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机构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并没有记录在案,甚至根本看不到有军机房的名称。

    里面的成员也并不固定,一切听从皇帝的批准,里面有太监有宫女,有文官有武将,不在乎身份。

    而各个军机大臣之间地位相同,遇事投票解决,避免了诸多麻烦。

    因为正德对于玩乐的兴趣更大,所以军机房一成立,就立刻成为了朝廷的中枢所在。

    由于军机房就位于豹房附近,天子如果有异议,随时都可以干预,所以正德很快就发现这样的模式很好的保证了他对于政权的控制。

    又由于司礼监和内阁同时存在于军机房,几乎他们一有结论,就立刻可以发出圣旨。所以只用了几天时间,七位军机大臣就发现这样的模式比原来的方式显得有效率多了,而且矛盾也少多了,遇事大家有商有量,如果争议太大就停顿一些时日,比这两年打来打去好多了。

    军机房是和谐了,科道们就不乐意了,大明讲究大小相制,军机房各位大佬有商有量,那他们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另外这些人眼睁睁的看着焦芳张彩这些刘瑾的同党虽然权力小了些,但是还待在朝廷中继续作威作福,而他们这些拼杀在前,险死还生的正道清流却被占了坑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南京科道官员首先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面对他们对于刘瑾的弹劾,军机房通过了张超的意见,上书的弹劾奏折留中,上书官员改任他职,在圣旨中,军机房重申了皇帝对于刘瑾的圣旨,刘瑾是积劳成疾病死宫中,不允许大臣胡乱猜疑,以讹传讹。

    正德听到了军机房的意见后,十分高兴,这样的军机房比内阁听话多了。

    但是北京的科道官员知道后,那是怒火万丈,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咱们绝不能容忍,所以弹劾刘瑾的声浪越来越大。

第504章 张超时代的开始() 
军机房,正在召来闭门会议,商议如何应对科道官员的集体上书。

    内阁大学士王鏊正在慷慨陈词,为科道官员们辩解,引经据典,甚至于张超都不得不佩服王学士的功底深厚。

    王鏊说完之后,众人沉默起来,开始消化王鏊的说词。事实上都是老生常谈,先是论述了刘瑾之恶,然后又说了科道众人如何的正义。

    张超沉吟了一会,他明白他必须说话了,不公布刘瑾的罪行,逐步消化刘瑾的遗留问题就是他的政治主张,科道官员冲着刘瑾事实上就是在冲着他,那么王鏊也同样站在他的对立面。

    所以到了此时,已经不可能讨论是非问题了,只有坚决的把他们打回去,除此别无他理,

    “各位军机,刚才王学士慷慨陈词,引经据典,本兵十分感动。必须承认王学士和上书的科道官员所说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朝廷镇之以静的处置同样也有道理,要不然首辅和屠总宪也不会同意。

    现在问题来了,当都有道理的情况下,我等应该如何处置,下官有几个问题需要问一下王学士,

    对于刘瑾和他留下的党羽如何处置,天子是不是有决断?

    那么面对天子的决断,这些科道官员还是不是朝中大臣,为什么天子屡次下诏书,他们可以违抗圣旨?

    朝廷到底是他们说了算,还是天子说了算?

    到了现在,必须把这三个问题讨论清楚,要不然这一件事永远会没完没了。

    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是为了讨论军国大事,不是总是一天到晚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扯皮。”

    张超这是摊牌,这是撕破脸的摊牌,他要求王鏊必须在天子和科道之间选边站,面对张超这样严厉的逼问,王鏊大怒,拍着桌子怒道,

    “老夫相信是非自有公议,世上的事情,道理最大。张子卓,你如此违背天理人心是不会长久的。”

    张超同样也火了,竟然当面诅咒自己,这个时候他下定决心赶走王鏊,所以他拍着桌子说道,

    “是非自有公论,这个公也应该是我等重臣的公论,而不是科道这群人的公论。

    这些年,按照他们的公论,在座的各位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要是都听他们的,天下早就乱的一塌糊涂了。”

    两个人拍起了桌子,其他五位扛不住了,连忙劝说起来。劝和的同时,李东阳对张超如此反感科道内心深处也是咂舌不已。

    最后李东阳无奈的说道,“两位,咱们先表决,若是争议太大,就请求圣裁,你们看这样可好?”

