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听完张超大逆不道的话,明威倒也不是很奇怪,他毕竟受到过熏陶,他又与这段时日的见闻联系起来,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只是实在太过骇人听闻了,君父,君父,哪有这么对待君父的?

    张超笑着说道,“跟天子争权,并不意味着不忠于天子。你要知道朝中大臣都是人杰,哪一个不是战胜无数对手才爬到今天的高位。

    而天子不过是投了个好胎,有能力掌握天下的毕竟是少数,而昏君暴君更是数不胜数。所以限制皇帝的权力才是利国利民之举。”

    张超这么一解释,明威才算明白过来,见他笑逐颜开,张超拍了拍爱子的背,说道,“你还是一路太顺利了些,没有看透里面的花样,要知道权力之争无处不在!”

    明威脸顿时红了,想了想说道,“父亲被排挤到南京,也是权力之争吗?”

    张超点点头,“当然如此,”

    说完之后,张超语重心长的说道,“明威,你已经是举人,就要入仕途了,有些东西也该明白了。

    皇帝也可以算成是一个官位,只是这个位置与众不同,世袭不说,权力还非常大,而且独一无二,所以想夺皇位很难,那就意味着改朝换代,但是皇权却可能被侵夺。

    皇帝之下,有实权的内阁文武百官的官位都是有数的,占据这些官位的大臣都是辛辛苦苦拼杀出来的,每一个都很有才干。

    你上去了,别人就要下来,所以争权夺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内阁六部想着跟天子争权,父亲被赶到南京,都是一个道理。

    你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是要看透事情的本质,而不要人云亦云,明白了吗?”

    明威听明白了张超的意思,连忙躬身行礼,表示自己懂了。但是张超知道,懂了并不代表会用。明威一路十分顺利,又早早的考中举人,再加上他懂事之后,张家已经是一等一的富豪,所以他基本没有多少机会去磨炼。

    就算张超自己,也是经过这么多年商场官场的勾心斗角才算是入门了,也算不是是权术高手,现在他回想往事,年轻时还是暴露太早了,以至于现在举步维艰。

    他能走到今天的地位,靠的是硬本领,而到了正德朝,朝廷的争夺更加严重,也更加残酷。所以有自知之明的张超不得不让春华带走了明海明洋,也是以防万一。

    若是明海长大了,可能能帮上自己,张超突然想到。看着父亲沉思,明威突然问道,“父亲,您此次入京,也准备开始争权夺利吗?”

    张超笑着反问道,“明威,你认为父亲应该怎么做?”

    明威低着头想了想,“父亲是进士出身,理应站在士大夫里边。只是内阁多次压制父亲,而且我家也算得上是外戚,父亲还与他们站在一起,也太过憋屈。所以孩子觉得还是旁观比较好,父亲急着出京想必也是如此吧。”

    张超笑着白了爱子一眼,“总算为父这些年没有白教。你只看到了其一,没有看到其二。”

    “还有其二?”

    “你爹就如同外面明晃晃的灯笼,吸引着这么多的目光。要是离得近了,大家都觉得碍眼,要是他们停下来首先拿为父开刀就不妙了,还是走远些好,不招人眼。”

    明威恍然大悟,事实上张超还有第三点,并没有说透。只有走远了,他们才会打起来,到时候不管谁死谁伤,最后收拾残局的时候,我再跳出来,总能抢到一杯羹的。

第451章 陛见() 
当天晚上,张超与明威在驿站都没有睡好,张超是不放心明威的未来,而明威则是再一次震惊于张超所说,竟然与徐师祖和岳父所教竟然有那么大的差异,不知不觉间父子的想法已经有了一丝差异。

    到了次日,张超一早就出发奉旨入宫。正德皇帝得到张超等候觐见时,立刻召见了自己的师傅。

    虽然这个师傅给他当老师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但是两人相处的很是愉快。

    因为张超对于年幼的正德爱玩,不同于其他士大夫那样大道理说个不停,而是通常先是鼓励夸奖他一番,然后设身处地的从他的角度分析,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所以张超出征之后,正德很是想念,后来几次请求弘治召回张超,但是被弘治拒绝了,弘治皇帝笑着摸着太子的小脑袋说道,“这是朕给你挑选的栋梁之才,等你当了皇帝就可以放心任用了。”

    正德压根也没有想到,这一天竟然这么快速的到来,以至于他毫无准备。一想到父皇临终前不断流着鼻血,脸色苍白的样子,正德皇帝就忍不住热泪盈眶。

    此时的正德皇帝刚刚十六岁,嘴上还没有长出胡子,只有淡淡的绒毛,脸上还有几颗青春痘,这个削瘦的大男孩比栓儿还小,现在竟然肩负着亿万军民,想到这里,又想到他的未来,张超不由得充满了同情。

    他这种异样的眼神没有怎么掩饰,就被眼尖的正德看到了,正德让张超平身后,好奇的问道,“朕有什么不对,张师傅如此看朕?”

