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小官员-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大人笑着摇摇头,说道,“贵府诸子皆龙凤之姿,学生蒙他们照顾才是,不然哪能安居庐州多年?老先生太过谦了。”你那儿子不是什么好东西,给我带来不少麻烦。

    两人分宾主落座,言语交锋之后口也渴了,正好上茶。

    “老先生,请喝茶,这是学生家乡的一款无名野茶,学生宦游多年,喝茶如归乡呀。”你好回家了,别给我惹事。

    ”却是别有特色,老夫有口福呀!”李太爷赞道。“只不过依老夫看来,大人虽太守庐州,却壮志未酬,离归乡之日尚早。”我知道你小子还想往上爬,别怕,我来送好处来了。

    宋大人笑道,“学生虽然不才,却也是两榜进士,金榜题名,勉强算得上少年得志,怎么也称不上壮志未酬吧。老先生,此言何解?”老家伙,说来听听。

    “老夫观太守修缮包公祠,便知太守志在万民,区区一庐州府又何足道哉!”你有野心呀,别以为我不知道。

    宋大人默然,半晌言道,“老先生可有所教?”别废话了,说吧。

    ”近日庐州盛传牛痘,想必太守也有所耳闻吧。”

    “学生当然知道,老先生有所不知,没有学生批准,张生何来痘苗。”这是我的功劳,你打什么主意?

    ”那大人可有后续?”

    “表奏天子,推而广之!”

    “太守如此做,只算作寻常,却是明珠暗投呀!”你个笨蛋,就知道你会这么做。

    李太爷痛心疾首道,“痘疮危害之深,肆虐之广,虽皇亲国戚亦不可得免,今太守领庐州府上下攻而克之,功德无量呀!虽包公在世,亦难以匹敌。”

    这个功劳太大,包公不管喷了多少口水,也比不上的。

    “学生何尝不知。”宋知府无奈摇头道,“奈何朝中无人呀!”

    “太守勿忧,老夫虽蜗居家乡多年,却与首辅大学士刘阁部多有书信往来,可助太守一臂之力。”李太爷得意道。

    宋大人狐疑着说道,“学生孤陋寡闻,却不曾知道老先生竟然交好首辅刘阁老。只是不知老先生为何居家养望多年?”

    你不要骗我奥,有这么硬的关系为什么待在家里不出山。

    “唉,说来话长,老夫虽与刘阁老交好,却曾经弹劾过万安那厮,却是不得不退隐。”李太爷仰天唏嘘道。

    宋大人无语,同样是当过知府的人,人家可以得罪首辅,交好次辅,还可以悠然自得的居家当着老太爷,怎么就这么牛。

    我却是北京刚逛了下就被下到省里选官,真是不拿同进士当人看呀。

    “万安那厮竟然进房中术于先帝,真是丢尽了士人的脸面,遗臭万年。已然被赶回四川老家,现如今刘阁老已为首辅。老夫可修书一封,大人自可无虑。”

    李太爷接着说道,十分得意。你知道的,我的后台老板现在是老大,想靠过来了?求我呀。

    “老先生大恩,学生无以为报,但有所请,绝不推辞。”您老好开条件吧。

    李太爷却转移话题,悠悠的说道,“老夫当年为桂林知府,多悉岭南杂事,又与苗人交好。苗人喜散养水牛于山中,又爱食牛肉,老夫农家出身,甚为可惜,故极为关注,多有记载。

    居家日久,老夫整理往昔诗文,却发现当年老夫所书日记,载有苗人少痘疮一事,老夫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让我那孙儿启思探究一二。”

    看着目瞪口呆的宋大人,李太爷继续道,“我那孙儿也是懒散,就委托同年探查。”

    宋大人若有所思,“不知令孙同年是谁?”

    “却是张超那个后生,前些日子刚刚拜访过大人。”

    宋太守恍然大悟,暗含讽刺的说道,“原来如此,学生当日还问起牛痘的来历,张生竟敢推作不知,没想到却是得自老先生,看来也是老先生有交代了奥。”

    李太爷面不改色,接着道,“老夫知道后,爱惜人才,张生又舍身种痘,虽有小过,却是大德无亏,故没有相责于他。只不过却需与太守分说清楚。”我开条件了,你接不接。

    宋大人沉默了一会,说道,“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无老先生的提点,张生又何德何能,能防治痘疮。”我答应了你的条件。

    “只是刘相爷那边,却是多托付老先生了。”我的条件你也不能忘。

    “自当义不容辞。”

    两人相视一笑,“不知张生如何安排?”宋大人担心的问道,“毕竟有功于庐州上下,闻者甚广。”那小子功劳很大,知道的人多你要堵住他的嘴。

    “张生有功之人,老夫岂能无视,昨日老夫已然设宴款待于他,宾主相谈甚欢,大人切勿担忧。”我和张超条件也谈好了。

    “大人可与老夫联名上书朝廷,老夫再与刘相爷修书一封,当有所得。”咱们这么做。

    “如此甚好,老先生多费心了。”

