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摄政大明- 第2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在两人辩论的时候,赵俊臣并没有表述观点,只是偷偷打量着德庆皇帝,而德庆皇帝也没有表明态度,只是若有所思。

    *

    事实上,自从赵俊臣提出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之后,德庆皇帝就转移了注意力,并想到了许多更加深远的事情!

    自从封建王朝出现之后,“皇权”与“臣权”一直明争暗斗着,时而“皇权”占据上风,时而“臣权”扳回一局。

    到了明朝,通过控制军队、设置厂卫、废除宰相等等手段,“皇权”已是渐渐占据了优势,但依然不能彻底压倒“臣权”,明朝数百年来,还是会时常出现一些足以抗衡“皇权”的臣子,比如张居正、比如三杨、又比如现在的周尚景,许多时候,皇帝并不能一言九鼎,许多事情都需要内阁的支持,不免受到了掣肘。

    对于这种局面,德庆皇帝自然不会满意,所以他一直都在想办法压制“臣权”、扩张“皇权”,这即是为他自己考虑,也是为子孙后代考虑。

    正因为如此,赵俊臣提出的“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名,让德庆皇帝十分感兴趣,因为这种罪名的出现,让皇帝增加了一种威慑臣子的手段,有利于皇权的增长。

    所以,从本心上讲,德庆皇帝很赞成赵俊臣与霍正源的提议——以“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维持太子朱和堉对李欣的原判,然后再随便找些借口,免去李欣的牢狱之灾。这样一来,德庆皇帝对李佳敏有了交代,也保住了储君的声望,最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一项“先例”,而一旦有了先例,“巨额财产来历不明”就会真正成为一项罪名,今后德庆皇帝就可以挥舞着这根“大棒”威胁朝廷百官了!

    但是,鲍文杰的观点也很有道理, “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一旦出现,百官一定会人心惶恐,也一定会出现反弹,到时候朝廷局势就会不稳,这是德庆皇帝绝不愿意看到了。

    所以,德庆皇帝不免有些犹豫,对于霍正源与鲍文杰的争执,也迟迟没有表态。

    *

    最终,就在鲍文杰与霍正源的辩论越来越激烈的时候,德庆皇帝突然挥手,打断了两人的激辩,并将目光转向赵俊臣,问道:“俊臣,朕认为霍大学士与鲍侍郎的说法都各有道理,只是这个‘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终究是由你提出来的,朕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赵俊臣微微垂首,平静的说道:“陛下,事到如今,案情已经很明显了,李欣确实无罪,也确实是太子殿下当初错判了案件……当然,这件事也不能怪太子殿下,当初留给太子殿下的审案时候确实有些紧促,厂卫们也是欺上瞒下、误导了太子的判断,所以太子殿下出现了些许疏漏,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德庆皇帝点了点头,并示意赵俊臣继续讲下去。

    赵俊臣继续说道:“臣冒昧揣测圣心,认为陛下您这次派臣等复查此案,是不忍心忠臣蒙难,想弥补这个疏漏、并为李欣平反,但如此一来,太子的声望就会受损,所以局面就有些进退两难了。然而,臣认为,因为南巡前后的一些事情,太子殿下的声望已经出现了一些损失,现在绝不能再有波折了,否则太子殿下的声望在短时间内连连受损,所产生的影响实在是难以估量,所以太子殿下当初的判决必须要维持!这既是前提、也是底线!”

    听赵俊臣这么说,德庆皇帝再次点头,表示赞同。

    另一边,鲍文杰的神色也是微微一变,显然他之前只是孤立的看待这件事情,如今听到赵俊臣的提醒,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是啊,因为南巡前后的一些事情,太子的声望已经接连受损,如今确实不能再有波折了。

    想到这里,鲍文杰原本的立场也有些动摇了。

    同时,赵俊臣又说道:“不过,李欣为官期间,确实没有任何把柄,想要维持太子殿下的原判,也需要一个理由,所以臣才想到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这既可以维持了太子殿下的原判,也让陛下您有了充足理由减免李欣的刑罚,当然,鲍大人的顾虑也有道理,这项罪名一旦提出,必然会引起百官担忧,但依臣看来,只要换一种说法,就不会有麻烦了。”

    ……

    PS:工作上的原因,这几天一直没有没时间更新,现在恢复,且明天会有爆发。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八章。深远谋划(中)。() 
……

    ……

    “哦?什么说法?”德庆皇帝饶有兴趣的问道。

    赵俊臣缓缓道:“当初,太子审办‘南巡筹备舞弊案’期间,淮安是重灾区,除了知府李欣之外,还有一位同知、一位通判、四位知县,皆是被定了贪污罪,也同样被罢官入狱了。关于这几位犯官,臣这两天也抽空查了一下,发现他们与李欣不同,皆是罪证确凿、辨无可辩,绝没有被诬陷的可能!”

