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面对张超的改革,早就被磨平性子的文武百官都姑且从之了,最起码张子卓这个人还不错,挺讲道理,你就事论事说他两句,骂他两句他也不生气,只要有合理的意见他也听从。最关键的是,张超不欺负人呀,不喜欢谁一般就是把人赶到地方去,还记得升上个一级半级的,面子上总能过得去。

    这一日休沐在家的李东阳,竟然迎来了门生罗玘,这可是一件新鲜事。

    刘瑾专权时,罗玘很是瞧不起自己的座师李东阳,公开宣称不认李东阳这个座师了,请求除了他的门籍。甚至又一次,李东阳看到罗玘,高兴的迎上去,罗玘鸟都不鸟李东阳,装成没看见他,让人抬着轿子快步溜了,这让李东阳颜面扫尽。

    随着刘瑾的完蛋,大家伙也认识到了李东阳的不容易,当然张超也把功劳分给他一部分,李东阳委曲求全,配合张超,除掉了刘瑾,虽然之后,骨头又习惯性的软了,对张超言听计从,全然不像个首辅。

    这一次罗玘上门,当然一方面是觉得前两年对于李东阳苛刻了些,觉得有必要上门认认错,另外就是罗玘觉得张超执政,李东阳要发挥一下作用呀,该说的,该做的,都得说,都得做,别整天想着辞职。

    刘瑾专权时,李东阳为了搞好跟刘瑾的关系,确实做过不少拍马屁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臊得慌,所以对于很有清名的门生罗玘重回门下还是很欢迎的,他最得意的门生邵宝也赶了过来,师徒喝上几口,聊聊天。

    李首辅岁数大了,加上这几年名声不怎么样,所以门庭冷落,特别是爱子爱女双双死后,他也就息了开party的爱好。

    人生的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李东阳都品尝了,而且品尝了不是一回两回,慢慢的也就有些心灰意冷了。

    这一次难得罗玘邵宝上门,他才有心思喝上几盅,又找回了一批当年的书生意气。

    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最近文坛最流行的中山狼事件。

    此时文坛复古派的领袖李梦阳在正德二年得罪了刘瑾,状元康海为了营救他,就主动去拜见刘瑾,要知道两人是同乡呀,刘瑾对于本乡的状元可以说是倒履相迎。所以康海也就成了刘瑾在翰林院的党羽。

    刘瑾死后,张超倒不错,只是赶走了一些名声太差的,对于康海,张超反而很欣赏,甚至给他升了官,让他去军机房行走,帮着李东阳拟定圣旨。

    但是李梦阳这个时候说话了,他严厉的批评了张超,甚至连带康海也骂的狗血喷头,这就有些过分了,所以气不过的康海就写了一幕杂剧中山狼讽刺李梦阳。

    这件事闹得很大,李东阳他们当然也有耳闻。罗玘最看不惯张超的就是这一点,用人只讲究才干,不论人品,康海还情有可原,那个王琼什么东西,现在竟然成了宣大总督,要论起来张超手下这个名单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他希望李东阳发挥点作用,德才兼备,德行才是第一。

    李东阳听完,苦笑不止,张超是什么人,他用人有自己的一套,你跟他说德行,他压根不理,德行,这朝中上下德行好的有几个?只有罗玘这个喜欢钻研古文,对于政治不感兴趣的人才才会这么想,这也是当然,罗玘从来没有理过政,只是耍耍嘴皮子罢了。

    邵宝也是不以为然,他长期在地方,漕政也做过,他很是佩服王琼,说他是本朝难得的才干之士,张超让他在宣大是用对了人,没见这一年来宣大太平无事吗,而且又修建了一堆堡垒,现在小王子根本别想回来。

    这时候李东阳笑着说道,“宣大现在事务不多,张子卓有意让王琼担任右都御史,直隶总督,总揽直隶,山东,河南的粮台。”

    邵宝听完,大吃一惊,“特别设立直隶总督,莫不是要对小王子开战了?”

    李东阳点点头,“这一仗是为了恢复大宁卫,需要蓟辽两镇的配合,粮草也需要直隶,河南和山东三省接济,现在就需要开始准备,明年秋天发动进攻。

    张子卓为了统一事权,决定新设直隶总督,以统筹三省的粮食运输,军机房对此虽然还有一些争议,但差不多定下来了。”

    邵宝现在是户部左侍郎,听完之后,不由得拍手说道,“王琼之才足堪大用,还争论什么?要说起来,现在朝廷兵强马壮,良将辈出,确实是消灭小王子的好时机。”

    李东阳摇摇头,“直隶总督权势太大,总督三省军政,这可是中原腹地的总督,朝廷从未设立过,有些争议十分正常。张子卓这个人,为了做事,有时候顾忌太少,老夫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罗玘虽然不通政治,但是这个人还是有些明白的,他对此也很是赞同。

    “张太保执政半年,动静不小,对于刘瑾这个阉奴,不告而诛,又不公布他的罪行,却弄出一个什么积劳成疾而死,真是莫名其妙。

    为了这个,还赶走了一堆御史,门生我虽然没有上书,但也是很是厌恶此事,太过乱来。”

    李东阳听完,有些纳闷,“那景鸣你为甚不上书?”

