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纵横三国之我是张辽-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蛲暾蹋脑痘丶业男那榉吹乖嚼丛郊鼻小

    而随着地盘的扩大,离家也越来越远,以后的战事往往会拖的越来越长,就像此次远征关中,虽然前后只用了大半年时间,只是耽搁在路上的前后就有三个月。

    走在关中的地面上倒还好,长安周边有秦汉以来黄土夯成的笔直驰道,走在平整宽阔的驰道上,战马可以放开速度奔驰,辎车的速度也能有显著的提高。可是一出了潼关,路况就变的明显凸凹不平起来,对行军速度有不小的影响。

    交通,作为前世之人,文远当然知道交通无论对寻常百姓,还是国家权力机构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前世文远小时候就听说过“要致富,先修路”的老俗语。

    便捷的交通,既便于老百姓出行,也利于商品的流通,而对于国家政权,如果遇到突发的天灾,兵祸,也能及时的做出反应。就像河北军此次西征,就有大把的时间消耗在路上。

    所以在路上,文远经过一番深思思虑之后决定,此次等回到冀州之后,就发动百姓修路。

    修路可不是一件小事情,耗资巨万不说,还能动员太多的劳力,以文远如今的财力,和河北四州的人力,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不敢一下子把摊子铺得太大。

    文远找人专门计算过,初步的计划,先是向南经由河内铺通由邺都通往洛阳的道路,向北则直抵幽州蓟县,将幽州、司隶与冀州连通。此一项工程南北接近两千里,路基计划高一丈,宽八丈,可六辆马车并行,此项工程,需要耗时五年,动员至少二十万丁口,消耗钱粮更是不可计数,可称得上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五年之后,文远还会再增修西到晋阳、东到临淄的驰道。只是暂时考虑财政上的实际状况,才没有一并实行。

    对于文远想要发起的这个工程,帐下文武并不是一致的赞同,兴修驰道,需要动员大批的劳役,不少人认为这是取祸之道。昔年秦帝国盛极一时,便因为大批征发劳役,修长城、修骊山陵,大兴土木,才致使民不聊生,二世而亡。魏晋之后的大隋帝国,也因为开挖京杭运河,搞得天怒人怨,仅仅持续了一段短暂的统一,就陷入纷乱的割据乱世之中。

    这些例子,道理文远都懂,但文远的看法则与众人不同,秦始皇和隋炀帝虽然被后世称为暴君,但是二人的功业也同样不容否定,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直到千百年后,对中原百姓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况且文远并非是那种不计后果,一意孤行的独夫,修路的事情文远经过仔细的考虑创新,虽然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负担,不过相比之下,好处还是巨大的。

    首先,如今河北四州归于文远治下的百姓有八百余万口,战辅兵五六十万兵众,而且其中有一大半是需要从事生产的半职业辅兵,只要错开农时开工,征召劳役并没有太大难度。

    秦代征发劳役兴建的工程,多是为朝廷专用,而未曾考虑民生,文远的想法则不同,道路修好以后,除了官府使用,还可作商用、民用等多种用途。对商家来说,可以促进商品更好的流通,对老百姓的出行也有便利之处。

    尤其是商用一途让文远相当看重,华夏自古便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商业的好处,恐怕这举世之中,也只有文远这个前世之人看得最透。

    商业可以让地方上互通有无,促进社会进步、百姓富庶,而且在文远看来,商业更可以松解华夏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性,这些年在文远的刻意扶持之下,以中山甄家为首的河北地方大族已经渐渐脱离了农业生产,开始专一从事商业,并且从中获利颇丰,家族事业扩展迅速。

    有甄俨这些人的表率作用,许多小家族也跟风而起,并且有不少人尝到了经商的甜头。商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的进步,如今的河北,工商业规模比之以往扩大了许多倍,商铺、工坊、客栈如雨后春笋一般建成,虽然未必有多发达,但至少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其中文远最看重的,还是一种全新观念的形成!

    这种观念相比以往重农抑商的落后理念,可谓前进了一大步!也算是文远为华夏民族更快更好的发展进步,添加了一剂很重要的助推剂!

    除了对发展商业意义重大,还有一点好处文远无法拒绝。那就是稳定民生。

    如今正值乱世,天下到处是无家可归、没有饭吃的流民。哪里能让他们活下去,他们就会游荡到何处。此前,文远在河北征发丁口服工役,并不是强制无偿的,除了供给劳力饭食,有时还会发给一部分薪酬。这个规矩早已天下尽知,文远此时若是宣布修路,只怕天下间无生计可依的流民,都会挤破头往河北涌。如此非但可以聚敛人口,还能一举两得,达到削弱各方诸侯的作用!

    所以修路在文远开来是势在必行!

