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点头,“可是,爱卿因何急于建造一所杂学馆呢?”
“陛下,臣建学馆,其因之一,为开海禁。”
“哦?”
“器不利,则海禁不开。夷人火器强悍,非以更强之火器,不能抗。”
“所以,爱卿建学馆,实是为制造更强的火器?”
“正是。”
“可是,开海禁有诸多弊端,又何以一定要开?究竟这其中的税利,有多少?”
“具体之数,臣不敢妄言。但是,为何朝廷屡禁海上走私而不止?能有多大的利,驱使无数私运者舍生忘死?陛下睿智英明定能猜得到。”
“这”
朱由校沉思。
是啊,一个人拼了命还要走私,这利润可能小吗?而且走私的不止一个,只是每年报上来,被处决的走私犯,就不计其数。
想着,朱由校竟不禁倒抽一口气。
“陛下,若是不开海禁,那些好处就全落在了沿海贪官污吏之手啦。”
“大胆!”朱由校闻言震怒。
殷复声一惊,看着朱由校。
朱由校起身绕过龙书案,来到殷复声的面前。
“对!爱卿说的对,朕绝不能容忍有人敢欺瞒于朕!”
朱由校咬着后槽牙,眯一眯眼睛,换口气道:“爱卿说的有理,可是,想这增收商税,都举步维艰,更何况是开海禁?待爱卿造出更强的火器时,又不知是何年月了?”
殷复声躬身道:“所以,当务之急,要充盈国库,开源不可行,只有节流。”
朱由校一听,比刚才谈开源时还要郁闷。
殷复声所说的“废优免”,乃是要废除明初朱元璋时所制的一条优免则例。此制乃为鼓励人而制。
此制中规定,中榜者,可以享受田亩免税。
所谓“优免”,并非全部田产皆免,而是按功名,有所不同。
殷复声继续道:“陛下,太祖开国之初,为鼓励士人而作此制,然如今,天下士人之众,臣以为可谓之患。”
“世人皆说,科举,有如大浪淘沙,鱼跃龙门。可见,每年科考之人,如岸上之沙,江河之鱼,数不胜数。然,真正能入朝为官,为国效力者,不足其千之一二。余者,据优免则例,却可白食米粮,养尊处优,各地举子,更是可借此当上地主。穷人借此成为地主,富人则锦上添花。可是,他们优免的土地,又从何而来,皆是国家的土地,是皇家之地。”
朱由校闻言一怔,“接着说下去!”
“陛下,据此则例,秀才可免数十亩田税,举人可免数百亩田税,而进士可免上千亩田税。以此推算,仅这些对国家毫无建树,好吃懒做之人,竟分刮国家上千万亩田地。”
“什么?上千万亩?”
朱由校根本也没有计算过这些,之前更没有人会跟他提及。
简直骇人听闻!
“陛下,就这,还没算那些举人在家乡与官吏同流合污,隐瞒田产而不报的数目。”
朱由校越想越气,结合当下,难怪国库没钱,闹了半天,全让这帮什么都不干的废人搜刮了。
“照爱卿所言,这些士人所占田亩,远不止千万?”
殷复声斩钉截铁道:“臣敢断言,不止!当年,文忠公之所以被士人诟病,清算,也是因为,文忠公看清了这一点。故而,制法令,丈量田产,整肃吏治。虽然,充盈了国库,却得罪了一帮只会卖嘴的士人,也就平白多了好些不堪入耳的诋毁。”
朱由校深吸口气,目光凝重,深沉道:“若非爱卿直言不讳,朕怕是永远也听不到实话呀。”
说着,朱由校忽然扭头,意味深长地注视殷复声,“不过,殷爱卿也是士人,可有享到这优免之利呀?”
