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为应天府丞,周府丞对于这样的事情见得太多了,他对于张超壮士扼腕十分佩服,张家兄弟早已经分家,而且弟弟怎么也管不了哥哥,所以张超这么做事实上洗清了自己的嫌疑。

    同时张平宁主动投案自首,又重金抚恤了刘寡妇的子女,也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也不好严厉处置,毕竟这是个不平等的社会,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周府丞这样想,徐溥也同样如此想,秉性宽厚的他甚至安慰张超,

    “子卓,你兄长之事怪不得你,你不必如此内疚。”

    张超摇摇头,“一条人命呀,刘寡妇自杀时,我二哥正在江北,我还不知道此事是否跟他有关,学生想起这个,就十分沉重。

    而且学生听说刘寡妇之所以从了二哥,也是因为二哥答应她,让名师教导其子,都是为人父母,学生是实在有些不忍心。”

    徐溥听完,也是叹息不止,突然间张超抬起头,坚定的说,

    “这些年学生几番积累也广有身家,没想到家中竟然出了这样的败德之事。

    若是日后子孙后代有成,学生留着这些家产也没有用;若是子孙后代无成,留着这些家产反而成了祸害。因此学生想用这些钱普及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读上书。

    只是学生需要避讳此事,学生想拜求先生联合诸位有德之士组建一个希望书社,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免费就读,钱学生来想办法。”

    徐溥听完,十分感动,这十分符合徐溥的心愿,他也曾经捐助了一千两银子资助家乡办学。他起身拍了拍张超的肩膀,“这是一件大好事呀,老夫自当竭尽所能,不负汝之所望。”

    当然对于同一件事,不同人的反应也不相同,比如饱受重创的泰厚昌杨家父子。

    “没想到刘寡妇之死竟然跟张平宁有关,那两个该死的混蛋,竟然不说清楚,让我们白白浪费了这样的大好时机。”杨缙愤怒的不断跺脚道。

    “缙儿,你就算知道了,难不成真想跟张子卓拼命?”元气大伤的泰厚昌杨东家这段时间度日如年的煎熬,精心保养的头发已经花白,他们猫在南京家中舔舐伤口,等着泰厚昌事务处理完毕后,才回山西老家。

    杨缙非常想说当然要拼命,但是话到嘴边,却咽了回去,张超这段时间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实在太大了,先是不惜以本伤人也要赶他们出局,然后面对巨大的诱惑毫不在乎,却用来拉拢南都的官员。种种手段既犀利狠辣,又大气磅礴,让他们父子痛恨之余甚至不由得产生了敬佩之情。

    用张平宁之事来对付张超,肯定会给他带来不少的麻烦,但是根本不可能一下子敲死张超,要是打虎不死,那日后的麻烦可能就更大了。

    杨父叹息着说道,“只要朝廷缺钱,张子卓就不会倒,咱们不能一举命中就只能忍耐等待时机,我们杨家现在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杨缙点点头,“孩儿明白了。”

    杨父突然拿出了一张名帖,递给了杨缙,“你拿着这张名帖送给张超。”

    杨缙接过来一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瞪着眼失态的吼道,“爹,张超是咱们家的仇人,岂能相助于他?”

    杨父无奈的摇摇头,“如果张超是你,他就不会这么说。你要记住,我们杨家与合肥张氏没有私仇,商场上拼杀跟战场上一样,现在既然结束了,当然也可以把手言和。

    你把名帖给张超之后,也不必说什么要求,为父要看一看这个人到底如何处置?”

    杨缙听完之后,虽然还是有些不理解,但是父亲的话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所以很快他就悄悄地来到张家拜访。

    等着门子通报的同时,杨缙仔细打量了张家,外表十分普通,看起来也没怎么装饰,一个四进的大院子,占地倒是不少,与张家的身份有些不符,显得寒酸了。

    张超对于杨家公子的拜访,十分奇怪,自己可是他的仇人呀,杨公子过来有什么目的?

    但是伸手不打笑脸人,管家就把杨公子领到客厅,这是杨缙第一次见到张超。大冬天,张超穿着薄薄的棉衣,衣袖紧身狭窄,显得十分干练。但除了眼睛有些敏锐之后,张超似乎十分普通。

    张超则是打量着这位晋商大族的公子,十分年轻,见到他毫不紧张,倒是落落大方。只听杨缙躬身施礼道,“学生杨缙拜见张巡按。”

    张超点点头,点头说道,“杨公子免礼””然后张超直截了当的问道,“杨公子,本官与贤父子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不知道公子来到张家,所为何事?”

