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超简直难以置信,这谢迁是怎么混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对于开中法的利弊,他竟然不知道,那日后他要当家主政,岂不是乱了套?怪不得有说法是,刘公断,李公谋,谢公尤侃侃,这位老兄就是个打酱油的呀。

    事实上不仅仅是谢迁,就是叶琪对于开中法的理解都有些片面,他们都看到了由于执行开中法,惹出了一大堆麻烦,朝廷还收不到盐税这个事实,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开中法的执行,却增加了边疆的粮食储备,开中法同样利弊兼具。

    张超用笔花了两个圈子,简单介绍了开中法的运行过程,解释了其中的利弊,他接着说道,“叶部堂改成折银,虽然简单了不少,银钱也会多收。但朝廷对边储若无准备,最好还是要留一部分盐场用于开中法,如此两法并行,似乎更为稳妥。”

    谢迁听张超这么仔细解释后,恍然大悟,似乎张超说的确实有理,他笑着问道,“为师与子卓联合上书此事如何?”

    张超笑着说道,“敢不从命。”

    这就是谢迁的聪明之处了,他拉着张超一起上书,无论进退都有说法,另外也算是拉拢了张超。

    张超则是佩服谢迁的情商之高,这家伙果然是天生当官的材料,不得不佩服。

    这时候谢迁才提到了自己现在的苦衷,他还是有些担心,“子卓,你提议的捕鲸公司是好,你觉得一年到底有多少收益?”

    张超想了想,说道,“老师,学生也不瞒您,这大海中虽然鲸鱼众多,但是真要捕杀哪有那么容易,需要兵士们用命去换。

    特别是产龙涎香的那种巨鲸,长达几十丈,为了捕杀它,死了几十人,还毁了一条大船,想想就让人害怕。

    所以您问学生到底能抓到多少,学生也不能给您一个准确的数字。但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平均一条大船一年捕杀十来条鲸鱼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谢迁很理解的点点头,“如此甚好,但就算有如期损失,那也是获益匪浅。为师听说光那条巨鲸身上的龙涎香就有几百斤之多?”

    “是呀,除了最好的供给天子在,其他的龙涎香也卖了不下万两,要不是确实收获很大,学生也不敢提议组建捕鲸公司。”

    谢迁十分佩服,他赞赏的说道,“子卓,你确实做的很好,不瞒你说,朝廷财政十分紧张,但绝大部分人只能整天喊着节流,但如你这般善于开源,却少之又少。你不要担心,也不要有所过虑,朝中有为师在,若是有什么困难,为师一定为你说话。”

    张超感激的抹了一把眼泪,“学生知道自己年轻,说话做事争议很大。甚至有很多人以为学生喜欢奇淫技巧,甚至算不得儒生,学生心里苦呀!”

    谢迁也有些佩服张超顺杆往上爬的本事,不得不安慰了两句。张超这时候不好意思的说道,

    “让老师见笑了,不瞒先生,学生这段时间压力很大。二哥出事,学生十分忧虑,家都不齐,又何以代天子牧民。

    在朝中,围绕着学生吏部王尚书与内阁几次争吵,这让学生十分担忧,学生就想老老实实为朝廷效力,何以闹出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学生思之再三,还是学生年纪太轻,做事思虑不够,有欠妥当呀!”

    张超的有感而发,让谢迁赞叹不已,他站起来拍了拍张超的肩膀,“子卓,年轻人自然应该有锐气,你就算稍稍过头,有徐阁老在身边指点,有为师在朝中呼应,想必没有大碍,不要太过紧张,大胆去做就是。”

    谢迁敢于给出这个承诺,也是他这段时间深思熟虑的结果。围绕着张超,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势力集团,有钱有势,前途远大,但却缺乏高级官员的呼应,朝中也就名声很差的刘吉愿意为张超说上几句,就算是丘濬倪岳,也对张超有些疑虑,谁让张超可争议的地方太多了呢。

    但是这一次在南直隶看到的场景,让谢迁明白,张超的做法很可能代表着未来,连一向保守的徐溥都忍不住为他奔走呐喊,那么自己这个学士为张超说几句好话,护卫他的发展又何尝不可,这样也补上了自己根基浅薄的缺陷,另外谢家也可以从中获利,何乐而不为?

    谢迁既然这么主动,张超当然有喜出望外,所以师生的感情就更加热络了,两人相谈甚欢,十分相得。

第348章 再见刘瑾() 
谢迁满意的离开了,当然很快会有一个谢家的子弟或者管家来到南京,与张超的御用商人华秀才联络,也许他们会成为一个纱厂的股东,当然张超与官员的交往很明确,我做的是等价交换,不是投靠,可以提供无抵押贷款,但绝不允许持有干股。

    今天一连见到了两个未来的重臣,张超表示很满意,明天他要跟刘瑾交谈,这更需要谨慎,不留下任何后患。

    “刘公公,自苏州一别,我们有段日子没有见过了吧。”

    “子卓老弟,你是贵人多忘事呀,咱家与你在南京不是谋过面吗?”