第21章 谋划() 
李太爷与宋大人协商完毕,告辞回家,坐到轿子上,摸了摸胸口,深深吸了一口气,缓了缓神,苦笑道,老夫行险一击,总算是大功告成了,想不到老夫也有狐假虎威的时候。

    自从宋鉴知庐州府,李太爷就曾经很仔细的研究过他的履历,结合这几年的观察和接触,他想出了一个无中生有的妙计,从宋知府手里硬生生的抢了一半牛痘的功劳。

    原来,宋知府这个人运气不太好,当年殿试名次不高,只落了个跟如夫人齐名的同进士,进士群体的小老婆待遇。

    殿试完了,也没运气留京,就被分配到山东行省候选,这些年辛辛苦苦往上爬,钱花了很不少,终于让他选到南直隶庐江府这个美差。

    在普通人眼中,宋知府已经是高高在上了,但是宋知府还不是很满足。这个人很有些能力,在庐州府做的不错,名声也还过得去,修了包公祠后,更是以包公自诩,觉得应该也有打坐开封府的那一天。

    包公当年坐到了宰执一层,但是本朝没有宰相,宋知府又不是翰林,大学士是不能想了,六部尚书都御史离得有点远,暂时考虑不上,但是什么通政司,大理寺,顺天府一级还是可以考虑的。

    毕竟知府穿着四品大红袍,离三品的高层只有一步之遥,跨过这一层就是朝廷大员。但是越往上坑位越少,需要简在帝心,所以皇帝太监们的观感,官场关系,银子,缺一不可。

    宋大人常年在地方任职,没有在中枢待过,所以对朝堂上的游戏规则,派系关系就有点不太清楚了,也就是因为这个被李太爷钻了空子。

    李太爷虽然也是三甲小老婆,但是他运气好点,当年分配留在京中。

    再加上他们这一科出了三元及第的商阁老,下一科又有纸糊三相公这样的阁老大员,所以这两科可谓是人才济济。

    从成化三年商辂进入内阁到现在弘治元年,二十多年间,内阁都掌握在这两科的进士手中。

    作为他们的同年,李太爷的关系网和对中枢运转模式的理解远远超过宋知府这个隔了好几科的景泰进士。

    所以当李太爷说出跟次辅刘吉关系密切,却得罪了原首辅万安这样的密事,宋知府就被糊弄了,一般人哪里敢拿首辅做幌子欺骗别人,再说还有书信为凭,宋知府当然相信李太爷说的话。

    李太爷的确认识刘棉花,也弹劾过万安,也是万安成为首辅的那一年辞官回家的,之间确实有太多的巧合,但是也就仅仅是巧合。

    万安刘吉这些辅臣身上哪一个没有几十上百本弹章,要是一一报复还不得累死,也没有必要,更不可能吓得李太爷十年不出山。

    现如今万安倒台,弹了十年棉花的刘吉荣任首辅,在宋知府看来李太爷出山之日不远,当然希图通过他巴结上刘棉花,所以不得不把盘中美食分一半给李太爷。

    至于写信给刘棉花,李太爷当然也会有写,而且也会拿给宋知府看。这是因为李太爷敏感的把握到了刘吉地位的不稳定。

    弹了十年棉花就是不干正事,整天得过且过的刘首辅在新帝登基后日子并不好过。

    弘治皇帝身边可都是正人君子,一个弹棉花的怎么能跟他们尿到一个壶里,当然被排挤了。

    所以为了巩固地位,刘棉花就算不熟悉这位年兄,也会接过他的好意,把牛痘这个功劳吹大,吹的越大越好。

    到时候皇帝得了个大祥瑞,开心;刘棉花地位巩固,开心;宋鉴升官打坐开封府,开心;当然李太爷也老树开花,复出视政,同样开心。大家都开心,皆大欢喜,多好呀!

    李太爷大功告成,满意而归。宋知府独坐书房,却成了二皮子脸。一面是喜,可以搭上首辅大人了,升官有望,一面是哀,天上掉下来的奇功却要分那个不要脸的老匹夫一半,也说不好是得是失。

    张家属于庐州的新兴家族,换句话说就是暴发户,虽然张老大显得老实本分,人畜无害,但是宋大人查看以前的案卷却也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本来计划着用这些威逼超哥把倡议牛痘的功劳分给他。

    谁知道半路跳出李永宁,硬生生的插了进来,唉,想吃点独食怎么就那么难呢?

