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邪归正,老夫也不愿意浪费了他的一身才学。

    张彩领着张超进门,然后关上门出去了,宽敞的吏部尚书公堂只有坐在堂上的王恕和堂下站着的张超。

    张超施礼完毕,然后不等张超说明来意,王恕就问道,“你此来是得了谁的报信?屠总宪,还是彭侍郎?”

    张超默然不语,等了一会儿,王恕才说道,“你既然不说,老夫也不在乎,想必你也知道老夫对你的考评,不错,老夫欲罢黜你的官职。你想知道原因,先不要说话,老夫问你三个问题,等听完了,你想好了再回答。

    第一个问题,老夫听说你创办的济世学堂招收落第的士子,让他们学习奇淫技巧之术,是也不是?

    第二个问题,你征收合作银是不是就是为了变相开海?

    第三个问题,你收到的合作银为什么交给太监刘瑾送入宫中,而不是交给兵部?”

    张超听完之后,心中大震,这个王恕被称为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不是白说了,这份敏锐,这份洞察,怪不得能纵横成化弘治两朝,得到如此大的名声。

    王恕的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张超的学术观点,张超的政治观点,张超的政治立场,都是直指根源,由不得张超一丝抵赖。

    张超静静的思考了一会儿,王恕也不着急,张超想了想,在这样的政治家面前,任何隐瞒都毫无意义,那就畅所欲言吧。

    “下官确实让落地士子学习数学,物理,医学等专业知识,好让他们能够造福大明。

    下官凭借着这些知识发明了黄连素,创办了济世医院,也凭借着这些知识研制了火铳火炮。

    所以下官从来不以为这些是奇淫技巧,反而以为这些是利国利民的大学问,大明应该提倡才是。

    下官征收合作银一来是筹备军饷对付倭寇,二来就是为了开海。下官一向以为严守海禁,四处设防不是对付倭寇的良策,反而应该建造舰只从大海上消灭倭寇;而且通过开海,大明可以获得非常多的财政收入,前宋就是明证。

    至于第三个问题,下官担心征收合作银不会被朝廷许可,所以才不得不与内廷合作,以求迅速成事,让朝廷见到效果。”

    最后,张超非常坦白的说道,“王部堂,下官曾经跟座师徐阁老说过,无论是做人还是治事,都应该求同存异。

    只要我的所作所为有利于大明的江山社稷,有利于天下百姓,有利于子孙后代,则无事不可为,无事不可想。

    下官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就是下官为人做事的原则,下官过去不会改,现在不会改,将来更不会改。”

    王恕听完之后,长叹了一声,“可惜了一身所学,老夫果然看的没错,你这个人心中从无圣学,或者说不以圣学为重,本末倒置;做事贪功求进,毫无底线;为人是非不分,唯利是图,所以你虽然百般掩饰,但骨子里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

    王恕越说越严厉,越说越愤怒,最后到了厉声斥责,须发皆张的地步,只见张超虽然脸色冷峻,却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冷静,就是毫无惧怕慌张之色。

    等王恕说完之后,张超突然笑着说道,“多谢王部堂的教诲,下官心中的疑惑已解,下官告辞。”

    说完张超拱了拱手,就准备离开。王恕先是一愣,然后是勃然大怒,他拍着惊堂木喝道,

    “张超,你如此违法乱禁,竟然毫无悔过之心吗?”

    张超顿了顿,甚至语带不屑的说道,“部堂,你我道不同,不相与谋,再说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告辞!”

    张超这么说话,就相当于撕破了脸,王恕气的脸色通红,但是却没有阻拦,张超临出门前,突然回头说了一句,

    “部堂,理学救不了前宋,也改变不了大明的痼疾,咱们谁是谁非,还是留待后人置评吧。”

    王恕刚想说话,却只见张超打开门,大步走了出去,门外的张彩脸色十分复杂,两人激烈的争辩他是听的一清二楚,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王恕竟然想罢黜张超。

    这一点已经够惊人的了,而更惊人的是张超面对王恕罢官的压力,竟然会坚持己见,毫不动摇。

    张超与张超寒暄了几句,心事重重的两人就互相道别了。

    张超骑着马很快就回到家中,现在离京察没有几天了,他知道要是王恕上报京察的结果,其中有他的名字,那对他的伤害将是致命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赶紧想办法,化被动为主动。

    回到家中,张超沉思了良久,然后拿来了近期邸报,又仔细研究了一番,这才拿来笔墨纸砚,动笔写了起来。

第380章 辞职() 
张超已经知道,围绕着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有了不少弹劾,他来京报到之后,按照制度应该主动辞职,闭门待参,当然这是一种政治态度,表明只有天子才能决定你的进退。

