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破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武破三国-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好,你先下去休息吧。”

    “诺!”

    等那信使下去后,苏辰立马把两套班子的所有人都召集起来商议:

    “诸位,洛阳传来消息,本侯被拜为新任幽州牧,统领幽州十一郡八十八县,诸公有何教我?”

    看得出苏辰的心情十分振奋,虽然说幽州辽西以西七个大郡都已经被他暗中掌控,这些州郡的世家也全都归附,没有归附的要么离开了,要么已经去见阎王了。为了让这些世家归附,他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除了将这些家族的年轻一辈送进太行书院之外,对于有能力的,直接给于官职,买官的钱都是有他自己腰包掏的,不仅如此,这些家族或多或少都和五原商会有关系,在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的情况下,这些世家要么被他暗地里除掉了,要么就成了一条船上的人。

    当然,他们都不知道苏辰是真正的幕后之人,这些世家还以为是投靠的本郡太守。

    “太好了,主公,咱们的宏图大业总算是要开始起航了。”华歆丝毫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这些年,天下烽烟四起,明眼人都看得出汉室气数将尽,因此苏辰也没有刻意隐瞒他争霸天下的决心。

    说起来他麾下还真没有什么汉室的死忠,因此也都没有人反对,反而梦想着能够做那从龙之臣,为家族留下百年富贵。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77章 迁移涿县() 
苏辰召集大家商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不久后的迁移,上谷郡通过这几年的治理,已经变成了他的大本营,可上谷郡太过靠北,若要统辖整个幽州,显然不可能把治所放在上谷,所以势必会涉及到一些迁移的事情。

    “诸位,咱们的根基在归化城,归化城如今也是边贸繁荣之地,本侯受封州牧后,准备把治所迁移至涿县,所以你们都畅所欲言,哪些东西咱们需要迁移过去,哪些东西暂时先留在归化城。”

    苏辰说完后,首先说话的是阎忠,阎忠常年坐镇归化城,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于是当仁不让地说道:“主公,属下以为太行书院可以暂时留在归化城,虽然归化城不是最佳的地方,但现在还是不动为好,毕竟主公即便成了州牧,短时间内也无法掌控整个幽州,书院是咱们的根本,与其让他有遭遇战火的危险,不如就留在原地,虽然归化城地方比较偏僻,但正适合教学读书。”

    阎忠的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想想也是,迁移到涿县后,今后势必会和辽东以及冀州发生战事,现在把书院迁移到涿县得不偿失,放在原地不动才是最好的办法。

    华歆接着说道:“主公,属下也赞同闫军师的意见,书院暂时不动,不止书院不要动,就连西城的工坊也不要动,西城的工坊关系重大,放在归化城,因为远离中原,一些世家的探子想要混进来十分不容易,可若是迁移到涿县,只怕咱们会面临泄密的可能,更何况如今商会已经遍布大汉各地,工坊放在归化城没有关系,只需派一员大将镇守即可。”

    “嗯。”华歆的提议很有建设性,看来除了军队之外,其余的东西还是不动为好,如此也保证了归化城的完整性。

    “既然诸位都不赞同将书院,工坊搬迁,那此地势必要留下一员大将坐镇,诸位谁愿意留守此地?”

    此话一出,他目视麾下众人,一个个都低下了头,毕竟他们都知道,跟着主公今后肯定少不了立功的机会,要是留在这里,恐怕就只能做一只守家犬了。

    看到没有人毛遂自荐,苏辰有些气闷,不过也表示理解,这些人一个个都想立功,哪会愿意待在这个地方守护家门呢。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愿意,苏辰看了两圈儿,总算有人说话了:“主公,属下愿意留守。”

    顺着声音看过去,说话之人是田横,田横起初不过是个向导,但因为他熟悉异族语言,这些年也做了不少事儿,在他麾下虽然不怎么出名,却是个实干之辈。

    “末将也愿意留守!”再次自荐的是张辽的兄长张泛,张泛虽然是张辽的兄长,可他的能力平平,修为也不过是洗髓期,他知道,自己即便跟着去了涿县,在猛将如云的主公麾下,也很难有出头之地,倒不如留在此地,反而能够做个守土之人。

    “嗯,”

    在苏辰点头认同之后,田畴也表示愿意留下来,他一直负责屯田事宜,上谷郡有一百多万屯田军,要是田畴走了,那还真是有些麻烦。

    田横三人愿意留下,苏辰很高兴,可是如此还不够,还需要一名大将坐镇,张泛的武力值太低了,要是遇到鲜卑叩边,恐怕归化城会有危机,而且要震慑城中归化的异族,也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人存在。