    对于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分歧,很明显李东阳这个时候又退缩了,面对张超的强硬,李东阳屠滽都退缩了,这也正常,当年面对刘瑾,他们已经习惯了。

    张超获得了胜利,这个时候靳贵写出了票拟,诏书重申了朝廷对于刘瑾的结论,所以驳回了北京科道御史的弹劾,下令他们不得再次上书议论此事。

    但是靳贵也加上了一些解释之语,隐晦的表达了朝廷的意图。对于这一点,张超默认了,他希望一些明白的御史知道进退,否则那就不客气了。

    诏书下达之后,科道就当没有他听到,继续猛烈的弹劾,因为他们似乎从中看出了朝廷的虚弱,那当然要乘胜追击了。

    与此同时,军机房的重臣都被攻击,张超挨到的炮火最为猛烈。所以张超决定,清洗科道,既然不为我用,那都给我滚蛋。

    正德四年五月到六月间,几十名风头出尽的御史给事中甚至一些参与弹劾翰林六部官员陆续被提升了一个品级,但是都成为属官,而且从此之后他们都进了吏部的黑名单,再也别想提拔。圣旨还特别命令,接到旨意后当日必须离京,由锦衣卫负责护送他们到任。

    而代替这些科道官员的则是从地方调过来的功劳卓越的地方官,有心人都发现了一个事情,这些人虽然各地都有,但是他们身边都有一两个非常出色的师爷。

    张超用强硬告诉了文武百官,刘瑾虽然完蛋了,但是现在有了代替刘瑾的人,不听话的都给我滚蛋。

    面对张超的强横,王鏊忍无可忍,连续上书请辞,正德皇帝批准了,然后经过军机房提名,在张彩主持的廷议上,礼部侍郎费宏入阁代替了王鏊,并且成为了军机房的一员。

    费宏十分不安,他偷偷的拜访了李东阳,“西涯公,现在外界对于张兵部看法各异,但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张兵部太过刚硬,下官这次入阁,心中不安呀!”

    “子充,张子卓诛除刘瑾,与国有大功,现在他事实上代替刘瑾掌权,但是他又不是翰林出身,所以不得不另立军机房,又把刘瑾任用的那些人留在朝中牵制我等,在老夫看来这是他心中不安呀!

    科道集体上书就触动了他的逆鳞,所以他才不顾及名声,毫不客气的赶走了王济之,又驱逐了两京御史科道,这个时候我等还是好好与他相处,否则麻烦更大。”

    费宏顿时愣住了,这是什么道理,李东阳压低声音解释道,“当今天子贪图玩乐,不理朝政,所以一定要有人辅政。

    可是正德元年的教训太深,天子绝不愿意内阁势大,再出现刘洛阳那样的人,所以先有刘瑾,后有张超,都是天子信重之人。

    与刘瑾那个阉宦相比,张子卓毕竟是进士出身,立身较正,又多立功勋,朝野上下人望极高。

    如果需要有人出来辅政,再没有比张超更合适的,所以坦率的说,老夫和屠总宪是乐见其成。”

    见费宏沉思,李东阳继续说道,“张超执政以来,所作所为都是在军机房议论之后行事,也同时照顾到司礼监,内阁和都察院的意见,可以说张超所行都是众议。

    不论是对刘瑾执政以来过失的慢慢调整,还是对刘瑾党人的逐渐清洗,还是任用得力之人,朝廷都在走好,这个时候咱们还是应该相忍为国!”

    李东阳说的是心里话,相比于刘瑾的蛮干,张超太好相处了,张超十分尊重他们,他们的利益同样得到了张超的尊重和保护。

    对于太监集团,张超很聪明的赎买了其中的领袖人物,何聪张永都相继封爵,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甚至张超漠视他们随便贪腐。

    而对于各地的镇守太监,张超也是恢复了旧例,这同样能被太监们接受,因为刘瑾那一套事实上根本行不通,太监再牛,他们也没有办法代替文官集团的行政,那么要那些虚名又有什么用处。

    所以在这个时刻,张超的执政除了那些被他打压的清流集团以外,出乎意料的获得了各个利益集团的认可,这也是李东阳劝说费宏的根源,别闹腾了,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多好呀!

