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件事当时闹得太大,老百姓打死了衡王派出去的狗腿子。消息被地方上报后,王琼作为钦差前去勘查,他把旁边百姓家的土地夺过来给了衡王,把赵贤等发配到边境充军,当地百姓有很多人都怨恨王琼。

    对于这件事,很显然就是官官相护,王琼不可能为当地老百姓说话,这是他的阶级立场决定的,但是王琼做的这般难看,这般赤裸裸,就让张超有些不知道怎么评价。

    张超自问如果他去处理,肯定是想着妥协,想办法用其他资源堵住衡王的嘴,让他放弃这些土地,然后再摆平老百姓,最后上下都说他的好。

    但是张超知道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最后毁灭大明的就是统治阶级的贪婪,他这一套总有一天会没有用处,就如同李鸿章一样,在糊墙罢了。

    所以对于这个能干的坏人,张超并不愿意跟他纠缠太多,即使是老战友,还是长时间的上下级。但是王琼态度摆的这么低,张超显然也不能摆脸色给他看。

    王琼迎接张超,然后在淮安最大的酒楼盛情款待,两人觥筹交错之余,就提到了目前的朝局,王琼很显然想知道张超是如何想的。

    到了张超王琼这种层次,在京城都有人,所以张超升职的内幕根本瞒不了王琼,更何况张超和刘健的矛盾此时已经天下皆知。

    张超这样一等一的人才,竟然被内阁排挤到南京做了六年的冷板凳,逼着张超闲着没事,只得研究数学格物,还写了不少书。

    王琼都看过这些书,有些根本看不懂,所以他相当佩服张超研究水平之高,竟然想出了用数学来解释自然现象,比如水的密度,比如杠杆原理,比如为什么苹果落地,可以说张超确实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

    但是王琼看来,张超研究越深,内心对于刘健的痛恨也越深。一个正当盛年的高级官员,被挤兑成这样,只能去研究这些奇淫技巧,眼睁睁着看着一个又一个远远不及他的官员爬上了高位,张超能不怨恨吗?

    要不然张超也不会写什么国富论,这是公开跟刘健打擂台呀,刘健说什么治国如煎小鲜,要镇之以静,慢慢来,不能着急。张超就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对朝廷内外政策,上下制度一阵批评。

    张超这些方案在不同层次的官员中的反应差异很大,京中的老先生都很不以为然,认为张超还太嫩了,太不成熟,朝廷制度都是千锤百炼,百年积累下来的,岂能随意更改?

    但是在一些激进的读书人和新科进士眼中,张超所说的都是针对大明的弊病,都很有道理,为什么朝廷一定要压着他,不提拔于他,所以推荐张超的奏折每年都有很多。

    现在新君登基,一切都推倒重来,而张超这个风云人物,立刻被提拔入京,这里面是不是意味着巨大的变革,而巨大的变革往往意味着巨大的机会,王琼能不上心吗?能不迎接张超吗?

第447章 试探() 
“德华兄,请看看此物,”张超称呼王琼的字,然后拿出了几张纸,都是近段时期,邸报所录,小皇帝与众大臣的互动。

    就着鲸油灯,王琼仔细的阅读了一番,有些东西不注意可能发现不了什么,但是整理出来就可以看出问题,王琼每一条都看过,但是整合在一起,他的心脏顿时怦怦乱跳。

    张超若有所思的说道,“弘治十年,小弟有幸侍奉过还在潜邸的今上,对今上还算有些了解。

    今上虽然性格外向,又为太监所惑,有些玩闹,但毕竟只是少年习性,在先帝和诸位师傅教育下,今上肯定会很快改正。

    朝中各位现在这番不断逼迫,试图让今上如同先帝那般,小弟担心过犹不及呀!”

    张超这番忧国忧民的表达,其中隐含的意思王琼大概也听的出来,张超很不看好现在的朝局,只是小皇帝会忍到什么时候,又会怎么发作,会闹腾多大,谁也说不准。

    王琼听完,却转移了话题,“子卓,朝中围绕在今上身边的太监,据说得宠的有九位,有人戏称为九虎,不知道子卓如何看?”

    张超点点头,看来何聪干的不错,荣升一虎了,“小弟只知道为首的内官监刘太监,与他有过不少的接触,这一位嘛,一言难尽,可以结交,但不可以深交。”

    王琼点了点头,张超这个人情卖的够好,太配合了,也太有用了。

    大明的惯例,皇帝要跟大臣闹矛盾,肯定要任用太监,所以正统朝有王振,成化朝有汪直,一旦小皇帝与大臣闹矛盾,身边的九虎必然上位。

    但是这九个太监原来地位不高,就算名气最大的刘瑾也因为与李广交好,弘治十一年差点吃了挂落,所以只好蜗居为太子宫中,好些年没有出来折腾了。

    这样一来,王琼就算有心结交,也找不到门路,而眼前的张超却并不同,他与刘瑾的关系很不错,他说可以结交,那通过张超的门路当然可以试一试了。

    连续得到了两个答案,王琼再接再厉,他决定搞清楚张超对于未来的打算,“子卓,你即将就任兵部,只不过我却有些担心,这段时间,马部堂的日子可不好过呀!”

