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德庆皇帝大声怒斥之后,声音反倒是低沉了下来,只是眼中的怒火更炽,冷声说道:“你们是朝廷大臣,不是市井间的泼妇匹夫!这里是皇极殿,不是街头边的茶馆戏院!像你们这般吵成一团、歇斯底里,毫无城府风度,只知道一味攻讦,成何体统?!朕要你们何用?!又如何敢指望你们代朕牧民、辅佐朕治理天下!?”
德庆皇帝的声音不大,但压迫力十足,几位争吵最凶的官员,在德庆皇帝的怒斥之下皆是胆战心惊、垂头缩脑,再也没有之前的气势。
不过,德庆皇帝虽然是通过一顿怒斥控制住了场面,但德庆皇帝心中很清楚,局面只是暂时得到控制而已,毕竟朝中各大派系此番已是彻底撕破了脸面,相互间敌意十足,除非有某一方彻底认输,否则这场冲突绝不会轻易结束,德庆皇帝就算是可以强行压制一时,效果也绝不可能持续长久,种种矛盾只会隐藏起来,等到将来某一刻迎来更加激烈的爆发。
于是,此时的德庆皇帝,表面上是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样,连连斥责百官、怒声不断,也确实吓住了一些朝廷大员,但德庆皇帝的内心依然冷静,只是极速思索着眼前局面的解决之策。
然而,如今的局面之复杂、各大派系的矛盾之深,已是毫不逊色于崇祯时期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相互攻伐,想要解决这般复杂局面,智慧、手段、时机缺一不可,又岂是德庆皇帝仓促间就可以处理的?
德庆皇帝一时间想不到解决之策,心中不由懊恼,只觉得自己之前一味的静观其变实在是失策至极,竟是任由这场混乱扩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懊恼之余,德庆皇帝又恶狠狠的瞪视了隐藏在百官中的赵俊臣一眼。
今日早朝上,赵俊臣至始至终都是低调至极,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但以德庆皇帝的智慧眼光,自然看得清楚,眼前的复杂局势全都是源自于赵俊臣的推波助澜,说赵俊臣乃是今日局势的幕后黑手也不为过!
也正因为如此,赵俊臣如今的低调伪装,落在德庆皇帝眼中就显得愈加可恨了。
因为一时间没有想到解决各派矛盾冲突的有效办法,所以德庆皇帝暗暗思索之余,口中依然是怒斥不停,这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更长的考虑时间,寻找扭转局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打压群臣的气焰。
只见德庆皇帝继续怒斥道:“尔等身为朝廷大臣,朕重用你们、发给你们俸禄、授予你们权柄,乃是为了辅佐朕治理天下,绝不是为了让你们结党营私、相互攻讦!你们今日的种种表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难道真以为朕看不出来吗?!你们这般明目张胆,还有没有将朕放在眼里?!”
说完,德庆皇帝的目光转向了位于百官前列的几位核心重臣,又说道:“沈常茂何在!?周尚景何在?!程远道何在?!……赵俊臣何在?!”
随着德庆皇帝的发言,沈常茂、周尚景、程远道三位阁老以及赵俊臣纷纷出列,皆是垂首躬身答道:“老臣在(臣在)!”
德庆皇帝再次瞪视了四人一眼之后,终于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到四人头上,讥讽道:“哦?原来你们四位都在啊!朕原本还以为你们四人今日告假没有上朝呢!但你们既然就在这里,刚才百官们激烈争吵的时候,你们四人身为朝中重臣,为何是不发一言、没有阻止!?若是只想要冷眼旁观、隔岸观火,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朕又要你们何用?朕还不如请几尊泥塑雕像摆在这里,至少泥塑雕像绝不会给朕添乱!”
