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瑾想到自己都年近不惑了,宫中跟他同样年纪的内宦,有的带着子孙袋入土为安,有的直接就化成了一滩灰,想一想再不努力真的就就晚了。

    所以刘瑾咬咬牙,寻找了一个机会,主动请缨,去苏州监粮。弘治皇帝对这个中年太监一点都不熟悉,陡然间让他担负这样重大的使命,当然就有些犹豫。

    刘瑾跪在地上,砰砰砰的磕头,然后咬着牙说道,“奴婢愿立军令状,若是收不到足够的粮食,绝不回京。”

    弘治皇帝大吃一惊,这皇宫中竟然有这样敢于豁出去的太监,所以大喜过望,去苏州监税,这样的太监才最合适呀!

    所以弘治皇帝十分欣赏刘瑾,不仅仅让他监粮,还让他挂上了苏州织造太监。

    所以刘瑾十分感激皇爷的欣赏,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出宫,一路上反复思考,最后决定一定要拉拢好副手张超,让他给自己出主意。

    但是如何拉拢张超呢,他就找来了张超的那一本运河谈,开始慢慢钻研起来。看完之后,刘瑾会心的一笑,终于找到说服张超的办法了。

第284章 刘瑾的拜访() 
刘瑾也是最近才赶到苏州的,到达之后立刻与原来的织造太监交接,这个太监靠着张超,吃了一大块肥肉,现在让他回京还有些舍不得。但是刘瑾可没有多少闲工夫跟他扯皮,快刀斩乱麻,就交接好了,住进了织造太监府。

    他看到张超的拜帖后,摇晃着脑袋,笑着说道,“咱家早就认识张主事,知道他才识高远,人品不凡。张主事公务繁忙,咱家却正好有空。既然如此,咱家过去拜访他,不就可以了吗?“

    织造太监府也有几个幕僚,其中一个华亭人,名叫张文冕,与刘瑾接触几次之后,刘瑾很喜欢他,两人甚是相得。

    所以等张超的信使离开后,张文冕就对刘瑾说道,“东主,这张主事恐怕不是诚心助您呀!”

    刘瑾哈哈大笑,“咱家当然知道,张子卓毕竟是文官,虽然不至于向着苏州人,但也不会帮助咱家。这也是咱家这个上官去拜见他的原因呀!”

    张文冕不高兴了,“东主,您可是监税大使,怎能自贬身份去拜访下属呢?”

    刘瑾摇摇头笑着不说话。他久在宫中,张超这样的人又有钱又有势,想让他帮忙不礼贤下士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帮着他收到粮食,他们太监还在乎什么面子?

    所以刘瑾打着仪仗,带着一大群人,招摇过市,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浒墅关,立刻整个苏州府就知道了。

    张超早早的得报,叹息了一声,无可奈何的远远迎了出去。见张超出来,刘瑾远远的高声说道,“张先生,自庐州一别,短短数年,先生已经是两榜进士,天下闻名,咱家这厢有礼了。“

    刘瑾毕竟是上官,他亲自过来见他这个下属,所以没奈何只得连连赔罪,然后把他请进了钞关。谁知道刘瑾竟然一把抓住他的手,然后牵着他的手一起进了钞关。

    到了客厅,刘瑾却大摇大摆的坐上了主位,张超只得陪在客位,其他陪坐的都是两人的幕僚。

    刘瑾上下左右细细看了看钞关大厅,钞关富庶,又新设几十年不到,所以不论是房屋还是摆设,都相当的富丽堂皇。

    刘瑾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强自按压住自己的羡慕贪婪之色。然后一本正经的跟张超寒暄起来。

    过了一会,刘瑾说起了正题,他操着尖利的声音诚恳的说道,

    “咱家听说张先生在苏州为官,特意向皇爷请旨,请先生协助咱家监税。咱家愚钝,知道先生才智过人,先生但有所指,咱家一定听从。”

    张超听刘瑾这么说话,又联想到他做得这些事情,有些无奈的叹息,“刘公公,你这是把下官架在火上烤呀!”

    刘瑾尖利的笑了几嗓子,却开始解释,

    “先生的奏折咱家也就有目睹,说的真是对极了。咱家是陕西人,陕西真是万分贫瘠,要不然咱家也不会有机会侍奉皇爷。

    咱家这一次来到苏州,见苏州富甲天下,却一直偷逃税款,多达几百万之多,可见吴人真是奸滑透顶,皆是不义之人。”

    张超顿时愣住了,难不成他的运河谈刘瑾也看过了?