    “唉,朝廷多事,相比于刘瑾和座师您,最起码张子卓是个专心做事,能干之人!”

    被罗玘这么一说,李东阳气的吹胡子瞪眼,久而久之,却叹息了一声,“景鸣说的对,老夫也有自知之明,所以对张子卓也是充满了期待。要不然他那个军机房,岂是那么容易成立的,真当老夫是瞎子聋子不成。幸运的是,这半年来,大局确实走好,老夫这才心安呀!”

    邵宝笑着说道,“科举改制,尚未见成效,但以门生看,应该是好事。只是要是按照现在的计分制,当年的张子卓别想中举进士,他现在却堵了这条路,甚是好笑。”

    “哈哈哈!”

    三人笑了起来,张超当年学识一般,靠着猜题过了两关,早就不是新闻,罗玘却说道,“也不一定,虽然第一场可能过不去,但是有第三场打底,应该说还是有希望的。”

    李东阳点点头,“老夫也觉得这样的模式不错,可以选拔出一些有用之才。”

    邵宝接着说道,“科举改制倒也罢了,只是张子卓镇压反叛,手段还是狠辣了些。”

    “乱世当用重典,我倒觉得正该如此。”

    罗玘家底富裕,他说这段话是基于阶级立场,李东阳也有些不安的说道,“杀戮还是太重呀,听说汉江上的运奴船源源不断,想想就让人揪心。这么多人被运到海外,能活下的又有几个?”

    邵宝接着说道,“张子卓带兵惯了,视人命如草芥,这些年听说沿海大族开拓南洋,十分缺乏人手,张子卓此举恐怕醉翁之意不在酒呀!”

    李东阳点点头,“张子卓私下里也承认过他的目的,只是他说这是在验证他的学说。

    你们恐怕有所不知,京南直隶到河南一带的马贼闹得十分厉害,张子卓要求设立直隶总督,也有扫荡马贼之心。

    现在确实是多事之秋,当年张子卓在运河谈中预言二十年之后北方将有大乱恐怕真要应验了。

    所以即便张超有私心,老夫也认了,非常之时必用非常之人!”

第511章 改革的真相() 
对于张超预言的二十年北方大乱,确实时间差不多了,李东阳前几年去往山东祭隆的途中,就发现老百姓过得十分凄苦,一点没有弘治盛世该有的气象。

    而经过了几年刘瑾专权,地方上充斥着贪官污吏,他自觉不足以解决这样的内外交困,所以张超有意掌权,他就顺水推舟,毫不阻拦,当然他所说的不乏夸张,邵宝作为亲信,当然心知肚明。

    而罗玘则撇了撇嘴,李东阳这么说他觉得有些自吹自擂,他对自家这位座师现在已经很了解了,文章写得好,也很会做人,跟谁都能相处的不错,可就是遇事想的多,不够果断,说白了就根本不是做一把手的人。

    所以他上面始终要有个一把手,先是刘健,然后是刘瑾,现在轮到了张超,虽然性格各不相同,品行也差异很大,但都十分强势。

    所以张超除掉刘瑾之后,别出心裁的弄出了军机房,李东阳可能猜到了张超的用意,但是他要敢反对,那才见了鬼了,至于说是张超能干,他有意让贤,还是呵呵更好一些。

    见到罗玘的表情,李东阳当然明白门生在腹诽他,所以脸色就有些不好看了,这时候邵宝笑着转移了话题,“老师,张子卓让济世钱庄联合五家钱庄花了五百万银元,让他们发行的货币成为朝廷指定货币,学生有些不太明白。

    弘治年间朝廷发行制钱,说到底就是赔本赚吆喝,怎么到了济世钱庄这些商人手里就能赚到钱呢,看这架势,每年没有千万以上的利润,他们是绝不会愿意花这个钱的。”

    “发行银钱当然会赚钱,当年济世钱庄发行银半两,一开始张子卓说是保本赚吆喝。到了后来,钱庄做大,济世钱庄信誉卓著,他们发行的银半两的含信量却降低了一些,这样每发行一个银元,济世钱庄就赚了一点,如此周而复转,不赚钱才是怪事。”

    “如此敢尔?张子卓竟敢如此欺瞒世人?”

