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给还真不行。

    要是自己还是按照原计划推荐了李东阳,首先越过倪岳,此事成不成尚未可知,万一恼羞成怒的倪岳站在刘吉一边全力狙击自己的人事安排,那就麻烦了。

    这一次倪岳一反常态将这件事通过张超告诉了己方,就说明了他渴望入阁的急迫心情,要知道倪岳能力之强是朝野公认的,徐溥能赌吗,敢赌吗?

    思索再三,一生谨慎的徐溥就被张超给坑了,他决定陛辞时,推荐倪岳,至于李东阳也只能抱歉了。

    弘治皇帝再又一次接到徐溥的辞职申请后,他又拿出了刘吉的那封奏折,摆在一起,这些先生们呀,一个个都机关算尽,心有千千结。

    此时他决心已下,同意徐溥的辞职,并且准备从此刻起,打压内阁的地位,遇事多听听六部的意见,内阁先生们既然一个个都这么有主意,那就当好秘书这份活吧,拿主意的事情有六部和司礼监就够了。

    徐溥毕竟是老臣,该给的面子还要是给的,因为徐溥是告病请辞,所以弘治就派出萧敬带着赏赐去见一见徐溥,一来徐溥一向廉洁简朴,多给点赏赐也是皇家的体恤之意,二来也要问一问徐溥对于未来人事安排的建议。

    萧敬乘着轿子,闭目养神。他早就料到有这样的结局,只是徐溥如此坚决辞职,确实有些出乎意料,萧敬鄙视的哼了哼,这样的人怪不得没办法成事。又要一个好名声,又要宰执天下,怎么可能?

    萧敬宣读了口谕,然后将赏赐给了徐溥,表明了天子的意思,“奴婢这次奉旨出宫,除了给阁老的赏赐外,皇爷还有一些嘱咐也需要一并告诉阁老。”

    徐溥连忙行礼,萧敬接着宣读了弘治的口谕,大概意思就是皇帝相信徐溥,也知道徐溥的冤枉,但是徐溥坚决要引退,皇帝也不准备阻拦了,等殿试完毕之后,皇帝将批准徐溥辞职,这些赏赐就算是犒劳徐溥这些年的贡献,请他务必收下。

    徐溥离开之后,内阁需要补充人手,皇帝属意让丘濬提前入阁,特意派太监萧敬来问问徐溥的意见。另外丘濬入阁之后,修撰实录让哪一位大臣来办理比较好?

    徐溥也是老泪纵横,皇帝这样的体恤他如何不感激?感激涕零之后,他对于丘濬入阁是全力支持。但是对于丘濬入阁之后的代替人选,他十分艰难的说出了左侍郎倪岳。

    萧敬眼睛猛地睁大了,太不可思议了,徐溥怎么可能提出这个人选?

    当年大搅屎棍御史汤鼐曾经弹劾诸大臣,说礼部尚书周洪谟治家无法,党附权臣;右侍郎倪岳急于功名,昵近权要,衰服徒步,送太监黄赐母柩;左侍郎张悦身服马尾衬裙,为市井浮华之饰;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身在兵曹,连姻武弁,纵子奢淫;少傅刘吉与万安、尹直奸贪,今二人斥去,而吉与丘濬恬然进官。

    这就是为什么万弘璧说朝中除了王恕以外没有好人,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万弘璧说的本来就是事实,他撕开了这层窗户纸。

    现在徐溥不惜辞官也要反驳万弘璧的骂名,可是他临走来这么一出,那徐溥有什么辞官的必要?

第264章 露底() 
萧敬拜访徐溥之后,准备回宫,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临时去了一趟济世医院,并且让人把张超也叫了过去。

    张超不明所以,立刻赶了过来,到达之后,萧敬恭喜了于谦谥号和张超中试这两喜之后,就含蓄的问张超既然他对于产科有所了解,那对于让妇人怀孕有什么好办法。

    一个太监问这样的问题,张超有些无语,但立刻就明白了萧敬为什么有此问,皇帝那边看来快熬不住了。所以就普及了一番妇女安全期的知识,但是对于弘治这样的病秧子,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多锻炼,最起码也要多走动走动。

    萧敬听完,将信将疑,他只能告诉皇帝试一试。这个时候张超就问起了李芷萱在宫中怎么样。

    萧敬感慨的说道,“子卓,芷萱姑娘进宫很受皇后娘娘的礼遇,她医术很高明,宫中上下都很喜欢她,所以你不必担心。”

    张超听完就愣了,啥时候一个产科护士知道如何治病,转眼间他就明白了,恐怕这个傻姑娘把她带入宫的药品都给那些普通宫人使用了,再加上她很会照顾人,所以才那么得人心吧。

    张超叹了口气,既然如此就继续支持她吧,就又准备了一些药物请萧敬带入宫中送给她,如此也算是做了一些好事。

    对于普通宫人的痛苦,萧敬这些顶层太监们也是看在眼里,既然张超如此做,他也不反对,就当是积德了。

    萧敬临走前笑着说道,“咱家刚才说错了,应该是三喜才对,倪礼侍不日就要高升了。”

