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探清楚,这就有些可怕了,怪不得当日刘瑾就败在张超手里,两人差的太多了。

    张超沉吟着说道,“今日江彬突然找到老夫,看他的意思是有话要说,但是豹房不是合适的场所,所以老夫只是与他寒暄了两句。

    顺福,你想办法弄清楚江彬的想法,这样老夫也好投其所好。”

    顺福答应了一声,前去安排了。过了一两日张超就明白了江彬的想法,不由得笑了起来,果然英雄所见略同。

    所以过了几日,江彬来兵部办理手续,按照正德的吩咐,江彬调入京中,负责在豹房保卫皇帝。

    张超恭贺了一番江彬,这个时候江彬说了一些他在豹房的见闻,对于钱宁就有些不满意。豹房是钱宁一手创建的,里面充斥着钱宁的人马。再加上皇帝身边一大堆太监环绕,所以江彬当然就觉得十分孤单。

    张超听完了江彬的诉苦,笑着说道,“江将军新入豹房,有此不安也属正常。将军在军中与战友可以风雨同舟,生死以共。

    但是豹房却与军中大不一样,为了争宠,豹房之人彼此之间如同仇龇,说话做事无不要小心翼翼。

    所以为将军计,最好还是领兵在外,如此虽然少了一些宠信,但却落的逍遥自在。”

    张超这段话说的确实是真心实意,他原来让江彬与正德接触是因为历史的关系,可是江彬在镇压蓝衣军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指挥员,若是把心思放在战争上,未来的成就想必不可限量。

    但是江彬从张超的话却听出了另外一层意思,你在豹房显得孤单,可以引外援呀,特别是军中的将领,必须同生共死过的,推荐给皇帝,这样一来岂不是就不孤单了?

    所以江彬在张超那里得到方案后,兴高采烈的离开了兵部,见他离开,张超不由得摇了摇头,新任兵部侍郎杨旦看到了,有些好奇,“部堂,您为何摇头?”

    “此子可惜了,真是可惜了!”

    再说江彬刚刚回到豹房,此时正德的伤口已经好了不少,他斜躺在床上,想着张超的建议。找几个年幼的皇族,养在宫中,这样好养出感情;一旦有所出,也可以让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边,看起来万无一失。

    这几天,正德也让人找来了宋史,阅读了一番濮议,看完之后,正德心中大骂,这个宋英宗良心简直给狗吃了,要是朕摊上这么个嗣君,还不知道给怎么编排。一定要生一个自己的儿子,否则皇父和朕身后连香火都没有。

    正德越想越是窝火,可是偏偏他生不出来呀,这么长时间了,要是能生出来,怎么着也应该有宫人怀孕吧。

    正德这边伤心无奈之际,钱宁小心翼翼的在一旁伺候正德,这一次生死之间,江彬如此奋不顾身,可是自己重新的钱宁却那般不堪,所以正德心中对钱宁就有些看法。

    正德对于钱宁的看法不如从前,怎么可能瞒得过伺候人出身的钱宁的眼睛,钱宁心中暗恨江彬,却又不敢表现出来。

    “江彬哪里去了,怎么到现在还不过来侍奉?”

    钱宁眼睛扫了一眼张忠,张忠笑着说道,“皇爷,江将军去了兵部,他是张部堂的爱将,想必有很多话要说。”

    张忠与钱宁关系好,给江彬上眼药,说他与张超内外勾结,问题是此时正德哪有什么心情听身边人互相攻击。

    “混账东西,张师傅为朕治理国事,江彬是救驾的功臣,你一个阉奴,也敢胡乱攀诬?”

    正德厉声斥责,吓得张忠连连叩首,而钱宁张锐张雄互相对了对眼神,心知不妙呀。这几人连忙上前劝说,正德这才消了气。

    这个时候一个小太监跑进来说江彬求见,正德瞪了一眼张忠,然后让江彬进来,正德笑着问道,“卿家今日去了兵部?”

    江彬连忙回道,“臣今日去了兵部,张部堂嘱咐臣好好侍奉陛下。”

    正德呵呵一笑,“原来如此!”

    江彬接着叩首说道,“臣侥幸立下大功,军中如臣这般的将领说不胜数,所以张部堂劝说臣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恃宠而骄,以免辜负了陛下的圣恩。”

    江彬如此乖觉,正德听完就更高兴了,“朕很喜欢听卿说军中事,可为朕诉说一二。”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正德这个要求,正好符合江彬的心意,所以江彬就在正德的病榻前,给皇帝诉说了一番军中的情景,江彬还给正德推荐了几个宣大军中的大将,最后江彬笑着说道,“臣这一次出征在外,发现不管是京营,还是团营,其战力相比于宣大新军,甚是不足,如此外重内虚,非国家之福呀!”

