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超这一举动吓得赵吏一哆嗦,张超这才反应过来,强笑着说道,“赵先生,在下有些失态了。”

    赵吏很理解张超的感受,就算是油滑如他,第一回听到这件事情,也是相当愤怒,杀人不过头点地,何必做的这么过分。

    赵吏安慰张超说,“张举人不必生气,下吏听说,当年陷害范将军的那几个坏蛋都死了,范将军也算是大仇得报。”

    张超微微点头,赵吏继续说道,“后来成化年间,范家伸冤,老皇爷就平反了范家,听说范升也恢复了世职,在辽东当着指挥使。”

    张超听完之后,就有些疑惑了,“既然范家已经平反,怎么赵先生说他家还是很惨?这又是为何?”

    赵吏这个时候也是长叹了一声,“男人是官复原职,可女人就遭殃了。范将军出事的时候,他的小女儿刚好十几岁,还没有嫁人,等平反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可是这孩子的爹是谁,连他亲娘都不知道。

    平反之后,范家都迁到了辽东,范将军的女儿因为舍不得这个孩子,就没有跟着迁走。

    也是,她也没脸再待在范家,所以母子两人就住在城南,到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孩子也长大了,长得是人高马大,一脸鞑子相,又十分凶悍,到现在也没人愿意嫁给他,这可就愁坏了范娘子。”

    张超听完后,半晌无语。过了一会,他从怀里掏出了一卷银元,递给了赵吏,“今日幸得赵先生相告,不然张某险些误了大事,只是如何找到这对母子,还需要劳烦赵先生了。”

    赵吏嘴上说着如何敢当,手却毫不客气的接了过去,掂了掂分量,心中就更加满意了。等酒足饭饱之后,就领着张超一行人,来到了范家。

    与张超来往的往往都是大家豪族,最起码也是地主家庭,所以家中都是几进几进的大房子。但是像范氏母子这样住着一个小院子,才是这个时代城市平民的基本居住条件。

    刚到了范家附近,赵吏就大声喊了一嗓子,张超立刻止住了他,所以他只得重重的敲了敲范家的大门。这个时候,一个粗豪的声音传来,“谁呀,敲门轻一点,不知道俺娘病着吗?”

    “鞑,奥,苦奴,我是隔壁赵大,你的福运来了,种痘的张秀才过来看你了。”

    “什么种痘秀才,种菜秀才,俺娘病了,俺要照顾,别来烦俺。”

    也不知道里面说了什么,过了一会,一个彪形大汉就打开门,满脸不耐烦,居高临下的盯着张超一行人。

    张超立刻明白了,为什么赵吏说这个孩子是鞑子相,这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巴特尔,老兄,原来你不打篮球,改穿越了。

    苦奴瞪了一眼张超等人,然后对着赵吏说道,“赵大,俺欠你的那几吊钱,早就连本带利还于你了,你又来叨扰作甚?”

    赵吏赔笑着说道,“苦奴,这次你福运来了,种痘的张举人来看你了。”

    苦奴牛眼看了一下张超,“种痘我知道,这又是秀才,又是举人的,俺听不懂。”

    赵吏哭笑不得,张超摇摇手,“在下张超,听说令堂是范将军的后人,特来拜访,我想见一下她老人家。”

    苦奴瞪了一眼张超,“范家又不认我娘,你要想见范家的人就去辽东吧。”

    说完,苦奴就要关门,张超突然说道,“当年那场大难,令堂也是受害者,范家不认你们母子,但是我认。”

    苦奴哈哈大笑,“你又是何人,敢如此说话?”

    张超严肃的说道,“我的母亲是于少保的孙女,所以我能够理解令堂的苦衷。”

    苦奴关门的手顿时松开了,他沉默了一会,就把张超请了进来。

第243章 国威() 
张超随着苦奴进去,赵大也想跟着进去,苦奴嘭的一声把门关上了,赵大只敢嘴上嘀咕了几句,然后与沉默的王六等一起,等在门外。

    张超随着苦奴一起进门,见房间里收拾的挺干净,但是家具摆设都很陈旧,正屋里却摆着一张织机。苦奴见张超的目光盯着织机若有所思,一旁解释道,

    “娘亲就是靠着这张织机把俺养大的,只是苦奴无能,娘生病了,俺也没钱给她抓药。”

    张超上下打量了一番苦奴,“你长得这么彪悍,怎么会没地方赚钱?”

    “俺这副长相,东家一见就吓得半死,所以只能饱一顿饥一顿的打发日子。”

    “你有没有想过从军?”

    “俺倒是想来着,可是俺娘不让。再说俺娘老了,俺也想给她养老送终。”

    张超想了想,问道,“苦奴,你识字吗?”