闻言,殷复声眉头一颤
第181章 君臣对()
殷复声是在这副身体的原主还很小的时候,他就夺舍而来。所以,当时的他,在了解到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之后,知道自身所处乱世,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不能贪图小利。
殷复声之所以在中举后,依然保持清贫,只为了在将来建议废《优免则例》时,可以说的义正辞严,不落人话柄。
自古成大事者,必不以小利为念。若是一朝得志,便暴露贪性,敛财收地,一点儿便宜也不放过,那注定只能是个快乐的小人物。
殷复声也不是不愿意过这种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的清闲日子,更不是说,他有多伟大。若是在盛世之下,他也定然要放肆的享受一番现代人无法享受到的特权。可是,明末即将面临的是天灾人祸,清兵入关。又能有多少人能逃开满清的迫害。任你是有千亩良田,还是万亩良田,一个《圈地法》让你瞬间沦为奴隶,也没什么奇怪的。
所以,唯一能让自己及家人,百姓得以安宁,就是要彻底改变明末的腐朽现状。为了这一目标,他便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贪图小利。
今日,与皇帝朱由校的一番中肯对话之中,朱由校忽然问起,殷复声自然坦然以对。
“陛下,臣幼年时,见多了借《优免则例》而一夜暴富之辈。臣既然鄙视这些人,又岂会与之同流合污呢?臣家中田产早已变卖,家中只以一间面馆为计。”
朱由校闻言甚是感动,“爱卿一心为大明江山,朕之前还几多猜忌,如今看来,真是朕薄待了忠臣。”
历来君王多猜忌,殷复声又岂会看不出来。
从几次朱由校对自己称呼的变化,就很显而易见。
不过,这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殷复声躬身道:“臣惶恐~”
“看来,这。考成法。还需尽快恢复,吏治才能清明。”朱由校想了一会儿,接着道:“考成法可复,可是这《优免则例》……”朱由校不由得摇摇头。“朕虽知其害,可又该如何下手?”
“陛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废除,当行三步。”
“哦?哪三步?”
“先减,后免,再除。”
殷复声接着解释道:“陛下可先下旨减少优免田亩之数,之后,逐渐递减。”
殷复声想来个温水煮青蛙。
话虽这么说,可是之前张居正只是清丈了田亩,就引起轩然大波,自己更是被抄家清算,现在要减免,他的心里,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儿担心。所以,他只能直接找皇帝,由皇帝亲自下令,对他,才是最安全的。
“嗯~,爱卿所言,朕会好好考虑的。”朱由校说着顿了顿道:“如今六部多位悬空,朕想撤了陈大道,由爱卿接任户部尚书,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位高则责重,臣眼下只想一心办好学馆而已,怕会顾此而失彼。只要有陛下的信任,官职大小,并不重要。”
朱由校得知陈大道故意歪曲税制,当然不可能还用他做户部尚书。但是,殷复声还不想与楚党人发生冲突,故而推辞。当然,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不想升这么快,毕竟他在朝中根基不稳,枪打出头鸟。升的快,只怕他日,摔的也惨。
朱由校犹豫道:“可是,眼下,六部多职悬空,不能不补。殷爱卿,可有人推举?”
“陛下,关于户部官员的任免,当以能力为先。臣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
“爱卿请讲。”
“陛下可制定新的户部官员任免制。”殷复声顿了顿,接着道:“户部关系国家财政,不可轻视。臣认为官员之中,只要能力可行,无论品级出身,皆可调入户部。”
“那,又当如何辩其能力?”
“凡有意入户部任职官员者,当上书自荐,并附一份《充盈国库论》。”
“《充盈国库论》?”
“正是,凡户部官员,都应对财务税制有独自的见解,对如何充盈国库,应有利国利民,切实可行之策,方能入选户部。”
朱由校沉思中,不断点头,觉得有理。“嗯~,正如爱卿之前所言,善其职者居其位,此法可行。那么~,于礼部与吏部之悬空,爱卿可有主意?”
殷复声想了想道:“陛下,关于礼部,臣推举赵南星继任上书一职。”
“赵南星~”
“正是。工部右侍郎赵南星,为人诗词歌赋俱佳,为礼部尚书最为合适。至于吏部,臣眼下不知该举荐何人,但是,臣有个主意,陛下明日早朝,一试便知何人胜任。”
“哦?是何办法?”朱由校饶有兴致的。
“明日早朝,官大人定然会继续上书,奏请恢复。考成法。,届时,除以往与官大人往来过密的楚人以外,何人赞同恢复此法者,皆可入吏部。”
朱由校一怔,仔细想来,似乎有所顿悟,缓缓点头,“嗯~~,果然好办法。爱卿果然不同于满朝大臣。你的这些办法,永远都是出乎朕之预料呀。日后,朕当时常宣你入宫,与朕好好说说你这满腹的主意。哈哈哈……”
“臣这些,皆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策,让陛下见笑了。”
朱由校不以为意,“也就只有爱卿之策,才更能整治那几个朝堂老臣呀,哈哈哈……”
说起小伎俩,朱由校难免不想到刚才被戏弄了的几个老臣。
平日里吆五喝六的,今日,却捡了个窝囊气受。
想到他们的样子,都觉得好笑。
“爱卿,你这一招以假乱真,还真是管用。日后,若有需用银两之处,朕当请教爱卿,再给朕出些主意来。”
闻言,殷复声满头黑线。
不想堂堂大明天子,竟然要靠坑蒙拐骗的主意,给自己筹钱。真是闻着好笑,又可悲~
“诶~?”朱由校突然想到一件事,“爱卿方才所言,开源节流,乃是正途,那么,这,斜道,又是什么?”
