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瑾昨日碰了个钉子,对张超一肚子火,所以他在旁边说道,“皇爷,那宣府战死的王副总兵,乃是张太保的心腹爱将。早点让太保去宣府报仇,也是了了他一桩心事。”

    正德听完,点了点头,也就通过了,一旁站立的太监何聪皱了皱眉头,他听出了刘瑾话中的恶意,王六确实与张超关系匪浅,但是这么说倒是显得张超私心太重,而且与武人勾结了。

    所以何聪在一旁笑着说道,“刘公公说的正是,这阵亡的王副总兵乃是已故威宁伯王越的护卫出身,是荡倭营成军时期的千户之一,在扫灭海贼,倭寇和大同大捷中都屡立战功,就这么战死沙场,真是可惜呀!”

    正德皇帝听完,双目圆瞪怒道,“国家大将本来就少,宣府的巡抚总兵真是该杀!”

    就在这个时候,张永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皇爷,今日大汉将军都没有入宫侍奉。”

    正德气得一拍桌案,大怒道,“反了,反了,大汉将军竟敢不入宫侍奉于朕,牟斌到底是如何管的?”

    大汉将军是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归属锦衣卫管理。锦衣卫所属曾编有大汉将军一千五百多人,取身材高大者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

    此时的锦衣卫掌镇抚司事指挥佥事牟斌是明代少有的比较正直的指挥使,弘治年间牟斌在锦衣卫任上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认可。

    现在新帝登基,竟然出现了大汉将军罢工的事件,正德当然火冒三丈,更是对牟斌不满。张永连忙回道,“皇爷,奴婢听说此事源于薛福敬等被刘兵部罢免,无脸面见皇爷,此事与牟指挥使无关。”

    刘瑾在一旁听完,气得狠狠的瞪了一眼张永,这个白痴,皇爷对牟斌发火,正好乘机把他拿下来,怎么能为他说话?

    张永当然也知道刘瑾的不满,但是张永与刘瑾想法又有不同,他与牟斌有过一些接触,比较佩服牟斌为人正直,所以他不愿意落井下石。

    既然张永不愿意说,刘瑾就开始诉苦了,“皇爷,说起来,这都是刘大夏的过错呀,他整天喊着裁这个,裁那个,就没见他裁掉几个文臣,难不成天下只有文官才配侍奉皇爷?”

    听刘瑾提起刘大夏,正德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这段时间她最厌烦的大臣就是刘大夏。宣府大败,到现在还是一堆烂摊子,也没见刘大夏提出什么合理的解决办法,反而一门心思的要罢黜这个,废除那个。

    刘大夏拿着先帝遗诏的名头请求撤去非定额内的四方镇守宦官。无奈之下正德只得撤去均州齐元应付了事。

    过了不久,刘大夏又提出了应撤去镇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卫宦官,这一回正德终于忍不住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镇守宦官都是用来监视地方的,一下子撤销二十四名,这也太过分了,正德根本无法接受。

    这几日,刘大夏又列举应当淘汰的传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名列其中,刚刚拒绝了刘大夏请求的正德不好意思再次拒绝这个老臣的请求,而且他又对武臣没有战斗力十分恼火,所以不假思索就同意了,没想到竟然出了这样的烂事,传出去都是笑话。

    这个时候刘瑾这一煽风点火,正德就更不高兴了,所以立刻下令,“复薛福敬等官职,另行文兵部,问一问刘大夏,他罢黜这些人的理由何在?一个个给朕都说清楚!”

    刘瑾听完,喜笑颜开,但是一旁伺候的随堂太监宁瑾却磕头说,“这些是先帝遗命,陛下列入登基诏书,奴婢以为不宜问罪。”

    正德听完,气得脸色满脸通红,瞪着宁瑾的目光之中更是怒不可遏,过了良久,正德皇帝才忍住了怒气,平静的说道,“既然如此,就算了,别问刘大夏了。”

    站在御座旁边的刘瑾分明看到正德的拳头紧握,知道皇爷是压抑着怒火,这时刘瑾眼珠子一转,笑着说道,“皇爷,这些腌臜事交给奴婢就好,奴婢听过皇宫里来了一群玩杂耍的,很是好玩,皇爷何不去那里散散心?”

    刘瑾说完用眼神示意张永,张永立刻反应过来,“是呀,皇爷,奴婢看了这些杂耍只觉得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真是引人入胜呀!”

    听张永这么一说,正德也来了兴致,“老刘留下,老何,老张,跟朕一起过去瞧一瞧,要是不好看,张永,朕可饶不了你。”

    刘瑾恭送天子离开,然后收敛了表情,恶狠狠的看了一眼宁瑾,“来人,将这个吃里扒外的狗奴才给咱家拿下,乱棍打死!”