    “娘教过一些,可是俺都忘了差不多了,俺就喜欢舞刀弄枪,可惜俺娘又不让。”

    见苦奴有些委屈,张超笑着说道,“字还是要多认识一些的好,以后我来教你。”

    就在这个时候,一阵咳嗽声传了过来,只听一个妇人问道,“苦奴,你在和谁说话?”

    苦奴立刻高兴起来,“娘醒了,张公子随俺进去吧。”

    现在是正月二十,北京还很冷,苦奴的母亲范氏侧躺在床上,她身上的被褥很薄,头发花白杂乱,脸色有些病态的蜡黄,很瘦小。

    张超万万想不到范广的女儿现在竟然这副样子,心里很难过,他恭敬的施了一礼,“晚辈张超见过范大娘。”

    范氏可能有些近视,她眯着眼睛瞅了瞅张超,见张超戴着圆帽,竟然是一位举人。范氏大吃一惊,就连忙问道,“这位老爷,老身不曾认识你,为甚如此说话?”

    张超叹息着解释道,“晚辈的母亲是于少保的孙女。今日晚辈偶然听到您的消息,所以贸然过来拜访。”

    范氏叹息了一声,“也是一个苦命的,令堂现在可还好?”

    张超就仔细介绍了一下他自己的身世以及与于家相认的过程,听完之后,范氏也是老泪纵横,“张老爷,令堂也不容易,你要好好孝顺于她呀。”

    张超点点头,“晚辈自当如此。只是大娘请勿再这般称呼于我,晚辈受不起。”

    范氏苦笑了一下,“老身早已经被被赶出家门,怎么好随便攀附张老爷?”

    张超十分严肃的说道,“当年那场大难,大娘和苦奴都是受害者,晚辈窃以为范家不当如此。”

    范氏摇摇头,“范家也是没有办法,谁让我舍不得丢下苦奴,怪不得他们。”

    张超也只能在一旁叹息,良久才说道,“晚辈见苦奴十分魁梧雄壮,想请他作为晚辈的护卫,不知道您老是否同意?”

    范氏当然知道张超的好意,但是这是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谁知道有没有毒?另外她独自把苦奴拉扯成人,心里也有些不舍,“多谢张公子的厚爱,只是苦奴蠢笨,就怕误了公子的大事……”

    张超见状连忙说,“大娘您病的不轻,苦奴还没有成家,晚辈以为,为了你们母子考虑,大娘也该让他出去寻一份差事。”

    范氏沉思良久,突然盯着张超问道,“张公子,老身想听听您的实话,为什么对苦奴这般厚爱?”

    张超也沉默了,他想了想,迎着范氏的目光,坚定的说道,“同病相怜。”

    范氏没想到张超这么说话,突然间眼泪就涌了出来,她擦了擦眼睛,支撑着起身,让苦奴给张超跪下,张超想阻住,却被范氏拦住了。

    范氏喊着苦奴的名字,摸着他的脑袋,流着眼泪说道,“苦奴,从今往后,张公子就是你的主人,你当忠心侍奉,尽职尽责,决不可有二心。明白吗?”

    苦奴有些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么做,只是他一向孝顺,就叩首道,“孩子明白了。”

    范氏又让苦奴向张超行礼,苦奴叩首完毕后,憨憨的对张超说道,“张公子对俺这么和气,孩子愿意护卫张公子,只是娘亲还在病中,俺要先照顾好娘亲。”

    范氏听完之后,却怒道,“苦奴,你没有听到娘的话吗?怎可这般无礼?”

    张超非常明白范氏的心理,他笑着说道,“苦奴,你孝顺母亲,这是好事呀,我当然要成全于你。”

    他又转头对着范氏说道,“大娘,您想必也知道张超广有身家,济世医院也是张超的家业,您随我去医院治疗一番,也可免了苦奴的担忧。”

    苦奴听完,十分高兴,“俺知道济世医院,那是给皇亲国戚看病的地方,让他们给娘看病,那当然好,”

    苦奴突然有些苦恼的说道,“只是俺现在没钱,能不能先欠着,等俺有了薪水,再还给公子。”

    范氏一边听着,一边流着眼泪,张超也是十分感动。他拍着苦奴的肩膀说道,“苦奴放心,我一定尽力治好大娘的病。”

    然后他对着犹豫的范氏说道,“大娘,难得世上有这样淳朴孝顺的好孩子,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再说苦奴跟着晚辈,您想必也不放心,还不如跟着晚辈去看一看,就明白晚辈到底用心如何。”

    张超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范氏实在没有理由拒绝。她略微收拾了一番,然后张超和苦奴把她强行扶到轿中,送到了济世医院。

    检查一番就发现,范氏是操劳过度,加上严重的营养不良,现在身体已经十分虚弱,所以只能好好休养,慢慢补回元气。

    张超这才放下了心,他拉着苦奴说道,“苦奴,你母亲操劳过度,需要好好休养一番。这段时间你就跟着王六一起操练,闲暇时就待在医院,照顾大娘。”

