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太平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乱世太平王-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两人依依惜别,杨柯连夜赶去了北山坡,马隆也进了大帐,一拨拨的斥候不分白天黑夜的往离石城方向往来巡查,马隆在沙盘前将源源不绝的军情一一汇总,再根据变化的敌情在沙盘上重新标注,大帐之中灯火通明,彻夜不息。

    离石城中的刘渊此刻也是彻夜未眠,但他可就没有杨柯与马隆的那份从容与淡定了。刘渊的双眼满是红丝,从他看到从北山坡逃回的小部骑兵那刻起,心中就满是懊恼和自责。

    “太轻敌大意了,仅仅因为马隆善用军器,善于攻城就判断敌军会将离石城作为主攻方向,而让骑兵部队孤悬离石城外,这一步迈得太大,也太心急了。”刘渊在大堂之中来回转圈,一边自言自语。阶下济济一堂的部将和各部落的首领也在用焦灼的目光看着自己的主帅。

    “单于,刘钦手中可是我匈奴的精锐骑兵啊,您要早作决断啊,他们随身携带的军粮顶多能支持个十天,一旦粮断了,就会有覆灭之灾啊。”说话的是刘渊帐下的大将刘昂,也是刘钦的亲弟弟,大哥遇险,他心中当然是火烧火燎,恨不能立刻带兵去救援。

    “是啊,单于,要早做决断啊。”众将也是一片鼓噪。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刘渊相反冷静了下来,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匈奴之主,在不利的态势下,更不能再轻敌冒进,孤注一掷的冒险了。

    “刘将军是老军伍了,即使不能冲出北山坡,他也不会坐以待毙的,从北山坡绕道一百余里,他依然可以躲过晋军兵锋,撤回离石城。”刘渊安慰众将道。

    “单于,刘将军一向忠于职守,未奉军令,不可能临阵撤离,就算他想到了撤退,那一百余里可是茫茫大漠,荒无人烟,这骑兵大军走进去可是生死难料啊。”刘昂急忙提醒刘渊。

    刘渊摆了摆手,制止了刘昂话头:“刘将军遇困,本单于何尝不心急如焚,不过此刻马隆一定已经布下了伏兵在半道上等着我们,我们贸然分兵去救,一定正中他的下怀,那时不但救不出刘将军,连离石城也岌岌可危啊。”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一章 瞬息万变() 
刘钦派出的前锋营不到一个时辰便被打退,看着溃不成军的部队,刘钦却一句责备的话也说不出口,他只是摆摆手,示意他们下去修整。

    刘钦盯着地图,一动不动,直到侍从亲兵将行军干粮递到他手中,刘钦才从沉思中惊醒过来:“你去传各营的营官过啦议事。”

    亲兵本想劝他先吃点东西再议事,不过他熟知刘钦的脾气秉性,此时此刻,大军陷于危地,他哪有什么心情吃东西啊,便默不作声的下去传达军令去了。

    就是一些行军马扎,众将或坐或站,围坐到刘钦身边,看看自己身边的部下,刘钦的心情异常沉重。这些人要么是自己的亲眷子侄,要么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都是一个锅里搅马勺的生死兄弟,这一仗打得如此窝囊,不是军队不用命,而是刘渊和自己定的战略出了问题。现在被死死堵在了北山坡这个咽喉要道以外,而且断粮在即,不知道这只匈奴精锐的骑兵能否逃出生天?刘钦的心里其实也是惴惴不安。他没有绕弯子,用单刀直入的实话做了开场白。

    “仗打成这样,不怪大家,是我的错,不该将部队摆在这块绝地之上,现在晋军堵死了北山坡,深沟高垒,严阵以待,谷口狭窄,兵力也展不开,我们如果强行突破,就像添油扑火一般,不断的用人命去填那个无底深坑,这样下去是死路一条。”说到这里,刘钦看看各位部将,他们的面色十分平静,正认真听自己说话。很显然这种战场态势他们心里像镜子似的,一清二楚,自己没有委过于部下,而是主动承担责任,不但无损于自己带兵的威信,反而有助于凝聚军心。顺着这个思路,他继续说了下去。

    “我军所带的军粮还能坚持五六天,如果北山坡现在过不去,五六天以后还是会过不去,晋军现在坚守不战,其实就是打定困我们直到断粮之日,再轻松取胜的主意,所以我们必须得当机立断,马上调整部署。”

    “将军请说吧,让我们怎么办?”众将七嘴八舌问道。

    “自此地向西北方向七十余里,就可以绕到离石城的背后,只要再能穿过胡杨滩,咱们就逃出生天了。”刘钦指着摊在地上的地图,用手指出了一条大大的弧线。

    众将都是匈奴人,对于周边地形可说烂熟于心:“将军,胡杨滩可是一百多里的茫茫大漠,我们没有军粮,根本不可能走得出去啊。”