    听赵俊臣这么说,德庆皇帝的眼睛一亮,似乎已经猜到了赵俊臣的想法。

    赵俊臣继续说道:“臣以为,陛下您若是单独减免了李欣的罪责,必然会十分惹眼,也会让世人注意到太子当初的疏漏,这样就会损及太子殿下的声望,所以不妨将淮安境内所有涉及了‘南巡筹备舞弊案’的犯官摆放在一起,用他们的案子作为掩护,在重点提及这些案件的正确性同时,再稍稍提及一下李欣的事情,称李欣虽然有大量财产来历不明,但罪证不足、罪名有待商榷,不免有些量刑过重,所以特免去他的牢狱刑罚,只是罢官为民——这样一来,李欣的处理结果就不会惹眼了,到时候世人们也不会把目光集中在太子殿下的疏漏上,更不会损及太子殿下的声望,毕竟太子殿下既是出现了些许失误,但大部分的审案结果都是正确的,终究是瑕不掩瑜,更何况李欣确实有大量财产来历不明,也不能确定他就是一位两袖清风的清官。”

    一旁,鲍文杰的立场虽然有些动摇了,但还是再次提出了异议,道:“赵大人,似乎你并没有抓住重点!你的这个方法,固然是维护了太子殿下的声望,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终究还是出现了,这样必然会引起朝廷动荡!更何况,李欣是一位清官,你的这个说法,还是让他蒙冤了!这样岂能让百官服气?”

    赵俊臣微微一笑,详细解释道:“若是换了我的这种说法,那么‘巨额财产来历不明’就不再是一项‘罪名’了,而变成了一个‘理由’!这既是维持太子原判的理由,也是陛下减免李欣罪罚的理由!而‘理由’与‘罪名’终究还是有差别的,并不会造成百官的恐慌。毕竟,一位官员抄家抄出了近十万两白银,难免会引起各种猜测,已是再难取信于民,这样的人也不适合担任地方父母官了,所以不妨以此为理由,先免去李欣的罪罚,再将李欣罢官为民,从侧面维持太子殿下的原判,我认为还是合适的。”

    一旁,霍正源连连点头道:“赵大人果然聪慧,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却已是面面俱到,将诸般隐患化于无形,正是稳妥老成之策。”

    另一边,就在鲍文杰犹豫不定的时候,德庆皇帝也终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俊臣的办法,深得朕心,也确实可行,依朕看,就这么决定吧。”德庆皇帝先是用赞赏的目光看了赵俊臣一眼,又转头向鲍文杰说道:“鲍侍郎,朕知道你性子刚正,这也是朕看重你的地方,但身为朝廷重臣,却不可一叶障目,性子刚正之余,也需要着眼全局、谋虑深远,并且手段灵活一些,关于这些,你就不如霍学士与赵尚书了,今后不妨向他们二人好好学学,这样朕才能更放心的用你。”

    “臣……知道了。”

    德庆皇帝既然已经有了最终决定,鲍文杰虽然有不同看法,但也只能无奈接受了。

    只是,在回答的时候,鲍文杰的表情明显有些不满,似乎犹自不服。

    反倒是一旁的赵俊臣,虽然得到了德庆皇帝的夸奖,但神色依旧平静。

    事实上,德庆皇帝最终会接受赵俊臣的建议,也是赵俊臣意料之中的事情。

    *

    正如前文所说,“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罪名一旦成立,就会引起百官惶恐、朝廷动荡,但也会进一步增加皇权的威慑力,对于德庆皇帝而言,可谓是利弊参半、很难取舍。

    然而,赵俊臣的方法,却解决了德庆皇帝的烦恼。

    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从一项罪名变成一种理由,只是稍稍变化了一下名义,不仅能减少百官的关注与恐慌,更还会成为德庆皇帝的一颗探路石,让德庆皇帝借着这件案子的处理结果试探百官反应,若是百官的反应不那么激烈的话,德庆皇帝就会一步一步将“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确立为一项真正的罪名,并成为帝王威慑臣子的一种手段!

