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耸钡拿骶髡奖匦肫粲梦某继岫剑缕粲玫氖堑H喂⒘啥哺У睦铣悸碇形嗡叶加贰

    马中锡是河间府人,熟悉情况,正德用他应该说并无过错,但是马中锡是成化十一年的进士,这一科的领袖是王鏊,而张超与王鏊颇有矛盾,尽管马中锡与康海是师徒关系,但是张超还是觉着这个任命不太正常,所以张超就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将近两年,正德皇帝对于军机房的国家大事从来都是一概听从,这样的情况他从来没有遇到。

    所以面对内阁与屠滽奇怪的眼神,以及两个大太监无奈的表情,张超也没怎么说话,就任凭旨意通过了,无论如何,他也不愿意与皇帝产生公开的矛盾。

    但是张超在宫内是有关系的,很快他就已经查明,这是勋贵集团在反击。张超在兵部尚书的任上,大肆提拔跟他征战过的将士。然后又连续整顿了宣大,三边的将门,这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意。

    但是对付鞑靼非勋贵将门所长,所以他们也只好忍着,但是现在河南河北山东的响马贼算什么,不过是一群会骑马的农民罢了,张子卓竟然还是启用自己的嫡系,从宣大蓟镇调来骑兵,更是赤裸裸的把儿子放在那里立功,这老少爷们就不太满意了。

    所以大家伙私下里串联一番,就说通了皇帝,然后又特别挑选了一个与张超没有多少关系的马中锡出来。说白了,张超担任兵部尚书以来,似乎有些吃独食了,惹来了勋贵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故而才有这件事情发生。

    长期带兵的张超对于团营这些军队的战斗力一向嗤之以鼻,根本就瞧不上,但是皇帝既然发话了,那就派他们去吧,只是可怜这个马中锡,散文写的那么好,中山狼记的作者呀,这一次搞不好要被连累了。

    正德皇帝本来就对军事很有兴趣,在出征之前,他饶有兴趣的带着军机大臣们检阅了即将出征的团营精锐,见这一只大军人人盔明甲亮,士气高昂,不由得十分得意。

    正德得意的询问身边的张超,“张卿,作为兵部尚书,你觉着这一只大军如何?”

    张超点了点头,状似赞赏的说道,“确实是一副精锐之师的样子。”

    正德哈哈的笑了两声,突然解释起来,“朕也知道卿家更信任带过的宣大新军,但是朝廷不能只有一只宣大新军呀!”

    张超立刻反应过来,“陛下所言甚是,臣之前确实有失考虑。”

    正德点了点头,“卿家明白就好。”

    经过这一短短的交锋,张超立刻明白了正德尽管把心思用在了玩乐上面,但是对于军国大事还是心里有数的,但是张超心中却不由得哂笑道,正德还是嫩了些,竟然想倚靠团营,很快他就会吃苦头的。

    只不过张超却来不及看到正德吃苦头的一幕,就在团营精锐出征的第三日,他接到了浙江传来的消息,自己的生母于氏病故。

    尽管因为公务繁忙和彼此的尴尬身份,张超与于氏接触很少,但是到了此刻,张超只得一面开始治丧,一面请求丁忧辞职。

    兵部尚书张超突然死了母亲,朝廷没了领头的人,又在现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所以张超请求丁忧的奏折刚一呈上,就被正德驳回去了,要求他夺情视事。

    此时张超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夺情,要么丁忧,应该说两种情况都可以说得通。张超是兵部尚书,朝廷又在镇压农民造反,尽管现在看起来规模不大,但也是有金戈之事,他循例夺情还是可以的。

    但是自从前首辅李贤夺情被自己的门生喷了一顿之后,夺情就变得不那么光荣,大明人才济济,缺了谁都没有问题,可是父母缺失独一无二的。

    想想未来的大明首辅张居正的下场,张超就明白他没有必要夺情,此时已经考虑清楚的张超,开始询问明海,这个孩子长期在琉球长大,对于夺情丁忧这些当然也知道,但是其中隐含的深意他并不清楚,他只知道夺情了,这官就没办法当了,那岂不是太可惜了。

    所以明海有些滑头的说道,“大人,祖母病逝,您是孝子,丁忧是一定要请求的。只是现在北方大乱,您是军机大臣、兵部尚书,还是夺情的好。”

    张超拍了拍明海的脑袋,“明海,为父和你想的恰恰相反,为父已经决心丁忧三年。并不是为父多么孝顺,为父也觉得孔夫子丁忧一说是毫无必要的,人总归有死去的那么一天,这是自然规律,子孙没必要搞什么丁忧,只要心里有忧伤痛苦就是了。

    为父考虑的是,说是北方大乱,但是叛贼没有攻克一座府城,朝廷惊而不乱,父亲此时回去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除此之外,父亲这两年专权,位置却并不稳固,应该内外有不少敌人,此时正好看一看哪些是敌人,哪些是朋友。

    你现在年岁尚轻,一定要记住一点相比于一味前进,有时候适当的后退可能更加有利。”

    明海仔细的消化了张超所说,过了好一会,这才问道,“父亲,好不容易您做到了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的位置,现在若是回去,岂不是前功尽弃?”