    张超闻言,顺势抹了抹眼睛,“臣有幸侍奉陛下,到今天算一算有八九年没有睹过圣颜,一时有些感慨,让陛下见笑了!”

    张超如此说话很显然动了感情,正德也有些感动,所以感慨的说道,“当日朕还是黄口小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变化当然很大。朕看张师傅倒是没有怎么变化,不知当年的旧伤可全好了?”

    张超连忙行礼表示感谢,“多谢陛下关心,臣已经大好了,虽然每到冬日还有些隐隐作痛,倒是不碍事。”

    正德笑着点点头,然后开始了正题,他十分严肃的问道,“这一次鞑靼小王子乘丧袭扰我大明,宣府死伤惨重,朕欲讨伐鞑靼,不知道卿家可有见教?”

    张超想了想,说道,“弘治十一年,复套一役,小王子部死伤惨重,当年三边总制王越建议次年继续讨伐鞑靼,可惜朝中有异议,王威宁又不幸夭亡,此议只能终止。”

    听张超说到这里,正德忍不住插话,“当日之事,朕已经知晓,真是太可惜了,太可惜了,兵部难辞其咎!”

    张超听完,瞥了瞥一旁脸色微变的司礼监太监王岳,张超有些震惊于正德的坦诚,他知道王岳与马文升关系很好,这段话迟早要被被他们知道。

    所以张超摇了摇头,“当年复套战役只打了半年,前后用了几百万两银子,要是第二年继续攻击,朝廷的财力还是不足,就算有银子,后勤物资一时也运不上来。

    这些倒是其次,最麻烦的是,若是大军出塞,小王子躲到漠北,大明就无可奈何了,所以内阁和兵部不愿意继续打,也有一定的道理,说不上有错。”

    听张超如此评价,正德脸色缓了缓,点点头,“张师傅真是中肯之言。”

    张超很坦诚的回答,让正德很满意,这样的回答确实很实在,不偏不倚,张超继续说道,

    “到了今日,小王子已经恢复元气,更是征服了朵颜三卫,统一了整个漠南蒙古,小王子已经更胜当年。如果要说内阁和兵部有误,就误在这里,没有果断的支持朵颜三卫,拖延小王子统一漠南的步伐。”

    张超说到这里,正德又一次点头,这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只知道守在长城后面,坐观成败,前后两任兵部尚书马文升和刘大夏都难辞其咎。

    说完之后张超喘了口气,“反观我大明,弘治十一年之后,马放南山,以为小王子再难崛起,如此疏忽了对于鞑靼的防御。

    据臣所知,目前除了驻扎河套的复套军数万人还保留了相当的战力以外,不论是三边还是宣大,蓟辽,可战之兵都不多,若是勉强出征,臣以为胜算不大。”

    张超说完,正德沉默下来,他没有想到张超竟然如此不乐观,“荡倭营也不行吗?”

    “荡倭营海外驻军有数千人,因为防御倭寇,战力应该还不错。至于天津驻军,”

    张超摇了摇头,“远远不如当年,也有些腐朽了。”

    这是张超最无奈的地方,他平生得意之作荡倭营已经让那些贵二代官二代们和调过来的九边将门折腾的不像样子,他都不知道刘大夏是怎么干的。

    正德气的一拍桌子,然后气呼呼的说道,“如此,朕岂不是奈何不了小王子?”

    张超笑着安慰道,“陛下稍安勿躁,以臣看,要想恢复到弘治十一年的水平并不困难。

    经过杨一清王守仁的苦心经营,千里河套防线已成,臣以为可以从宁夏固原延绥三镇各抽调万人,组建新复套军。

    然后将复套军主力调到宣大,以复套军主力为基础,给臣两年时间,足够训练出十万精兵。

    如此小王子再要入寇,朝廷就有可战之兵了,时机成熟,大明可以寻机恢复大宁卫,开平卫。如此一来,将战线延伸到河套…开平…大宁一线,长城沿线的压力就会小上很多。”

    听张超这么一说,正德立刻喊道,“张永,将九边地图拿来。”

    一旁伺候的张永,羡慕的看了一眼张超,然后跑了出去,过了一会,拿出了一卷地图,张超指着九边一线给正德皇帝介绍,恢复河套开平卫和大宁都司一线防御体系的战略意义。

    因为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中支持太宗皇帝,所以太宗就承诺撤出大宁,如此一来,明朝就失去了这一战略要地。从此之后,蓟辽两镇的联络只能通过辽东山海关,大明也就无法监控东蒙古和女真三部。