    “是啊,将军,老一辈的人都说过,胡杨滩胡杨滩,十过九不还,何况我们很多兄弟身上还带着伤啊。”

    “就是啊,何况单于给我们的命令是就地埋伏,相机出动,夹击晋军于离石城下啊,没有单于军令,我们就撤出战场。。。。。。。。”

    刘钦看着众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清了清嗓子,咳嗽了一声,众将纷纷停下了议论,眼巴巴的看着刘钦。

    刘钦站起身来,看着部下,斩钉截铁的说道:“战场之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原定方案和单于会师于离石城下根本执行不了,而且单于的兵力守城有余,再想分兵救我们就不可能了,所以,固守待援的路也被堵死了,为今之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剩下的一万多兄弟可是我们精锐中的精锐,我刘钦一定要把这些兄弟们活着带回去,除了走乱石滩,我们别无选择,带足马料,带足饮水,军粮集中起来平均分配,我和兄弟们分一样多的军粮,万一断了粮,咱们就杀马吃,哪怕能有一半人走回去,也好过在这里全军覆没。”

    看着刘钦坚毅的表情,众将不再争论了,当下也只有这个办法是还可以搏一搏的。刘钦在极其不利的形势下,终于稳定了军心。

    刘渊此刻还在为出不出兵救援刘钦和属下们争论的不亦乐乎。一派是以刘昂为代表的,坚持要救,宁可弃掉离石城,全军孤注一掷,还有希望彻底扭转被动的局势,只要晋军败了,离石城还会回到自己手中。另一派则是支持刘渊的,理由很简单,晋军是远征之师,粮秣供应不可能坚持很久,只要坚守离石城,深沟高垒,拖得越久,晋军就越不利,一定能够捕捉到他们的漏洞,发现战机,那时,就能一击必中。刘渊最后力排众议,强行下达了坚守离石,没有自己的军令,一兵一卒不得擅动,违令者斩的严令。

    入夜之后的离石城中,除了城墙之上一片戒备森严,兵丁往来巡视之外,城内则是一片漆黑,突然,一列送葬的队伍打破了夜色中的静谧,从长街的尽头缓缓的走向了城门。在城门口被防守城门的营官拦截了下来。营官在勘合了手令之后,挥挥手,示意打开城门,放他们出去。几个兵丁私下里交头接耳:“这是谁啊,大战在即,还能拿到出城的手令。”

    营官对这些兵丁喝道:“单于亲自下的手令,关你们屁事,赶紧他娘的各司其职,给老子卯足了精神,看好城门,严防有人偷袭。”

    随着城门隆隆打开,吊桥缓缓放倒在护城河之上,这一队送葬的人马车驾粼粼,出了离石城,渐行渐远,隐没在茫茫暗夜之中。

    当杨柯匆匆赶回到北山坡的军营之时,唐彬迎上来没有客套,劈头就是一句话:“情况不对,刘钦似乎有迂回乱石滩,从沙漠潜逃的迹象。”

    杨柯不由眉头一皱:“派过去的斥候营几乎全军覆没,但有两个兄弟拼死逃了回来,报告说刘钦的军中在半夜偷偷将伤兵整编在一起,要让他们移营到北山坡的最前端与我军对峙,他亲眼看到了这些伤兵的马被集体征调了,伤兵改为步兵,正向北山坡方向佯动。。。。。。”

    杨柯点点头:“儒宗兄分析的对,刘钦需要制造假象牵制我们按兵不动,那些伤兵是不可能坚持到穿过沙漠的,而且有可能会是累赘,与其如此,不如留下他们做疑兵。所以,可以肯定刘钦一定是做好了准备要迂回撤退,穿过大漠回离石城了。我们到底是追还是不追呢?”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二章 和战两难() 
唐彬叹了口气:“仅有的三千骑兵已经被打得不成军了,步兵怎么能追得上刘钦,更何况贸然出击,我们没了地形优势,对手又有了战场纵深和机动空间,反而是送机会给刘钦。那时他就可以发挥骑兵优势,机动袭扰甚至突击我们,如果打得好,连沙漠都不用去了,就地便能化解他们的困局。”

    杨柯点点头:“儒宗兄一语中的啊,没有骑兵是我们最大的软肋,否则,区区几万匈奴军也不可能如此嚣张。此战之后,我们一定要练出一只骑兵,才能不受制于人。”

    唐彬说道:“建立骑兵谈何容易啊,首先是钱,其次是马种,最后是草场,没有这三个先决条件,哪里有马装配部队。可如今国库空虚,边患不宁,马种被胡人禁运,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其实我有办法,只是。。。。。。。”

    看着杨柯莫测高深的样子,唐彬却不认为他是在故弄玄虚,在自己心目中,杨柯布局的本事绝对是经过事实检验的,他能将一个看似荒谬和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这么东一下、西一下的走出各种闲棋,初始似乎漫不经心,最后却是步步连环、一气呵成的连成一气,当所有人看明白的时候,事情已经是办得水到渠成了。想到这里,唐彬问道:“公子有何妙计?”

