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第一场就算考官对你有所看法,但是数名考官评分平均下来,你的得分与别人差距不会太大,这样不太可能出现一个考官不喜就罢黜的悲剧。

    要说起来,张兄真是天才,他这么一弄,考官的因素要少很多,这才是真正为我等读书人考虑呀!”

    祝允明听完,点了点头,这一点确实说到他心里去了,在他看来,为什么他屡试不中,根源就是他文章写的要么太过深奥,考官看不懂;要么出现一些低级错误,白白浪费了机会。

    而张超现在这么一弄,等于限制了考官的自由发挥,那么他这一科确实希望很大。唐伯虎有些得意的说道,“吾婿明年将应南直隶乡试,一百六十个名额,想想就让人高兴,多了整整五十多个名额。”

    “这一次各省名额都有所增加,可谓是皆大欢喜,难得,难得!”

    如唐伯虎祝允明这般想的读书人太多了,所以张超这一次的科举改革方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官宦子弟和富豪子弟之中。

    因为他们的见闻相对于农家子弟要广博不少,毕竟死读书更考验的是个人天赋和勤奋程度,而写公文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则跟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背景有关,所以张超又一次成功的获得了既得利益者的支持,他的第一把火成功的点着了。

第506章 恶令() 
张超在科举改革上发力,增加各省举人的名额,又事实上增加了实用性内容的比重,这获得了实用派官员和各省士绅的一致好评,所以科举改革计划出炉后,他受到的攻击明显减少了很多。

    此时张超就开始了下一步改革了,他是兵部尚书,这一次他瞄准了兵部。

    大明在九边驻有大量军队,以防御蒙古,此时鞑靼主力已经在蓟辽之间,而瓦剌更是已经衰落,所以宁夏固原延绥三镇早已变成了二线,所以张超决定正式成立绥远镇,增加绥远的驻军,同时撤销了固原延绥两镇,同时减少宁夏镇的驻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整军任务,张超提名杨一清出任最后一任三边总制,全权负责这一次整军任务。

    虽然此时为了减轻矛盾,刘瑾整顿军屯的诏令早已经被撤销,但是张超很明白,陕西三边这么大的动作,一定闹出问题,三镇几十万边军,要是闹起来那立刻就是天下大乱,所以张超走了几步棋。

    首先是启用杨一清,让他负责,这样一个熟悉情况,能力一流的重臣坐镇陕西,出事的概率小了很多。

    明朝为了解决在陕西四川和湖广交界地区的严重的流民现象,设立了勋阳巡抚,此时随着土地兼并的增加,在这一地区的流民已经有几十万之多。而附近的汉中和四川交界地区也已经出现造反,农民军有数万之众。

    所以张超下令从固原宁夏延绥各调出一只精锐部队,一方面大量精锐边军的参与,肯定会加快镇压的速度,同时这些边军被调走,也方便了杨一清的行动。等这些边军完成镇压农民起义后,就将被整编为一只新军,受勋阳巡抚管理,直接应对这一地区层出不穷的流民。

    几年前,张超让纪先生给刘瑾出过流放流民出海的主意,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刘太监竟然没有同意,可能是刘瑾出身贫苦,他也知道出海之后九死一生的结局,所以不愿意做的这么绝吧。

    但是现在轮到了张超,他就不得不做这个恶人了,张超以中枢的名义下令负责镇压的陕西巡抚,勋阳巡抚,四川巡抚,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一次镇压所获得的俘虏一律官卖,流放海外孤岛,所得收入用于镇压大军的开支。

    这是一条赤裸裸的恶令,命令一下,明军就欢欣雀跃的抓起了俘虏,至于到底谁是流民,谁是良民,谁也分不清楚。

    大量的奴隶贩子就云集湖北陕西一带,明军将获得的壮男壮女用绳子捆着送到汉水边,然后经水路出海。

    李东阳等人很快就从各自的渠道明白这一条命令的残酷,但是张超成功说服了李东阳。

    “首辅,英宗,宪宗到成宗,一连三代,这一地区都有大规模的流民闹事,到了今天又一次开始了。

    即使朝廷设立勋阳巡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原因想必大家都明白,就是周边各省严重的土地兼并。坦率的说,历朝历代谁也没有能力解决土地兼并,我等也不例外。

    所以只有一个办法,祸水外流,将这些流民赶到海外去,让他们去海外挖矿种地,抢土人的地盘,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些年想必各位也已经知晓,海外并不是一无是处,有大量的矿山,还有无数没有开垦的良田,可是却没有多少汉人,也就无法开发出来,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奴隶贩子到处购买流民。

    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下官名声差一点又有何妨,下官作为兵部尚书,必须要有这个担当。”

    李东阳听完,知道这是张超在实践他的学说,只是这么做实在是太狠辣了一些,所以他无奈的摇摇头,“都是大明的百姓,老夫实在于心不忍呀!

