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这一层也有自己的苦恼,上面两层有事没事就拿他们开刀。

    平民百姓油水少呀,再说也怕出来个陈涉吴广,把桌子掀翻了,但是拿这一层开刀就不用害怕了。

    这一层都家有恒产,颇有油水,只要不被逼急了就下不了决心造反,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这个原因。

    超哥就处在这个阶层,所以对于高他一个层次的李太爷的压迫是毫无办法。

    破解的道路实际上也只有两条。

    一是桂榜得中,更换门庭,但是科举的成功率太低了,南直隶最起码有好几万秀才,而整个南直隶并南京国子监每三年才只有一百三十五个举人名额,金举人可不是白喊的。

    老丈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能突破,超哥现在连老丈人的水平都没到,他有那个自信才怪。

    另一条就是抱团,同层次的兄弟们抱团一起扛,团结就是力量。

    超哥穿越明朝,改善改善下生活,发明些东西,是理所当然之举,要是总是有李太爷孙太爷什么的跳出来摘桃子,超哥还活不活了?念头也不通达呀。

    面对超哥一个人,李太爷可以压迫他,但是他如果整合出一个集团,李太爷就要好好想一想了,如果这个集团再有些爪牙,谁吃谁还不知道呢?超哥恶狠狠的想到。

    当然还有一条路,黄巢等先烈走过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虽然豪气万丈,但现在大明朝还没到支撑不下去的时候,超哥当然不愿意走这一条注定艰险无比一不小心就丢脑袋的路,事实上只要过得下去的,都不会走这条路。

    别提那些酸秀才不可能知道超哥的想法,就是他身边最亲密的老丈人和大哥,也只能窥的一丝半缕。

    他们都以为超哥在养望,希冀获得名声,毕竟大明朝走名士这条路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就劝他不要什么人都打交道,挑选一二,秀才要有自己的逼格。

    作为与超哥共同研究牛痘的李秀才不太舍得放下架子,迎接四方来客。所以他在民间的名气相较超哥也就逊色了不少。

    不过李秀才毫不在意,因为他在士林中的声望这些日子却高过超哥。

    比起蹦来蹦去显得很不安分的超哥,李秀才一惯安心读书,准备举业,闲暇时呼朋唤友,吟诗作画,再就是闺房描眉,逗弄儿女。

    这样一种淡然的态度,视名利如粪土的精神岂是那个暴发户比得了的。

    相反李秀才还有些窃喜,他觉得超哥走错了路线。一个秀才不跟士大夫打交道,整天跟三教九流来往,还能算得上是士人吗?

    就像大明朝的皇帝,喜欢当大将军,喜欢嗑药,喜欢干木匠活,这些统统都不是正道,老实上朝,规规矩矩的坐着听我们士大夫吵架才是正经皇帝该干的活。

    士人也是如此,超哥这样的离经叛道总有一天要栽跟头,李秀才能不暗自窃喜吗?

    说起来,李秀才这些日子总觉得自己哪里不对劲,有些精神恍惚。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无数次回忆起超哥来访的那个下午。

    爷爷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也一落千丈,从原来的高大上变成了一片混沌,分不清黑与白。

    就在这样的不经意间,牛痘在庐江府全面铺开了,种痘社不出所料勇拔头筹。

第23章 超哥种痘() 
超哥为种痘社规划,他需要建立一个什么的社团呢?

    首先,这个社团有共同的理念。他建立种痘社的目的是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官府和豪绅的侵犯,但是却不可以让他们察觉。

    所以他拟定了一个称呼,团结互助,造福乡梓,免费为平民百姓种痘,这个名义说的过去。

    至于更深一层的理念,以后等接触多了,有了志同道合的人再研究。

    其次,这个社团有自己的门槛。现在是为种痘募捐,以后就是社费,不需要很多,但是必须有。

    一点投入都不愿意,要么是穷醋大,要么是铁公鸡,都不是超哥所需要的同路人。

    还要根据需要再设立不同的门槛。让不同等级的社员享受不同的服务。越是贴近自己,等级越高,好处越多,这样才能以他为核心,才能有凝聚力。

    再次,这个社团有自己的特殊标志和仪式。这些存在可以让成员产生归属感。所以佛家要剃光头,整天念经;道家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我这个是合法社团,要能被老百姓接受,也不被官府关注。