    因为筹划着如何修路,一路上倒也不算无聊,大军不知不觉就走了十几日,通过函谷关进入河南境界。按照事先预定好的路线,大军路过洛阳,并不做过多停留,由孟津渡河北上返回邺都。

149江东之变() 
此次征西,河北军伤亡不少,各营的兵马损失都需要补足,此外背井离乡在外征了大半个念头,战将士们和文远一样思乡的情绪也特别浓重,毕竟河北军虽然骁锐,却终归是人而不是机器。是人就会有有疲倦懈怠的时候,依着文远的打算,等军士们回到邺都,至少需要休整一段时间才能再次出征。

    此时的函谷关,早已重新纳入河北军的控制之下,吕蒙、颜良在弘农大败张绣之后,张绣立即命令这里的守军撤回宛城,洛阳至长安的道路终于贯通。文远到了函谷关时,分兵驻守此处的文远早就闻讯出关相迎,还领着文远枪王沟子岭上杨义等阵亡将士的的坟冢,祭奠亡灵。

    沟子岭一场大火,烧毁的军粮辎重倒在其次,自副军校尉杨义以下,烧死了河北军上万子弟兵!此后张绣派兵据住函谷关数月,许多人甚至已经找不到尸骨,被烧的连灰都不剩,赵云重据函谷关后,只能在此地修建一座大幕,以收殓祭奠阵亡士卒。

    见了赵云,文远最迫切想知道的当然还是洛阳一带的情形,要知道文远把赵云留在洛阳镇守,任务可并不轻松。

    河南尹紧邻豫兖二州的陈留、颍川二郡,尤其是颍川的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是曹操不可能放弃的种种之重,赵云率冀州军团驰援洛阳之后,曹操也命曹仁加强了这一带的防守。颍川、陈留二郡,屯驻了曹操数万之众!

    就在文远从关中返回的时候,曹操也已经扫平了后院的祸患。

    建安四年三月,曹操在汝阳大破刘辟、龚都的汝南黄巾,斩首过万,生俘两万余众,龚都被夏侯惇阵斩,刘辟死战得脱,只带着数千残兵败将逃回老巢苟延残喘!

    同年四月,曹操挥师大举攻入汝南,前后不过两个时间,就扫平整个汝南!刘辟不敢与敌,引残败兵马窜入淮泗,前往灊山一带,投靠袁术曾经的手下雷薄、陈兰。

    而曹操在占据了汝南之后并没有停下脚步,时隔两年之后一举攻入淮泗袁术的地盘!

    其实此时淮泗说是袁术的地盘,已经名不副实了。仿佛是为了惩罚妄自称帝的袁术,自袁术称帝这一年开始,淮泗之地就连续两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旱灾,旱灾之后便是饥荒,加之袁术称帝之后奢侈荒淫,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四处逃散!后来连部将陈兰、雷薄弃他而去,落草为寇占据灊山四处劫掠。

    曾经名噪一时的淮南袁术袁公路如今已经是日薄西山。甚至已经根本不用周边的势力攻打,袁术自己都随时可能灭绝!有人探究袁术之所以苟延至今的原因,竟是周边的曹操、孙策、刘备等人都不愿意攻占此处,不愿意接手淮泗这样一个十室九空的烂摊子!这也不知道是袁术的幸运,还是悲哀!

    进入建安四年,淮泗地区的生气终于恢复了一些,曹操也终于决定将手伸到此处来,此前曹操一直和文远对耗着,根本腾不出手来。击败汝南黄巾之后,听说张辽还没从关中回来,曹操就打算借文远西征之际,一举把淮泗之地拿下来!当文远回兵赶到洛阳的时候,据探马最新带回的消息,袁术已经在寿春呕血而死,曹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接受了整个淮泗之地。

    和新得了关中五郡的文远一样,曹操在吞并了汝南、淮南之后,也进入了一个消化期,巩固在新占领区的统治,收编降卒,补充战损的军队。张曹两家可以说是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暂时偃旗息鼓,按兵不动。

    但是天下的战事并没有因为张曹两家的消停而沉寂。关中、两淮硝烟刚散,江东战事又起!这一次小霸王孙策竟是将矛头指向亲附于刘表的江夏黄祖!