    思来想去,他把这个人选放在了太史慈身上,四年过去了,太史慈的骑兵军阵已经有些眉目,但还差些火候,所以这一次去涿郡他不打算带上狼骑,留守的任务自然也就落到太史慈身上了。

    没过多久,朝廷的旨意就传到了上谷郡,苏辰接旨谢恩,朝来人打听起洛阳的事情。那小太监可能是很少被这种地方大员尊为上宾,喝得半醉之后,苏辰从他嘴里掏出了不少干货,对于如今朝堂的局势有了一个准确的判断。

    尤其是一个消息让他震惊,皇帝今年已经晕过去三次了,太医说皇帝因为纵情声色,所以被掏空了身子,再加上大补之物冲击,虚不受补,身体情况很不乐观,可即便是如此,皇帝依然每天都需要几个宫女侍寝,看起来正应了那句话:温柔乡原是英雄冢。

    有了朝廷旨意,苏辰就是名副其实的幽州牧了,朝廷除了封他为幽州牧之外,还给他提了一级,从左将军身为卫将军,准许开府。

    苏辰猜测这多半是何进为了拉拢他的结果,他在平定张纯之乱中出力不少,可即便如此,被封为州牧也就顶天了,毕竟他现在还不到三十岁呢。

    可是朝廷不止给他升了一级,从左将军变成了卫将军,而且还准许他开府建衙,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了。

    圣旨上说是为了防备北方乌桓鲜卑作乱,所以特许他开府建衙,以保证北疆的安定。

    不只是他,公孙瓒也升官了,公孙瓒因公被升为平北将军,官职依旧是辽东属国长史,而公孙度也被封为中郎将,官职也还是辽东郡太守。

    他受封幽州牧之后,便向朝廷提议,任命太史慈为上谷郡郡守,田横为郡丞,田畴为长史,张泛为都尉。

    对于上谷郡这种边郡,虽然觊觎的人很多,可都知道这是苏辰的地盘,容不得别人插足,所以再交够了买官的钱之后,太史慈等人就名副其实了。

    有时候苏辰真是爱死了刘宏,他发明的卖官制度对于他这种先知先觉的野心家着实提供了不少便利,不然要想安排心腹,还得费不少的功夫。

    归化城最大的军队就是青州兵,背嵬军在徐晃麾下,汉影也在张辽麾下,屯军渔阳郡,只有青州兵还有几万人都在归化城。

    当然,除了这些部队之外,归化城原本就要三万郡兵,驻扎在各个县,这些郡兵之前也都是由阎忠统帅,现在全都交给张泛了。

    各个官员的家眷也都要迁移到涿县,为此苏辰早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就让人在涿郡买下了不少大宅,为的就是安排手下官员们的家眷。

    开府之后,他依然任用之前的两套班子,军机处以阎忠,华歆,程昱三人为军师将军,孙乾,徐庶二人为参军,其余诸位将军全都归属于军机处领导。

    至于政事堂,人员虽然没有变化,但是职能却扩大了,到了涿县的第一道命令,苏辰就让张昭负责考核七郡县令以及郡守府官员。

    七郡的太守都是他的人,但是他不能保证这几十个县令都是他的人,即便现在不能动他们,他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以雷霆之势清理这些人。

    清理的对象有两种,一是尸位素餐之辈,二是对他苏家不归附的,这前者和后者对他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借着考核的名义,他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此还特地让祝公道协助张昭。

    张昭接到命令之后,就安排政事堂的官员分别前往各个郡,考察每个郡守府的官员是否称职,至于鉴别敌我,这就是祝公道的事情了,经过数年时间的发展,刺刀已经遍布大汉十三州。

    除了比较偏远的凉州,益州和交州有些鞭长莫及之外,其余十大州,基本上他都有严密的情报系统。

    幽州乃自辽东高句丽三韩等地是祝公道负责,冀州并州是杨阿若负责,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是张郃负责,司隶兖州豫州以及长安周边则是孙宾硕在负责。

    几个月之后,张昭终于完成了考核,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七郡数十个县令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有问题,好在郡守府官员几乎没什么问题,尤其是掌握实权的官员,几乎都明里暗里效忠了苏辰,甚至大部分位卑权重的官员都是出自太行书院。

    他有意扩大书院学子在幽州为官的比重,为此在听了张昭的汇报之后,他立即写信给岳父蔡邕,让他挑选五百名优秀的学子去幽州七郡各个县中担任小吏。

    至于他们能不能在当地有所作为,这就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了,他们之中,或许有一部分人被当地世家腐化,或许还有的会丧命,但不管如何,到最后给他剩下的都是能力出众之人,这些人才是他未来掌控整个幽州下层的主要力量。

