的十分简单,他就是要激化矛盾,逼迫占据军屯的利益集团和他拼命,从而顺理成章的清除掉他们,也就是说张超想大开杀戒了!

    张超这么做是有一定的准备的,在外,小王子在正德十一年的失败大伤元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