第453章 进退之间() 
正德不务正业跑去看杂耍,当然瞒不过有天眼的士大夫,所以次日一早一大堆的弹劾又冒了出来,九虎又一次被骂了。

    张超此时迎来了圣旨,可是现在已经是快过年了,宣府天寒地冻,朝廷也太不人道了些,所以张超不得不上奏折说,自己旧伤复发,请求朝廷推迟,年后出发。

    新出炉的张太保只好窝在家中养病,所以一大群好友就跑出来看望他。靳贵,李启思,张彩和宋珫现在都在京中,他们在张家潇洒自在的好吃好喝了一番。

    李启思地位低了点,其他三位离六部侍郎的位置都差的不远,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这几位都对目前的朝局十分忧虑,非常希望听一听张超的意思。

    张超笑着说道,“昔日太祖皇帝得天下靠的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至理名言,不过朝廷如何变动,都需要治理天下的人,咱们这一批人年富力强,只要坐好了自己的本职,别瞎掺和,想来前途还是光明的。”

    张彩点点头,却有些忧虑的说道,“只是这九虎,名声实在差了点,咱们都有贤名,若是不骂几声,恐怕士林那边交代不过去呀!”

    张超笑了笑,压低声音说道,“骂当然得骂,但不能做出头鸟,而且要讲技巧。如果弹劾天子,要记得当今天子年幼,不要说大话套话,徒惹天子反感不说,还起不到进谏的作用。

    另外九虎之中,对于刘瑾要格外当心,此人凶狠狡诈,残酷异常,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随意出手。”

    张超说完,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们需要根据自己这段时间的见闻,来思考张超的说法是不是很合理,这个时候李启思却突然问道,“子卓兄,你对于何太监有什么看法?”

    张超皱了皱眉头,他突然发现自己疏忽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李启思与何聪有深仇大恨,而且是不可能消弥的,谁也不可能帮何太监安上一个蛋蛋。

    现在何聪贵为九虎之一,李启思只是一个普通的侍讲学士,此时两人的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若是何聪报复李启思,那就麻烦很大了。

    当然何聪想报复李启思也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李启思与张超联姻,又是李东阳的门生,而且是清贵的翰林,没有正当理由,何聪也别想报复成功。

    李启思有这么一问,也表明他意识了这个问题,或者说他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他需要得到张超的帮助。

    但是何聪是张超在宫中的内线,这件事没有其他人知道,相比较而言,何聪目前甚至以后都比李启思的地位要重要的多,所以张超绝不可能为了李启思去动摇何聪,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所以张超作势想了想说道,“当年侍奉太子时,我与何太监接触不多。现在虽然他被归为九虎之一,但除了逢迎君上,也没有听说他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姑且观之吧。”

    张超说完,李启思的脸色微微变了变,就没有再说什么,事实上李启思对于故人何聪摇身一变,变成天子身边的太监,也是出乎意外,甚至有些不知道如何应对。

    他当年对于何聪倒霉是亏心的,所以他当然担心何聪的报复,但是作为清贵的翰林,李启思并不畏惧何聪,特别是目前宫内宫外对于九虎一片喊打之际。

    他之所以询问张超,是想知道张超对于当年的旧事到底知不知情,在这个以弘治三年进士为核心的小集团里,李启思的地位并不高,如果万一何聪要报复他,或者他要除掉这个隐患,都必须寻求张超的帮助。

    张超的反应看起来对当年之事一无所知,但恰恰如此,却引起了李启思的担心,以张超的小心,按说应该对何聪有所调查,那么张超现在的态度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张超给皇帝出了一个讨伐鞑靼的主意之后,就告病在家,甚至兵部都没有去报道,这当然引起了刘大夏的极度不满。

    马上弘治十八年就要过去,正德元年就要开始,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代,刘大夏是十分痛苦的。

    作为弘治皇帝最宠信的大臣,自从新帝登基以来却过得相当不顺。他没有想到内阁和马文升这些人竟然会对他如此不满,不断的打压于他。

    最让他心伤的是,正德皇帝对他也很不信任,还有九虎等太监不断的进谗言,所以马文升已经有些不安于位了。

    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预留退路,不思进,先思退。满则自损,贵则自抑,所以能善保其身,所以如何退下去非常值得讲究。

    作为与刘东阳,杨一清齐名的楚地三杰,刘大夏不断的上奏朝廷,请求清除过去的弊政,如果皇帝愿意听,他就不避疑难,把那些难啃的骨头都给啃下来。

    如果皇帝不听,谁都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也可以在士林中有一个好名声。如此两全其美,公私兼顾,所以刘大夏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的请求撤销宦官,淘汰那些吃空饷的武官等等,都是得罪人的事情,就让他在临走之前做一些好事吧。

    他已经知道了正德对于大汉将军们罢工的态度,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倒也毫不为奇,所以此时刘大夏已经准备过段时间上辞呈。

    对于刚刚登基的正德皇帝,刘大夏是有感情的,他非常希望正德成为一个与先帝相似的有道明君。弘治盛世刚刚过去,正德一个孩子继位,没什么治国经验,垂拱而治,让士大夫们治理好国家不是很好吗?