    洛阳城经过三年多的修缮,如今已经恢复了大半往日的生气,城中的街道已经被清理出来,填埋的水井也被挖开,许多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只有少部分地方,仍可看到那场大火烧过后残留下的废墟。

    七月,正是丰收的时节,这一年洛阳的百姓也收获了辛苦劳作一年的成绩,这一年,整个河南尹地区都获得了丰收,田地里,随处都能看到百姓眼中洋溢的喜悦神采。

    作为曾经帝国的心脏,这里的地理位置,生存条件都无比优越,几年来吸引了数以十万计的流民,如此一个战略和战术意义比长安只强不弱的大城,文远当然想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也不会三年来耗费无数人力财力重建此地。

    如今的文远,已经再不需要像当初那样为了粮食紧蹙而忧虑,河北四州的屯田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自给自足还有富余,尤其是冀州每年征收的粮食,不但能供应本州,还能分出不少支应关中、司隶!粮食对文远来说,如今只代表一串数字而已。

    不过这并不代表文远就从此对农业不管不问,他此时仍清醒的看到,这天下仍有许多地方每天会因为饥饿而死人,粮食依旧是最宝贵的战略物资。不能有一刻松劲。

    既冀州之后,文远计划将京畿地区也转化成屯田的基地,董卓西迁之后,也迁走了几乎所有的世家大族,洛阳周边,对别人来说是一片烂摊子,可对文远来说却是一片空白肥沃的处女地。

    河洛一带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河道密集,极适宜耕作,极适宜生存,又没有世家大族在此兼并土地,欺压百姓,屯田几乎不存在任何阻力!文远相信不出三年,这里加上河内就能像冀州一样,成为自己治下第二大的粮食出产地!

    所以文远在来到洛阳之后,除了经常巡视洛阳城,最多的就是到乡间地头探访秋收的农民。

    这一日,文远正领着赵云、贾诩、陈宫等人参加完一处村落举行的丰收庆典,正走在回洛阳的路上,突然听到道上一阵马蹄响动!

    “见过主公,江东孙策送来告天下檄文!”只见一个哨骑飞驰而来,翻身下马拜道。

150你就是赵云?() 
“孙策?这头江东猛虎这次准备动谁?”文远挑眉一笑,接过一看便知明细,原来送来哨骑送来的是一纸讨伐黄祖的檄文!

    “哦,这个孙策倒挺聪明的呢!”看了檄文,文远笑了笑道。檄文上照例先是鼓吹了一番天地君臣父子之类的大义,把自己先摆在正义的位置上,然后又痛斥了刘表黄祖等人行事卑鄙,伏杀了他的父亲孙坚,此次起兵便是为了替父报仇!

    值得一提的是,孙策在檄文中还表示了对朝廷的臣服之心,说了一通愿意为朝廷效力,讨伐不臣的豪言壮语。其意义着实值得玩味。

    从汝南回来来见文远的陈宫谏言道:“此檄文暗藏孙策向主公示好之意,我到江东时,孙策曾隐晦提起,希望主公能封给他一个官位,如今他官职卑微,却据有江东大片土地,日子一长不免无法服众。”

    “既然孙策那么在乎朝廷给的这个官位,那就给他就是了,让沮授近日在朝堂上表奏请封孙策为破虏将军,赐爵吴侯。统领江东之地”文远想了想眯眼笑道。既然孙策在乎朝廷的名分,那就给他又有何妨?反正现在这世道,各地诸侯都早已自行人事任免,朝廷任不任免,封不封赏根本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不给孙策大不了来个自己上表,反正自封官职或相互举荐这样的事在之前早有许多先例。

    孙策有求于自己倒好,给他就是,又没有什么损失,只要他肯和自己合作,总是利大于弊。反倒若是不给,说不定就把他逼到曹操的阵营之内,这样就不是文远希望看到的了。

    陈宫谏道:“主公英明,不过也不能让孙策这官得的如此轻易!我闻孙策身边有两个兄弟,一个孙权,一个孙翊。可令孙策遣人入邺都为质,如此,便可稳妥的多了。”

    听了孙权的名字,文远心中一颤,着实为陈宫这个提议心动不已,不过很快文远就释然了。孙策可不比马腾能屈能伸,这头江东猛虎自出道以来就顺风顺水,未尝败绩,脾气也养得桀骜难驯。让他忍辱送任子入邺都,他断然不会咽得下这口气。而且他身边周瑜、张昭都不是好糊弄的,貌似历史上曹操让孙策送子入许都就被孙策不给面子的顶了回去!

    文远沉吟一阵道:“不必了,孙策绝非愿意久居人下之人,岂会受制于这些微末手段?我与他合作的纽带就是利益。日后没有了共同的利益,我与他迟早还是要有一场对决的!现在既然是合作,就让他与咱们合作的毫无顾忌,免得旁人日后说咱们小气!”

    陈宫闻言点头道:“主公英明,是我多虑了”

    紧跟在后的赵云眼中也闪过一抹异色,为主公的胸襟磊落感到由衷的钦佩。

    正说话间,突见道旁又有一骑飞驰而来,向文远所在的队伍迎面奔来!

    来人一身白衣,马骑的飞快,蹄声急促如雨,顿时引起一众护卫的注意!赵云反应最快,横枪拦在道上纵声喝道:“来得是什么人?大将军在此,还不快快下马请罪!”文远一向亲民,以身作则带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