    张超抬眼盯着王琼看了看,“德华兄,你是为人所托,专门来问小弟的吧。”

    王琼老脸微微一红,他试探的意思太过明显。王琼确实是能人,但是能人也得有人罩着才能尽展所学,王琼当然也不例外,他与首辅刘健的关系就很不错。

    虽然荡倭营后续连续两场大捷王琼都没有参加,但并没有耽误他的升迁,这一次他也是奉刘健所托来探寻一下张超的想法,特别是倒刘的战役正如火如荼中,要是张超掺和进来形成了一个变量就比较麻烦了。

    弘治十年之后,刘大夏是弘治皇帝最宠信的大臣。此时弘治皇帝因为种种原因,不太关注政事,所以大臣们能够见到皇帝的次数不多。

    李东阳曾经在笔记中吐糟几年才见一次皇帝,但是唯独刘大夏是个例外,弘治很喜欢召见刘大夏,不仅仅是兵部事务,甚至其他国政也喜欢咨询一下刘大夏。为此,从兵部迁升吏部的老上级马文升曾经公开吃醋,抱怨此事。而内阁更是憋了一肚子气,却又无可奈何。

    弘治驾崩后,刘大夏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一来宣府大败,他这个兵部尚书要担负主要责任;二来,就是对他积怨很深的内阁和其他五部开始了反击,刘大夏任命的很多将领官员被罢官撤职,此时刘大夏有些不安于位了。

    但是事有凑巧,张超突然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内阁还没有办法阻拦,这样一来张超就成了老刘的第一接班人,要是打掉了刘大夏,迎来了更年青实力更强的张超,刘健何苦来哉?

    所以刘健就让王琼探一探张超的想法,试试看能不能缓和下关系。此时刘健已经在内阁十八年,已经赶上刘棉花了,现在又成了顾命大臣,刘健正处在人生的巅峰。

    但是刘健再牛,他也没有办法抗拒自然规律,他的岁数大了,离告老还乡已经不远了,总不能给子孙留下后患吧。

    刘健压制张超,倒不是对张超有很深的陈见,而是张超出头太早,缺少制约,而利用这段时间,刘健提拔了一批青年才俊,现在任用张超,也就不怕无人制约了。

    当然最关键张超入京之后,若是他支持刘大夏,利用影响力为刘大夏说话,那麻烦就大了。更何况张超还与奸宦刘瑾有很深的联系,要是张超屁股歪了,麻烦那就更大了,张超可是带过兵的大臣。

    所以刘健才有了试探张超的想法,张超问完之后,见王琼的反应,笑着说道,

    “德华兄,小弟明说了吧,弘治十二年那场大病,留下的伤患还偶有发作,所以小弟我是不乐意待在京师的,太冷了。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我与宣府殉国的王副总兵关系非同一般,我一定要查清楚他战败的原因,为他报仇雪恨。

    至于朝中的那些腌臜事,只要不是惹到我头上,我才懒得管。”

    王琼听完,将信将疑,但是他见张超说的信誓旦旦,不由他不相信,不管怎么样,愁的是刘健,他反正无所谓。

    张超说完之后,心中暗自嘲笑刘健,专权太久了一些,政治敏感度看来也下降了不少。到现在还盯着刘大夏,殊不知他命中真正的克星早就是虎视眈眈。

    张超发现,这个时候的刘健似乎对于对于刘瑾缺少足够的警惕,一直把九虎当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击破。而且在对皇帝步步紧逼的同时,竟然同时开辟了好几个战场。

    刘大夏没有了弘治的宠信,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兵部尚书,时移世易,何必这么着急打压于他;

    对于自己,本来双方没有太多的积怨,可是硬生生的一直压着,张超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难不成王恕的影响力真的就有那么大吗?还是仅仅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

    张超不明白,刘健哪来的自信同时开辟这么多的战场,但是自然刘健担心他出什么幺蛾子,那就提提条件就是了,我不管你们怎么斗,我这次上京就是要干掉害死王六的那批混蛋,就看你们答应不答应了。