    张超远远望着萧敬离开的身影,这才转头骑马回到会馆。既然主考官徐溥坚决辞职,中试举人也不能一棵树吊死,这个时候就开始各显神通了。

    张超也不例外,他先去通气了一下倪岳,然后又去拜访了丘濬,与老先生相谈甚欢。丘濬对于张超的钱庄十分有兴趣,问清楚了他是如何运转的,丘濬就叹息道,

    “你这是代天下理财呀,存钱的人得到了利息,你又可以迅速做大生意,而且你所行的都利国利民,如此相得益彰,真是一个好办法。”

    突然丘濬问道,“如果朝廷以一些良田抵押,是否可以获得贷款?如此白侍郎就可以安心修河了。”

    张超想了想,摇了摇头,“学生很想接过这一桩生意,但是学生确实不敢接呀。要是哪一天朝廷以宝钞作为还款,学生立刻就会倾家荡产。”

    丘濬摇摇头,转移了话题,“国无信不立,也怪不得你。事实上朝廷怎么可能没有钱,老夫修实录,查询洪武以来的户籍,天下承平百年,可是户口却减少了将近一半之多,如此骇人听闻,怪不得朝廷总是入不敷出。老夫准备上书朝廷,要重修黄册,统计天下田亩人口。”

    张超也是长大了嘴巴,这也太夸张了,只不过他却不看好丘濬的想法,因为根本就做不到,谁都知道这些失踪的田亩人口在哪里,整个大明上至皇帝,下至举人秀才这些既得利益者一个也跑不了,要他们割自己的肉,您老腰板还没有那么硬,未来也只有张居正这个摄政才完成了这一伟业,可惜下场嘛,看看他的后人就知道了。

    所以张超毫不犹豫的说道,“学士想的不错,只不过汉唐宋三代,如学士所想的豪杰有很多,不知道谁做到了?还有光武皇帝……”

    张超还没有说完,丘濬就有些颓废的说道,“唉,勉力为之罢了,能抠回一分就是一分,要不然这么下去可如何是好?”

    张超想了想,故意问道,“既然兼并无法控制,何不跳开这一条,学生听说宋代不抑兼并,依靠市泊商税也支撑了百万禁军的花费,为何到了我朝却不如前宋了?”

    丘濬认真的盯着张超看了一会,“老夫知道你的想法,只是祖制如此,如之奈何?”

    两人相顾无语,最后丘濬拍了拍张超的肩膀,“子卓,你好好做,老夫再想想办法,事在人为,也许哪一天天子想通了呢?”

    张超告辞了丘濬,又去拜访了翰林院的其他座师,这才知道原来在徐溥面前坚持要录取他的房师是梁储,于是他就准备了礼物去拜见梁储。

    梁储却操着一口广东腔的官话说道,“我录取你是因为你首场四书题做的确实不错,这是秉公而为,你不需要谢我,礼物也带回去吧。”

    面对梁储这样的态度,张超只得拜谢而归,然后他就开始打探梁储为什么这么做,也太不近人情了吧。

    原来梁储后来得知录取的是张超,又得知他极力称赞的那篇文章是李东阳修改过的,心里就很不高兴,对外曾经宣称,“张子卓此子不学有术,有治事的本领,可是学问却有些不足,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录取对了!”

    原来当日李东阳出的题目正好被会试用上,考试完毕后就流传开来,所以钱福拜访李东阳时,李东阳就笑着恭喜他,你上次写的那么好,这次肯定中了。

    没想到钱大才子说,我早就忘了当日所写的文章,考试时重新写了一篇。

    李东阳就不相信了,让钱福默写出来,竟然比在李家那次写的还要好。所以李东阳后来随口感慨的说道,张超会试用的是我的修改稿这才侥幸录取,他们两人的才华相差的也太远了些。

    李东阳随口说说,可是外面的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中试举人们表面不说,私底下很多人都瞧不上张超的才学,这一次张超在梁储家碰了一鼻子灰方才知道了来龙去脉。

    露了底的张超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只不过他毕竟是成为进士了,目标达成了,所以也不太生气,随人说去吧。

    这个时候跟着张超一起的那十几个中试举人倒是一直都在帮张超说话,列举他的种种贡献,又说他为人豪爽讲义气,另外陕西中试举子张彩也为自己的本家说了一堆好话,这才堪堪保住了张超不被人吐糟,但是不学有术的名声却慢慢流传起来。