    “张子卓从无欺瞒之举,你现在拿着两块银半两去济世钱庄也可以换到一两九成的纹银。只不过你有必要去换吗?”

    听李东阳这么一问,刚才还义愤填膺的罗玘突然愣住了,想了一会儿,苦笑着说道,“确实没必要了,天下人都知道一块银元值半两银子,连官府都认。也不知道济世钱庄是如何做到的,只是为甚朝廷不照此办理,发行银元铜币?”

    李东阳无奈的说道,“这就是济世钱庄的信誉,到了今日,朝廷的信誉还不如济世钱庄,想再发行银元铜币,朝廷一无积累,二无信誉,三怕亏损,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一桩财源却毫无办法。

    这一回能赚回五百万银元,已经是远超所望了,也是因为朝廷从此之后只认这六家钱庄发行的银币铜币,世面上的银钱必须换成这六家的银币铜币才能纳租交税,要不然那六家钱庄才不会出这么一大笔钱。”

    事实上李东阳从这六家钱庄的大手笔上也看出了发行货币的巨大利益所在,可是谁让现在朝廷缺钱呢,而内库倒是有不少金银,可是大明的皇帝都是些什么人,有钱留着自己乱花,要为国事拿出来那是千难万难,正德继位之初还算大方,现在也不行了。

    当然这一次司礼监两位大珰能同意张超的举措,也是因为张超告诉他们,内库的金银你放那里有什么用,皇帝要花销,肯定也要花出去,这个时候按照规定,需要兑换成相应的银币,六大钱庄同意给他们相应的折扣,要知道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收入,足够喂饱他们这些头目。

    而李东阳屠滽靳贵费宏这些军机大臣则是湖广,浙江,南直隶,江西的代表,他们当然不用贪污,但是这些钱庄也一定会给他们家族足够的好处,这就是这一次六大钱庄成功的关键,说白了这是一次朝廷大臣集体的分赃行为。

    而圆满完成这一分赃行为的张超也就成为了最理想的权力代言人,与各大派系打的火热。因此对于张超货币化赋税徭役的行为,他们给予了大力支持。

    对于这一点,邵宝并不是非常了解,他只是有些好奇,李东阳也不愿意说的很明白,笑着转移话题,

    “张子卓做的最好的就是改革徭役,对于这一条世人应该支持的多吧,要早知道可以这么做,当年在弘治年间我等就做了。”

    虽然作为官员,各自的家族不用承担徭役,但是徭役逼死人早就不是新闻,所以张超动这一块,大家都欢迎。地方官也乐意,省了多少事。

    而各省由右布政使,各州府由一同知具体负责此事,这些人属于官场的老二角色,有地位没有实力,张超把这一块油水很大的业务交由这些人负责,总不能白养着他们。

    根据规定,各县百姓只需要将缴纳的粮食等物资运到州府所在地即可,然后由州府所在地的同知招标运输队负责运输,具体花费从百姓缴纳的运输费和耗余中支出。

    而右布政使则需要派出人员监督运输,如果到了目的地,物资不够,中枢找各省右布政使算账,各省找各同知,这样实现了责任到人。

    而这么一大笔钱控制在正印手中,却由他们的副手负责运输,这样做也符合官场的惯例,背锅的是副手。但是这一回这些副手也甘之若饴,这么多钱粮过手怎么着也能抠一点下来,而钱粮收到正印那里,两方互相制约,再由省一级监督过程和账目。

    事实上张超就是把分散的,零星的运输转变成州府一级的大规模运输,通过专业化的商人承运,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损失。成功实现了商人得利,官府得利,老百姓也同样得利,这就是专业战胜了业余。

    邵宝此时十分惊叹,“门生在户部负责此事,门生发现经过这么一番操作,竟然百姓欢迎,官府获益,承运商人也获益,那这到底谁吃亏了?真是神鬼莫测之能。”

    “老夫也问过张子卓,他说此类运输官府怎么做都是亏本,老百姓分散来运,一不小心就家破人亡,最好的办法交给专业性的运输公司。事实上还是老百姓吃亏了,用不着那么多花费。”

    但是张超没有说明的是,这些运输公司每一个都有几百匹马驼,还配有大批车辆,再加上保卫,本质上就是军队运输的模式,封建时代为了减少老百姓的抵抗,打击豪强,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武装商人出现。特别是太祖皇帝,恨不得老百姓一点反抗都没有,只有到了今天,皇权不彰,商人势力膨胀,才有可能。

    所以张超的改革永远就是公司两便,慢慢的挖着大明王朝的墙角。

第512章 安化王() 
张超推行的几条改革,从提出设想到确定方案,最后到执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整个正德四年余下的时间和正德五年的上半年,张超都在忙碌中度过。

    科举改革相对最为容易,是执行层面的问题,经过连续几次秀才录取考试的实验,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