    思考再三,他决定种痘社负责种痘的人员应该统一制服,这同时也是种痘现实的需要。

    所有种痘的人要同病患接触,必须身着白大褂,蒙上口罩,胸前佩挂中国传统的平安结。

    那些出了钱的财主,在参加活动时,也需要在胸前佩挂平安结。不同等级的人平安结的颜色大小样式也各不相同。

    最后,他需要建立一个组织。组织不需要多么严密,但是需要有自己的财务,来管理各种花费。

    为了避免出现贪污,他从一开始就规定所有的账目细节必须公开,正式会员都可以查看,再从会员中挑选品德高尚的人出任监督。

    还有需要各种管理人员,现在可以有超哥培训的家丁负责,以后摊子大了设立专门的学校来培训人才。

    当前根据种痘的现实需要,将庐州府按照行政规划分成几个片区,下面再设立分片区,分别由专人负责,并且与财务和监督分开。

    因此当开始种痘时,超哥的这个种痘社,组织严密,分工配合密切,上下联络迅速。又因为是免费的种痘服务,各地的大户也都很配合,所以一开场就一鸣惊人,在各县各乡迅速推进。

    深冬的辰时三刻,寒风中,合肥县西乡大王村的村民就被当地大户王老爷的家丁叫起,让各家父母带着孩子来到村口祠堂集合。

    骂骂咧咧中,各家老小慢慢的来到祠堂,按照先后顺序排队,不排队的自有家丁拉出打一顿,看着家丁这么凶狠,大家伙也就老实了。

    一个年轻人坐在一张长桌前,他嘴上戴着白色口罩,穿着白色大褂,胸口挂着一个红色的平安结。

    只见他小心翼翼的打开一个箱子,拿出一个被密封的瓷瓶,拆开封泥,打开包装。他的面前竖直摆着几十根样式一致的粗针,针头又扁又宽。

    第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感觉有点害怕,被家人硬拉着来到他的桌前坐下,孩子的胳膊此时已经敞开。

    年轻人拿出一根针,在瓷瓶中沾了沾,拿出来,抓住孩子的胳膊,就在孩子的三角肌上深深划出一个口子,小孩子猛地哭了起来,旁边的父母连忙安慰,别哭别哭,就好了。

    年轻人针扎好了,就丢在一个木盒子里面。等累积满了,就拿去用开水煮两个时辰,在晾干使用。

    孩子的父母拉着孩子离开人员,来到垂直方向另外一个同样打扮的年轻人那里。

    年轻人交代他们,这些日子孩子可能发烧,起疹子,都不要紧,如果感觉很严重就让他们通知王老爷,王老爷会把孩子送到指定的地方治疗。

    远远站着的王老四,懵懵懂懂的,看着这神奇的一幕,悄悄的问身边的村民,“三哥,真是好大的派头,干什么呢?”

    “你个呆货,这都不知道,我听说是王老爷请来的什么种痘社,专门给大家伙种痘来的。这要种了痘,我家那小子就不会被痘疹娘娘带走,王老爷真是天大的恩德呀。”

    “这么大的派头,要不少钱吧?”

    “不要钱,免费的!”

    “啊?那王大户平日子点个油灯都舍不得用两根灯芯,会不要钱?”

    “你没看到那幅挂着的长布,写着呢,团结互助,造福乡梓,免费种痘。”

    “三哥,你啥时识字了?”老四狐疑道。

    三哥不好意思的挠挠头,“是王大户家丁告诉俺的。”

    “这种痘社啥子来历?”

    “东乡张秀才知道不?”

    “当然知道,舍身种痘的那个,他那小娘子真是烈性呀,”王老四咂舌道,

    “俺听说,张秀才知道咱们老百姓苦,就设了这么个种痘社,让各乡的财主老爷们捐款,然后给大家伙免费种痘,要是种痘身体不好了也给治。”

    “还有这样的大好事,怎么没人跟俺说?”王老四拍着大腿说道。

    “你整天不着家,你媳妇都给气的回了娘家。赶紧去你丈人家把狗儿接过来,别误了种痘。”

    “三哥说的对呀,我这就去。”

    同样的情景在庐州府大地各个村庄出现,现实的中国老百姓以飞一般的速度接受了牛痘。

    超哥将捐赠钱粮的大户名单数目都贴在种痘社临时会所的墙外,并且把账目公开,任何一个捐赠的会员都可以查看。

    所以种痘运作的透明度和廉洁程度都很高。再加上超哥遇到棘手的事情,自己也不独断专行,而是集思广益,善纳人言。

    这么一来二去,这个种痘社就成了气候,庐江府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参与种痘社的会员每一个人都觉得面上有光,种痘社独有的平安结也变成了庐州府这个冬天最流行的吉祥物。可怜的超哥还要费心去想怎么搞新的标志。

    超哥种痘不费官府一分一毫,完全凭借民间的力量,就很顺利的推进下去了,以至于不论是官场,士林还是民间都是一片叫好声,超哥更是红透半边天。虽然偶尔有那么两句酸话,也会被掩盖下去。