    张超又想了想,问道,“大娘给你取了名字没?总是苦奴这么叫来叫去,十分的不雅。”

    苦奴挠了挠头,有些苦恼的说道,“俺也问过娘亲,她一听就发怒,俺就不敢再问了。”

    张超摇了摇头,叹息着说道,“既然如此,你就随我姓吧。你如此魁梧雄壮,希望你以后可以威震天下,你就叫国威好了。”

    国威高兴的咧着嘴哈哈大笑,“好好,俺有大名了,国威,国威,听着就威风。”

第244章 内阁的争论() 
张超安顿了国威母子之后,才带着王六等人回会馆。王六也知道张超心情不佳,就安慰道,“三爷,现在已经好了不少了,要是在太祖太宗年间,像苦奴这样的多的数都数不过来,您也别太难过了。”

    张超回头盯着王六半晌,才说道,“我难过又能改变什么,这样的事情我听多了见多了,早就是铁石心肠,今天只是尽一份心罢了。”

    张超的奏折到达内阁后,内阁三人互相传阅后,都沉默不语。对于张超请谥,他们早就有所耳闻,从南京济世报的舆论造势,到张超新年上书,很快就会有一大堆的应和的奏折。消息灵通的三人早就有心里准备。

    就如同张超的奏折所说,既然于谦已经事实平反,那么为了鼓舞仁人志士的报国之心,给于谦一个谥号是应当的,也是有必要的。

    还有一个心知肚明的理由,四十多年过去了,当事者基本都不在人世,连皇帝都换了两个了,这个时候彻底平反,难度也不大。

    另外朝中于家还是很有一些势力的,于冕妹夫朱骥掌管着锦衣卫,跟文臣们关系很不错。于冕的姻亲倪岳,现在更是官居礼部左侍郎,为人大公无私,十分的精明强干。

    所以三人都知道,这一件事情处理好了,无论在官场,再民间,还是士林,名望肯定都会大增。

    刘健是天顺年间的进士,这个人沉默寡言,胸有大志,进入翰林院后,他闭门读书,谢绝交游,众人都称他为木头,所以他与于谦案的各方都没有牵扯,也是因此他最是淡然。

    所以刘健很干脆的说道,“当准张超所请,谥号可下礼部翰林院议。”

    徐溥欲言又止,就没有说话,这时轮到首辅刘吉,刘吉瞥了一眼徐溥,很是激昂的说道,“于公蒙冤,天下尽知,这谥号不仅要给,还更要是美谥,如此方可激励忠良,也更彰显朝廷的悔过之意。”

    刘吉说完之后,扭头看了一眼徐溥,“谦斋,你如何看?”

    刘健担心的看了一眼老搭档,徐溥有些犹豫的说道,“于公当年所为,虽然忠于社稷,但是争议也颇大,又事涉英庙,我看还是谨慎点好。”

    刘吉嘴角上翘,就知道你会这么说,他笑着说道,“既如此,可先呈报天子。”

    徐溥和刘健同时点头,毕竟这样的事情也不着急,可以慢慢讨论,等待意见统一。

    三人继续票拟,突然徐溥啪的把一本奏折拍在案上,怒道,“这白廷仪是怎么回事?治河的方案年前就已经订好,现在他又要开凿十二条月河,如此出尔反尔,朝廷如何能够放心?”

    一听是关于治水,两位刘阁老同时就停下了笔头,这是当前的头等大事。这一回大明整整动员了三十多万人,在河南,山东,南直隶北部同时治水,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考虑到前元的亡国教训,这一次使用的都是能臣干吏,又让萧敬代表皇帝在江南拼命敛财,才凑够了治水预算所需要的庞大物资,现在还要开挖十二条月河,怪不得徐溥发火,真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呀!

    刘健年轻,他首先抢了过来,一目数行看完之后,这位擅断的大臣,此时有些犹豫,他发现白昂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这一份治水计划的核心是导黄入淮,这有一个前提,黄河水进入淮河时,流量已经大为减弱。但是,如果是更大的洪水呢?

    一旦入淮的洪水超过了淮河的承受力,那么淮河沿岸势必将遭受灭顶之灾,而张秋河将会率先发生决堤,成为整个淮河大水灾的导火索。

    而张秋河西接黄河,东接京杭大运河,是北方水路交通的枢纽,如果张秋河一旦出事,那后果就不堪设想。

    有明一代,每一年要从江南运输四百万石粮食用于边军和京师,要是运河这条大动脉被洪水冲断了,大明帝国立刻就岌岌可危。

    所以白昂想到了,未雨绸缪,通过开凿十二条月河,将部分黄河水引入山东两条河流入海,从而缓解淮河的分流压力,这样就可保万无一失。

    刘健看完之后,默默的将奏折递给刘吉,刘吉看完以后,也是眉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