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启思等人此时就憋不住了,也开始到处拜访,希望也有一个好名声,但是八达等人说到底水平不是非常高,一来二去他们也有些灰心丧气。

    回头一看,张超和靳贵在家里研究时文呢,也开始参与进来,林举人水平最低,也最急迫,他甚至抓着张超的手眼巴巴的说道,“张兄,我们还是继续猜题吧。”

    林举人一说,宋举人和八达,还有其他些名气一般的举人也热切起来,张超只好无奈的开始押题,还是老办法,咱们试一试也好。靳贵既然是李东阳亲许的翰林之才,那就辛苦下当当老师。

    不知道是无意还是偶然,李东阳当日现场出的一道题也隐含其中,他就按照记忆把李东阳的修改版写了出来,然后对照了一番,你还别说,记得还挺清楚的。

    就在这十几人热火朝天押题之际,一个太监领着圣旨来到了济世医院,要大夫们入宫为皇后娘娘调理,另外要求济世医院换一个人作为皇后女官。

    大夫们入宫当然没有问题,女官可就不那么好弄了,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入宫的,所以这个太监圣旨一宣读,济世医院众人顿时面面相觑,瞬间就炸开了锅。

    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大?这跟明朝变态的宫女制度有关,宫女一旦入宫,就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再也没有办法出宫。而且动辄受罚,一旦生病却又无医诊治,只能自身自灭,更缺德的是,如果不幸死去,连个坟墓都没有,直接火化填入枯井。

    如果倒霉,遇到了嘉靖这样的主子,那真是苦不堪言,要不然也不会有宫女不惜千刀万剐,也要联合起来勒死嘉靖。

    尽管这次说招的是女官,但是没人愿意放着大好的日子不过,跑去入宫,黄老连忙让人去通知张超,让他赶紧想一个主意。

    张超得到通知时,也是脸色大变。这个时候他甚至相当后悔,当日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一层,只想着不让汪春华入宫,就没想到别人可能会倒霉的成了替代者。

    等他急匆匆的赶到济世医院时,太监已经挑选好了,可怜的芷萱成了汪春华的替代者。张超没有见过这个姑娘,但是今天见到她眼泪汪汪,楚楚可怜,如同一个受惊的小白兔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太监跟看到一堆美食一般,前后不停的打量着芷萱,嘴上却在不停着说些什么入宫的好处,张超见状就把太监拉到一旁,准备跟他好好协商一下。

    他把一张银票偷偷塞给了太监,希望他通融一番,这个时候太监和颜悦色的抱怨道,“张举人,不是咱家不通融,咱家也没有办法呀,圣旨已下,你怎么也得出一个人。

    你看看你这个产科,大姑娘是不少,可是能拿得出手的有几个人?知书达礼又有几个?汪氏不选,只能选李氏了,如果选了别人,咱家回去没办法交差呀!”

    张超顿时哑口无言,他阴沉着脸问道,“那李娘子什么时候可以出宫?她这么年轻,总不能一辈子就待在皇宫吧,总要结婚生子吧。”

    太监哑然失笑,“张举人,您是说笑吧,宫女进宫了还想着出来?”

    张超脸色铁青,“孙公公,真的没有回旋余地了吗?”

    这个时候,芷萱突然掺和进来,细声细语的说了一句,“张公子,您不要再追问公公了,妾身愿意入宫。”

    张超终于忍不住怒火,“你一个小女孩子知道什么,一边呆着去,别添乱。”

    芷萱擦了擦眼泪,给张超施礼后,坚定的说道,“妾身当日为公子所救,就一直以医院为家,现在既然朝廷有了圣旨,怎么可以违抗,妾身愿意入宫。”

    张超见她态度十分坚定,长叹了一声,“你可知道你入宫了,再也没办法出来了,也没法嫁人生子,这辈子就算毁了。”

    芷萱惨然一笑,“若是没有济世医院收留,妾身流落到何处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以后了。只是,临行之前,妾身想跟公子说几句话,不知道公子能不能,……”

    孙太监在一旁听完,连忙插话,“李姑娘就要进宫了,不方便与外男接触。”

    张超这个时候终于压制不住怒火,他瞪着眼睛吼道,“这里还是济世医院,我是东家,听她说几句又有何不可?”

    孙太监见张超发火,他也不敢造次,只得躲到一边,眼睛却始终盯着芷萱,不让她离开他的视线。

    李芷萱轻轻的说着,“妾身是秭归人,就是出王昭君的地方,妾身的父亲是……”

    李芷萱说道父母亲对她的疼爱,弟弟的可爱时,是满脸的笑容,一脸的怀念。

    突然间弟弟夭折,母亲病故,痛苦的爹爹带着她来到南京,没想到也一病不起。说道这里,李芷萱不知不觉间泪如雨下。

    就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她是如何求到济世医院,如何学习,如何工作,与春华关于张超的争辩,等等。李芷萱说完之后,已经泣不成声,她哽咽的说道,“张公子,你以后还会记得世上有李芷萱这个人吗?”