    “瞧我这记性,只是当时未与公公细谈,所以忘记了这一次。“

    “哈哈哈,现在交谈也不迟呀,听说昨日谢于乔见过老弟?“

    “是呀!谢师傅问了我一些士林中的事情,怎么刘公公有兴趣想听一听?“

    “哈哈哈,咱家哪里敢?“

    张超与刘瑾的交谈是这样开始的,两人的关系有些意思,两人有不少的来往,但要说朋友还远远算不上,至少张超对于刘瑾的态度十分复杂,对他是小心翼翼,甚至有些恭维,唯恐得罪了他,给自己留下了后患。

    但是时至今日,张超知道他已经不需要如此谨慎,最起码只要他愿意花钱,大明内廷有非常多的人可以帮助他除掉刘瑾,但是思之再三,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立皇帝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没有刘瑾,还有李瑾,而对于张超来说,还是刘瑾比较熟悉。

    刘瑾对于张超则是感激,拉拢的多,他虽然奇怪张超对他的态度,但是却十分享受,张超从来没有歧视他,对于他所作所为的评价也不是基于文官的立场,随意贬低,而是就事论事,这就非常难得了。

    就比如苏州一事,张超就说的很清楚,刘瑾去苏州收税,就是去得罪人的,要想面面俱到,还能收到钱,那是痴人做梦,所以对于刘瑾的行为,朝廷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他在职权范围内的行为,比如强行收缴赋税,比如抓了一堆违反禁令的人,这一点不能够指责他;但是他疏于防范,导致仓库大火烧死了人,他确实有责任。

    这样一封奏折呈上之后,惹起了很大的非议,但是弘治看完之后果真没有严厉的处罚刘瑾,只过了一年多,刘瑾又再一次获得了出外的机会。

    虽然刘瑾知道张超对他的态度很好,但是刘瑾也知道张超十分防范他,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所以两人的交谈总是看着热情,但还是有些疙瘩。这时,张超说起了他邀请刘瑾的目的,

    “刘公公,下官就要巡视浙闽沿海,这一南下,如无意外,至少三年不会再回到南直隶。所以对于捕鲸公司有些话不得不一吐为快。“

    刘瑾听完,有些疑惑的说道,“子卓,这捕鲸公司是你提议的,有什么不妥吗?“

    张超摇摇头,“那当然没有,实际上刘公公恐怕不知道,捕鲸公司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捕鲸的收益。“

    张超刚一说完,刘瑾嗖的就站起来了,张子卓没有吃错药吧,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只听张超继续问道,

    “刘公公,昨日阅兵,那些大炮您看到了吗?“

    刘瑾点点头,废话,那么大的家伙,好几匹马才能拉的动,咱家要没有见到,咱家就是死人了,这跟捕鲸公司有什么关系?

    “这些大船既是装在船上攻击倭寇的,也是用来防备海商的,去年捕鲸,荡倭营虽然抓了一些鲸鱼,但是见到更多的则是海商的船队。”

    刘瑾沉吟道,“海商?”

    “不错,就是海商,大明南直隶的海商相对较少,但是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有无数商人违反海禁,航行于东西两洋,这些人与沿海的官员勾结,私自出海,收益颇丰呀!”

    刘瑾怒道,“都是不知道死活的东西,竟然敢违背祖训。子卓,你到底是何意?还请明言。”

    张超点点头,“下官需要公公密告天子,荡倭营除了捕鲸,安靖海疆,扫荡倭寇之外,还准备整顿浙闽两省的海商。

    到时候恐怕三省会有无数官员弹劾甚至中伤污蔑下官,所以下官需要提前跟您说一声。下官一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但是却不愿意为此耽误了国家大事。”

    刘瑾听完,十分得意,没想到张子卓也会求到咱家头上,谁让咱家离天子更近呢,“子卓,你准备如何整顿海商?”

    “下官准备用这些大炮问海商收税,这些人违反了朝廷海禁,走私牟利,往往一条船出海就有几千上万两银子,却一分钱税收不上交朝廷,是可忍孰不可忍。下官准备一条船收四千银半两,当然收来的税二一添作五,一半缴纳给天子,一半用于购置船只大炮,招募海员等各种花费。”

    刘瑾张大了嘴巴半天合不上来,他已经知道了张超的意思,张超现在仗着手里有军队,竟然想抢劫海商,这家伙也真敢想,真敢做呀!

