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超哥也平静的对外面的英雄兄弟说,“我没事,不用担心。只是不小心碰翻了水壶。”

    外面的敲门声没有了,郑三爷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无可奈何的说道,“老子就赌这么一把,小相公继续。”

    超哥安慰说道,“郑三爷,有的时候招数简单,一针见血,未必不是好办法。

    兵法上说,以正合,以奇胜,善战者无赫赫之名。我的这一招下策就符合这个道理,看着简单,做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郑三爷此时也没有了折腾的劲头,闻言反而来了兴趣,“小相公也懂兵法?”

    超哥微微一笑,“郑三爷既然愿意听我说下去,我就说明白我这个下策怎么做。三爷,回去您麻烦给我挑选一百个身家清白的兄弟,我从中挑选一半,这些兄弟

    要有父母妻儿,没有家室牵绊的不要;

    要入会不到一年的新人,老人不要;

    要性格木讷,少言寡语的,机灵会来事的不要;

    人说完了,再说物。淮盐总会要在我这四顶山准备一百人两个月的食宿,每人每日三餐,荤素搭配,我会叫人准备好每日的菜单。

    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训练他们成才,两个月后,总会可以安排兄弟中最能打的跟我训练出来的这批新人对打,以验看成果。”

    郑三爷听着超哥的详细安排,觉得他好像有自己的一套,心中将信将疑,“贤侄不用担心,我回去就安排挑选人。贤侄还有何吩咐?”

    又问道,“不知贤侄挑选的这些人用什么兵器?”

    超哥用手指着窗外的四顶山,笑着说道,“兵器就在山上,那些竹林就是。”

    郑三爷张大了嘴巴,欲说还休,心想,事以至此,就一切按照秀才的办,两个月后是真有本事还是吹牛皮自然会见分晓。

    不过这千两黄金倒是要看好了,需要安排人日夜盯着秀才家。

    略去郑三爷怎么想不提,超哥带着这千两黄金回家。表面上他显得很淡定,心里却是一片火热,原始积累终于完成了。

    超哥给郑三爷出的招说起来并不稀奇。就是加强淮盐武装的纪律性,以打败纪律性不够的晋商武装。

    晋商请来的这些边军,应该是某位边军将领的精锐家丁,单打独斗的本事很强,所以淮商干不过他们,被打的一败涂地。

    但是这些精锐家丁的数目肯定不会很多,河南地处中原,面积广大,要稳定住这么大的地盘,这些精锐家丁最可能的方式就是被分开始使用,作为锋尖,拼杀在前,后面跟着的是晋商的普通保卫。

    这个时候被加强纪律的淮盐兄弟,手持着几十根长长的竹竿猛的刺进去,这些家丁就得变成血葫芦了,剩下的就好办了。

    这就是后世戚家军的路数,结合超哥后世几次军训学习来的训练办法,给一群晋商上上课,应该问题不大。

    与超哥的开心相比,郑三爷回去就不那么愉快了,他心里忐忑不安。

    费了好大的劲说服兄弟们筹集了一千两黄金,结果得到一个练习家丁的方法,都不知道回去怎么交代。

    现在流民很多,人命不值钱,几两银子就可以买一条人命。这一千两黄金得买多少条人命呀,就这么送出去了。

    不过事情都到了这个步骤,只能走下去,也只能相信那个鬼精鬼精的张秀才了。希望他能练兵成功,不然老子就不是掀桌子,是杀全家了。

    郑三爷对张秀才信心只是有点不足,却不是完全没有。

    这是一个贵金属还没有大规模流入中国的时代,千两黄金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明末。

    张秀才显然是一个聪明人,聪明人不会干很明显的傻事。如果没有本事成事,完全靠忽悠,嘿嘿,淮盐总会可不乏亡命之徒,张秀才的命还要不要了?