    等过几年刘健等人老了,正德也修满了经验值,这个时候既有经验又有威望,岂不是比现在这般与大臣们磕磕碰碰,三天两头挨弹劾来的更强?

    天子呀,还是太年轻气盛呀,还有一个年轻人,刘大夏也摇了摇头。对于自己的副手张超在这个敏感的时候入京,刘大夏有些不屑一顾。张超能力确实一流,人品也还不错,可惜政治眼光很一般,现在掺和到这摊浑水之中,王越的下场就摆在那里,等着瞧吧。

    就在刘大夏沉思之际,一个主事大步走了进来,“部堂,今年运送佐渡黄金的荡倭营已经到达天津,是不是让他们尽快入京?”

    刘大夏点点头,“赶紧让他们入京,这有什么好问的?”

    这个主事有些不知所措,他紧张的问道,“因为带队的杨千户收到了天子的中旨,要求他们将这一次的二十万两黄金,五十万两白银送入内承运库。这与往年不同,所以杨千户才派人寻到兵部,询问是否照此办理?”

    刘大夏听完,猛的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第454章 弹劾() 
自弘治十年以来,佐渡岛的黄金白银就是大明帝国最大的财源,没有第一。

    金山的产量很大,但是朝廷为了安抚各家权贵,没办法只好分给各家豪强很大一块财源,所以能够拿到手的只有一半左右,但也有几百万两纹银之多,有了这笔钱,朝廷才收复了河套,文武百才官不需要发宝钞这样的废纸,朝廷才可以修长城清漕运,可以说弘治盛世就是建立在这笔钱上。

    为了争夺这笔钱,外廷与内廷争斗了很久,最后才达成了妥协,三成归内库,七成归户部。由于内承运库需要承担文武百官的工资等,所以这一笔钱内廷太监们基本只能闻一点香,但是能够动手脚的空间却并不大。

    这也是弘治年间文官集团的巨大优势决定的,而弘治十八年第一批的金银已经入了户部,而对于这第二批的金银,内阁已经形成了决议,等金银入京先暂存户部,等内库清点清楚后,再入内承运库。

    事实上这就是文官集团决心掐断皇帝的财源,没想到太监们竟然抢先请来了中旨,现在就麻烦了。所以刘大夏才大骂岂有此理,然后他详细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今年下半年发运的这部分金银,刚刚到达天津港,就接到了正德皇帝的中旨,命令将这一笔钱交给奉旨过来的锦衣卫百户钱宁。

    运输这笔金银的刘千户见状刚准备执行圣旨,就被随行的监察御史给阻拦住了,御史指着刘千户的鼻子说道,“你这个蠢货,这是中旨,怎么可以听从?”

    刘千户眨巴着眼睛,假装听不懂,“御史老爷,什么是中旨,这也是万岁爷的圣旨吧,不听从要诛九族的,你可不要害我。”

    一旁的随军太监笑着说道,“刘千户说得对,邱御史,难不成你敢违抗圣旨不成?”

    邱御史大怒,“我等押运数百万金银,事关重大,不经内阁票拟,这样的中旨岂能听从。”

    钱宁大怒,抽出了腰刀,准备吓唬一下邱御史,没想到这个愣头青梗着脖子鄙视道,“除非本官死了,不然尔等别想拿走银子。”

    钱宁这会儿真忍不住了,他非常得正德的宠幸,怎么能完成不了差事,愤怒之下就要砍死邱御史。刘千户也不傻,要真让钱宁砍了这个御史,他也会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刘千户就用兵器挡住了钱宁,然后嬉皮笑脸的说道,“两位老爷,两位老爷,都请暂息雷霆之怒,这金银呀总要运到京的。咱们先派个人回去禀报,等上面定下来到地方放哪里,咱们再放过去,两位看这样可好?”

    说完之后,刘千户不等钱宁说话,命令道,“诸将士,从现在起,进入战时状态,看紧了金车,没有本千户的命令,谁也不允许拉走金银,违者军法从事。”

    这一声令下,荡倭营将士们立刻结阵,护住了金银,谁也不让靠近。就这样,这金银谁也没办法提走,刘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