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就在这个时候,南京济世报的一篇文章出现在京中,这是南京国子监祭酒谢铎亲笔署名的文章,表面上是关于春秋的一个故事。

    赵宣子多次劝谏晋灵公,晋灵公十分不满,就让鉏麑去刺杀赵宣子。赵宣子盛服朝见晋灵公,要去进谏,由于太早,没到晋灵公办公时间,就坐着装睡。

    刺客鉏麑看到这个场景,就没有刺杀赵宣子。他离开后想,赵宣子这时都不忘恭敬礼数,实在是民之主。如果我害了民之主,我就是不忠;但是如果我不去处理他,又有违晋灵公的命令,这是不信。这两个,人犯了其中任何一个,就该去死,于是鉏麑就撞树死了。

    但是京中的明眼人都知道,谢铎这篇文章是在定义什么是忠,是忠于社稷,还是忠于君王。再联系到当前给于谦请谥,这篇文章的含义就说的很明白了。

    在谢铎看来,于谦忠于的是大明社稷,而不是某一个君王,这是真正的大忠,这样的大儒亲自定性,顷刻间,礼部和翰林院又吵开了锅,大部分人开始赞同谢铎的说法,也倾向于天子的披红。

    也就在此时,大学士徐溥的家门打开了,今天有一位老朋友过来拜访,但是实际过来的是两个人,已故太师,前内阁首辅李贤之子李璋,还有李璋的妹婿程敏政。

    张超在南京大张旗鼓的纪念于谦,宣扬他的功绩,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待在休宁老家的程敏政当然也有所耳闻,他就有些坐不住了。

    程敏政是很有名的神童,父亲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又是早早的中了进士,然后点为翰林,更是娶了宰相李贤的女儿为妻,可谓事情爱情双丰收,此时不过只有四十来岁。

    程敏政在弘治元年就被人诬陷,诬陷的内容有些下三滥,说他跟某近亲女性关系暧昧,这种闺房的传闻让他如何辩解。所以他只能以退为进,也不辩解就主动回乡。

    暗地里让同年好友给他辩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的罪名基本被洗清,就等着起复了。

    对于于李之间的那些事情程敏政有些耳闻,现在民间对于谦纪念的越多,那么对于奸臣的痛恨就越深,万一不小心牵扯到自家老丈人,让他的身后名有损,那他就不好交代了。

    所以无可奈何的程敏政不得不找上妻兄,说清楚利害,然后两人一起去见徐溥。

    说真心的,徐溥是不愿意见他们的,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年为了早日走出翰林院,徐溥与李璋交好,也因此获得了李贤的赏识,这才被任命为左庶子,奠定了他进入内阁的根基,现在债主上门了,他也是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寒暄了两句,气氛就有些沉闷。程敏政首先开腔,

    “阁老您有所不知,整个南都现在都在讨论于公当年的功绩,学生从小也听先父说过于公的英姿,心中也十分佩服。

    于公功劳很大,又确实十分冤枉,为了奖励忠良,确实应该有一个说法。但是当年妻兄曾刊印过岳父的日录,其中有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涉及到于公。

    学生就担心万一有人误会了岳父,到时候牵连太广,反而会扰了朝廷的大局。”

    徐溥听完后,默默无语,都到了这个时候了,程敏政还是风采不减,什么大局,恐怕是你待乡太久了吧,还以为内阁是弘治元年刚离京那会吧。

    这时候李璋就有些忍不住了,

    “时用兄,我这个人读书无成,当年稀里糊涂的刊印了先父日录,确实该死。但现在木已成舟,我虽百死也难以赎过,但临死前也不希望先父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这次登门相求,请阁老务必帮我一次。”

    说完,李璋就准备大礼相拜,无奈的徐溥只得扶住他,唉,这两人软硬兼施,今天自己不交底是不行了。

    “李兄,我们是多少年的老友了,还不知道彼此吗?何必如此行事。

    这件事确实有些难办,我们交往颇深,有违良心的话我就不说了。你可能有所不知,刘博野这一次态度也很坚决。”

    程敏政和李璋相视一眼,刘棉花掺和什么,跟他有什么关系。徐溥摇摇头,

    “我也猜不透呀,所以不得不谨慎以对,没想到让两位误会了。

    这次为于公请谥,于家甚至不惜认亲张超,可见势在必得,又是人心所向,挡是挡不住的。

    但是不同的谥号意义各有不同,到时候我自然会说话。另外谢铎曾经写信告诉过我,张超对于济世报有过布置,只纪念于公,不会牵扯他人,所以你们也不必担心。”

    程敏政听完,长松了一口气,转眼间就有些担忧,他试探的问道,

    “济世报有如此威力,竟然可以点评人物,掌握在张超这样的人手中,阁老,您就真的放心?”