第24章 内阁() 
种痘社轰轰烈烈的推广牛痘,李太爷与宋知府的联名奏折也被内阁收到了。

    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刘吉闻章喜曰,“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奇事,以毒攻毒,痘疮也可以防治。谦斋,晦庵,两位,请看一看这份奏折。”

    谦斋是文渊阁大学士,次辅徐溥的号,晦庵则是翰林学士刘健的号,他们两位都是弘治皇帝做太子时的老师,新帝继位后刚刚入阁。

    刘吉则是先帝的老臣,已经入阁理政十年,他们三人组成了弘治皇帝的第一任内阁。

    刘吉虽然名声不太好,有刘棉花的雅称,但是治国经验丰富,善于处理上上下下的关系;

    徐溥为人谨慎,为官清廉,又十分爱惜人才,所以在大臣中特别是由十三道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的科道官员中的威望很高;

    刘健学问精深,敢于直言,更敢于下决断。三人能力互补,这个三人内阁正处在磨合期。

    徐溥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下内容,道,“子不语怪力乱神,牛痘之说有些怪异,但似也可自圆其说,且地方知府和退休官员一起联名上奏,需慎重对待,当遣人一观。”

    刘健看过也说,“确实如此,庐州府隶属南直隶,让南京户部派人一观即可。”

    刘吉对如此低调处理却有不同的意见,兴致很高,

    “奏折信誓旦旦,又有张生等数十人种痘为例,效果奇佳,不可以寻常事待之。天子初登大宝,就有牛痘相赠,此天授也。

    当由内廷,户部及太医院并南直隶地方大员同时考察,以郑重其事。若果由奏折所言,当由天子下诏,推广于天下,以收万民之恩。”

    徐溥与刘健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诧异。

    一般来说,对于地方上比较离奇的奏折,内阁都很谨慎,会低调的派人去调查一番,再下决断,否则出现问题,就是丢皇帝的脸,因为内阁的决断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

    这次请行牛痘的奏折也不例外,即使潜在的意义十分重大。这次刘棉花为什么会在事情没有验证前就这么大张旗鼓的调查,难道不怕闹得世人皆知,没办法收场吗?

    不过刘吉毕竟是首辅,他们刚刚入阁,虽然是皇帝的老师,但也不能恃宠而骄。刘棉花愿意这么高调就随他吧。

    随后由刘吉亲自票拟,交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怀恩一边咳嗽,一边看着刘吉的票拟,笑道,“这个刘棉花倒是会抢功劳,另两位先生还是太过谨慎,还需要锻炼些时日。”

    “老祖宗所言甚是,只不过徐先生他们两位都是清流士大夫,一向讲究镇之以静。”旁边的随堂太监笑着给徐溥说好话,那可是内书堂的老师。

    怀恩看了一眼他,摇摇头道,“话虽如此,那刘吉就不知道镇之以静的道理了?分明是早已得到消息,那两位还缺了点根基。”

    随堂太监惊道,“锦衣卫竟敢如此大胆,与刘吉内外勾结?”

    “未必是锦衣卫的事情。你忘了上奏折的人了。宋鉴我不太清楚,李永宁我在凤阳时有所耳闻,看着有点像他的手笔。

    正统十年十三年出了不少人才呀!私下里有些来往也不稀奇。”

    “老祖宗所言极是。”

    原来,南京的锦衣卫早已经把庐州府种痘的奇事上报指挥使牟斌,再报于司礼监。

    怀恩已经看到相关的报告,所以对刘吉的消息灵通很是感慨,又对其他两位阁老的判断力有些担忧。毕竟内阁是天下的中枢,也应该是信息交流的核心所在。

    一封奏折来到内阁,真相与奏折所报往往是两码事,辅臣如果没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就容易被蒙蔽。

    这个时候就需要辅臣从奏折的字里行间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简单的镇之以静,一切依照以前的经验。否则,国家不断提高内阁地位的意义何在?

    弘治元年一月,刚刚建元的天子在新年的第一封诏书中隆重宣布,庐江府种痘的有关事项。

    并且宣布由南京守备太监蒋琮,户部侍郎叶淇,太医院判刘文泰会同凤阳巡抚丘鼐组成联合考察组考察牛痘事宜,如果一切顺利将由朝廷组织,在天下种痘,以预防痘疮。

    这份诏书几乎是官方公开承认了牛痘的作用,顿时整个京师就轰动起来,然后迅速传遍全国,举国哗然。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上书天子,称赞天子的恩德,并请求早日种痘。

    当联合考察组来到庐州,已经是临近初春了。忙碌了整整一个冬天的超哥终于可以好好歇一歇了。

    这段时间,他太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