    所以张秀才一定有倚仗,才敢开那个口。这也是淮盐总会一干人咬着牙答应的原因。

    回到总会跟兄弟们说了超哥的妙计,众兄弟真是不知道怎么说才是对的,他们这辈子就没有见过这么牛皮吹上天的主,真是一个胆大包天的秀才呀。

    不过超哥的吩咐,郑三爷他们倒是不折不扣的完成了。投入太大的总会上下就像一群被套住的股民总是不停的补仓,不舍得壮士扼腕。

    超哥的要求比较奇葩,有家室入会晚还呆呆的兄弟确实有,但是哪有那么多。

    也就是这个时候,郑三爷就发现了,这样的兄弟往往比较敢拼,总会养着不少的具有这样性格的人的家属。换句话说,这样的人绝大部分是炮灰,死的很多。

    靠这群人让淮盐总会翻身,这个张秀才真的是有想法。

    郑三爷又安排人监视着超哥家,英雄豪杰四兄弟很快就发现了,跟踪后发现是郑三爷的人,就报告超哥。超哥就说,随他们去,就当多了几个免费保镖。

第32章 李秀才的愤怒() 
就在淮盐总会郑三爷费劲招人的时候,大哥平安也暂时松了口气。就在这时,李家的清客也来到了平安家,让平安请来了超哥。

    一番寒暄后,说明来意,让张家找媒人给李家的三小姐,也就是秀才李启思的幼妹行纳彩礼。

    中国自周朝开始就规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的六种礼节,就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六礼太过繁琐,因此民间就舍去问名和请期,朱子家礼中又舍去纳吉,因此此时的大明士大夫们结亲仅取三礼,也就是纳彩,纳征和亲迎。

    也就是定亲,下聘礼和迎接新娘子。咱们现在基本上也是这个路数,这个传统保持的就很好。

    大哥平安当时就很激动呀,没想到明德竟然有福气娶到李家的嫡亲孙女。

    超哥也挺奇怪的,他本来以为李家能出一个远房或者庶出的女儿就不错了,毕竟这门亲事是典型的交易,李家现在送出秀才的亲妹妹,这也太真诚了吧,以后还怎么愉快的翻脸?

    不过这毕竟是意外之喜,当然张家兄弟会高兴的接受,请媒人去李家提亲。

    李启思这些日子正安静的读书,偶尔出去散散心,当他知道自己的亲妹妹要被嫁给明德的消息,真是火冒三丈。

    张超的侄子也配得上他李启思的亲妹妹?这样一来,张超岂不是成了自己的长辈?老太爷这是怎么了,老糊涂了吗,李家还亲自送上门去请张家提亲,是嫌自己的妹妹嫁不出去吗?自诩君子会制怒的李启思不由得骂起了脏话。

    李启思的亲妹妹少他十岁,是他父母三十多岁生的老来女,自幼极受宠爱。小姑娘得知这个消息后,感觉天都快塌了。

    她梦想中的另一半是文质彬彬年轻有为的书生,哥哥李启思就是她心中的书生的代表。所以一向很羡慕嫂子,姑嫂感情极好。

    这回李小娘子竟然要被许嫁给小土豪的儿子,虽然会种痘的张家三叔有些名望,可是这个明德有什么,连县试都没过,门不当户不对呀。

    李家可是书香门第呀,就算下嫁,也轮不到一个小土豪呀。

    所以李启思的娘子范氏也坐不住了,就想着央求公婆,同时让自己夫君去见老太爷说说好话,不要随便把小姑子嫁出去。

    李三爷夫妻两个这个时候正伤心着呢,他们又何尝愿意自己的宝贝女儿的终身大事如此草率,不过这是老太爷的决定。

    作为定远李家的掌门人,李老太爷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掌控着一切。李三爷只是表示了些许的反对,就被暴怒的老太爷赶出去了。

    李启思知道是老太爷的主意,也知道是自己老爹就委婉说了两句反对的话,就被赶了出去,但是他实在不愿意让自己的亲妹子嫁给明德,还是义无反顾的拜见自己的爷爷。

    谁知道,李老太爷并没有冲李启思大发雷霆,而是让他进到书房,又让其他人离开,祖孙两人开始了一番密谈。

    李老太爷摆摆手,“启思,让你妹妹嫁给张家那个明德的事情,爷爷已经定了,绝不会更改,你也不必多说。

    你回去让你娘子好生安慰于她,这是祖父之命,她必须做到,绝不允许出什么纰漏。

    嫁到张家以后,也不许仗着李家胡乱非为,要孝顺公婆,夫妻和睦,做个好媳妇,绝不允许丢李家的脸面。

    你一定要交代清楚你媳妇,让你妹妹做到。记清楚了吗?”

    李启思话都没说都被堵了回去,心里很委屈,很难受,很愤怒,他压抑着声音吼道,“祖父,何至于此?”

    李太爷脸色不渝,盯着李启思,说道,“启思,你也不小了,那个张超跟你同龄,你们却相差甚远。这样下去,李家的未来还怎么交给你?”

    “我知道你们委屈,老夫就不委屈?可是现在必须得委曲求全。张家已然成势,必须得弥补两家关系。”

    说完,就从书桌上拿出一封信,递给李启思。

    信是当朝首辅刘阁老亲自写给李太爷的,说的比较含蓄,李启思不是很看的明白。

    看着李启思略显迷茫的眼神,李太爷叹息了一声,“你这孩子书读的不少,却是有些迂腐了,以后真要到了官场了可怎么办?”