    徐溥看了一眼程敏政,笑着转移话题说道,“克勤,莫非你静极思动也想办一家报纸?要说起来你倒真是不错的人选。”

    程敏政听完,脸色就有些阴沉,当日他罢官,虽然是情非得已,但是他一直疑心徐溥是为谢迁扫清障碍,才顺势掺和了一把,让他这个成化二年的进士不得不含恨回乡。

    要知道谢迁不过是成化十一年的进士,无论资望还是年龄都不如他,结果他一下台,谢迁就顺势接位,现在更是声望正隆,等待入阁了,这让他如何服气?

    徐溥接着说道,“报纸的用途很广,又可大开言路,天子也爱看,所以翰林院和国子监都在筹备,下个月京师就会有报纸,到时候百花齐放,也不用担心远在南直隶的济世报了。”

    徐溥说完之后,程敏政和李璋都很是佩服,三人又聊了一段时间,程敏他们才告辞离开。

    出门之后,李璋立刻严肃起来,“克勤,形势有变,你也该出山了。”

    程敏政恨恨的点点头表示同意,确实这两年变化太大了,徐溥的态度也远不如从前,这期间会不会有什么变故,是要好好考虑一下进退了。

第250章 会试与大字报() 
时间过得很快,就在二月初七,次辅徐溥被任命为会试主考官,同时还任命了副主考和各考官,终于三年一度的会试开始了。

    农历二月,北京仍然是寒风凌冽,但是张超等人却不得不大半夜里排队等待着入场。

    幸亏大家都混成了举人老爷,朝廷总算给一些面子,搜捡也就是做做样子,不像乡试那般严格,否则这大冬天的要是扒光衣服检查,那滋味可就够受的。

    张超入场之后,先是搓了搓手,温暖我一下冻僵的身体,然后准备吃喝,做完准备之后,这才打开试卷。

    他先是一愣,不敢相信的又揉了揉眼睛,我靠,这不是当日李东阳出的题吗?竟然让他给遇到了?真是狗屎运呀!

    所以心情大好的他状态爆棚,先是很快的把李东阳的修改卷默写出来,然后开始写第三道四书题,再是第二道四书题。

    这是有规律的,因为人的精力很有限,三道题这么做下来,水平肯定会依次降低,按照一三二写完,阅卷者可以先扬后抑再扬,如此一来,评价也会高不少。

    写完之后,他恋恋不舍的又检查了一遍这才放心的誊抄,三道四书题都是超水平发挥,张超的激情也慢慢消退下去,所以他开始准备饭食,吃好之后,他又打开了五经题。

    九天三场考试很快就这么熬了过去,这次的策论题都是有关实务的,因为他长期操持事务,又与潘尚书有过无数次沟通,所以更是回答的十分出色,最起码也是言之有物。

    考完之后,心情十分放心的张超最后才交卷,然后慢慢的迈步离开考场,回头望了望,这辈子应该不会再进入这个考场了。

    就在此时,他的肩膀被人狠狠地拍了一下,这才回过头来,只见宋举人,李启思这些人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他的身边。

    “子卓兄,你怎么才出来?我们都等你很久了。”

    张超看着李启思灰头垢面的形象,不由得哈哈大笑,这十几个押题的举人也同样哈哈大笑,笑声中有喜悦,有自豪,也有解脱,更有疯狂。

    每年会试完毕后,这样的脑残比比皆是,做什么的都有,所以路人也不管,只是指指点点。

    回到会馆,第一时间众人就开始洗澡,这十几个二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一边泡澡,一边说着这次会试。

    宋举人感慨的说道,“南京都说子超兄是功德神人转世,我还有些将信将疑,这一次我是真信了。

    压中一次题已经是万里挑一,子卓兄,你连续押中两次题,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有如此好运,这一次我等要是再中不了进士,我看以后也不要考了。”

    宋举人这么一说,这些人也是纷纷点头,张超沉吟道,

    “那道题是当日我也在李学士家中做过的,不知道徐阁老是怎么回事,竟然没有听说此事?”

    靳贵笑着回答道,“徐阁老国事繁忙,不知道也是情理之中,只能说徐阁老是与李学士英雄所见略同。”

    靳贵性格严谨,难得说这样的俏皮话,可见他心情的愉悦。

    众人洗完了澡,又美美的犒劳了自己一番,这才各自回房休息。

    等到第二日,张超早早醒来,都已经成了生物钟了,现在不用再读八股了,该做一些什么呢?