    张超与王琼聚会后,很快离开了淮安,沿着运河上京,一路上不断有地方官员招待,所以耗时颇长,一个月以后才抵达了通州,这个时候刘健早就接到了王琼的信,他正在家中与自己的幕僚商议,到底该如何处理张超这个变数。

第448章 刘三条() 
“赵先生,你对张子卓的说法如何看?”刘健正在跟自己的幕僚赵先生闲聊。

    “看来张超对东主心结很深,面对自己的旧部都十分小心,”赵先生十分干脆的说道。

    刘健点了点头,他毫不奇怪,“唉,若是此子有王德华一半乖巧,老夫也不会如此费劲心思的打压于他。

    张子卓才干胜过王德华,人品更远胜于他。若是作为朋友,也是值得交往的,只是他的想法实在太过怪异,老夫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才不得不如此。”

    对于刘健这个借口,赵先生早就心知肚明,在明朝的部堂级别的高级官员中,这是一个公开而且近乎统一的观点。

    张超德行才干都不错,就是思想有问题,思想路线有了问题的同志,使用需要受到限制。所以国家财政困难,他可以出海捕鲸,收合作银,抢日本的金矿;国家有外患,他可以带兵打仗,这些都是可以的;

    但是一旦国家风调雨顺,张超还是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好。所以弘治十二年以后的冷冻,就不足为奇了。

    刘健唯一没有注意的是,他冷冻的方式太过赤裸裸,要是三年前给张超在南京升上一级,或者换到别的部,也许张超的怨气就不会那么大,也就不会写出国富论那样公开打擂台的文字。

    所以新君改张超为兵部左侍郎时,刘健犹豫了半晌,这是新君第一次违反内阁的意图,本来他应该全力阻击的,可是想了又想,他还是息了这个想法。

    小王子壮大,竟然可以正面击败宣府新军,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军国大事,必须要有更有能力的官员来承担对付外患的重任。

    此时王越已经过世,国家打败过小王子,能够担负此任的文臣舍张超无二,此时必须要使用张超,作为首辅,本着为国家负责的态度,张超出任兵部左侍郎显然更加合适。

    另外天子施恩重用张超,即使是天子违逆了内阁,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与唐太宗临终前罢免大将李勣,而高宗上台立即任用李勣虽然有些差异,但是情理相似。

    在这个主幼国疑的时候,刘健虽然权势滔天,但同样需要避嫌,所以最终此议被顺利通过了,甚至于朝中很多对张超有看法的人都装聋作哑没有表示反对,显然对于小王子的担忧胜过了对张超的陈见。

    “东主,当日天子改张超为兵部左侍郎,您作为内阁首辅,为大明江山社稷考虑没有阻拦,学生十分清楚。只是张超若有他心,恐非美事呀!”

    刘健点了点头,他犯愁的也是这一点,很显然张超也觉察到这一点,所以与王琼交谈时,说自己身体不好,不愿意在北京为官。

    张超越是这么说话,刘健就越担心,特别是对刘大夏的围攻即将大获全胜之际,“那赵先生以为该当如何?”

    “按照东主的计划,下一步就是废除皇庄,重整内承运库,此事关乎重大,不由东家不小心呀!

    所以学生以为,既然张超这么说,您何不顺水推舟,让张超兼任左佥都御史,去宣府处理此次大败,全力整顿宣府防务。

    南京吏部尚书林瀚资望颇深,刚直方正,又与张超关系莫逆,若是他改任兵部尚书,岂不美哉!”

    赵先生给刘健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建议,刘大夏下台在即,需要立刻考虑接班的人选,随着张超意外的出任兵部左侍郎,以前的人选已经不合适了。万一皇帝点了张超,那就麻烦了,所以需要一个张超都没有办法越过的人来担任这个职务。

    所以赵先生推荐了林瀚,林瀚是福建人,成化二年进士,翰林出身,资历很深,学历很高,而且林家与张家在福建开海之后,合作的很好,两个人在南京时,又处的相当好。所以刘健只要抬出林瀚,张超无论如何也不会来抢占兵部尚书这个位置。

    林瀚当年也是内阁辅臣的有力竞争者,他虽然失败了待在南京,但也是君子们的一员,与刘健等人的政见相似,对于刘健下一步最重要的几个计划只有支持,绝不会反对。

    本朝的财政十分混乱,这直接影响到了国家的动员能力,弘治十一年王越复套,打了才半年,就花掉了几百万两银子,国家就没钱了,还把张超累病了。

    所以现在小王子重新崛起,一场大的战役已经不可避免,因此刘健就主张咱们整理一下财政。他提出了几个解决方案,一精兵简政,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削减吃财政饭的人员,目前已经正在进行,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整理内承运库,内承运库是太祖皇帝秉持着天下为公的思想设立的,主要用来给官员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