    就简单解释了一下,“刘相这封信是写给爷爷的,一来是感谢我及时通报牛痘消息于他,让他有了准备,并且暗示爷爷起复的事情办的还算顺利,就是朝中有人掀出了十年前的旧事,可能官位不会太理想。这些都是应有之事,你也看的懂。”

    李启思很高兴的恭喜了爷爷,真是可喜可贺,就是不明白跟妹妹出嫁有什么关联。

    李永宁接着说道,“信中点了下张秀才,又说中枢对种痘社挺感兴趣,准备推广。刘相真正要说的在这里。”

    “点了下张秀才,就是刘相暗示他知道种痘来历与我李家无关,不过他担了下来,老夫却需要记得这个人情。”

    李启思听到这里显得有点紧张,李太爷暗自摇摇头,解释道,“刘相是什么人物?老夫从来就没有想着瞒过他,不过老夫有助于他,他也不会去揭穿此事。

    但是老夫也需要把这件事情的首尾做好。先前老夫已经安抚了张秀才,也知会了宋知府,本来肯定安然无忧了。”

    李启思还是疑惑,老太爷这个时候感叹道,“谁知道老夫还是低估了那张秀才。连中枢都对张秀才搞出的那个种痘社感兴趣,老夫却坐在家中,漠不关心,真是老了。”

    李启思这个时候终于沉不住气了,“爷爷,那个种痘社不就是拉人捐钱,给庐州府免费种痘吗?有什么稀奇的?”

    李太爷叹道,“老夫本来也如你这般认为,直到老夫拿到张秀才这本庐江府种痘报告。”

    说着也递给李启思,问道,“你好好看看,你能写出这本报告吗?”

    李启思低头翻了一会,“这个报告,通篇俗体,语言繁细,多有数字,甚至还有表格,很是奇怪。孙儿从未见过类似的文体,也说不上来。

    不过粗略看了一下,对那种痘社怎么运行感觉一目了然。如果让孙儿去写,孙儿想来写不出这么细致。”

    李太爷说道,“你还算有点自知之明,也算有可造之处。”

    又叹息道,“唉,不要说是你,就是老夫,也写不出来。老夫甚至可以说,满朝上下,能写出这份报告的屈指可数。

    这也就是老夫一定把你亲妹子嫁给张家的原因,你可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33章 密辛() 
李启思有点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爷爷的说法,“这篇报告如此厉害?孙儿实在是看不出来。”

    李太爷点点头,“确实如此厉害。你我不熟悉怎么种痘,但是看完这篇报告后就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知道怎么种痘,种痘有什么风险,种痘有多少花费,种痘耗时多少。

    报告全部用数字说话,让人无懈可击。如此一来,天子和内阁六部就能知道种痘的各个方面,很容易评估种痘的优劣,于是推动种痘就成了弘治元年最大的德政,没有人能提出质疑。

    你看看,从内阁收到这份报告到内阁下决心全国推广种痘,才用了多长时间?这就是这份报告的威力。”

    李太爷感慨的说道,“以前本朝想办一件事情,哪有决策种痘这般容易?好不容易说服了内阁,司礼监要研究下,好不容易下到了六部,科道也要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办事的时候,能跟种痘一样用数字说明问题,把优劣说清楚,上面下决策就没有那么多扯皮了。

    爷爷做地方官的时候,就怕上面朝三暮四,决策不清。两广剿匪那会,一会要剿,一会要抚,我们这些具体做事的,只能左右摇摆,不知所措。遇到一个不对付的,就被弹劾回家了。”

    李启思知道爷爷被触到了伤心事,也不多话,就安静的听着。

    李太爷感慨了一会,压低了声音隐隐说道,“我儿未历朝堂,不知道朝堂的奥秘。在你心目中天子跟内阁诸公应该是十分神圣吧。”

    李启思点点头,也不多话。

    “嘿嘿,实际上呢,天子就是一个被群臣关在深宫之中的傀儡,他看到的想到的都是我们大臣愿意给他看到的,愿意给他想到的。”

    李启思万万想不到爷爷会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顿时头上冒汗。

    “皇帝也不是傻子,当然明白自身的处境,所以从宣德年间就开始豢养太监,让他们跟咱们大臣狗咬狗,皇帝好居中掌控朝局。”

    “说完皇帝,咱们再说说内阁”,李老太爷显得谈性很浓,

    “本朝没有宰相,皇帝自己处理天下万事,东西南北中,一切尽在皇帝。天下每天有太多事务,皇帝忙不过来,就开始设立内阁。

    一开始的初衷,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秉承皇帝的想法书写奏折,所以要求文章一定要写得好。

    但是宣德以来,皇帝深居九重之外,不谙世事,怎么可能有能力处理得了那么多奏折。所以就不得不让内阁票拟,但是又不放心大臣,就让太监披红,让科道监督。这样一来,就容易扯皮不清,遇到事情无法决定了,就由皇帝仲裁。

    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