    开平卫就是元上都旧址,后来明宣宗时期因为此地气候寒冷,无法屯田,另外东胜和大宁一失,开平独木难支,不得不南撤几百里到达宣府。开平卫一失,鞑靼迅速将战线推进到长城一线。

    现在张超的想法就是利用强大的国力将战线继续推进到河套…开平…大宁一线,如此一来,鞑靼小王子部在漠南就没有容身之地,迟早会被逼到漠北去。

    而明军有了固定的目标,也不用在草原上跟蒙古人捉迷藏,这样就发挥了明军步骑的优势,回避了自己的不足。

    只要两地城池一筑,只需要数千精兵驻守,蒙古人就是如鲠在喉,再也没办法随意南侵。

    听完张超的战略计划之后,正德如沐春风,高兴的不得了,执政半年以来的晦气一扫而光,他高兴的说道,“听卿一言,朕胜读十年书。王大伴,让内阁票拟,进太子少保,兵部左侍郎张超太子太保。”

    张超听完,连连辞谢,却被正德坚决拒绝了,“卿有大功,本应封爵,只是卿家多次拒绝,先帝才没有加封,这本来就是先帝的意愿,卿家勿要拒绝。”

    正德竟然抬出了弘治皇帝,张超没有办法拒绝,只好接受了这个很重要的加封,此时他的加衔已经与各个部院大臣齐平。也就是说他已经成为帝国最核心层的一员,这一年张超刚刚42岁。

第452章 罢工() 
王岳亲自去内阁,将正德的口谕告诉三位大学士,让他们票拟。此时的王岳压力很大,以刘瑾为首的九个侍奉正德的太监呈现出明显的接班态势,所以无奈之下,王岳就想着与外廷结盟,来抵抗刘瑾等人的进攻。

    王岳的运气很好,他传递的善意很快就内阁接受了。这也是因为正德皇帝继位不久,表现出来的姿态很有些不对,不喜欢经筵,总是传旨罢免,空闲下来的时间就放在鹰犬、歌舞、摔跤这些游戏上,每日换着花样来。

    更夸张的是,正德竟然偷偷的跑出宫,甚至跑到御马监玩起了骑射,这引起了文臣的极大恐慌,要是再出一个明英宗,那大家伙日子还过不过了,只要一想起土木之变,文臣们就头大不已。

    所以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秉笔太监范亨、徐智就与内阁六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秘密的政治联盟,互相联络,互相通气。

    此时明朝的体制,就是将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二,分别由司礼监和内阁掌管。大臣的奏折成教通政司之后,首先交给司礼监登记和皇帝过目。如果皇帝不喜欢奏折,就可以留中,不发给内阁。

    然后司礼监再交给内阁票拟,内阁票拟后由司礼监批红,为了避免司礼监太监乱来,又设立六科监督整个过程,务必是内阁票拟的内容与批红的内容保持一致。

    按说这样严密的制度,足可以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帝的独裁地位,但是任何制度都需要人来完成。

    随着皇帝懒政,很多时候皇帝根本不看奏折,这样一来司礼监的地位就越来越高,甚至胆大的太监就可以将奏折隐匿不报,或者拿着奏折与内阁讨价还价,逼迫内阁按照司礼监的意愿票拟。

    现在王越与内阁暗通消息,这时候正德麻烦就大了,司礼监加上内阁,比宰相的权力还要大,因为司礼监太监同时掌控东厂,并监察锦衣卫。这两家联合起来,正德皇帝这半年当然过得十分憋屈。

    王岳很隐蔽的将天子与张超的交谈内容告诉了刘健,然后方才离开了内阁。刘健皱了皱眉头,张超的姿态倒也符合他一贯的立场,对事不对人,扪心自问,张超的说法十分在理,就算流传出去,士林也不能说他不对。

    但是张超明明知道新君好武,却给他灌输什么复大宁卫开平卫的想法,还有两年可练十万精兵,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也许张超只是简单的认为如此做可以避免边患,但是这个敏感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是首先解决内部,而不是对付鞑靼,攘外必须先安内,这是大原则。

    刘健左思右想,觉得需要立刻将张超支走,要不然把这一位留在京中迟早是个祸害。对于张超升官,刘健倒是无所谓,按照张超的功劳,就算封爵也不为奇,不就是一个太子太保的虚衔吗?

    所以刘健迅速票拟,以前功加封张超为太子太保,并且任命张超兼任左佥都御史去,赴宣府主持军务。

    票拟呈交之后,迅速被司礼监批红,正德皇帝拿到之后,有些奇怪,“张师傅刚刚入京,就让他去宣府,是不是有些不合情理?”

    刘瑾昨日碰了个钉子,对张超一肚子火,所以他在旁边说道,“皇爷,那宣府战死的王副总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