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在张超辛辛苦苦忙着改革的时候,被困在大别山的蓝衣军,利用了这个冬天成功的进行了一番整合,并且将势力扩展到整个大别山区。

    正德八年春夏之交,成千上万名蓝衣军随着刘惠从大山中冲了出来。面对拼死进攻的蓝衣军,明军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再加上明军自以为胜局已定,显得十分松懈。所以战斗一开始,负责封锁大别山西部的陕西边军,在这一连串蓝衣军攻势中就被打的节节败退,这表明蓝衣贼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最起码不亚于陕西边军。

    重创陕西边军后,蓝衣军如同龙入大海,在长江以北的湖广地区纵横捭阖,搅得明军一团糟,同时也打破了湖广北部的社会秩序。

    湖广熟,天下足,江汉平原是大明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在秋收之际遇到这样一场战事,这一带的秋收差不多损失惨重,直接影响了大明各地的粮食价格。

    被打的晕头转向的明军主力好不容易反应过来,蓝衣贼抢够了,过冬的物资也都有了,竟然又重新返回了大别山区,把负责西线战事的陆完气的发疯。

    更加麻烦的是,就在官军聚集在湖广地区,河南南直隶又出了纰漏,两路蓝衣军分别从河南南部群山和安庆府附近杀出,在河南和南直隶江北的平原地区厮杀了两个多月,然后又在官军大举增援之前躲回千里大别山。

    因为陆完调动了河南的官军援助湖广,结果河南刚刚有所恢复的形势又恶化起来。

    反而是南直隶,因为当地士绅力量太过强大,运输又十分方便,所以明军获得了大量增援,损失并不大,而且荡寇军通过一系列战事也慢慢成熟起来,战斗力提升很快。

    而这一连串战事差不多结束后,正德八年的秋天差不多结束了,十来万明军并没有完成困死饿死蓝衣贼的战略目的,反而因为防线太长,顾此失彼,导致了防线连续被突破,而通过这一系列战事,蓝衣贼的力量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现在藏在千里大别山的蓝衣贼最起码还有数万人,而且完成了转型,从流贼转变成了坐地的山贼,利用大别山的有利地形,四处出击,这让北京的高层震惊不已。

    所以到了正德八年的冬季,战事停歇之后,张超与杨一清商议,命令前线的乔宇陆完以及数名总兵官安排好防务,下令他们返京述职,军机房要好好议一议明年的战事。

    军事上非常烦心,但是张超并不是非常担心,吃过了一次亏,明军应该不会吃二茬亏,实在不行,皇帝训练的大军也可以南下作战。

    至于蓝衣军的根据地,大别山确实是个好地方,但是根本守不住,谁让这一个地方离南直隶湖广都太近了,一个是经济中心,一个是粮食产地,明军怎么可能忍受蓝衣军在此地做大,想都别想。

    张超更烦心的是另一件事,因为湖广战事导致了全国物价腾贵,这简直太奇怪了,等他仔细的调查了一番,却发现事实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的多。

第542章 办法() 
正德八年秋收之后,因为湖广战事不断导致粮价攀升,迅速延伸到整个大明帝国,从南到北,物价不断上涨,这让大明王朝震惊不已。

    在封建时代,作为盛世的代表,开元年间石粮三文成了最光荣的历史记录,现在正德年间的粮食价格竟然达到了弘治年间的两倍,这谁能吃得消,作为执政者,张超等人的压力越来越大。

    张超本来以为原因在于湖广的战事,但是蓝衣军被赶回大别山之后,明军很快恢复了湖广北部的社会秩序。

    按说这个时候粮食价格也该回落了,但是事实证明粮食价格还在玩往上涨,如果现在都这么高,那么明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岂不是要上天?

    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年事实上粮价一直在缓慢上涨,只是今年特别突出。排除了战争因素,张超立刻就调查起粮商的囤积居奇。

    但是调查发现,确实有粮商的推波助澜,但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此。作为南直隶有名的粮商,张超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大明的经济还没有发展到出现一个笼罩全国的大粮商,所以粮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出现在南直隶等地越来越严重的丝棉夺田。

    从弘治初年到现在,将近二三十年,大明的南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水力机械化和简单的蒸汽机的迅速发展,加上对于南洋的殖民和西洋的开拓以及与西方殖民者的交易越来越大,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棉丝纺织业的大发展。

    工场的不断诞生,对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南直隶这个原来最大的粮食产地越来越多的耕地被改成了棉田或者种上了桑树,导致南直隶竟然需要进口粮食。