    面对弹劾,张超当然也要写上奏折表示反驳,他陈述了一番自己的艰辛,要养活几千军人,帮他们置办军械弹药,发放粮饷,除了捕杀鲸鱼之外,还需要扫荡海寇,安靖海疆。

    这一两年来张超干的非常不错,给朝廷带出了一只精锐之师,又每年弄来了几十万两银子。现在他听到朝廷有困难,不避责难千里迢迢的从海上运来物资,没有功劳怎么也有苦劳吧。

    竟然一个个站着说话不腰疼,交相弹劾起来,甚至有德高望重的前辈要定他的罪名,把他罢黜,你们都很牛,我是没有办法了,你们还是另请高明把,老子不伺候了,辞职。当然奏折上不能这么说,但是这一层意思确是清楚的表示出来了。

    这样一封与其说是辞职的奏折,不如说是一封控诉信递交给通政司之后,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立刻就传遍了朝野上下,甚至国子监的报纸也登了出来。

    内阁刘健拿到奏折之后,有些不满意的说道,“张超这是想干什么,哪有这么写奏报的?”

    刘吉不以为然,甚至是幸灾乐祸的说道,“朝中德高望重的前辈亲自逼迫,怪不得张子卓急眼了。”

    丘濬也是有些不满意,“话虽如此,但也不能这么写,这是怨望呀!”

    刘吉笑了笑,却给张超说起了好话,“张超一个年轻人,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哪里分得清轻重,还是需要历练呀!”

    丘濬迟疑的点点头,刘健则是有些忧心忡忡,他嗅到了一种很不好的味道。

    果然刘健的感觉没有错,得到张超辞职消息后,这些跟随张超一起来京的商人就慌了,开始在北京抛售南货。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这么多大臣反对从海上运输物资,连主持此事的张超都被迫辞职,那我们还待在北京找死呀,所以我们只能赶紧干完这一票,然后回乡再也不来北京了。

    至于京师的老百姓,对不住了,咱们看张御史的面子,这些南货便宜卖完之后,再也没有了。

    这样的言论一出,几乎是一瞬之间,北京的物价就翻了一倍还多。给了希望,然后又亲手破灭了希望,这就是张超和这些南货商人现在所做的。

    所以天子脚下,被物价飞涨弄得心浮气躁的老百姓这下子终于忍不住了,骄傲的北京人开始鼓噪,甚至有人砸毁了好些不断涨价的粮铺。

    发生在天子脚下的民乱,立刻震惊了大明朝廷,九城兵马使和巡街御史连忙开始弹压,这才勉强压制下来。

    因为老丈人张峦的病情恶化而心情不好的天子听到锦衣卫和东厂的联合禀报后,不由的勃然大怒,他下令厂卫调查一番,看看到底有没有人在乘机闹事。现在这种情况,由不得天子不小心翼翼。

    天子又找来了张超的奏折,仔细看了看,有些迷惑的问道,

    “张超辞职待参,反驳科道官员的弹劾,这是应有之举,就算语气有些激动,但也不至于弄出这么大的风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人趁机作乱?

    还有这个要罢黜张超的前辈到底是谁?朕怎么从无耳闻?”

    虽然弘治迷惑,但司礼监却很清楚,萧敬已经得到张超的求救,所以萧敬小心的说道,

    “京师物价腾贵,张超运来一些物资,刚刚把物价打压下来。恰好有这么多大臣弹劾张超,张超只得辞职待参,结果这些同来京师的商人误会了,就到处宣扬朝廷不让他们泛海北运,这样一来,物价又暴涨起来,这才引起了这场风波。”

    弘治狐疑的问道,“就是这样,如此倒也说的过去,只是萧伴伴,卿的意思是无人做乱,只是误会所制?”

    李荣负责东厂,他连忙奏报说,“奴婢收到的消息也是如此,事发突然,东厂也毫无发现。拷问那些闹事的刁民,也是一无所得。”

    弘治想了想,也许真的没有歹人乘机做乱,那当然是好,只是也不能马虎大意,他严肃的说道,“李伴伴,厂卫要继续严查此事,绝不可松懈。”

    “奴婢遵旨!”

    这是弘治脸色顿时缓和下来,但是旋即又不满起来,

    “那要罢黜张超的前辈是谁?张超是御史,就算要罢黜他,也得朕的同意,谁能代朕做主?”