第241章 张超请谥() 
李芷萱入宫了,张超基于补偿的心理,给她准备了很多东西,但是张超心里也明白,这些东西能有一成带进去就是成功。即便如此,他还是这么做了,他需要让宫中知道,芷萱是有后台的,尽管这个后台还很弱小。

    张超等人送走了李芷萱,这时才迎来了闻讯赶来的汪春华,这个天真的小姑娘只能望着芷萱离开的道路无声抽噎。

    张超压抑着内心的极度愤懑,回到了会馆,他再也没有心思去谈论什么八股,把自己锁在房中,看着屋顶,静静的发呆。

    芷萱临走时,是满腔的情意,满腔的不舍,作为过来人他当然看得出来,但是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远远望着这个姑娘带着行李,然后痴痴的回望了他一眼,这才进了马车。

    李芷萱临走时说的那段话,她无助的呐喊彻底击碎了张超对于大明王朝的那一丝眷念。来自于后世的他尽管有种种不顺,但他始终是自由的,从来不曾有哪一个人或者某一种制度可以束缚他一生,甚至控制他的生死。

    无论后世对明王朝如何的欣赏,什么君王死社稷,什么从不和亲,都不能摆脱一个事实,这是一个专制的封建王朝。明朝后宫这种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制度让他彻底明白,这是一个皇帝带头,赤裸裸的率兽吃人的旧社会。

    今天这个旧社会吞噬了李芷萱,明天同样会吞噬张超,即使张超出色,也不过是将吞噬的时间推迟了,他的子孙同样也摆脱不了。

    无论是为人为己,张超明白,他必须改变这种旧制度,最起码是改良,让更多的人慢一点被吞噬,所以他需要掌握权力,掌握改天换地的权力,只要这样他才能改变,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第二天一早,张超抖擞精神,继续与众举人们商量着如何押题,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众举人见他这样的状态,也都放心了心,也是,不就是一个女医进宫吗?咱们应该关心的是眼前的科举大业,儿女情长又算的了什么。

    可是他们的谈论还没有开始多久,刘吉的大管家出现了,请张超过府一叙。虽然刘吉的名声不怎么样,但是他仍然是大明帝国的首辅,文官第一人。

    所以张超很正式的提着礼物,按时拜访了刘吉。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但两人已经神交很久,并不需要那么客套。

    所以聊了两句之后,刘吉就直奔主题,笑着说道,“子卓,你的才干,自不待说,老夫体会很深,只是你是于少保的后人,确实让老夫有些想不到。”

    张超苦笑着说道,“刘公,学生也没有想到呀,但是这就是事实,所以学生不得不求上阁老。”

    刘吉回忆道,“老夫是正统十三年的进士,隔年就爆发了土木之变,老夫是亲眼所见,当日于公如何的力挽狂澜,临危不惧,处乱不惊。”

    说完刘吉开始回忆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刚刚考中进士,在京师翰林院当着翰林,恰逢这一场惊天大变局。

    在惨烈的北京保卫战中,面对着挟持太上皇的蒙古鞑子,于谦本人身先士卒,驻守在德胜门外,提督京营兵马。

    同时关闭了各处的城门,绝了将士逃跑的希望,又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将士无不感泣,皆抱着必死的决心,奋战报国,这才最终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说完之后,刘吉擦了擦眼睛,“若不是于公,吾辈早就归为臣虏,死不知所归矣。”

    张超不得不赞叹,刘棉花真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一名顶尖的政客。在一个后生晚辈面前,真能拉下脸来,他不得不敬服,要想在官场混的开,要跟着这一位好好学一学。

    尽管他知道刘吉在表演,但是他仍然有些感动,所以陪着刘棉花掉了一会眼泪,又感慨了一番英雄为小人所害。

    刘吉这才说到主题,“老夫看了你的来信之后,辗转反侧,朝廷确实欠于公一个交代。

    老夫也很赞同你的看法,为了鼓励天下的忠贞之士,也应该给于公一个美谥。

    但是老夫在内阁,有些势单力孤,恐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张超十分吃惊,你老人家大杀四方,两京御史被你干掉了多少,现在说起这样的话,你觉得我会相信吗?