    出于这些考虑,德庆皇帝最终会采取赵俊臣的办法,也就不足为怪了——依照赵俊臣的方法,德庆皇帝不仅对李佳敏有了交代,而且还保住了太子的声望,更又多了一种扩张皇权的手段,可谓是“一箭三雕”。

    所以,德庆皇帝接下来的兴致颇高,念及赵俊臣、霍正源、鲍文杰三人这几天以来查案颇是幸苦,德庆皇帝还刻意嘉奖了他们几句,其中,赵俊臣与霍正源因为猜对了德庆皇帝的心思,德庆皇帝又挑了一些宫中御品奖赏给二人。

    赵俊臣身为德庆皇帝的身边宠臣,经常会得到德庆皇帝的嘉奖与赏赐,如今再次得到德庆皇帝的嘉奖与赏赐,虽然表面上是一副感激不尽的样子,但实际上心情很平静,只是暗暗思考着自己下一步的谋划——事实上,这次的建议,只是赵俊臣计划中的第一步罢了。

    然而,霍正源因为性格原因,平时在庙堂之中没什么表现,也很少得到圣眷,这次被德庆皇帝又是嘉奖又是赏赐,就难免有些受宠若惊了。

    受宠若惊之余,霍正源考虑到自己这次之所以会猜对了德庆皇帝的心思,还是因为赵俊臣的提醒,心中也对赵俊臣愈加感激了,甚至还觉得自己若是投靠了赵俊臣,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毕竟,赵俊臣至少可以“有福同享”,不似黄有容那般独揽圣宠。

    当然,这般想法只是一闪而过,仅仅只是这些好处,还不足以让霍正源改变立场。

    不过,霍正源对于赵俊臣的好感确实增加了,而这种好感,在将来黄有容倒台的时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霍正源的最终选择。

    ……

    PS:第一更!

    ……(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九章。深远谋划(下)。() 
……

    ……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在王朝变幻、皇位更迭之间,既有许多勤政爱民的帝王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也有许多嬉戏怠政的皇帝开创了承平之世,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仅只是明朝就有好几个相关例子。

    由此可见,皇帝的圣明与昏聩,在许多时候其实并不会影响天下大势。

    为何?

    原因有很多,有时势原因、有历史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人为原因!

    皇帝终究只是皇帝,虽然是高高在上,但也是孤家寡人,他的政策、想法、观念,必须在臣子们的辅佐下才能实现。

    再是如何圣明的皇帝,若手下官员尽是些尸位素餐之辈,那么本应该造福百姓的善政最终也会成为祸国殃民的恶政!

    同样,再是如何昏聩的帝王,若得到良臣辅佐,那么祸乱江山的恶政最后也同样会变成泽被万民的善政!

    说到底,在许多时候,臣子要比皇帝重要,执行政策的人也要比政策本身重要!

    所以,赵俊臣从不介意向德庆皇帝献策献计,每当德庆皇帝遇到困难的时候,赵俊臣也总是会尽心尽力的提出一些“善策”、“良策”,这些“善策”、“良策”看似完全为德庆皇帝考虑,其中有许多甚至会损害赵俊臣自己的利益,但赵俊臣却从不担心!

    因为,无论是怎样的“善策”与“良策”,德庆皇帝终究需要百官帮他执行,若是执行之人欺上瞒下、暗中使坏,那么这些“善策”与“良策”,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

    而这种可能性,正是赵俊臣所需要的机会!

    在赵俊臣看来,德庆皇帝并非愚人,虽然会偶尔遇到一些困窘情况,但德庆皇帝只要用心去想,终究会想到办法解决,既然如此,赵俊臣何不在德庆皇帝想出解决方法之前,抢先向德庆皇帝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讨取德庆皇帝的欢心与信任,也可以将未来形势掌控在自己手中!

    事实上,太子朱和堉一向敌视赵俊臣,而德庆皇帝也只是将赵俊臣当做“肥猪”来养,可以说赵俊臣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根本无法调和,但德庆皇帝却从未真正的怀疑过赵俊臣的立场,虽然会偶尔有防范手段,但也只是帝王的平衡之术罢了。在大部分时间里,德庆皇帝都是将赵俊臣视为铁杆亲信,为何?就是因为赵俊臣每次都会设身处地的为德庆皇帝考虑,每当德庆皇帝遇到困境之时,赵俊臣都会帮德庆皇帝想到解决方法,哪怕这些方法会损害赵俊臣自己的利益,赵俊臣也从不见任何犹豫,如此一来,德庆皇帝自然是认为赵俊臣是“驯服”的。

    但实际上呢?

    当初,太子朱和堉想要得到南巡筹备的差事,于是赵俊臣尽心尽力的为太子朱和堉制定了看似“完美无缺”的筹备方案,但暗中却联合周尚景、黄有容等中枢阁老、以及南巡途径各地的地方官员,不断的暗中使坏,却是让太子朱和堉办砸了差事,并造成了太子朱和堉的声望大损。

    然后,德庆皇帝想要挽回太子朱和堉的声望损失,赵俊臣依然是献力献策,帮助太子朱和堉拿到了审办“南巡筹备舞弊案”的差事,并同样制订了看似很美好的策略,但又在暗中推波助澜,最终不仅让太子朱和堉得罪了众多的势力,更还让太子朱和堉办了许多像是李欣贪污案一般的冤案,可以预见的是,太子朱和堉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这就是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