    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南直隶,河南山东这样的棉花产地也有无数的棉田。

    对于这种经济现象,早就二十多年前张超就警告过,到现在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广泛的共识,那就是丝棉夺田。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明的粮食问题极度敏感,但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根本不是地方官可以改变的,所以大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张超的预言成为现实。

    而向外殖民开拓又根本不是明朝官员可以想象的,所以开发湖广就成为了此时政坛的共识,可是湖广开发最大的难题就是大肚子病,也就是血吸虫病,虽然张超揭示了病因,但是离根治还很遥远,所以开发湖广只能慢慢的进行。

    这一次粮价的大爆发并不仅仅是丝棉夺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和南洋的金银铜不断的流入大明造成了输入性膨胀。

    相比于棉纺织业丝绸业的技术进步,种地技术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在也不太可能制造出化肥,所以粮食产量的增加根本比不过金银的流入速度。

    另外还有新型药物的诞生导致人口的大量增长,还有漕运对于南方输入粮食数量的限制,这种种原因促成了这一次粮价的大爆发。而粮价是社会物价最基本的等价物,粮价上涨必然带动了其他物资的疯狂上涨。

    当张超在军机房向同僚们解释他的看法时,所有人都沉默了,越是知道真相,越说明问题的棘手。

    沉默了一会,杨一清首先开口了,“子卓既然看出了问题,那如何解决可有腹案?”

    张超拿出了一份报告,“首辅,这是吾让人从市舶司那里拿来的,从正德三年开设市舶司以来,来自南洋的运粮船已经有了不少的增加,大多运到松江府。

    所以吾第一个建议就是加大对于南洋等地粮食的进口力度,南洋水稻一年三熟,价格极其便宜,朝廷可以加大收储。”

    作为对外贸易的开拓者,张超在海外有巨大的利益,而这些年大量汉人涌入南洋,开垦了无数良田,也该给这些粮食找一找市场了。

    “能从南洋买一些便宜的稻米,那当然好,只是朝廷与南洋相隔万里,运过来恐怕花费不菲吧。”

    张超摇了摇头,“傅学士,你没有出过海,实际上海运比漕运便宜太多了。

    吾等要做的很简单,从现在开始,朝廷开放天津港的粮食海运,只需要朝廷开这个口子,一定会有无数运粮船涌到天津。”

    众人相视苦笑,看来张超终于忍不住要动漕运了。漕运确实很重要,漕运利益集团也确实很强大,但是物价大涨影响社稷安危的前提下,他们这些人也只能两害取其轻,开放粮食的海运,管他是进口还是南方运来的,只要运来粮食就行。

    张超接着说道,“现在北方直隶山西山东河南一带,人口太多,而且土地贫瘠,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造反。

    而辽东一带土地肥沃,人口稀少,地多人少。辽东粮食不足,这些年军屯抛荒很是严重。

    吾打算加大对辽东的移民,新移民不属于军屯,三年免税,又三年减半,第七年开始朝廷收税,用这样的条件吾就不信辽东不会有移民。”

    靳贵突然会心的笑了笑,这两条都是张超的老招数,但是扛不住确实能用。

    杨一清听完,摇了摇头,“子卓,你想的很好,只是这样一来,老夫担心辽东的军屯会更加荒废,屯丁们都会跑的干干净净,到时候麻烦更大。”

    张超无奈的点点头,“太祖皇帝定的军屯制度想的十分周到,有这么多军户在,朝廷的费用要少很多,可是那些军户过得实在太过艰辛,要不然军户逃亡也不会那么严重。”

    张超说到这里,杨一清也同样点点头,很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军屯制度虽然很不合理,但也保证了一大批老百姓常年从军,这样的义务兵远比募兵便宜多了,朝廷财政紧张,不这么做怎么可能吃得消那么庞大的军费开支?

    事实上这就是辽东镇的麻烦所在,朝廷明知道辽东可以开垦出很多土地,可是那里是边地,军屯优先,为了不动摇军屯,谁也不敢招揽老百姓去种地,就是怕军户逃亡。

    而那些军官们也没那个精力去招揽一大堆移民,这样两难的结果就是女真强大后,辽东的汉人数量不够,结果一切都便宜了鞑子。

第543章 等待() 
军机房陷入了沉静之中,辽东不同于形势已经稳定的陕西三边和宣大,这里面对两个方向的敌人,女真和鞑靼。

    正德四年以后,小王子被迫东迁,手下的部落不断有人叛逃大明,眼看着北元就要完蛋,但是明朝不断的内部问题拯救了小王子。

    挺过来的小王子用女真的血肉浇灌了自己东迁过来的部众,所以女真三部的日子越来越难熬,不断的请求大明的帮助。

    但是根据张超的命令,明军的辽镇只接受零星逃亡的女真受降,这些零星的女真部众来到大明的统治区,必须解散部众各地分别安置,同时习汉文,从汉俗,如果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一律驱逐出境。