    就在此时,弘治三年的殿试终于开始了,张超即将迎来人生最后一场考试,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有人被淘汰,所以张超是一身轻松,就在他认真答题的时候,弘治也朝他走了过来,皇帝想看一看这个他记在心中的进士到底长什么样。

第265章 观政户部() 
这一次殿试的规格很高,内阁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的堂官都出席了。弘治由徐溥陪同着在考场四周转来转去,如果看到有写的好的就停下来看几眼。

    在最后几排,皇帝才看到了张超,张超很普通,这几年在明朝为了多活几年,平日很注意锻炼,所以身体比较结实,除此之外,弘治也没见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弘治皇帝又看了看张超的策论开头,就有些失望。

    只不过皇帝也知道以貌取人,失子子羽的道理,张超毕竟做出了不少事,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他稍稍收敛了一些心中的失望,继续看下去。但是很遗憾,张超答得确实很一般。

    实际上对于这道殿试题张超也在吐糟,皇帝问如何当一个好皇帝,张超心说除了拍拍马屁,多说一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大话套话,又能说什么。

    所以他的殿试策论就显得中规中矩,一点新意都无,皇帝当然看着不爽,很快就移步离开了,怪不得梁储说张超有术无才,似乎还真是说对了。

    殿试完毕后,很快就开始批阅,这一次按照刘吉的奏折,批阅时间延长了一天,所以高级官员的批阅时间很充足。

    必须说徐溥的会试做的很好,水平高低确实很公允,所以这一次选拔给皇帝阅读的前十名基本没多大变化,他比较喜欢排名第三的答卷,就顺手提到了第一名,然后让大臣开卷。

    一看第一名是钱福,第二名是刘存业,第三名是靳贵,皇帝想了想,又把钱福与靳贵的位置调了调,所以最后三鼎甲就是靳贵,刘存业,钱福。

    面对大臣们的疑惑,皇帝解释道,“殿试不仅考的是才学,也考德行,靳贵德行更好,理当为状元。”

    徐溥听完,十分高兴,靳贵带头去看望他,又仗义执言,他果然没有选错人,这不,连天子都知道了,也十分赞赏。当然钱福也很不错,只不过他与确实有可以被指摘的地方,只希望他能引以为戒。

    到了弘治三年庚午),上御奉天殿,赐靳贵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其中第一甲进士三名,状元为靳贵,榜眼为刘存业,探花为钱福。

    都穆,宋珫,张彩等人成为二甲进士,而张超则光荣的成了一名吊榜尾的同进士。后面的都是固定流程了,皇帝赐恩荣宴,赐朝服冠带,进士上表谢恩,拜孔庙等等。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次礼部宴,张超也拿出了一首像模像样的谢恩诗,让想看他热闹的官员同科们有些失望。

    到了弘治三年三月丙子,授第一甲进士靳贵为翰林院修撰,刘存业、钱福为编修。命二甲三甲进士,各留十之五于各衙门办事,其余放回原藉听用。

    吊榜尾的张超这一次运气比较好,他留在了京城,被下令观政户部,观政时间是三个月。在张超看来观政只是做做样子,他准备请假回乡,一来处理一下南京的诸多事务,二来也准备把家眷接到北京。

    谁知道他带着请假条来到户部的时候,户部尚书李敏,左侍郎叶琪立刻就召见了他。上班第一天领导就召见,张超有些诚惶诚恐,“观政进士张超拜见李尚书,叶侍郎。”

    李敏第一次见张超,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尚书满脸老相,见张超貌普通,但是十分精壮,有些满意的点点头,

    “你就是张子卓?果然是一表人才。这次老夫亲自点名让你来户部观政,三个月后,吏部会任你为户部主事,你今日就入部视事吧。”

    张超大吃一惊,别人都请假回乡了,所以不由自主的说了出来,“这么快?学生还准备请假回乡呢?”

    李尚书似笑非笑的看了看他,却没有说话。这个时候叶琪就插话了,

    “子卓,朝中现在有件急务需要听听你的意见,等此事一了,自然会给你假期回乡。”

    说完叶琪就开始介绍这件急务。说起来确实跟张超有关系,他弄出的大明医药公司,需要大量收购黄柏,所以让四川的地方官代为征收黄柏这种药材,可以抵扣赋税,然后公司就会把相应的赋税缴给通州仓库。

    这本来是一件变通的好事,事实也确实如此,但是现在麻烦来了,这样的好事最初只是针对黄柏这种药材的产地,但是现在四川一省的地方官老百姓一致要求推广这个办法,既然黄柏可以折色,那么白银,四川的丝绸等物都可以用来折色。

    四川的道路自古以来就十分难走,而偏偏四川要供应部分九边的粮食,需要老百姓运到九边去,官员嫌麻烦,老百姓更不愿意,动辄就是家破人亡,所以一旦被抽中就是哭天喊地,然后就会惹出一堆事情。

    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