    刘瑾见张超满脸疑惑,得意的说道,“咱家当然看过先生的运河谈,先生所说真是字字珠玑,咱家觉得您说的比徐阁老清楚明白多了。

    在咱家看来,这苏州上下只顾着自己赚钱,却不缴纳税款,就是典型的有利无义,该当重罚才是。”

    什么是自作自受,张超终于体会到了。刘瑾这一番话,用张超的学说堵住张超的嘴巴,玩的相当有水平。

    张超本来还想着替苏州人说几句话,可是却根本说不出来。到了此时,张超已经可以肯定,这个太监一定就是未来掀起巨大风浪的那个立皇帝。

    沉思了半晌,张超知道他必须出手了。今天刘瑾演了这么一出,就算他有心帮助苏州人,也没人再相信了。所以现在也只能对不起苏州人呀。

    再说刘瑾所说的,也确实是他所想的,虽然苏州的赋税很重,但是苏州的工商业极其发达,苏州士绅只要把工商业的利润拿出一部分,就足够缴纳大部分赋税,要不然苏州的园林为什么修的那么好,这些钱难不成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成?

    张超沉吟的问道,“苏州的税粮缴纳不足,长期积累下来,公公想一蹴而就根本就办不到。不知道公公是否了解苏州的赋税问题?”

    刘瑾听张超这么说话,心中大喜,张超既然这么说,今天他这番表演没有白花,“咱家是陕西人,长期待在京师,只知道苏州的赋税很重,其他的却不甚了了。张先生,可有所教?“

    张超笑着说道,“要说有所教确实不敢当,但是下官在苏州半年,确实知道一些,下官就给公公一一述说一下。”

    张超继续说道,苏州府有土地七万顷左右,十分之七是官田,十分之三是民田,也就是说,官田亩数在全府是三分有其二。

    按照正统年间制定的赋税制度,苏州一年要交纳大概两百万石粮食,而且本色多,折色少,因为绝大部分粮食要运到北京,所以还要征收加耗几十万石。

    所以苏州府征收比例相对于大明其他地方,是非常高的,但是事实上与同时期的日本农民至少50%的赋税相比,苏州府的老百姓还是能活下去的。

    但是苏州府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官田和民田的缴付比例差距太大。

    所谓官田,就是国有土地,比如学业田、抄没田、建国前张士诚势力留下的土地等等;所谓民田,就是私有土地。还有个区分就是,国家对民田收的叫赋税,对官田收的叫地租。

    苏州府官田多,民田少。民田基本上都被大户地主所占有了,普通贫民无地可耕的,便被迫去租种官田。

    但是官田的租子极重,是民田的数倍。一亩地如果是民田,只需交税两斗,而官田可能就要上缴六七斗。官田太多,也是苏州府上缴钱粮能占到天下十分之一的原因之一。

    所以就出现了严重的赋税不均问题,苏州府大多数农民租种官田,承担了极重的官租和加耗,但少数大户占有的民田却只须缴纳很少赋税。

    这是极其不平衡的,自从建国起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早期监税的官员不愿意得罪苏州大户,只在官田上下功夫,所以租种官地的百姓越发困苦,承受不住抛荒逃跑的农民越来越多。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到了成化年间王恕进行了改革,降低了官田余粮的份额,这才稳定住了官田这一块的地租。

    但是因为苏州的士子考试水平很高,苏州的土地兼并或者说土地投充问题非常突出,能够缴税民田的数量日益减少。所以苏州赋税的征收越来越困难,而矛盾的焦点已经转移到民田上。

第285章 建议() 
苏州的赋税占据天下的十分之一,而且绝大部分是要转运北京的,在苏州府能够收到多少粮食,直接决定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所以苏州的赋税问题就显得尤其敏感。说白了,这一块收入是户部和内廷收入的大头,少了一点皇帝和大臣就受不了。

    因此苏州的地方官都是朝廷精心挑选的,清廉能干是最基本的要求,比如这一任的知府贺霖是非常有名的清官,几乎是一点都不贪。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湖墅钞关的关吏的贼赃能大部分上交的原因。张超不贪,贺霖不贪,只有太监和部分胥吏贪污,这样能够留给朝廷就很多了,也是因此钞关的贪污案才如此轰动天下。

    张超介绍完苏州赋税问题后,总结了一下,

    “刘公公,在下官看来,苏州赋税问题,除了朝廷的指标定的太高以外,就是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如果您想再多收点粮食,恐怕需要拿下一两个苏州豪族。”

    刘瑾点点头,对于张超这个看法,他也表示认同。刘瑾看过张超的运河谈,知道了阶级之后,已经很明白这个道理。老百姓的油水就那么多,要想多收,只能打豪族的主意。

    所以刘瑾微笑着说道,“张先生所言甚是,咱家听完之后,顿觉眼前一清,张先生请继续。”

    张超这个时候笑着说道,“下官也只赴任半年,所以对苏州也不甚了解,也只是说了一些粗浅的情况,以供公公参考。”

    刘瑾听完,见张超不愿意继续说下去,眼珠一转,“张先生扫除了为害多年的钞关胥吏,咱家也曾听说,但是不知道详情,先生能否告知呀!”