    随着在明朝日久,他对前世的种种遗忘的越来越多,既然如此,就把当年读书学过的东西都写出来,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这样也可以教给济世学院的学生们。

    想到这里,他就开始写,慢慢的桌子上的书稿就堆积了一些。等保哥进来服侍,他用热水洗了洗手,擦了擦脸。

    保哥好奇的盯着张超那堆书稿,开始小心的收拾起来。这些稿子,竟然是横排,还有不少稀奇古怪的字符,甚至还用炭笔画了一些图形,看着字都认识,可是联系起来就有些糊涂了。

    张超见保哥有些好奇,就笑着说道,“这些都是算术,我准备好好理一理,然后教给学院的学生。”

    保哥听完,很是敬服,拍了一通马屁,三爷真是多才多艺,连算术都知道,张超无奈的说道,

    “数学是六艺之一,读书人本来就应该精研,我也是这两年偶尔看一看九章,这才偶有所思。”

    保哥对什么九章不是很明白,张超也懒得跟他叽歪,就转移话题道,“这两天会馆可有什么新鲜事?”

    保哥就雀跃的说道,“京师也有报纸了,听说是翰林院发行的,国子监也发行了一份。”

    张超一愣,转而释然,世上的聪明人那么多,他可以利用报纸为自己牟利,其他人当然也可以有样学样。

    张超想了想,让保哥拿今天的报纸拿了过来,一个士林报,一个学林报,张超打开之后,发现都是照抄济世报的模式。只是士林报只有第一版,第二版,而学林报则是完全一样的风格。

    显然士林报的档次更高,能够透露的东西也更多,比如第二版就对当前的热点于谦进行了一番点评。

    与济世报强调于谦的功劳想比,士林报也说了一些于谦的不足,比如不会团结同僚,太过刚直,认为这些是他蒙冤的主要原因。

    张超又打开了学林报,学林报的操作风格就更为大胆,同样是对于谦的评价,这封报纸就质疑了于谦的某些地方,比如对于英宗不够忠诚,比如代宗废太子时,态度不够坚决等等,认为于谦白璧有瑕。

    两份报纸都是摆事实讲道理,看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张超立刻明白,这是有人在吹风,显然他在济世报的操作,已经引起了一些人士的不安,所以反击迫不及待的出现了。

    张超想了想,既然大家都是打口水仗,那就迎战吧,所谓言多必失,说多了某些人的尾巴就会露了出来。

    当年在网上张超打了多少口水战,他自己都不知道,天地君亲师,只要他不涉及天地君三家,拿着传说中的英宗后悔做文章,他就可以立于不败。

    这是一张大字报,全部是赤裸裸的讽刺,于谦不是不会团结同事,是同事太废物了,非要把英雄拉低到他们的档次。一个英雄被庸人所害,后人不骂庸人无耻,反而说是英雄的错,写文章的羞不羞?

    至于说学林报的文章,张超同样大骂,说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不理解于公为国为民的苦心。再说一个个都这么勇敢,那当日先帝差点废了今上时,都在哪里呢,怎么没见你们跳出来说话?要不是天子有老天爷保佑,泰山示警,天知道会有多大的危险?

    然后他又搬出英宗和宪宗过来,连当事人都没有说于公的不对,你们有屁的资格敢乱喷粪?

    张超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看懂,用的文字非常简单,又尽量少用典故,让人可以一目了然,但是这样的奇葩文字,这两家报纸给不给登载呢?

    正在他犯愁的时候,瞌睡来了枕头,国子监祭酒徐琼来寻他了。

第251章 一访徐琼() 
如果不是因为与张国丈有亲,徐琼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翰林。除了文章写得不错之外,其余的一无所长。待在翰林院熬着资历,然后就是在词林圈子里反复翻滚,一会去当当主考官,一会又回到翰林院,还落下一个大笑话留在史册。

    同样是黄赐老娘病故,徐琼看到别的部门都去了,他就颤抖着说,别的部门都去了,我们怎么可以脱离群众,还是一起去吧,当时就被人狠狠了骂了一顿,你是个翰林呀,怎么这么不要脸?

    一直到成化二十三年,已经年过花甲的徐琼就是这么随波逐流,虽然成就不怎么样,但是他过得潇洒自在,家里妻妾成群,子女众多。

    但是也就在这一年,随着张二姑娘成为太子妃、皇后,他的麻烦就来了。

    首先就是家里再也不安宁了,他也理解原配的担心,突然间家里一个站着吃饭的年轻妾室变成了当今皇后的姐姐,这哪个原配也受不了呀。

    更何况徐琼老了,涉及到子女的地位和未来财产的分配,原配是不得不争,不得不防。

    同样这个道理,张氏也得争呀,张氏自己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可以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