    而对于大股的部众,一律不允许受降,往往明军会支援一些兵器粮草,让他们继续和鞑子厮杀;如果不愿意继续与鞑子拼杀,反而敢于在辽东乱来的,一律剿灭。

    张超这个政策事实上表明了明朝坐视女真灭亡的态度,不仅如此,甚至他还暗示辽东的明军痛打落水狗。

    很多对外族有菩萨心肠的官员对于张超的态度十分不以为然,在他们眼中这些部落既然是大明的藩属,那就应该一视同仁,救人于危难之际,大明该有多么高尚呀!

    更何况,大明的心腹之敌是鞑靼,这个时候拉拢女真还来不及呢,哪有像张超这么干的。

    面对这样的议论,张超罕见的说了脏话,“放他娘的狗屁,这些人懂什么。自古以来,东北一带,东胡,鲜卑,契丹,女真,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中原的大祸害,靖康之耻才过去多少年,都忘记了?

    女真不要看着势弱,若是出了一个英雄,搞不好很快就会崛起,当年的完颜阿骨打崛起之前,女真不也沉沦了几百年吗,谁会想到两宋之际,女真会那般强大?

    现在借鞑子的手除掉女真三部,正是时机。至于担心鞑靼吞并女真会势力壮大,事实上根本不用担心,北元早就没了入主中原之心,在不断的衰落,更何况我朝与蒙古人斗了上百年,早就熟悉了彼此,他们连长城都打不进来,怕什么。

    反而是女真,若是重新崛起,吾等谁都不了解,若是应对不当,搞不好要吃大亏,步了前宋的覆辙。”

    张超这段话让很多人震惊不已。女真自金灭亡之后,已经衰落几百年了,在明代更是分裂成三部,互相攻伐不断。

    而汪直更是曾经大败过女真,所以明朝对于这伙人并不怎么重视。现在张超突然把女真拔到这种高度,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是张超在军事上的眼光在本朝数一数二,要不然也不会连续打胜仗,那就姑且听之任之吧。

    这一次张超提倡移民辽东,也是想乘着这个时机,通过屯田扩大辽镇的地盘,然后慢慢挤占女真的根基之地。

    但是明朝的士大夫根本不可能具备张超的超前眼光和开拓的魄力,他们一切思考的立足点都是防守,即使是才干最突出的杨一清,他的目光还是停留在眼前,不愿意触动辽东目前的格局,尽管他也知道这一套体系是要改革了,但是现在国家还能支撑下去,还是修修补补吧。

    所以到了最后,张超试图移民辽东的计划事实上被否决了,只是给他留了面子,找了块地方也就是抚顺,让张超派人移民过去试点一番。

    事实上从粮价飞涨讨论到辽东移民,这并不奇怪,因为京师本来就是粮食净输入地,而每年漕运四百万石是定死的,如果他们通过移民能有效的增加北方的粮食产量,那多出来的粮食就可以抑制物价,所以这一切都是相通的。

    张超提了两点方案之后,但是他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对于这一点众军机也是心知肚明,他们事实上也不准备解决什么丝棉占田或者是减少金银的流入,那简直是与天下的士绅作对,那又何苦呢。

    会议结束之后,杨一清把张超请到自己的房间,“子卓,你求治之心天下人都知道,只是不能太着急呀。”

    张超点了点头,这是他和此时士大夫最大的不同,可能是来自后世,让张超总有一点时不我待,必须立刻改革的迫切,而此事的官场讲究的是一动不如一静,他这一套玩法连同僚都吃不消,更何况无数吃闲饭的官员。

    当然杨一清请张超过来并不是谈这个,“子卓,明年是正德九年,六年一度的京察又要开始了,你新任吏部尚书,有何打算?”

    张超宁愿劝服靳贵,把杨一清请到首辅的位置,也要拿到吏部尚书,很多人都以为他的目标就是明年的京察,这也毫不奇怪,谁上台都想用自己人。可是赶人并不容易,京察就方便多了,吏部尚书做做手脚,可钻的空子实在太多了。

    而且当今的皇帝又不太管事,所以大权在握的张超在正德八年的冬天已经感受到了京察的气氛,无数官员排着队等待着他的接待,逼得张超都不敢回府了。

    张超笑了笑,“杨公,这一次京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