    朝廷对于这些奴隶贩子还是要好好管管,这样少死一些人,我等也好受一些。”

    对于李东阳的鳄鱼泪,张超当然是很乖顺的听命了,这样一来,李东阳等人得名,张超得利,在中枢的装聋作哑下,这一地区广泛的人道主义灾难,似乎谁都不知道,除了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上书,但转眼间就被打压下去。

    正德四年到五年间,只用了一年时间,明朝很顺利的完成了镇压,这一地区无数百姓,被直接贩运到海外的就有十几万人,而到底有多少人死于兵祸,死于流放途中,谁也不知道。

    而变成一片白地的这一三不管地区,在明军撤离后,很快又被各地的流民填满了,然后明军过了几年又镇压一次,周而复始,一直到大明走向终点。

    正在家中的明威正在给父亲写信,此时作为兴王长史的他正在教导年仅三岁的小世子,世子比明威的长子小一岁,所以明威就把世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照顾。

    教导完聪明的世子,明威慢慢踱步出去,他不由得想起了父亲,大明的太子太保,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张超,所以他决定写一封信给父亲,尽管父亲并不喜欢他的来信。

    这段时间,他是眼睁睁的看着张超这一条命令的影响力,四面八方的明军十分残酷的镇压着那些悲惨的流民,然后用绳子把他们捆起来,卖到遥远的海外,实在太惨了,太惨了。

    父亲怎么变成这样了,明威通过邸报,已经发现有些正直的大臣也在上书弹劾,但是父亲不仅毫无所动,这些大臣很快就被赶走,这也太过分了!

    而张超的回信,则十分简单,明确告诉他,好好看一看他的著作,然后把感想告诉他。除此之外,张超让明威好好教授兴王世子诗书理学,不要多管兴王的家务事。

    张超的回信让明威大失所望,事实上他失望的不是一点两点。张超应该算是宰相了,可是他的进士儿子却被丢在王府冷冻,甚至于李东阳等人也暗示过张超,明威该离开王府了,要不然呆了久了对仕途真有影响了。

    可是张超的应对让明威大失所望,确实有一些悲惨的混成王府官进士脱离了火坑,但是却并不包括他。

    虽然明威已经知道父亲对他失望,他已经被弟弟明海代替了位置,甚至于就算与母亲反目也毫不在乎,但是父亲这么决绝还是让他心里难受。

    而妹妹明台的来信更让他痛苦,根据张超的命令,母亲王氏已经被剥夺了众多家业的管理权,而目前掌管这一切的正是从海外归来的汪氏。

    同时根据张超的决定,妹妹明台被嫁给了一个黄家的子弟,这是一个呆子,整日里除了钻研父亲弄出来的学术之外,其他的并不太感兴趣,甚至也不参加科举。而妹妹对这一桩婚事似乎并不太反感,因为这个呆子虽然不通情趣,但是对妹妹放纵自流,妹妹觉得很是舒心,这都什么跟什么呀!

第507章 张家产业() 
“张秀才舍身种痘,小娘子断发明志!”

    在北京的张超这一日突然间念起了这两句话,想必未来成书的三言二拍应该有这么一段,张超不由得摇摇头,真是造化弄人呀!

    在确认了老三明海的能力足够继承事业之后,张超就果断的废黜了老大明威。眼睁睁的看着他在兴王府发霉,即使兴王有未来,但是那个时候的形势恐怕又不同于前世了,张超绝不会让老大有翻身的任何可能,这事实上也是他的一片爱子之心,折腾越多明威的未来越危险。

    张超爱看史书,他非常清楚历史上的君王之所以会出现夺位之争,跟主君的优柔寡断有很大的关系,主君或是因为爱子之心,或是因为夫妻感情,或是因为虚无缥缈的嫡庶认知,所以都拖延了时间,逼得合适的继承者铤而走险,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继承权力,所以他必须吸取其中的教训。

    张超也不年轻了,他已经四十六岁,在古代的生存条件下,他什么时候归西,谁也说不准,他不得不预先筹划一二。

    到了今天,张超表面的财富就是大明数一数二的济世钱庄,还有花钱如流水的济世学院和希望学堂需要养着,所以在大明的士绅眼中,张超本应该更豪富,但是他不知所谓的花费太多,所以也就那么回事了。因为张超的生活显得很节俭,很多几代传承的家族根本瞧不上张家,认为张氏不够档次,顶多只是二流家族。

