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俊臣这么说,崔俞不由又是一愣,他从未这般考虑过。
见崔俞这般样子,赵俊臣暗暗摇头,口中则继续说道:“所以,依我看来,崔前辈并非真心想要把崔侍讲与崔小姐赶出家门,只是一时间迫于无奈罢了,若是崔侍讲有心,今后等风头过了,可以常常去拜见一下崔前辈,主动求好之下,或许还有重归宗族的可能。”
听赵俊臣的解释后,崔俞只觉得豁然开朗,整个人也不似之前那般纠结沉闷,只是起身行礼,答谢赵俊臣的提点。
原本,崔俞对赵俊臣是颇有敌意的,一来因为赵俊臣本身的声名狼藉,二来也是因为崔倩雪的事情,只是如今崔倩雪还在赵俊臣府中,崔俞有求于人,不愿表现出来罢了。
但此时,得到了赵俊臣的提点,又知道是赵俊臣救了崔倩雪,并且见赵俊臣对待自己颇为和气,不仅心中对赵俊臣的敌意消散全无,反而凭生了许多好感,觉得赵俊臣并不似传闻中那般是个坏事做尽的贪官奸臣。
不过,在崔俞的心中,终究还是自己的宝贝女儿最为重要,所以在答谢了赵俊臣之后,便提出要见崔倩雪。
对此,赵俊臣自然不会反对,并亲自带着崔俞向着崔倩雪的房间走去。
路上,崔俞突然想起了一件颇为重要的事情。
“赵大人,您说今日有歹徒意欲袭击倩雪,却不知这些歹徒究竟都是什么来历?又为何要袭击倩雪?”
崔俞面色凝重的问道。
……
PS:恩,今天第二更。(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一章。暂住。()
……
听到崔俞的询问,赵俊臣沉吟片刻后,却摇了摇头,说道:“那些贼人颇是机警,行事也谨慎,当我的人出现之后,他们发现事不可为,便抛下崔小姐四散逃走了,贼人众多,而我派去的人又少,还要护着崔小姐,所以也追之不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贼人们逃走了,因为没能抓获贼人,所以我也并不清楚这些贼人的来历与目的究竟为何。”
为了给陈芷容遮掩,赵俊臣这次自然是说谎了,甚至连西厂出手的事情也没有透露,否则堂堂的朝廷专业情报缉捕衙门,竟然没能抓住几个毛贼,说出去恐怕难以取信于人。
崔俞又问道:“那么,小女遇袭的事情,赵大人可有告知顺天府与六扇门?”
赵俊臣点了点头,说道:“这般大事,自然不敢隐瞒,在救下崔小姐之后,我第一时间便已经通知了顺天府与六扇门,让他们帮着查探,而根据顺天府与六扇门的回报,那些贼人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正是为了绑架崔小姐而来,并且手段专业熟练,绝非善类。只是这些贼子的来历与目的,却依然没有查探明白。”
这一次,赵俊臣并没有撒谎。
事实上,赵俊臣在救下了崔倩雪之后,虽然帮着陈芷容清扫了所有的线索与证据,但为了演戏逼真一些,还真的告知了顺天府。而顺天府与六扇门所查到的情报,也正是赵俊臣告知崔俞的这些。
另一边,听到赵俊臣的回答后,崔俞却是面色凝重。
刚才他只是一直担心着崔倩雪的安危,并未深想,但如今心绪稍稍平复之后,才突然发觉接下来的事情似乎有些难办。
…………
在今天之前,崔俞与崔倩雪一直都住在崔勉的府中,但如今两人已经被崔勉逐出家族,再在崔府中居住似乎就不合适了。
若是寻常,这件事倒也好办,崔俞毕竟是朝廷官员,虽然因为作风清廉的缘故,身家并不宽裕,但在京城里租一间小院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此一来,崔俞在找到新的住所之前,尚还可以与崔倩雪凑合一段日子。
然而,如今另有一帮匪徒意欲劫持崔倩雪,而且来历与意图皆是不明,若是崔俞按照原本的计划,带着崔倩雪居住在一间随意租赁的小院当中,没有任何的防备力量,又不知道那些匪徒会不会重新出现,崔俞完全不敢保证崔倩雪的日后安全。
“又或者,我可以带着倩雪住在某位好友的府中?”