    张超想让朝廷为他的所作所为背书,那就要看他交给内库的钱值不值得皇爷为他遮挡风雨的了,所以刘瑾急迫的问道,

    “不知道这一年可以缴纳多少税给内库?“

    张超想了想,报出了一个不小的数目,“公公,荡倭营有十五条大船,一年最多出海六个月,保守估计一年收到二十万两纹银没有问题,现在荡倭营水营还十分弱小,等日后强大了还可以收的更多。”

    刘瑾一屁股坐到椅子上,“竟然有这么多?”

    “当然有这么多,这样一年下来加上捕鲸的收益,内库入账三十万两银子应该不成问题,有了这笔银子,天子就不用过的那么节俭了。”

    刘瑾抓着张超的手说道,“子卓,你真是忠臣呀,那些文官只知道要天子节俭再节俭,自己却风流快活,咱家早就看不惯了。咱家一定会将此事密报天子,你就放心的去做吧。”

    话刚刚说完,刘瑾就急忙接着问道,“你这件事告诉别人没有?”

    “如此大事,当然不能随便去说,难不成刘公公还想让别人知道不成?”

    刘瑾喜出望外的说道,“此事一定要保密,子卓放心,咱家就算舍了身家性命,也会帮子卓办成此事。”

    张超从怀里掏出了一叠银票,递给了刘瑾,“公公,办成此事不易,肯定需要不少花费,这笔钱您先拿着花销。”

    刘瑾迅速的把银票收了起来,点点头,“子卓放心,咱家一定会不辜负你的重托。”

    两人愉快的结束了交谈,回到住处,刘瑾打开一看,竟然是一万银半两,这张子卓真是豪气呀,由此可见海商的油水确实不少,竟然连见惯了银钱的张超都想着去抢劫一把,如果有机会在福建广东坐一任镇守太监那就好了,刘瑾不由得畅想起来!

第349章 动员() 
张超为什么会主动告知刘瑾他的计划,甚至也泄露给刘大夏,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此时大明王朝还有不小的活力。

    在成化弘治统治期间,帝国虽然在慢慢的走下坡路,但是帝国仍然有一定的执行能力,从弘治治水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帝国的财政危机已经显露出来,所以那些能够开拓财源解决麻烦的官员往往会被重用。

    这一点对中国八十年代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对于如何改革谁也不清楚,只能通过不停的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探索有成功也有不成功,那些成功的例子很快就会被推广成为国策,而失败的探索则随着当事人鞠躬下台很快就烟消云散。

    而在明朝中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也是尝试了很多办法,所以张超花样繁多的开源办法才会那么宽容的被接受。

    荡倭营捕鲸收海税,说到底都是无中生有的办法,张超能弄来钱那是他的本事,朝廷并不会设卡阻拦,更何况还有利益分享,当然会同意他去尝试一番,对此张超是有自信的。但是如果出了麻烦,他也只能自己承担。

    张超收海商的税有一个完整的方案,并不仅仅是勒索,最终的目的是要整合控制明朝的对外贸易。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段虚弱期,他不惜重金收买内廷,就是为了给自己充足的时间。

    所以不仅仅是对刘瑾,还有其他大太监,他都不惜重金,甚至那个太监李广,也有人在试着接触,就是为了减少阻力,因为明朝的政治现状告诉张超,只要能买通内廷,外廷就算吵的再凶,也无济于事。

    次日一早,张超召开了荡倭营动员大会,他需要鼓舞一下士气,然后布置一下在浙江沿海的行动方案。

    去年通过捕鲸,荡倭营可算是过了一个肥年,虽然只有三条大船,但拖到海边的几十条鲸鱼,不仅归还了欠款,还让上下收益颇丰,就算是普通陆营军士,也有十几两银子入账,这让军中上下都十分满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为了提高知识,以便升职,甚至能够进入船队,不少军士都自发的加入了学习会读书识字,这是一个由出身济世学院的军官搞出来的小组织,目的在于帮助军士们提高知识,以胜任火器时代的要求。

    但是到了今年,包括夫子荡倭营扩张了四倍,大船巨炮又添加了不少,捕鲸公司又要成立,但是荡倭营上下却充满了不安,很多人担心去年那种好日子会一去不复返。

    首先是几十万银半两的贷款,然后捕鲸所得捕鲸公司要拿去大头,那么剩下的那么一丢丢够不够大伙过上去年的好日子,别又回到了过去,已经富裕过谁也不愿意再回到过去过苦日子了。

    这种军中思潮早就反应到张超耳中,他需要打消他们的怀疑,所以这一次动员会势在必行。

    张超汪直陈豹和大小军官以及一些高等军士,比如捕鲸能手,剿匪英雄等上百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