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声令下,荡倭营将士们立刻结阵,护住了金银,谁也不让靠近。就这样,这金银谁也没办法提走,刘千户索性就停在天津,他把一个姓王的百户喊了过来,

    “老王,听说你们王家和张教化有亲,这次入京一定要代本千户拜访下张教化,问清楚怎么办,一定记得奥!”

    王百户也不傻,当然明白刘千户的意思,这上面打架,他们这些小的可就要倒大霉了,真是无处是从,还是问问张教化的好。

    所以马文升得报的同时,张超也同样得到消息,他知道这场争斗看来是愈演愈烈,看来这京师快待不住了,年后赶紧去宣府吧。

    张超叫王百户回通知刘千户,这金银太多,光皇帝的中旨绝对不能执行,必须要见到正式的诏书。刘千户现在只需要待在天津荡倭营那里,看好银子,等着正式的圣旨就好,其他的不用管了,自有他来处理。

    另外张超告诉王百户他们不要继续出海了,他会请旨让他们年后跟他一起去宣府。

    当天这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刘健听到之后,虽然脸上很愤怒,但内心却很高兴,真是天赐良机呀,正好可以顺势整理内库。

    这笔金银是朝廷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给在京官员发工资呢,怎么可以进皇帝的私库。

    奥,不对,往年的工资也是内库发送了,别忘了,内库现在是九虎之首的刘瑾在管理,鬼知道他会不会把大家伙的银子拿了去,然后按照前些年的惯例发一堆草纸都不如的宝钞。

    动人钱财,比杀人父母还要恶劣,所以在有心人的鼓动下京中的翰林科道六部齐刷刷的开始发动猛烈的反击,内官监太监刘瑾为首的九虎被群起发难。

    不断有人上书,抗议天子滥用中旨,不经过内阁票拟的圣旨胡乱发内降,现在果然闹出了天大的麻烦,这国家的金银怎么可以入天子的内库,让太监们挥霍。

    同时弘治时期混乱的内库管理也被翻了出来作为证据,弹劾的大臣要求从此以后,佐渡金山所得一律入户部,不再入内库。

    正德皇帝也知道自己理亏,所以他让王岳告诉内阁,因为往年这个时候这些金银绝大部分会入内承运库,所以朕才派人过去提取,只是忘了跟内阁通气,这是朕疏忽大意,忘了跟内阁说了,不关刘瑾的事。

    然后正德又说,因为今年国丧,又加上赏赐百官将士,所以内库空虚,朕提银子是用来给文武百官发薪水的,还有给先帝修坟,多余的银子他准备给张太后修一下宫殿,钱都没有乱用。

    正德这样的说法让内阁上下十分吃惊,皇帝怎么用不说,竟然这么宠信刘瑾,刘瑾绝不可再留。所以内阁也没有表态。

    正德皇帝还是太年轻了,他主动替刘瑾背黑锅,又抖出了内库没钱这个大新闻,立刻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这肯定是刘瑾贪污完之后,还蛊惑天子为他背锅,所以弹劾刘瑾的罪行又多了好几条。

    弹劾刘瑾的奏折此时堆起来有几人高,这时候刘瑾也怕了,他感觉自己很冤枉,这些金银往年都是入内库的,只是这一次他怕文官半路给拦截了,这才跟皇爷说让人早一点去提走,没想到惹了这么大的一个马蜂窝。

    另外他管理内库才几天呀,就算有贪污,他也贪不了那么多呀,所以心里憋屈的刘瑾生怕正德杀他的头,跑到皇帝面前哭泣自己的无辜。

    正德皇帝此时也非常不高兴,朕拿走自己的钱招谁惹谁了,凭什么外廷这么拼命弹劾,就算是中旨,也没做错什么呀。

    但是外廷的压力实在太大,所以正德皇帝只得再次让步,他又一次派人去内阁,表示只提走按比例应该分走的三成,其他部分交给户部,让内阁赶紧票拟,现在快过年了,年前处理掉,别搞得年都过不好。

第455章 混乱() 
王岳带着皇帝口谕来到了内阁,没想到刘健却没有见他,出来见他的是次辅李东阳。王岳有些好奇,“刘首辅哪里去了?”

    刘东阳笑着说道,“首辅昨日身体不适,告病在家。”

    王岳吓了一跳,这个时候刘健可不能有事呀,“首辅无大碍吧。”

    “只是偶感风寒,歇息两日就好。唉,也是今日朝廷多事,首辅操劳所致。”

    王岳听完立刻明白了,“李阁老,咱家带来了天子口谕,既然首辅不在,您听过之后,赶紧票拟,然后宣示百官。”

    说完王岳就把正德皇帝的想法告诉了李东阳,李东阳听完之后,十分高兴,这样大家也不好再闹了,可以过一个安稳年了,所以二话不说,立刻票拟。当日就派出了使者,让刘千户,邱御史把金银押往京师。