    宋知府和李太爷这两尊大佛划分好了利益,超哥也在家与老丈人,大哥研究如何把蛋糕做的更大,让更多的人有的吃。

    超哥提议成立一个种痘社来统筹种痘事宜。

    种痘要钱要物吧,我们张家联合整个庐江府有眼光的一起出钱一起出物。

    种痘要人吧,黄大夫可以把怎么种痘写成书,再培训愿意学习的医生。

    这样子一来,整个种痘过程中,张家都参与了,是一个上通下达的秘书长角色。

    可以通过种痘与各地的地主商人什么的通气联络,也可以交好各乡村的村长乡保,当然更可以得到本府百姓的拥护,如此就无后顾之忧了。

    老丈人仔细端详了超哥的规划,觉得没有什么漏洞,也表示赞同。

    只不过有点怀疑超哥近来的表现,“子卓,你近来表现出来的眼光胸襟,我看你大哥都有些不及,让老夫刮目相看。不知道是哪里学来的让你如此这般脱胎换骨?”

    超哥养济院那几天天天听着天花病人凄惨的嘶嚎,刚回到家就见识到了李太爷死不要脸的无耻,他整个人就如脱胎换骨般,一下子想开了。

    妈蛋的,老子混个明朝整天畏畏缩缩怕这怕那,发明个牛痘也被人截胡摘桃子,凭什么别人人五人六,神气的很,我却是这般郁闷。

    李太爷你牛,我承认我干不过你,那我就抱团,把自己人变得多多的,敌人变得少少的。

    把这些土财主,开店的,拉船的统统拉拢到一起,分给他们利益,带着他们一起壮大。

    今天用牛痘,明天用玻璃,后天用珍珠,我还知道日本有金山银山,南洋有西班牙葡萄牙。

    老子穿越过来的,招数多的很,这么多新颖的东西一个一个的上,总有一天能够在人力财力上超过你,到时候老账新账一起算,你李家再牛,能拧几根钉。

第22章 名士() 
张秀才为国为民,奋不顾身,舍身种痘,小娘子有情有义,照顾稚儿,剪发明誓。

    这太符合大明朝老百姓的价值观了。结局也是大团圆,大家伙都喜闻乐见,所以这个故事迅速的在江淮大地流传开来。

    伴随着牛痘的推广,故事也越传越远,最后天下皆知了。

    新晋大名士的小相公屈尊招呼大家伙入那种痘社,免费为庐州府上下种痘。

    些许花费算什么,能够认识小相公,人前人后一吹嘘,你今天见了张相公没?奥,没有呀,我却是得小相公相招,见了一面,看看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的神情,面子里子都来了,那几两银子算什么,吃一顿花酒都不够,值,太值了。

    一来二去,庐江府各州县甚至隔壁府县自觉有点脸面的乡村土财主,各种商人,甚至跑江湖的卖艺的都来拜见张大名士,超哥也都笑脸相迎,捐赠多少无所谓,有心就好。

    这些大大小小的豪杰回去一宣传,添油加醋后就形成了一种局面,哥虽不在江湖,但江湖到处都流传着哥的故事,太有逼格了。

    超哥当然也忙的不轻,虽说没有到周公三吐脯的地步,但也差的不多了。

    那些书香门第,大族子弟对超哥这种不顾身份,为了几两捐银,不管香的臭的都以礼接待,简直是嗤之以鼻。

    觉得果然是土财主的儿子,没见过什么世面,实在有损士人的颜面,时间久了也就不愿意多走动了。

    殊不知这是超哥刻意为之,他跟这些整天之乎者也,寻章摘句的酸秀才们实在没有共同语言。与其费劲心思跟他们吟诗作画,还不如逗逗栓子。

    他费尽心思成立种痘社,也不仅仅为了名声,也有更深的考虑。

    大明朝是一个标准的金字塔型的社会,最下一层是平民百姓自然不用说。

    塔尖是皇族势力以及依附皇帝的太监勋贵们和以科举进士为核心的文官集团。

    武人集团被迫靠边站但是却不甘心,时时刻刻想着回到舞台中间,偶尔还会跳出一两个道士算命的作为点缀。

    但是皇族集团和文官集团的相爱相杀才是大明朝这座大舞台的主旋律。

    下面一层就是地方上的退休官员,举人,以科举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豪强,在地方上作威作福。

    这一层还有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说非科举正途的官员,世袭的吏员,虽然前者看不起后者,但是两者属于一个层次,握有地方的实际权力。

    在下面一层就是秀才和各种各样的土豪商人,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中产阶级。

    超哥就处在这样的层次,如果努力考上举人进士就会突破这一层,所以大明各地才有各种各样的考中举人后砸门窗的传统,确实换了门庭了呀。

    而对于土豪商人,大明朝有买官的途径,只要愿意出钱也是可以上进的。

    但是这一层也有自己的苦恼,上面两层有事没事就拿他们开刀。

    平民百姓油水少呀,再说也怕出来个陈涉吴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