第338章 设宴() 
张超如此直截了当,也是他最近心烦,再加上忙的要命,所以实在没有心思去与杨公子虚与委蛇。

    杨公子看张超如此说话,也大概猜得到他心情不好的原因,心中暗笑,没想到天下闻名的张子卓也有这样的时候,杨公子拿出了一张名帖递给张超。

    张超奇怪的接了过来,名帖是一个叫国子监韩昊的人,“张巡按,刘寡妇之事就是由此人告知鄙报的。”

    张超听完,心中大惊,只不过现在他遇到的事情多了,心里素质很好,他面不改色的顺手将名帖握在手中,然后很淡定的说道,“杨公子,您现在过来,是不是晚了些?”

    杨缙笑着说道,“学生只是奉命而来,晚不晚您自有公断。”

    张超突然站起身来,绕着客厅走了一圈,突然他站定问道,“杨公子,当日炒作医药公司股票是谁的决定?”

    杨缙脸色顿时一变,咬着牙说道,“家父的决定。”

    张超状似没有看到杨缙的反应,又问道,“那此次是谁的决定?”

    杨缙黑着脸说道,“也是家父。”

    张超又走动了一圈,这才站定说道,“杨公子,明晚吾在国子监会所设宴。”

    张超说完之后,杨缙简直愣住了,这张子卓想一出是一出的,你设宴,关我们什么事?

    张超见杨缙愣愣的发呆,接着说道,“杨公子,回去告诉令尊,晋商除了开钱庄,贩私盐和走西口之外,还有别的道路,如果他愿意试一试,请他务必与会。”

    张超说完,杨缙脸色大变,走西口这样的隐秘事,张超一个远在南直隶,从来没有去过山西的人怎么会知道?

    杨缙心事重重的带着请帖离开张超家,等他反应过来时,已经回到了家中,告诉了父亲张超所说后,父子两人猜了半天,也不知道张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似乎是好事,随他了,反正张超设宴邀请他们,那就去吧。

    再说张超,知道了谁写的文章,再找到人那当然不难,到了当天傍晚,韩昊的消息已经传来,这位韩监生似乎对于自己目前的境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正和他的朋友潇洒自在的逛秦淮河呢。

    半夜里韩监生就被请到了,大明的书生绝大部分都是通情达理的,可能是家丁礼貌有些缺失,韩监生似乎有些惊恐,所以他很快交代了他知道的一切。

    自从张超开创了报纸,也就出现编辑和记者这两份工作,国子监监生读书之余,最感兴趣的兼职就是这两份工作了,韩监生也不例外。

    自从张超发迹后,他的一举一动就十分引人注意,但是作为官人张超的行动并不是那么好探查。所以颇具开拓精神的韩监生就盯住了张平安张平宁,很快就发现了张平宁一些不太妥当的行为,然后顺理成章的得到了一些张平宁的丑事。

    张超听完之后,有些忍俊不禁,也有些无可奈何,这蝴蝶效应弄的,一个明代狗仔队引发的惊天丑闻?反正不管如何,韩监生找到了,二哥总算不那么严重了,挨上几十大板出点钱也就摆平了。

    所以等平宁出来之后,他就被迅速送到了合肥老家,也许在家乡修心养性一番是件好事。

    至于韩监生,给张超惹了这么多麻烦,早就吓破了胆,老老实实的为张超效力才是正途。

    到了次日傍晚,张超在国子监会所宴请张家在商界的朋友,孙老板,丁秀才,华秀才这些人都与会,另外还有杨家父子。

    等他们到来之后,每一个手中都有一份目录,杨父打开一看,呼吸一窒,里面竟然有江北的土地,纺纱工场,织布工场,水泥工场,丝绸工场等等,应该都是张家的产业,没想到有这么多!

    张超举着酒杯说道,“诸位仁兄,张某靠着诸位的捧场才有了今日的基业。但是张某要为国效力,大哥年岁已长,二哥又不成器,所以准备发卖以上产业。请诸位过来,就是请大家挑选一二,张某决心发卖绝大部分股份,希望诸位能够满意。”

    这些商人都震惊不已,这些都是十分赚钱的产业呀,平日里他们能够参股就不错了,实在想不到,实在想不到张超竟然会如此割舍,看来张平宁伤了张子卓不轻呀!

    这些人不自觉的看到旁边铁青着脸的张平安,显然张平安很不乐意,但是他们都知道张超才是张家真正的主事人,张超做主的事情,谁也拦不住,那还等什么,过了这个村,就未必有那个店了。

    众人熙熙攘攘讨论的时候,华秀才却来到张超身边,躬身施礼道,“学生蒙巡按赏识,已然效力两年,不知道是否可以继续效力下去?”