    正德皇帝觉得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松了一口气。正好刘瑾惹出了大麻烦,心中恐惧,就又弄出了几个新花样,请正德过去观看,正德皇帝兴高采烈的过去了,玩的不亦乐乎,这件烦心事也就抛在脑后了。

    消息传到内阁,此时身体恢复的刘健,重新视事。他对于李东阳没有跟他通气,虽然心中不满,但是谁让他身体不适呢。

    年前朝廷要发薪水,对于很多京官而言,这可是年前最重要的一件事,要不然老婆孩子都过不好。特别是翰林这样的清流,又不敢贪污,怕坏了名声,影响了前途,只能苦苦的撑着。

    现在张超弄来了金山,大家伙总算不用收那些擦屁股都嫌硬的宝钞,改成白花花的银子,所以翰林们的日子要宽裕不小,但是这一回发放薪水的事情,却出现了大麻烦。

    往年这银子都是从内库拿出来,直接给了户部,这一回刘瑾因为被大臣们反复弹劾,心里很不高兴。你们不是弹劾咱家吗,咱家也给你们找点事情做。

    所以刘瑾拒绝直接把银子给户部,反而要亲手发给大臣们,说是防止户部贪污,把银子扣下来。

    另外刘瑾首先足额支付了给弘治修坟的银子,然后又足额支付了给太后修宫殿的银子,然后也全额给了京营大兵们年终赏赐的银子,到最后才轮到文武百官的薪水。

    很显然此时内承运库的银子不够,所以刘瑾按照前朝的惯例,咱折东西给大臣。内库里面藏着大量陈旧的茶叶,丝绸,棉布甚至进口的苏木这些东东。

    所以到了发薪水这一天,卯时正,天蒙蒙亮,此时大雪出晴,内承运库与外界联络的三道小门开了,库吏们抬着沉重的案桌,从里面紧挨着摆到了小门边,以防有人冲进库里。

    大堆的银子已经码放整齐,堆在案桌后面,内库的太监们也在案桌后站好,准备按部门发放俸禄。

    快冻僵了的官员们,终于开始踱着脚、活动下麻木的四肢,准备赶紧进去领完俸禄,离开这又冷又吵的鬼地方。没想到竟然要从狗太监手里拿钱,一个个心里硌得慌。

    一个人模狗样儿的太监出来喊话,无非是遵守秩序,莫犯王法之类,如若不然,就乱棍打出去,然后讲明各衙门的领取位置,便开始放人进去。

    官员们走到本衙门所处的地段,报上职位和姓名,管仓的小太监便麻利的找到相应的钱粮袋。官员们毕竟是孔孟门生,不好意思锱铢必究,所以大都不打开查看,但是用手这么一提,心里就纳闷了,怎么这么轻便,这分量不对呀,难不成今年又改了花样。

    官员们对于太监很不放心,所以有一个官员也不怕丢人,拿起钱粮袋,打开一看,里面有九枚银半两,还有两张京城‘丰盈行’的粮票……凭此票可去这家京城有名的粮铺中,兑取相应数量的粮食。

    这也是刘瑾搞出来的新花样,据说可以省时省力还可以灵活支取,只是朝廷禄米,还要去商人店铺支取,令他感到有些不快。

    实际上刘瑾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按照现在的粮食价格大概是一石八斗粮食折银一两,可是京中上万官员,这么大的数量,粮店怎么着也该打打折扣,这样他吃吃回扣也是一大笔钱。

    另外不同的粮食之间价格是有差异的,刘瑾尽量挑选比较差的品种,这样一来又省了一笔钱。

    所以左右这么计算下来,刘公公一口气就节省了几千两银子,当然这银子不多,但是报到正德皇帝面前,被皇爷好好的夸奖了一顿。

    这个官员不乐意了,“这位公公,本官是七品官,按照制度,应该是年俸九十石,一石八斗粮食折银一两,银粮各半,本官此次应该领到的银子有十五两,怎么只有这区区九枚银半两,还有五石的粮票,其他的银子粮票哪里去了?”

    这个太监上下瞅了几眼这个官员,操着公鸭嗓说道,“嘿,你一个七品官倒挺会算账的,怎么没去户部呀,那就不用排队来提银子了,真够丢人的。”

    这个太监如此鄙视他,可把这个官员气坏了,还没等他发火,那个太监清了清嗓子,“嗯,奉刘公公令,因内库钱粮不足,此次发放银粮各三成,其余折以南洋进贡的苏木。”

    说完,这个太监指了指旁边一个袋子,怪笑着说道,“喽,这袋里有什么真腊国进贡的苏木,尔等正好提回去染染衣服。”

    说完,旁边的杂役就把袋子递给了这个官员,这个官员用手一提,还挺沉的,打开一看,几块干巴巴的木头。

    这个官员是个新科进士,不知道朝廷还有这样的旧例,他目瞪口呆,难不成本官抱着这一堆木头回去过年不成?这么点粮食银子,这往后的六个月全家老小吃什么,不够呀!