眼见德庆皇帝少有的同时斥责了几大党派的领头人,朝中百官更加是胆战心惊,以为德庆皇帝这次是发了真火,只害怕德庆皇帝斥责了几位核心重臣之后,就会将矛头转向自己。
与此同时,百官见到德庆皇帝在怒斥的时候,竟是将赵俊臣与三位阁老摆放在同一位置,又纷纷感到意外,这意味着德庆皇帝正式认可了赵俊臣的权势与影响力,已是将赵俊臣与几位阁老摆放在同一高度了。
另一边,面对德庆皇帝的斥责,四位重臣的表现各有不同,程远道诚惶诚恐,沈常茂隐隐有些委屈,周尚景神色古井无波,似乎另有想法,而赵俊臣依然是低调至极,让人看不出任何的心思变化。
不过,听到德庆皇帝的斥责之后,四人皆是下跪请罪,表现出了应有的谦卑之意。
而德庆皇帝见到四人的表现之后,又看到百官们皆是一副噤若寒蝉的模样,眼中终于是闪过了一丝满意之色。
在德庆皇帝看来,百官们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威严依然是足以震慑朝野,这让德庆皇帝的心情稍稍舒畅了一些。
不过,德庆皇帝的怒斥虽然吓住了百官,但他对于今日的局面,一时间依然没有想到解决办法,于是德庆皇帝再次怒斥了百官几句之后,就表现出了一副厌倦心灰的模样,打算直接离开皇极殿,就这样将百官晾在这里,趁势结束早朝,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愤怒姿态之余,也可以进一步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
然而,德庆皇帝刚刚从龙椅上站起来身来,转身就要离开皇极殿的时候,某位至始至终都低调无比的人突然出列发言了。
若说这段时间以来朝中最低调的人,绝不是周尚景、也并不是赵俊臣,而是太子朱和堉。
在德庆皇帝南巡期间,太子朱和堉捅了商税的大乱子,等到德庆皇帝回京之后,又再次与德庆皇帝发生了观点冲突,所以德庆皇帝这段时间以来一直不爱搭理朱和堉。
另一边,朱和堉接受了赵山才的建议,为了减少百官们的敌意,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少有行动,每日早朝都几乎没有发言,只是偶尔会暗示“太子。党”众人支持德庆皇帝的立场,以此来缓和父子二人的矛盾。
但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朱和堉却是突然出列发言了。
只见太子朱和堉出列之后,扬声说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讲!”
然而,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发言之后,德庆皇帝离开皇极殿的脚步并没有任何停顿。
在德庆皇帝看来,太子朱和堉一向是性格莽撞,说话办事也很少会考虑后果,今日“太子。党”面对混乱局势的时候,不仅没有阻止,反倒是添油加火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大局眼光更是让德庆皇帝心中不满。
所以,对于太子朱和堉的发言,德庆皇帝压根没有听完的意思,在德庆皇帝看来,太子朱和堉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好建议,这个时候不添乱就算是不错了。
然而,太子朱和堉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是让德庆皇帝大吃一惊!对太子朱和堉的看法也瞬间扭转了不少。
事实上,太子朱和堉的一番发言,不仅是顿时间止住了德庆皇帝的脚步,百官们也皆是心中震惊不已,就像是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湖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哪怕是深沉如周尚景、低调如赵俊臣,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发言之后,也纷纷是面色大变,只觉得庙堂局势的发展首次超乎了他们二人的预料。
见德庆皇帝离开的脚步完全没有停止的意思之后,太子朱和堉不等德庆皇帝询问,就急声说道:“父皇,近几日的早朝局势,可谓是混乱至极,百官们相互攻讦、寸步不让,若是长此以往,朝廷今后只会陷入争斗泥泞之中,再也难以脱身,这样一来,不仅朝廷的声誉会受到损失,朝中大事与诸般政务也会耽搁,说是天下大乱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太子朱和堉的声音稍稍一顿,然后用更加宏亮的声音说道:“儿臣认为,今日早朝之上,百官相互争吵之余,某些大臣的说法也有些道理,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风波,大都是源自于内阁的空位,这个空缺让百官们皆是眼红,欲得之而后快,在廷推之际,自然会有无数争斗与混乱!若是想要结束这些争斗与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确定内阁的人选!然而,用廷推之法决定内阁人选,百官们各有想法,相互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激发矛盾与冲突,今日早朝的情况就是明证,所以儿臣认为,在现如今的情况下,内阁人选已是不适合再用廷推之法决定了,还望父皇乾坤独断,改廷推为特简,绕过百官的想法各异,由父皇您亲自任命!”
随着太子朱和堉的话声落下,德庆皇帝眼中突然间闪过了一丝异色,原本即将要离开皇极殿的脚步,也顿时停了下来,转身目光炯炯的打量着太子朱和堉。
与此同时,百官则是哗然。
前文已是讲过,内阁人选的决定,总共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廷推”,乃是明朝九卿与都察院共同决定人选;另一种称为“特简”,则是皇帝直接任命内阁人选。
原本,在内阁成立之初,“特简”是决定内阁人选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内阁权势越来越大,皇权受到了限制,“特简”的方式已是越来越少见了,反倒是“廷推”成为了主流,也成为了明朝君臣之间的默契。
而如今,太子朱和堉的这番建议,就是要打破君臣之间的默契,将内阁人选的决定权交由皇帝决定,这无疑会很大程度上增强皇权的影响力……
所以,德庆皇帝自然是大感兴趣,而百官们则是大为震惊!