    张超高兴的说道,“张某能得到华兄的效力,平生之幸呀!华兄可挑选一二。”

    华秀才却摇摇头,“能为东主效力,华某已经非常繁忙了,这些产业还是留给在座的诸位把。”

    张超笑了笑,满意的说道,“张家发卖产业是诚心所为,华兄不必如此。”

    尽管张超催促,但是华秀才还是拒绝了,丁秀才看到这一幕,突然觉得有些眼熟,他突然想到,买了张超的这些产业,是不是意味着与张超就从此分开了呢?

    他突然想到了当日合肥种痘会分家的一幕,所以脑袋一清,也笑着说道,“我还要在子卓兄身边效力呢,这些产业我又没有时间打理,买来作甚。”

    当然每一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比如孙老板,他最终还是抵抗不了诱惑,买了很多棉纺工场的股份,想必在他的经营之下,工场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张超来到杨氏父子身边,对着杨父说道,“济世钱庄可以为泰厚昌提供十五万银半两的无抵押贷款,贤父子可以挑选一些股份,等有钱了再归还不迟。”

    无抵押贷款?杨缙喜出望外,这张子卓真是大方呀,父亲说得对,还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好,当然日后会如何,日后再说。

    没想到杨父却沉吟着说道,“老夫父子即将返回山西老家,这些产业老夫实在有心无力呀!”

    张超点点头,“既然如此,张某也不勉强。”

    杨父接着说道,“山东盛产棉花,老夫有意在开封府附近新建一棉纺工场,不知道张三爷能否成全?”

    张超点点头,说道,“那晚辈就恭候老先生过门详谈。”

第339章 希望书社() 
弘治四年冬天,一个叫做希望书社的公益机构成立了,由退休阁老徐溥的亲自主持。在徐阁老的奔走之下,数以百计的官场和商界人士捐赠了数万亩良田,十几万两白银,十多万石粮食以及笔墨纸砚书桌书包衣物等无数物品,准备在天下成立一千家希望学堂,免费让穷人的孩子可以读书。

    消息一出,天下震动,深宫之中的弘治也走了出来,这是教化的大好事,而且由徐溥主持,弘治也能够放心,不会有什么幺蛾子。所以皇帝陛下亲自给希望学堂提字,希望孩子们好好读书,日后为国家效力。

    另外翰林院的学士们也写了数十篇感情动人的文章,也都刻碑立在各个希望学堂,鼓励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些希望学堂与传统的士大夫教育稍有不同,初等学堂除了初级国学,还有数学教育和爱国教育。

    大明士林第一次见识到由二十六个字符组合拼音,就可以拼读出几千上万的汉字,这样一种可以迅速让学子们读书识字的字符,真是神奇呀。至于发明者,谁都知道,来自于济世学院,那是谁,不言自明。

    经过三年的读书识字,考核要求是需要认识两千多个常用字。通过这种严厉辛苦的教育,那些有能力的孩子将会被选拔出来,继续攻读科举。而绝大部分孩子则是被教授一到两年工学农学商学等知识,以让他们可以在社会中有一技之长。

    为此张超成立了相应的师范学堂,这样大规模培养工匠的行为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最终张超还是说服了徐溥等众多名士。

    士农工商各有所长,让这么多孩子吊死在科举这一棵树上,既不现实,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张超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最后能被认可,也是因为让穷人的孩子识几个字然后为工场效力,商人们才会踊跃出钱,学堂才能办的下去,这是一种双赢行为。

    北京首辅家中,刘吉正在与门客闲谈,“张子卓此人真是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此一来,张家再也不是什么暴发户,子孙后代恐怕都会享受他的恩德。”

    门客笑着说道,“相公,张子卓估计也是被自家兄长气的,从南边传来消息,张子卓一怒之下变卖了大部分家产,然后分成一百多人的名义捐赠出去,张平安拦都拦不住,气的病倒了,病好了就直接回了合肥老家。”

    “这就是眼光的不同,张子卓此举这样既做成了好事,也没有邀名的嫌疑,可见他确实是真心助学,知情的人想必都对他十分佩服吧。”

    “相公您说的没错,听说徐阁老公开说,有门生如此,虽死无憾。”

    刘吉噗嗤一笑,“张子卓倒没有那么高尚,他也有私心,你看一看学堂设置的科目,十分符合运河谈所说,老夫估计张超早有此心,只是趁机而为罢了。有了这么些工匠,张家所出的布匹丝绸也会越来越精美。

    但是即便张超有私心,徐时用也没有说错,有这样的门生,确实死而无憾!老夫真是羡慕的很,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奇人,更羡慕的是这奇人竟然成了徐时用的门生!”

    事实上张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