    就在他发呆之际,那个太监嘲笑的说道,“你这个七品芝麻官,也就配这么点苏木,放心,染你的官袍是够了!”

    嘲笑声让这个官员恼羞成怒,愤怒之下,不及细想,就把手中的苏木袋变成流星锤,扔到那个太监脸上,其他官员在一旁听到,也是火冒三丈,便有样学样,一边喝骂着,一边把手中的物事扔出去,砸得内库的太监差役抱头鼠窜……

    顿时内承运库就炸开了锅,一时间怒骂声、吵嚷声、叫喊声、打闹声充斥着内库前,场面一片乱糟糟的。

第456章 分类() 
发生在内承运库门前的一幕深深刺痛了文官集团,消息很快传到了内阁,刘健与谢迁互相看了眼,都不由得露出了笑意,难不成这是天意吗?

    由于李东阳不愿意把事情在年底闹大,所以失去了天赐良机的刘健原来还挺懊悔的,没想到现在又出了这样的狗血事,说明就连老天爷都见不惯九虎作恶多端,让他们过不了这个年。

    当天下午,文官集团开始了猛烈的反扑。自弘治十年朝廷财政缓解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取消了折俸,这也是为了大家伙的体面,现在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刘瑾竟然敢擅自折俸,而且这一次被折俸的只有朝廷官员,连京营的大头兵都发了全额的俸禄,这岂不是我等士大夫连大头兵都不如,不弹劾他弹劾谁。

    这一次刘瑾帮着内阁做了动员,所以六部九卿下属的官员不需要动员又一次开始了弹劾。本来因为正德的让步和李东阳的说好话,这场弹劾战已经停顿了几天,现在又一次打响。

    原来一直没有表态的内阁和六部堂官这一次齐刷刷的表态,要求正德罢免以刘瑾为首的九虎。这是大明中枢第一次表明了立场,弹劾的奏折经司礼监呈报,与贺喜皇帝登基,改元正德的折子混在一起,送到了正德身边。

    到了年底了,宫里正准备过年,正德身边的太监都是职司,忙的要命,也没办法凑在正德身边伺候。只有几个小太监和一直服侍正德的李姑姑立在一旁伺候。

    正德见时间一下子呈上了这么多的奏折,就有些懒洋洋的说道,“都是请安折吧,王伴伴看看就好,何必送到朕的面前?”

    王岳抬头稍稍抬起看了一眼天子,见他睡眼朦松,看来不知道玩了些什么游戏,昨晚又熬夜了,王岳低着头说道,“皇爷,不仅仅是请安折,还有好些弹劾的奏折。”

    正德一愣,这大过年的,瞎折腾什么,他以为这是文官们狗咬狗,所以想了想说道,“王伴伴,放这吧,你先出去办事,不用读了,朕过会看。对了,你吩咐刘瑾,给内阁三位大学士,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奥,别忘了还有张太保,年底的赏赐都照往年旧例加倍。”

    王岳见正德是这个态度,但是又不好逼着皇帝赶紧看,所以他就赶紧说道,“奴婢遵旨。”

    正德见王岳离开了,不以为然的扫了一眼这些奏折,心里就嫌烦,他四处扫了扫,见李姑姑站在一旁指挥着小太监收拾东西,就心中一动,几步跑到李姑姑面前,“姑姑!”

    李芷萱现在三十多岁了,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但是在明朝,她已经属于老太婆的范畴了。因为长期伺候正德十分用心,为人又宽和大方,还有一手很不错的医术,所以上至弘治张后,下至普通的太监宫女都对她十分尊重。

    李芷萱与正德的感情很好,他见大冬天里正德穿着有些单薄,不由得埋怨道,“陛下也真是的,宫中虽然生着火炉,但也要注意不能冷着,怎可穿着如此单薄?”

    正德得意的说道,“姑姑不碍事,这乾清宫温暖着呢,朕身体热和着呢,要不信,姑姑,您摸一摸朕的脑袋。”

    李芷萱抿嘴一笑,“陛下,您都是大人了,明年就要立皇后了,怎么还跟个孩子似的?”

    正德被李芷萱取笑,倒也不生气,“姑姑是看着朕长大的,朕在姑姑面前永远是小孩子。”

    芷萱立刻就捂着嘴笑了起来,“瞧瞧,咱们的万岁爷多会说话!”

    正德傻笑了两声,然后说道,“姑姑,您是大家闺秀出身,应该识的字吧。”

    芷萱被正德说的一愣,她是学医的出身,当然识字,“奴婢当然识字,陛下不要忘了,奴婢可是医生,日后陛下生了龙子,奴婢还可以接生呢!”

    正德一听,有些害羞的说道,“姑姑这么说,朕不大婚了。”

    “那奴婢不成了千古罪人,可不敢当呀!”

    正德见李姑姑嘴角眼角都是笑意,就有些不好意思的上前抓着芷萱的袖子,拉着她来到这堆奏折面前,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