    张超又一次拍了拍爱子的脑袋,“谁说为父会前功尽弃的,这一次为父再教你一条,大丈夫不拘小节。”

    就在此时李东阳又上书说朝廷内有叛逆,外有鞑靼为祸边疆,请求朝廷夺情张超。李东阳的上书,张超始料未及,但是这样内有皇帝慰留,外有首辅说话,张超怎么也都可以留下了,更何况谁都知道张超生母一事,似乎有那么一些不堪。

    就在此时,一群人见张超似乎有所意动,突然冒了出来,开始说起张超的好话,朝廷怎么能阻止张超尽孝心呢,夺情既违背人伦,也不合礼法,皇帝应该让他回老家守满三年孝。

    当然这是好话,坏话就是张超贪恋权位、罔顾礼法。所以刚刚听到这个议论产生,张超就把彭泽请到家中,穿着丧服的张超把众多事务一一跟彭泽交代清楚,然后说道,“彭兄,我这一次丁忧,有你在兵部,并不担忧。但是你要记得一点,河南战事千万不能拖,否则若是刘惠做大,朝廷的麻烦真的就大了。”

第517章 豹房的反应() 
彭泽则有些担忧,给张超做下属是一回事,让他独当一面又是一回事,“阁部,下官知道您是孝子,但现在内忧外患,兵革不断,循例是。可以夺情的。不过是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之言,您又何必如此爱惜名声,如此置朝廷于何地,置天下苍生又于何地?”

    张超笑着摇摇头,“我哪有那么重要,朝廷这么多年下来,离了谁不行?彭兄不必劝说于我,我决心已定。”

    “部堂,我的部堂,您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呀,现在朝堂刚刚上了正轨,你这么一走,谁知道什么妖魔鬼怪又冒了出来,刘瑾的前车之鉴不远呀!”

    张超认真的看了几眼彭泽,“彭兄,如果朝廷离了我就会出事,那不如早点出事,最起码三年之后,我还有力气入朝锄奸。”

    见张超这么说话,彭泽无奈的跺了跺脚,只得告辞离开了。他实际上对于镇压农民起义并不担心,他就是害怕张超一走,没了领头的,他们这些公认的党羽搞不好要吃大亏。

    对于这一点,张超心知肚明,但是他考虑的更为长久。现在说到底他也还不到五十岁,已经处于帝国的巅峰,如果按照七十致仕算,他还可以执政二十多年,所以为了夺情被一群清流喷来喷去,干扰的没完没了,影响了正事那真是毫无必要。

    更何况他有五年多没有回南京了,他们又刚刚更换了接班人,南京什么情况他心里没底,不回去一趟是十分危险的,相比北京,南京才是他的根基所在。

    张超明白,他这么一走,类似于张彩王琼这些人肯定会不安于位,迟早会被人赶走,但是他妥善处理了刘瑾事件,那么这些人最大的可能不过是赶回家,等他重新回朝的时候可以重新启用嘛,为官最重要的思进退,不要逆势而为。

    三次上书虽然没有批准,但是张超已经与彭泽交接完毕,所以不等朝廷的同意,他就带着家人南去。

    如果以未来的标准,张超无疑是极不负责任的,一个普通的员工辞职,还要提前一个月通知办理交接。何况是掌控大明兵部的尚书,他就这么偷偷溜了,这也太不像话了。

    可是此时的社会舆论却恰恰相反,论德不论才,张超这么做,显得他道德水准很高,舆论都十分夸奖,当然有一些人却在发愣。

    “张太保,就这么走了?”

    “是,属下探的分明,不待陛下批准,张太保就带着家人离京了。”

    正在豹房陪着天子玩乐的锦衣卫指挥使钱宁不由得目瞪口呆,文官真是一群很奇怪的动物,张超好不容易耍弄手段除掉了刘瑾,才干了不到两年,就这么让了好不容易抢来的大权,灰溜溜的回家?