    退一万步说,刘吉确实被架空,那也是首辅,作为很少几个接触过于谦的重臣,他有很大的话语权。

    所以张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刘吉在开价,甚至是想拿他当枪使。但是张超对于请谥的态度并不如刘吉想象的那么渴望。

    在他看来,一个谥号并不能代表什么,英雄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中,没有谥号并不会影响于谦在老百姓心中的光辉形象,反而说明明王朝是多么的刻薄寡恩,士大夫是多么的卑鄙无耻。

    所以张超突然问道,“于公如此忠贞,想必内阁其他两位阁老,六部部堂也一定会感同身受,刘阁老,您老是不是太多虑了?”

    刘吉见张超竟然如此说话,就有些头疼,这可如何继续下去?想了想,刘吉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已经没有意义,还是让事实说话吧。

    所以他热情的交代张超正月二十通政司上班之后,赶紧把奏折递上去,到时候他会尽力在内阁周旋。

    张超连忙感谢刘首辅的恩德,说完了这个话题,刘吉又问了很多他感兴趣的问题,张超也一一做了回复。

    因为两家生意上通力合作,很多事情两人都心知肚明,所以刘吉关注的重点倒是有些稀奇,比如在河北大量植棉织布是否可行,又比如他创办的报纸有哪些诀窍等等。

    正月二十之后,大明朝廷正式开张,这个时候张超给通政司呈交了一份奏折,请求给于谦赠谥,并移祠宇于祖茔,赐与祠额祭文。

    这新年第一天就收到这样的奏折,通政司的小吏也不敢怠慢,恭恭敬敬的办好手续,很快就呈报上去。

    就在张超将要离开的时候,一个小吏抱怨道,“大过年的,就收到这样的奏折,真是不吉利。”

    “你胡说什么,这可是给于少保请谥,要我说早就该给他老人家一个说法了,最起码得有个忠。”

    “那是肯定的,当年我爷爷跟着于少保……”

    “你就瞎吹吧,于少保打鞑子那会再怎么也用不着你爷爷,倒是住在我家附近的范家,他家祖上才是真正拼尽全力打鞑子,可惜呀,那个惨!”

第242章 范广的后人() 
张超经过时,两个小吏立刻停了下来,拿出了一副美好的笑容迎接张超,张超停了下来,拿出了一张名帖,

    “这位先生,刚才您说到范家,学生想问一下,是不是当日跟着于公一起遇难的范将军的后人?”

    那个小吏眼皮一搭,立刻就瞪得滚圆,“您就是种痘的张,张秀才?”

    张超微微一笑,“确实是张某。”

    那个小吏没想到大过年就有这样的好运,连忙施礼,然后迅速反应过来,他眼珠一转,有些为难的说道,“确实是那个范家,但是要说清楚,可就……”

    张超点点头,示意明白了他的意思,又见所有的小吏都伸头看了过来,他就说道,

    “通政司对门有一家酒楼,现在也快到饭点了,我就等在那里,先生休息时可过去一叙。”

    小吏晕乎乎的点点头,站在那里看着张超离开,突然他手中一空,原来名帖被身边的小吏抢了过去,小吏看了一眼,惊呼道,

    “刚才跟你说话的竟然真是那个种痘秀才,想不到呀,你这老货也有走狗屎运的那一天。”

    那个小吏立刻把名帖回抢过来,有些心疼的抚了抚名帖上的皱痕,

    “嘿嘿,谁让咱老赵今早一出门就听了喜鹊叫,我还纳闷呢,没想到真是时来运转。”

    “你就瞎说吧,正月里也能听到喜鹊叫……”

    到了中午时分,那个赵姓小吏果然非常准时的出现在酒楼,张超亲自迎接他到了雅间,又上了一席好酒菜,然后边吃边谈。

    张超如何厚待,赵吏当然十分满意,甚至有些感动,寒暄两句之后,不待张超发问就开始主动说起范家的事情。

    “范家是辽东人,土木之变后,太上皇北狩,范大将军立了破天大功,于是范家就迁到京师来了,先是住在城西,都是贵人呀。”

    张超点点头,“当年范将军确实立功很大,这个天下人都知道。”

    赵吏挠挠头,他知道张超的意思,嫌他啰嗦,所以接着说道,

    “后来太上皇复辟,范将军据说是党附于谦,犯了谋反大罪,所以范大将军就被凌迟于市,哎,那可是千刀万剐呀,真惨,范将军的儿子范升也被流放广西,更缺德的是,一家老小竟然被赏赐给了投降的鞑子做家奴。”

    张超大怒,一掌拍在桌子上,怒目圆睁,“如此对待英雄,卑鄙无耻之尤。”

    张超这一举动吓得赵吏一哆嗦,张超这才反应过来,强笑着说道,“赵先生,在下有些失态了。”

    赵吏很理解张超的感受,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