    太行书院有几位大贤加入之后,每年都有一两百名学子毕业,他们大部分都都被苏辰安排到官府中任职,可即便如此,要掌控诺大的幽州七郡也几乎不可能,而且对于这些没有丝毫经验的学子,他不可能安排比较重要的职位,只能是先打下手,两三年后,才开始慢慢提拔。

    那些异族的后辈毕业后,很多就被他安排去管理他们的族人,还有一部分加入了汉影,小兵做起,据张辽反应,这些人本身身手不凡,掌握了文化知识后,在军中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屯将,司马,甚至是校尉,这些人成为新扩编的两万汉影轻骑的支柱力量。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178章 外兵进京() 
张辽汇报的事情很有价值,后来他将平民出身的学子也陆续安排到云影,背嵬军,或者青州军中,并且让他们教导麾下军官士兵识字。起初他们都不乐意,可在苏辰提出了奖励措施之后,军中迅速掀起了一股识字的热潮,为此苏辰亲自编写了不少军事教材,将兵法揉进故事之中,军官们平时休息的时候把这些故事讲给下面的人听,久而久之,一些行军作战的方法不知不觉就深入了他们的骨髓,成为了本能。

    不得不说这个效果不错,这些普通士兵的精神生活很缺乏,尽管军中允许士兵在休沐日去逛烟花之地,但也不能经常去,他们那点钱攒了几个月恐怕一次就送给了那些青楼女子。

    所以他才想尽办法丰富士兵们的精神生活,蹴鞠,马球,摔跤等等适合军中的运动都被他引入了军营,普通士兵们在提高体能的同时又能自得其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谛。

    当然,为了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他特别设立了军功田制度,凡是在战场上立功的士兵,服役满十年之后,便能从军队中退役,并且依靠他的军功可以相应授予军功田。

    这些被授予军功田的士兵们从此成为军户,他们开垦的粮食除了上缴两成给官府之外,其余全部留下自用,当然这些军户也是有义务的,他们要肩负起训练乡中兵勇的义务。

    在上谷郡,苏辰规定了年满十八岁的庄丁都要参加军事训练,参加军事训练的士兵每个月可以领取一定量的粮食,训练只在农闲时期有,农忙的时候则负责务农。

    这军户制度刚刚推行的时候,遭到了极大的反对,可后来为了证明他所言非虚,从背嵬军,虎卫,汉影,乃自青州兵里面立下大功之人中选出三千人退役,这三千人是第一批军户,军机处按照军功给他们授予了相应的军功田,让他们回乡务农。

    这三千人家乡大部分都是上谷郡本底的,所以不存在宗族排斥的情况,他们回乡之后,给自家家族带来了极大的荣誉感,当地村民都恨不得把所有男丁东送入军中服役。

    当然,在这里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当初为了挑选出这三千人,可算是费了不少功夫,要知道这个时代可是宗族制度,一个外乡人哪怕你成了军户,在当地也会受到排斥,所以为了在上谷郡试点,他专门在麾下二十万大军之中挑选出了三千人,甚至有一部分只是扩军之时招募的,还从未上过战场,只是因为在训练中表现突出,也被选出来退役。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任何的变革都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军户制度显然触动了地主豪强的利益,虽然得到了下层百姓的拥护,可是豪强却被打压了,好在上谷郡没什么豪强,别说上谷郡,整个幽州都没多少豪强世家。

    蔡邕很快就给他回信了,信中告诉他要想一下子挑选出五百人有点困难,第一批最多给他两百人,剩下的慢慢派过来。

    他也没有想着一蹴而就,这件事情的确是得循序渐进,而且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还得因地制宜。

    好在太行书院大部分的学子都是幽州或者并州的,蔡邕给他送来的人也几乎清一色的幽州子弟,他们回到家乡为官,抵触肯定会少一些,但同时也很可能带来贪腐。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先把这七个郡牢牢地掌控在手中,未来可能面临的贪腐隐患只能暂时不予理会了。

    时间转眼就到了中平六年,开年没多久,凉州那边传来好消息,持续了几年的羌胡之乱总算要平定了。

    中平六年二月,春季,王国的部队疲惫不堪,解围撤退。董卓下令进军追击,他连续进攻,大获全胜,斩杀一万多人。

    韩遂等人共同废掉王国的首领地位,叛军逐渐争权夺利,继而互相攻杀,于是势力逐渐衰弱。

    羌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