    但是事实上张超以及他控制下的产业已经太庞大了。借助于济世钱庄的财力,张超以控股,参股的名义疯狂扩张,凭借着新技术的推广,控制了纺织,丝绸,钢铁,造船,制药,机械等众多新兴产业,围绕在张家周围的新兴工场有几百上千家,而控制的雇工农民更是几达数十万人,经济处此时就是淮河以南无数商人眼中的无冕之王,一举一动都有莫大的影响力。

    与国内产业显得不显山露水完全不同,张超将庞大的人力物力用于海外殖民,从北面的鲸海到印度所在的西洋,张家的船队遍布已知的海域,甚至已经与葡萄牙的殖民者结上了头,而第一批最勇敢的水手正沿着葡萄牙的足迹向欧洲行驶。

    在张超和汪直父女的主持下,张氏控制的势力已经占据了琉球,马六甲等关键岛屿,同时在吕宋马来亚日本爪哇等地拥有庞大的势力。

    按照张超的计算,他的直属力量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动员起五百多条海船,一次运输几万人投入作战,而如果加上附庸势力,这个力量将增加几倍。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超已经成为大明的海贼王,更恐怖的是,这个海贼王还控制着庞大的生产力,可以自己制造枪炮船只,可以自己训练军队,可以自己提供粮草物资。

    某种意义上,张超已经有了立国的实力,而现在他更是成为大明王朝的权臣,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大明朝庞大的人力推向海外,无数奴隶贩子的发达背后就是张超庞大而旺盛的需求。

    对于这么一个巨大的势力,士大夫集团是麻痹的,谁让他们没有将眼睛投向海外,或者说只投向了日本的黄金,而不知道东番占城吕宋爪哇等地的农场矿山埋藏着多少财富,更是不可能知道海洋贸易可以带来远超想象的财富。

    而能够把眼睛看向海外的福建广东江浙的商人早就与张超抱成了一团,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利益集团,所以它绝容不下一个平庸而守旧的继承人。

    现在张超成为了权臣,可以想象的是他与明王朝的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冲突即将发生,而新旧势力之间的更替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甚至还会出现反复。

    考虑到大明百余年历史上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和其家族的斑斑血泪,张超更是容不下平庸的明威,否则张氏家族就会昙花一现,所以他只能舍弃感情,让位于理智,让位于利益,毕竟他牵扯的人和势力太多了,实在太多了。

    面对张超的感叹,奉命来到北京的家英没有说话,他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南洋恶劣的生存环境让他早早的满头白发。

    “家英大哥,你我名为主仆,实为兄弟,我们的下一代也应该同样亲如兄弟。世宁世伦世勋三兄弟,我准备让他们和明海一起办差。你意下如何?”

    世宁世伦世勋是四兄弟成年的子侄,张超让他们跟随明海,其中的意图就很明显了,这是在提携他们的后人,另外为明海建立势力。

    家英感谢之后,犹豫的说道,

    “三爷,您这一次立下少主,我等作为属下一定会听从。只是夫人主持家事多年,很得人心,很多人内心都向着夫人,属下担心……”

    张超点点头,“你说的我十分清楚。但是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就算有什么反复,我还能承受的住。

    唉,都怪我年轻时只注意家业,没有顾及明威,说到底是我造的孽,等到了地下大姐问我明威怎么样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家英沉默的点点头,海外他们这些人都是张超精心挑选的,能力自不待说,对于张超诸子看的比较透彻,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没有想到张超如此果决。只是张超内心如何,恐怕只有当着自己这个老下属的面才会流露出来。

    事实上麻烦的是南京,明威长期代替张超在南京活动,又在南京年少有名,愿意把未来压在明威身上的人数不胜数。

    除此之外,小妹主持的众多家业,还有很多依附在小妹母子身边的家臣需要清理,种种事情错综复杂,不是换了小妹那么简单,张超就知道会出问题,但是还是那句话长痛不如短痛,现在切割总比未来切割来的更容易。

    “家英大哥,你恐怕有所不知,顺福顺安已经去了南京。夫人脱离琐事之后,是回老家还是去老二那里由她的心意;南京家业整顿一番后,会交给汪夫人全权打理。”

    家英听完,不由得大吃一惊。顺福属于张超的秘书长,顺安主持家中人事,这两个人出现在南京,那南京对于汪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