于是,这场早朝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只是,因为太子朱和堉突然间提出的建议,这场早朝的主题,则是从各大派系的冲突,悄然间变成了皇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
……
……(未完待续。)
第五百五十三章。各有图谋、谁是渔翁?(中)。()
……
……
随着太子朱和堉的话声落下,皇极殿内的君臣众人皆是心中一震,也顿时间引起了无数暗流汹涌。
其中,百官们自然是心中排斥,认为太子朱和堉的提议破坏了规矩、逾越了底线、侵犯了百官的权益,但因为各党派相互攻讦的事情,让德庆皇帝刚刚发了怒火、也让各党派与百官们自觉理亏在先,所以他们并没有马上就出言反驳,而是静静等待着德庆皇帝表明态度,若是德庆皇帝也同样表态支持了朱和堉的观点,他们再进行反对也不迟。
另一边,德庆皇帝却是心中一喜,只觉得朱和堉总算是在正确的场合、正确的时间办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可谓是正中自己下怀。若是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能够顺利通过,即使不能形成惯例,但也足以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的计划顺利完成了。
此外,太子朱和堉表态的时机与方式也十分巧妙,正好是百官们办了错事、德庆皇帝气势占据上风之际,并且还将百官们的冲突域与内阁空缺联系在一起,让百官们失去了道义制高点,如此一来,德庆皇帝再想要趁机改“廷推”为“特简”,无疑是底气充足,胜算也增加了几分。
所以,德庆皇帝自然是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不过,德庆皇帝也清楚,自己若是直截了当的表态支持太子朱和堉的提议,那么百官们即使理亏,也必然会激烈反弹,毕竟内阁人选的决定方式涉及到了君臣之间的利益分配,百官们再是惧怕德庆皇帝、再是内斗不休,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团结一致、愤起反抗的,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是德庆皇帝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对抗百官们的集体意志。
对于德庆皇帝而言,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急匆匆的表态支持,而是稳扎稳打、营造声势,让“特简”的理由更加充沛,让百官们失去反对的依据,进一步增加胜机。
与此同时,赵俊臣则是若是所思的打量了太子朱和堉一眼。
太子朱和堉的这般举动,可谓是一招妙棋,既是讨好了德庆皇帝、重新巩固了圣眷;也同时打击了朝中各大派系、让几位权臣吃了哑巴亏;又顺便重振了‘太子。党’的声势,可谓是一箭三雕!
不过,太子朱和堉的心机智慧只是寻常,即使能够想到这样的妙策,时机把握也不会这般精准。
于是,赵俊臣的脑中闪过了赵山才的身影。
恐怕,太子朱和堉今日的表现,全都是出自于赵山才的建议。
“这个赵山才,果然是惊才艳艳之辈,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心智眼光即使与老谋深算的周尚景相比,也不会逊色太多了,竟是能够提前猜到我今日会与‘周党’激烈冲突的事情,也推断出了今日早朝上的混乱局势,并且做出了针对性的安排,想出了这么一招妙棋,着实是让人惊叹……看来,赵山才如今已是在‘太子。党’内部站稳了脚跟、也理顺了‘太子。党’的脉络,所以他终于是不甘寂寞,开始逐步的踊跃表现、发挥作用了……从今往后,原本已是显出颓势的‘太子。党’,恐怕会成为心腹大患……”
暗思之际,赵俊臣下意识的转头,向着周尚景看去,想要窥探一下周尚景的想法。
此前,“赵党”与“周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休,一副水火不容的架势,但如今随着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两党有了共同的对手,立场也会悄然间发生转变,或许会暂时联手也说不定。
庙堂之上,敌人与盟友的相互转变,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突然。
转头打量之后,赵俊臣却发现,周尚景此时也正在打量着自己,眼神意味深长,表情也依然是高深莫测。
注意到赵俊臣的探询目光之后,周尚景似乎是猜到了赵俊臣的想法,但他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重新变回了垂首顺眉的低调模样。
见到周尚景的表现,赵俊臣眉头轻轻一皱。
*
就这样,君臣心思各异之际,德庆皇帝转身回到了御座之上,但依然是面无表情,只是缓缓向太子朱和堉问道:“将‘廷推’改为‘特简’?你说得倒是轻松,但‘廷推’之法乃是朝廷惯例,也为历代先皇所遵循,若是说改就改,百官们又岂能心服?”
德庆皇帝的一番询问,并不是质疑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而是秉持着“真理越辩越明”的想法,想要通过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以提前破坏百官们的反对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