    他原意也就是让人传了两句流言而已,试图扫一扫张超的名望,并没有奢想赶走张超,因为张超威望太高了,他的的存在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巨大的障碍。

    张超的才干本领自不待言,又是天子曾经的师傅,君臣关系十分不错,所以刘瑾一死,张超才可以顺理成章的执政。

    张超秉性严肃,无论在地方带兵,还是在中枢为官,都不喜欢与人交往。但是与性格不同,张超明显更有眼色,从来不干预天子的玩乐,甚至对天子身边的人也不得罪,不仅不歧视,还十分尊重,也重视他们的意见。

    对于他们种种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会认真去办,实在做不了,也会说明理由,绝不敷衍,而且会认真的解释一番为什么做不到,并且提出更合理的方案。

    宫中这些人说到底富贵没有几天,见名震天下的张超对他们都客客气气,态度很好,所以也不乐意去为难他,说到底这些人对于自己的定位很清楚,大部分不过是一个弄臣罢了,真要惹毛了张超,凭他玩死刘瑾的手段,鬼知道自己是什么结果。

    所以张超这样的人掌握大权,就成为钱宁等人的巨大的障碍。在内廷,张超朋友众多,在朝政上,张超通过军机房将司礼监老大老二,内阁和外廷整合在一起,联合起来把控着朝廷的上上下下,这样一种局面对于有野心的太监大臣是绝不可接受的。

    所以钱宁与司礼监太监张雄,御马监太监张忠,东厂张锐这三个张姓太监就勾结在一起,找机会悄悄的给张超等人上眼药,但还不敢说的过分了。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终于在镇压响马一事上找到了突破口,说服了皇帝。

    钱宁不相信张超对此一无所知,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张超对于皇帝的决策十分顺从,一律照办,并没有出现他们意料的君臣冲突,那么他们的后续手段也就无奈的用不上了。

    这一次张超死了老娘,这简直是天赐良机,所以钱宁等人就在正德面前劝说,让他不要耽误了张超的孝心,张太保不在,李首辅还在,您担心什么。

    正德皇帝这一次反而不太赞同,张超执政的这将近两年的时光是他最舒服的一段日子。张超等人把内外事务安排的妥妥当当,也没有激烈的君臣冲突,甚至大臣之间也比较和谐,省了他多少事情,所以正德才有时间玩乐,而且是无忧无虑的玩乐。

    所以他是不乐意张超离开的,但是等听到张超离开,他也无奈的认可了。因为张超在离开前的奏折写的很真诚。

    张超一向愧疚对自己的生母基本没有尽孝,直到成年有子了才知道母亲的存在。但是因为他一来出外为官,忠孝无法两全;二来母亲的身份比较尴尬,有心尽孝却没法守在身边,现在母亲病故,他无论如何都需要去尽尽心意。

    张超写完了母子之情后,又表明了朝廷现在大局稳定,就算有些小的战事也无关紧要,所以张超离开问题不大。

    但是张超对于自己离开之后的人事安排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自己的兵部事务已经交接给彭泽,而军机房事务首辅李东阳也可以担起责任。

    正德看完了这封奏折,感同身受,张超说对自己的生母愧疚,他又何尝不是如此?正德清楚自己的身世,但是皇父把他树为嫡子,他甚至都没办法与生母相认,当然也没机会相认,等正德知道生母的时候,他的生母早就已经过世。

    所以正德与张太后的关系一直有些磕磕碰碰,对自己那两个名义舅舅更是心中有些厌恶,他更乐意接近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崩逝之后,他就索性住在豹房,很少去朝见太后。

    正德沉吟了一会,叫来了待在豹房的太监张忠,“张伴伴,你去军机房传旨,张太保既然丁忧,兵部尚书一职不能空着,就让彭卿接任兵部尚书,入值军机房。”

第518章 明镇的忧愁() 
张忠答应了一声,立刻赶去军机房传旨,内阁与军机房合署办公,李东阳得到天子的命令后,叹息了一声,准备让次辅靳贵拟旨。

    这个时候大学士费宏却说了一句话,“若彭侍郎入军机房,杨都宪又该如何安排?”

    李东阳猛然一抬头,他突然发现张超这个老虎下山了,猴子们竟然这么快就跳了出来称起大王来了。

    但是费宏的这句话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杨一清的资历很老,他当陕西提学副使时,彭泽还没有考中进士,现在彭泽刚刚升为左侍郎,又这么快进封为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升迁太过迅速。

    而且杨一清不仅仅是资历老,功劳也大,他二度为张超的副手主持边防,张超的功劳簿上可有不少是杨一清的,而彭泽当时的地位远在其下,所以彭泽越过杨一清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妥当的。

    但是谁都知道彭泽是张超的重要助手,张超刚一回到兵部,就很快把彭泽调入京中,现在张超刚走,就迫不及待的打压他推荐的接班人,这吃相太过难看了。

    要知道张超虽然走了,但朝中的党羽仍然很强大,要是他们不服气,来一个驳回,到时候就笑话大了,所以李东阳就皱着眉头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