    张超暗自点头,这个刘瑾真是敏锐呀,所以他也相当配合,就介绍起胥吏贪污案,甚至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也有意无意的暗示了刘瑾。

    刘瑾听完,暗暗记下,准备回去好好查一查,张超这个时候却说起了他最近干的三桩门面活,说完之后,他状似感慨的说道,

    “苏州富饶甲于天下,但是民风实在奢靡的厉害。现如今,男女多奇装异服,庶民之妻多用命服,富民多缀兽头,府宅营造违制甚多,真是让人头疼。

    另外还崇祀非鬼,比如上方山祭祀五通神,又有借阴债这等陋俗,所以下官以为苏州不是没有钱粮,实在是浪费的太过严重。

    若下官是苏州知府,一定会毁淫祠,逐倡优,禁赌博,如此可教化天下,淳朴民风。“

    刘瑾听完咧嘴大笑,“张先生奇思多谋,不要说是苏州知府,就是南直巡抚,你也当得。”

    张超忙道,“刘公公,您说的太过了,下官能做好钞关主事已经很满意了。”

    作为陪客的吕先生皱了皱眉头,他已经听出了张超的意思,他是给刘瑾出了一个相当阴损的主意,若是刘瑾抓住苏州民风奢侈,来勒索地方,估计很多地方大族只能捏着鼻子认罚。

    两人又聊了一会,张超接着提出了第三个主意,“刘公公,下官出仕之前,曾让人从湖广运粮以济江南。苏州丝绸精美,天下闻名,公公何不多收丝绸,以丝绸折色,再以湖广之粮易之,按下官的估计,会多出不少粮食。”

    刘瑾听完之后,沉默了一会,又问起张超,“当日运粮的贵属能否告知咱家?”张超点点头,“半月之后,自有人会拜访公公。”

    刘瑾与张超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两个混蛋顷刻之间就达成了协议,张超出粮食,刘瑾出丝绸,这样的交易,当然两人都十分开心,估计不开心的就是苏州老百姓了。

    这三条建议是张超早就想好了,先让刘瑾试一试吧。而且就算泄露出去,他也不是很担心,打击豪族是收税的必然之举,张超不说,刘瑾也能想到。

    至于抑制奢侈,张超可是士大夫呀,他出这个主意谁也说不过去。甚至现在的知府也曾经想做这一件事,可是臣妾办不到呀。

    若是刘太监越俎代庖,那是刘太监自己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张超也就是提了提,感慨了一番,怎么也怪不到他的身上。

    以丝易粮,这是张超一直鼓吹的事情,也不怕被人说。当然也许他有以权谋私的嫌疑,但是张超入仕之后,生意都转移到亲属和家人名下,这是此时士大夫盛行的避嫌方法,已经是一条潜规则,谁都不会说透。

    等说完了三条建议之后,张超觉得他已经相当配合刘瑾了,所以也就不再说话,反而问起了京中的事情。

    刘瑾待在宫中,耳目清晰,就聊了不少最近朝中的新闻。目前最大的新闻就是首辅刘吉和次辅丘濬很不对付,两人隔三差五的要吵上一架,但是还好国事没被耽误,所以天子还能安坐。

    主要是丘濬这张嘴太臭,刘吉有些受不了,私下里曾经大骂丘濬是南蛮子。甚至刘健也有点吃不消,所以就流传出一个笑话,

    有一次刘健对人说:“丘仲深有一屋子散钱,但没有串钱的绳子。”意思是说丘濬虽然学问广博,但缺乏系统,散乱无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多。

    丘濬听到后,也不谦让,立即反讽道:“刘希贤有一屋子串钱的绳子,但没有散钱。”意思是刘健处事虽善于抓住要害,善于决断,但见识不广,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两人可谓各有所长,都见到了对方的长处和短处。

    张超听到这个笑话之后,就说出了一句话,“如此丘公谋,刘公断,岂不美哉!”

    刘瑾听完之后,却笑着问了一句,“不知道首辅刘公该做什么?”

    张超还没有说,张文冕却大着胆子抢先笑着说道,“弹棉花呗!”

    这下子在座的都笑了起来,刘瑾达成了目的之后,高兴而归。此时刘瑾对于张超这个人更加满意了,张超真是不迂腐呀,比朝中的那些酸丁好多了。

    他是高兴了,苏州的大小豪族就睡不安稳了,刘瑾如此拉拢张超,又是亲自拜访,又是把手同行,听说两人还相谈甚欢,这说了什么,当时在场的都是两人的幕僚,一时之间还打探不出来。着急的苏州士绅就开始到处托关系,想弄明白刘瑾到底意欲何为。

第286章 劝捐() 
又过了几日,刘瑾终于行动了,这一次他大发请帖,邀请苏州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