    杨柯指了指地图:“如果能收降匈奴,钱的问题我来解决,马种和草场的问题匈奴自然能解决,这离石城供应我们五万匹良马都不止啊。”

    唐彬猝然警醒,深深的吸了口气:“公子,招降匈奴事关重大,刘渊在朝廷做质子多年,先帝待他也不薄,最后还是复叛了,如果真要招降他,先不说朝中非议,成与不成还在两可之间,就算办成了,谁能保证刘渊不会再次起兵叛乱?到那时,公子你可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杨柯感激对唐彬说:“儒宗兄,我们是经过患难的生死弟兄,所以我在你面前才畅所欲言。自古以来,中原朝廷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事实也是如此,异族从来都是势穷来投,中原有了动荡就起兵造反,从来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异族的不臣之心到底是少数人的野心所决定的,还是他们千千万万的子民从骨子里就喜欢打仗?”

    唐彬笑道:“不管是我们中原百姓,还是异族百姓,哪个人天生就喜欢打打杀杀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们不过是历朝历代有野心、有权势欲的帝王将相的工具罢了。”

    “我的想法和儒宗兄一模一样,但还有一个根子上的问题,如果老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就容易被人蛊惑和利用,换言之,如果百姓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就算有人想利用他们,甚至是强迫他们拿起刀枪、走向战场,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匈奴族人之所以不断在边关袭扰,原因很简单,朝廷对他们实行的是闭关锁国,你越是不消停,我就越是不和你开展边贸,中原物产富饶,一切都可以自给自足,但匈奴就不一样了,别的不说,食盐、粮食、蔬菜、茶叶,他们一样都没有,如果再遇上灾年,牲畜大批死亡,又没有这些物资储备,他们除了进中原来抢夺,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靠抢的法子虽然无本万利,可谁算过这背后的一本账,那一条条人命难道就不是本钱?”杨柯说到这里,从随身那一摞厚厚的文札中翻出了一本,打开来继续说道:“当时我和老夫子、黑七一行到离石,每到一地,我就和这些匈奴的百姓、族领聊天,寻访他们的疾苦,内迁的匈奴人无地无产,寄人篱下还受到豪强官吏压迫,游牧在草原上的匈奴人也不愿意无故生事,他们最怕的就是遇上雪灾年景,一个部族成千上万的牲畜不到几天可以冻死十去七、八,这些人放下刀剑,都是普通百姓,一旦要饿死人的时候,拿起刀剑,他们就是魔鬼、就是凶神恶煞。”

    唐彬听着杨柯侃侃而谈,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杨柯如此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这些话自己也是闻所未闻,但细细想来,杨柯说的每一句话何尝不是事实。只是在高高在上的满朝文武眼中,敢于反抗的就是暴民,当然要毫不留情的斩草除根,同时还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不然,天下的百姓都会以他们为榜样。此时此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早已超出了唐彬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烙印,人都是有阶级,有环境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都不可能超越自己的阶级立场和历史高度,尽管他打心眼里赞同杨柯的想法,他也是杨柯忠心耿耿的部下和患难兄弟,但他依然不敢旗帜鲜明的站出来鼓励他甚至是支持他。

    杨柯看着唐彬迟疑的表情,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这不是个别现象,以他和唐彬的这种关系,都会面临质疑,如果放眼整个朝堂,只怕没有人会同意他的观点,更不可能支持他去施行宽容的民族政策。这和权势、意识形态都没有必然的关联,数千年的时间才走完了民族融合的道路,想要用速成的办法来解决民族争端,到底有没有胜算?杨柯心中第一次感觉到了彷徨和无助。也许,这将是一条艰难的孤军奋战之路,到底是坚持到底,还是随波逐流?这是个方向性的问题。这将决定自己到底是用融合消除边患,还是简单粗暴用战争镇压边患,他从心灵深处抗拒做一个刽子手。

    唐彬也是第一次没有选择坚定的站在杨柯一边,他内心隐隐有一丝愧疚,但转而给自己的理由是:“这也是为了杨柯着想,否则,他会成为满朝文武眼中的另类,必然会被所有人斥责和反对。”唐彬叹了口气:“公子,连日来你是太过劳累了,你还是好好休息一下吧,先别想那么多了。”

    杨柯默然的点点头:“你也早点休息吧。”

    营帐外一片静谧,偶有战马嘶鸣和夜巡兵卒的低语之声传来,回到寝帐的杨柯在心事重重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