第538章 边军入卫() 
正德听江彬这么一说,立刻来了精神。正德好武,他待在豹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可以方便训练兵马和骑射。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皇帝能够接触的只能是御马监的军队,但是这些在汪直时期十分强悍的禁卫军到了此时已经腐朽不堪,看着鲜明光亮,可是战斗力实在不行,就算是正德也看出不行了,毕竟射箭不能上靶,排队更是歪歪扭扭,这玩意就是不通军事的人也能一眼看得出来。

    而京营此时已经成了施工队,专门给皇家和宠幸的大臣干活,京师真正依赖的就是十二团营,而本来是精锐的荡倭营则去了宣大,变成了宣大新军的一部分。

    可是谁也想不到,精心挑选的团营精锐在河南竟然被响马贼一战击溃,所以团营现在同样没有战斗力,这早就成了正德的一块心病。

    所以当江彬提及九边精锐远强于京营团营,容易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这立刻让正德警醒起来,他没有想到作为边将的江彬竟然有这样的眼光。

    江彬身材魍梧,刚强有力,又精于骑射,远比武宗身边那些柔弱的宦官军士强壮得多。谈到军旅之事,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江彬十分动情的说起了张超在宣大训练新军的场景,对于军队如何训练,如何布阵,步骑炮如何使用,说的是头头是道。

    这使从小生长在深宫而又爱慕武事的武宗皇帝大开眼界,所以正德越看越是欢喜。

    正德惊喜的说道,“卿以为该当如何?”

    江彬这时候说出了一个他考虑好几日的建议,“陛下,何不调动边军精锐入军,再从京营团营中选拔将士,如此陛下就可以掌握一只虎狼之师。”

    江彬这一个建议是有很多私心的,他刚入豹房就发现自己形单影只,所以他迫切的需要引外援,而他出身于宣大,所以自然就想到了宣大新军的将官,可是这么多人要入京必须要有一个借口,所以江彬提议引边军入卫。

    但是江彬这个建议却是非常有道理的,太宗为什么能靖难成功,就是靠着手中的军队,这才降服了对他不顺从的文官集团。

    所以明代太宗宣宗都亲自带兵出征,保持对军队的影响力;到了英宗,他同样想亲自带兵,可是土木之变的失败,严重削弱了明朝皇帝对于军队的控制。

    所以面对不断做大的文官集团,自宪宗起皇帝迫不得已启用了太监势力,但是这种压制的力量越来越薄弱。

    因为文官集团通过对舆论的控制妖魔化太监,导致的结果就是凡是与文官敌对的太监都是坏蛋,都是国家的蛀虫,比如汪直,刘瑾。

    正德已经统治八年多了,他现在已经看清楚了大明的本质,那就是皇帝如果没有控制兵权,光光依靠太监,是万万不行的。

    刘瑾之死就是明证,正德并不相信刘瑾会害他,顶多是被人蒙骗,而张超在刘瑾之死过程中做过很多手脚,这一点正德可谓心知肚明。

    可是最后正德还是诛杀了刘瑾,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兵部尚书张超与刘瑾起冲突,只能二选一时,正德只能选择张超,因为他不敢保证万一他选择了刘瑾,那些宣大的精锐是什么反应,说白了正德害怕边军造反。

    这也是张超掌权之后,搞出了军机房,皇帝和内阁都大开绿灯的根本原因,他们同样内心也害怕,不就是张超想秉政吗,那就让你干,出将入相的张超有让人害怕的实力。

    到了张超丁忧,为什么朝廷和皇帝内心深处都希望他走人也同样是这个原因。但是后来的事实已经证明没有张超,朝廷压制不住蓝衣贼,那也只能让他夺情了。

    现在张超又对皇储有了想法,当然正德相信张超的一切都出自公心,毕竟他正当青春,就算立了年幼的储君,到了真正继位的时候,也必然年岁不小了,所以张超没有反心,但是正德还是有些接受不了,因为皇权的至高无上被侵犯了。

    而江彬的建议为正德打开了一扇窗户,他可以借着操练军队的名义掌控这一只大军,这样一来,有军队做支撑,他的腰杆就硬了,说话也有底气了。

    内心深处转了好些圈的正德皇帝作风一向雷厉风行,他下令太监魏彬去军机房传旨,命令参与准备分散四镇的宣大新军两万多人直接入卫京师,同时从蓟辽也抽调边军入卫,并且下令一部分团营调到九边。

    魏彬去军机房传旨,立刻就震惊了张超等人。张超立刻就反驳道,“宣大新军需要用于对鞑靼的作战,岂能调入京师,这简直是乱弹琴。”