殷复声笑道:“正途之策,乃长久之计,行之甚远。然斜道之计,虽不计长远,却只一个字:快!”
“哦?”一听能来快钱,朱由校眼睛亮了,“快说,如何一个快法?”
殷复声左右看看,朱由校领会,当即支开一众太监奴婢。
殷复声小声道:“陛下,快钱不难,只需一个名头……”
第182章 以寇养兵()
关于开源节流的策略,君臣对话直至很晚。只有关于减藩俸,朱由校有意无意地避开不谈。
小皇帝通过此番君臣对话,也第一次听到了与满朝大臣从来没有说过的话。朱由校年纪虽小,可只听账目,这些数字,他能感觉到,这些,才是真正大实话。
抛开开源的内容不说,难道,这些大臣一个个满口忠心,实则都在暗中保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朱由校坐在龙书案后,内心复杂,久久不能平复。他究竟该不该按照殷复声说的去下旨呢?即便下旨,他们又真的会按旨意去做吗?与全国的士人对抗,他该把这种差事交给什么人呢?
朱由校深知,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
思虑一夜,到了第二天上朝,党争仍然持续。
东林党人因为一连失去两个上书和一个侍郎,急于夺回六部的悬空。于是,朱由校一现身,就有人上奏折举荐。
楚党自然也不甘落后,继续奏请恢复考成法。
朱由校接过东林党的推举折子,匆匆扫了一眼,便合了起来。
在众大臣诧异的目光下,按着殷复声的办法,传旨户部官员的任免办法,并第一个罢黜的陈大道。
这让楚党意外,也让东林党惊喜。他们觉得今日的朱由校似乎不太一样,还像忽然间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
可是这个什么《充盈国库论》却是叫人听得摸不着头脑。
朱由校接着点名升了赵南星的官,把他派去礼部当尚书。
虽然不比工部肥,不比吏部牛,但好歹是个尚书,东林党人还是很得意。可是,接着,朱由校便拿起官应震的折子,问朝堂之人,关于考成法的见解。
不出意外的,一片否定之声。
然而,这其中,除了楚党,竟然真的有人站出来表示支持。
这个人正是杨涟。
叶向高瞥眼一瞧,面有不悦。
邹元标,韩爌等人也有不满。
心说这个杨涟,已经不止一次站错立场了吧。
这次居然公然帮着楚党?!
叶向高与韩爌暗中一瞥:难道,杨涟变节?
哎呀~,他是湖广人~
……
杨涟表示赞成恢复考成法之后,接连又有几人站了出来,有御史左光斗,高攀龙的学生魏大中,还有齐人袁化中等。
这些人当中,有齐党人,也有东林党人,他们家中大多没有太多田产,对于《优免则例》给社会带来的负担,早有认识。只是少了一个敢于站出来的机会。
经过楚党几次上书,这些人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这才下定决心,要站出来支持考成法的恢复。
更令人意外的是,朱由校当机立断,竟直接任命杨涟为吏部尚书。
这叫楚党和东林党皆不知是该高兴还是哭。
~~~~~~~~~
退朝后,心事重重的叶向高没有回府,而是步履匆匆,直接去见一个人。
侍郎府中,花厅之内。
一个与叶向高年岁相仿,六十上下的瘦老头儿,一身常服,稳稳当当的端坐堂内。
只见他缓缓端起茶杯,抿了口茶,闲淡道:“嗯~~,阁老不必烦恼。你也是时候该扶植一些新人啦。像那些老朽无用之辈,该换的换,该走的就走吧。”
闻言,旁边儿坐着的叶向高,深沉的点点头,“唉~,话虽如此,可六部之中,如今实际在咱们自己手里的就只有吏部,礼部这两个啦~,我这心里愁啊~!”
“也没什么好烦的~,不是还有工部,户部尚是悬而未决吗?”
叶向高摇摇头,“说实话,如今进卿(叶向高字)愁的,不是能否夺回这二部,难的,却是无人可用。放眼看去,咱们之中竟无人才。哼哼……”
叶向高言语中不无自嘲。“稚绳,你说,这满朝上下,有什么人能对付了那姓殷的呢?”
原来,叶向高急匆匆赶来见者,正是孙承宗。
孙承宗官拜礼部侍郎,东阁大学士。按说,一个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