    李荣偷偷的看了看天子的脸色,“奴婢也不知道张超指的是谁,但是听说张超去过吏部,与王部堂不欢而散。”

    弘治顿时阴沉下来,“张超虽然是七品官,但是朝廷现在要用他筹钱来整修黄河,绝不可乱动,萧伴伴,你去知会一下内阁,这件事朝廷已经定议,不能出差错。”

    萧敬连忙点头称是,司礼监一向与王恕不合,这个时候当然要下眼药,所以李荣继续说道,“奴婢听说,自冬日起,王恕就在准备京察和外察,去往他府中的轿子一眼望不到边。”

    弘治眉头先是一蹙,然后笑着说道,“朕用王恕,就是用他清正廉明,朕信得过王卿家,这样的奏报以后不要报了。”

    李荣知道自己的想法被弘治看出来了,吓得连忙下跪。天子见李荣下跪,倒也不生气,摇摇头笑着说道,“朕知道尔等不喜欢王恕,可是朝中需要这样的人,才不至于出现成化末年的乱局。”

    萧敬连忙说起好话,“皇爷说的甚是,张超能安靖海疆,扫荡贼寇,又能为国理财,想必王部堂不会无视他的功劳。”

    弘治点点头,“朕用王恕,就是用他做事公道,这一点朕可以放心。萧伴伴,你让人告诉张超,不要胡乱担心科道的弹劾。只要他忠心于朕,一心一意为朝廷效力,自有朕为他做主。”

    萧敬嘴角微微一笑,连忙点头称是,然后弘治又说,“丘濬上书虽有些道理,但转漕运为海运,上下争论颇多,朕一时也难以决断。萧伴伴,你让张超再多运些粮食入京,朕要看看这海上到底有多少损耗。”

    弘治这个决策显然是十分稳妥的,萧敬也很赞同,连忙拟旨让张超去办理。

第381章 礼物() 
萧敬来到内阁,将弘治的想法告诉内阁,让张超多运些粮食物资以平息民怨,看一看海运的损耗,以决定是否让官粮海运。

    丘濬见皇帝态度有所松动,十分高兴,抢先领了圣旨,刘吉老谋深算,倒也不以为杵。刘吉十分清楚,天子认可了张超海运一事,就意味着张超的筹划完全成功,合作银和变相开海已经变成了事实。现实比梦想骨感,刘吉知道尽管朝廷上下争议纷纷,但是面对巨大的现实压力,也只得认可。甚至刘吉已经猜到了皇帝的心思,先把眼前的困难度过去,等运河修通了,天下太平了,再重申海禁。

    萧敬此来,也表明弘治在张超与弹劾官员的较量中,选择了张超。张超接到圣旨后,也是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成了,要是内外交迫,朝廷都不松口,那才是大麻烦,只是今年内外六十万两银子的任务也必须不折不扣的完成,等过了几年,这些银子成了预算的一部分,朝廷就算反悔也困难。

    因为弹劾张超引发京师乱象,这样的责任谁也不愿意背,所以十分诡异的,对于皇帝做事总要说三道四的官员,绝大部分选择了默认。

    事实上这些人也不傻,张超把物价打压下来,他们日子要好过不少,吃着人家的好处,心里想着骂娘,有些官员想想干脆算了,但是有些御史就不干了。

    张超这是公然违反海禁,皇帝怎么能这么干,我们还要弹劾,还没等他们出手,这个时候一个天大的噩耗传来,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也让他们暂时放下了与张超撕逼的心思。

    原来弘治六年的京察和外察正式开始,这本来是应有之意,算不得什么噩耗,噩耗是吏部尚书请求对翰林院系统,科道系统也一体纳入京察,严格考核,而私下里吏部传来的消息更是夸张,老王恕想清洗官场,这一次不拿下几百上千官员绝不罢休。

    弘治皇帝当然是一律诏准,这是吏部尚书的职权,翰林和科道官员京察轻松放过,本来是潜规则,王恕真要京察也说的过去,总不能公开搞什么不公正吧。

    得到圣旨之后,负责京察的王恕屠滽等人就立刻留在公房,闭门谢客,谁也不见,夜以继日的开始考核官员。

    同时四品以上官员则各自写奏折,递交天子圣裁,而天子就将这个重任交给了内阁司礼监,他只需要看一看结果就好。

    天子自己则和皇后一起,继续为老丈人的病情担忧,而济世医院的名医也被要求参与进来治疗。可是张国丈可能是年少时吃的苦头太多,这病情一直不见好。

    心烦意乱的弘治皇帝看着整日以泪洗面的皇后,也是无可奈何,他只能不断安慰,甚至答应再给老丈人提升一级,然后给两个国舅爵位,让他们可以世代富贵,与大明同休。

    听完了这些,皇后破涕为笑,十分感激天子的厚恩,但是这样的事情争议太大,还是算了吧。

    弘治皇帝则笑着说道,“朕是天子,要恩宠外戚,谁敢说个不字,谁敢阻拦,朕就赶他回家。”

    张超这个时候相当头疼,他没想到皇帝这么快就认可了他的行为,那么他再辞职也说不过去,可是王恕要是把他科察定了个不合格,有老王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