    张超这个态度毫不为奇,作为宣大新军的创始人,他无论如何也要撇清楚与这件事情的关系,要不然谋反这个帽子就要被戴上了。

    李东阳狐疑的看着张超,他见张超的表情似乎不像是作假,就和颜悦色的跟魏彬说道,“魏公公,此事甚为不妥,劳烦您回去跟皇上说一说。”

    魏彬也不乐意跑这么一趟呀,他当然明白这件事的严重程度,现在仗打完了,却调这么多军队入卫京师,道理上也说不通呀,而且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太麻烦了。

    但是魏彬却摇了摇头,“皇爷十分坚持,老先生,还是赶紧拟定诏书吧。”

    张超不待李东阳说话,立刻厉声说道,“皇上设立军机房就是为了军国大事,本官绝不同意这样荒唐的事情。”

    然后张超以严厉的目光看着其他几个没有表态的军机大臣,靳贵傅珪杨一清也同样表示不妥,而太监何聪张永却不敢跟皇帝作对,所以打起了圆场。

    “几位老先生莫急莫急,咱家去见一见皇爷,问清楚情况再说。”

    两个大太监随着魏彬去了豹房,张超脸色阴沉的说道,“国家刚刚稍有起色,陛下却突然令边军入卫,京师必然会再次人心浮动,这一次决不能让天子随意乱为。”

    李东阳这个时候点了点头,“老夫立刻上折,一定要阻拦此事。”

    说完,李东阳开始拟定一份联名的奏折,他提出了边军入卫十个不方便的地方,都是操作层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张超等人看完之后,都毫不犹豫的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表示共同上书。

    事实上对于阻止皇帝接近军队,这是此时士大夫共同的愿望,也是他们这班文臣的职责,所以这一次谁也不敢反对,要不然那就是自绝于士林了。

    很快何聪和张永就灰溜溜的回到了军机房,他们带来了皇帝的最新消息,正德要求军机房必须立刻发出圣旨。

    张超李东阳就让何聪他们再一次跑腿,这一回连刚刚写好的联名奏折都带了进去,结果还是不行。

    这一天僵持不下,第二天同样僵持不下,而到了第三天张超等人才知道皇帝的中旨已经发给了正在沿着运河北上的丁怀德部。

    张超坐在椅子上,默默的发呆,突然间他抽出了一张纸,开始写了起来。等他一气呵成写完,却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李东阳已经站在他的背后。

    李东阳拍着张超的肩膀说道,“老夫已经老了,已经无力抗衡了,子卓,这一份致仕的奏折还是老夫上吧。”

第539章 致仕() 
由于内阁坚决拒绝票拟,所以正德到了最后发出了中旨,面对这样决绝的皇帝,大家伙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办法总是有的,如果张超追加一份兵部的命令,告诉收到圣旨的军队以不符合体制的名义拒绝,否则你们看了办,别的军队张超不敢说,宣大新军他可以自信的说,这一份中旨就是个屁。

    但是很明显,不论是张超还是李东阳都不愿意和正德皇帝彻底撕破脸,因为一旦如此,就代表皇帝对于内阁和军机房彻底失去了控制。

    但是说到底不论是内阁还是朝廷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皇帝的名义,中旨也是圣旨,而他们这些文臣又不能把皇帝给换了,所以这种对抗的结果必然是文臣吃亏,刘健和谢迁的下台已经给出了答案,所以张超和李东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正德皇帝以中旨的下令召集边军入京。

    对于边军入京的后果,李东阳十分清楚,董卓入京导致东汉王朝灭亡这一血的教训他们记得清清楚楚。虽然现在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谁都知道。

    另外一个原因,这么多年来文官集团孜孜以求限制皇帝乱来,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于不让皇帝控制军队,太祖太宗时期的文官们的悲惨遭遇谁也不愿意再尝试一遍,所以文臣们会坚决反对一点都毫不意外。

    本来李东阳以为张超跟这件事脱不了干系,但是张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没办法阻止皇帝后,张超已经与杨一清商议后决定,连续下令调走丁怀德等有威望的将领,坚决不让他们入京。

    仔细想了想,李东阳也可以明白,张超这些年先后创建多只精锐从而立功无数,在边军确实是有不小的影响力,这也是他入京执政弄出军机房的最大资本,可是张超不会如此不智,赤裸裸的让边军入京,这对他的执政有弊无益,本来就有御史说他在军中威望太高,他再把边军拉进京,那不是自寻烦恼吗?

    另外就是首倡此事的江彬虽然是张超提拔的,但江彬与张超的历史渊源不够,江彬是土生土长的宣府人,而张超在军中的根基是荡倭营出身的人,江彬不属于这个圈子,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江彬提议给正德的将官都是宣府本地的军官,显然江彬也有意识的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