第505章 第一把火() 
费宏进入军机房,张超也给了他一件大礼,他毫不客气的废除了正德二年宁王复卫的圣旨,军机房找了个理由解散了宁王辛辛苦苦组建的军队,可怜的宁王,他刚刚组建训练完成的军队,就这么给解散了,真是欲哭无泪呀。张超知道宁王决心很大,估计他会继续贿赂朝中大臣,不着急,猫抓老鼠的游戏还可以继续玩。

    这样一来费宏的态度就好了不少,军机房也少了一些磕磕碰碰,而大佬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科道御史又被清洗了一番,朝廷立刻就清净了不少。

    张超琢磨着应该搞一些惠民的事情,招揽一下人心,为后面的改革打下基础。古往今来,从教育下手是最划得来的,张超也不例外,他决定修改一下大明的科举制度。

    当然不像被冷冻的焦芳那样赤裸裸,虽然他也同样动了各省的举人人数。大明两京十三省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逼得朱元璋搞起了南北榜,后来又加上了中榜。

    张超拿出的方案就是必须保证每一省至少要有一定数目的举人,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每省人口进行调节,而且保证每一个省的举人数目要大于从前。除此之外,按照前三科会试的成绩各省会有一个不同的等级分,以奖励那些教育干的好的省份。

    经过这一番调节,每一省的举人数目都比从前有所增加,而南直隶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正德五年南直隶乡试的举人名额就增加了一半。

    增加一个举人就意味着增加一个官员,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同时意味着朝廷的收入会下跌一点。但是即便如此,大明的士大夫们也甘之若饴,困难的是朝廷,亏得又不是他们,怕什么。

    张超同样不以为然,他巴不得土地兼并更加厉害,他好增加海外的移民,至于财政收入,不必担心,大明的国债还可以多发行几期,至于以后,谁在乎,想办法再去找金矿吧。

    除此之外,张超下令科举考试不允许出现截搭题,那么市面上乱七八糟的模拟题太多导致区分度不够的问题,张超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实行分数制度。

    从现在开始,大明将在院试,乡试,会试实行考分制度,也就是说每一场的总分是一百分,三场下来就是说三百分。

    而每一道题都有相应的分值,每一名阅卷官都会打分,然后去掉得分最多的和最少的,取中间值。

    而对于出现严重错误的试卷,比如该避讳的地方没有避讳,写错字等等,张兵部给你一个重新挽回的机会。出现错误的那一题对不住得零分,但是其他题目还可以继续被考察,不会被一下子废黜。

    最后的总成绩按照得分排名,如果出现得分一样的考卷,则以第一场得分高的排名在前,如果还没法区分,则以第一场第一题得分高的排名在前。

    因为实行百分制,必然会使得阅卷的任务更加繁重,所以张超要求增加了阅卷官的数量,另外新设统计官,以核实成绩,不会出现错误。

    当张超将这一套改革方案提交给三位大学士时,李东阳立刻明白了张超的用意,张超虽然有私心,但是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后两场的地位,这十分有利于实用性人才的选拔,对于这一点内阁三位大学士都十分认可。都是做事的,他们当然明白朝廷需要做事的人,那种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越少越好。

    除此之外,分数制的实行使得考试的客观性得到加强,避免因为考官的个人意志导致人才选拔出现偏差,也增加了考场做手脚的难度,这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而张超的私心在于他很明显想大幅度增加南直隶举人数量,但是为了避免出现刘瑾焦芳的错误,他又增加了其他各省的名额,还振振有词找了一大堆理由,还有一个计算公式,这样似乎显得很是公平。真是难为他了,想的这么周到。

    当然李东阳等人还是给张超找了一些不足,他也十分配合的修改了,所以这一条改革方案最后在军机房被高票通过,然后公布出来,天下的读书人立刻就炸开了锅。

    在苏州,当年的四大才子只剩下了唐伯虎和祝枝山两人,唐伯虎命中注定折在了弘治十二年的会试,所以仕途已经绝望的老唐倒是因祸得福,被张超延揽在身边,一直待在南京,有钱又风流快活,作为一个风流才子过得十分潇洒,久而久之,对于当年科举的悲剧也就释怀了。

    由于他对张超很了解,所以他正给祝枝山分析张超搞得这一套科举改革。

    “张兵部执政以来,一直中规中矩,有条不紊的改正刘瑾那个阉贼弄出的弊病。这一次科举改革应该是他第一次大的革新,容不得一点问题,所以他才如此面面俱到。”

    祝允明也不容易,考了一辈子科举,明年要和儿子一起上京,如果这一次还考不中,他就决心不再参加会试了,索性弄一个小官当一当。当年的老朋友,现在都成了国家的重臣,甚至都改革起了科举,想到这里,祝允明又是长吁短叹了一场,人生如梦呀!

    此时,祝允明十分同意的点点头,“伯虎兄所言甚是,我也是这般看的。”

    唐伯虎微微一笑,“所以枝山兄的机会来了。你乃是官宦世家出身,见闻广博,第二场第三场应该罕有错误,这就有打底的得分;

    而第一场就算考官对你有所看法,但是数名考官评分平均下来,你的得分与别人差距不会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