暗思片刻后,崔俞又摇了摇头,否定了这般想法。
崔俞因为性格的缘故,交友并不广泛,能与他谈得来的那些好友,大都是崔家的世交,然而因为崔俞父女被赶出崔家的缘故,如今崔倩雪的名声也被毁了,崔俞的那些所谓“好友”,也未必就肯收留崔俞与崔倩雪二人。
细细考虑之间,崔俞才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如此之少,接下来别说是保护自己女儿的安全,竟是连居住的地方都不知该如何寻找,不由暗暗着急。
就在这时,在赵俊臣的带领下,崔俞来到了赵府深处,却看到有一小队西厂番子正在不远处巡逻——自从赵俊臣重建了西厂衙门之后,赵府之中就常年有西厂番子驻守着——而这一幕,却让崔俞心中突然一动。
“这个赵俊臣对待我父女二人颇是和善,若是我向他请求,想来他也不会拒绝我与倩雪在这里暂且寄住一段时日,更何况,这赵府之中上下人员甚众,又有西厂的人驻扎戒备,安全也是可以保证,若是我与倩雪暂住在这里,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这般念头刚刚出现在崔俞的脑中,就被崔俞下意识的摇头否决了。
如今赵俊臣与崔倩雪之间,已经有了无数的流言蜚语,若是再让崔倩雪住在赵俊臣的府中,还不知会引来多少的侧目,到那个时候,崔倩雪与赵俊臣两人就更难以摘脱关系了。
虽然因为之前的相处,崔俞对赵俊臣的印象已是大为改观,但崔俞依然不愿意让崔倩雪与赵俊臣产生什么太深的联系,毕竟赵俊臣对待自己再怎么友善,也改变不了赵俊臣是一个贪官奸臣的事实。
只不过,这般念头虽然被崔俞否决掉了,但因为没有更好选择的缘故,崔俞却总是有些迟疑不定。
…………
另一边,见崔俞突然沉默了下来,神色间也是阴晴不定,赵俊臣以为崔俞还在为劫匪的事情而担心,所以宽慰道:“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法备森严,那些贼子如今既然被撞破了行踪,应该已经远逃外地了,依我想来,他们恐怕也没有胆量敢再次劫持崔小姐,所以崔侍讲也不必太过担心。”
赵俊臣的这些宽慰,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崔俞心中依然担忧,没有接话,只是认真考虑着接下来的处境。
不过,还不等崔俞考虑清楚,赵俊臣已是带着他来到了崔倩雪所居住的客房外,在那里,楚嘉怡正在客房门外静静守候着。
“嘉怡,我让你照顾崔姑娘,你怎么呆在屋子外面?崔姑娘她如今状况可好?”赵俊臣问道。
楚嘉怡垂首答道:“回老爷,崔小姐她今日受了一些惊吓,精神不免疲乏,我陪她说了一会儿话后,她便已经睡下了,在崔小姐睡下之前,我找府中的大夫又为崔小姐诊断了一下,大夫说崔小姐并无大碍,只是接下来要多多休养,并且不要受到太大的刺激。”
听到楚嘉怡的回答,赵俊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后,转头向崔俞建议道:“崔侍讲,目前令媛刚刚招了劫难,大夫也说她不能再受刺激,依我想来,你们父女二人被崔前辈逐出家门的事情,还是暂且不要与她说吧,否则她伤心之余,心中必然会自责不已,这对她接下来的休养有碍。”
另一边,对于赵俊臣的建议,崔俞也觉得有理,再想到若是自己把崔倩雪带到其他地方居住,崔倩雪必然会知道自己父女二人已经被崔勉赶出家门的事情,到时候也定然会受到刺激,所以崔俞咬了咬牙后,也终于下定了决心。
于是,崔俞并没有马上去探望崔倩雪,而是突然向着赵俊臣行礼请求道:“赵大人,如今我与小女被赶出家门,又有不知来历的贼人对小女虎视眈眈,下官带着小女一时间无处可去,却不知可否暂且在大人府中寄住?”
在崔俞的心中,终究还是崔倩雪的安危最为重要,所以他反复考虑了利弊之后,还是决定暂住在赵俊臣府中。
不过,崔俞不放心就这么把崔倩雪寄留在赵府之中,生怕赵俊臣会对自己女儿有什么坏心眼,所以打算厚着脸皮与崔倩雪一同住在赵府,如此他也能就近照顾崔倩雪。
至于其他,崔俞一时间却也顾不上了。
从某方面而言,赵俊臣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人,听到崔俞的请求后,赵俊臣虽然吃惊,但也明白崔俞的诸般考量,对于朝野间的流言蜚语也更不在乎,于是点头答应道:“崔侍讲与令媛想要住在敝府,我自然是欢迎,催侍讲放心吧,我这里房间足够,两位想住多长时间都可以。”
~~~~~~~~~~~~~~~~~~~~~~~~~~~~~~~~~~~~~~~
到了第二天,崔勉向外界公布了崔俞与崔倩雪被赶出崔家的事情,自然是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但无论如何,崔家与崔勉的名声,总算是保住了。
接下来,崔俞与崔倩雪居住在赵俊臣府中的消息传出,更是引来了世人的议论纷纷,其中有多少恶语相向,暂且不提。
而这一切,唯有崔倩雪被瞒在鼓中,犹自不知,只是在崔俞的照顾下休养着身心,对于自己与父亲二人为何住在赵府的事情,或是因为害怕祖父崔勉责罚的缘故,崔倩雪竟然也没有多问。
至于赵俊臣,对于朝野间的流言纷纷自然并不在意,更何况正有一件异常重要的大事马上就要开始了,相比较这件事情,赵俊臣与崔倩雪之间的那些流言蜚语,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
而这件大事,自然就是接下来的殿试了。
这次的殿试,关系到“赵党”的未来人才储备,赵俊臣又为此付出了不少心思与努力,如今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自然是非常的重视。
……
PS:恩,第一章,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凌晨前还有第二更。
第二百七十二章。殿试开始。()
……
在明朝,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它虽不似前些日子的会试那般重要,只是决定着最终的名次排列,并不存在着落榜的问题,但对于天下读书人而言,却是一场极为隆重的文坛盛事,每届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们,也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扬名天下,受无数世人追捧。
殿试只考时务策,在太和殿内颁发策题。期间,皇帝会在殿廷上对贡士们亲自策问。
待殿试结束后,于次日读卷, 皇帝及监考大臣们会根据考生的表现,划分三甲,一甲只有三人,既世人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然后二甲若干人,名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名曰“赐同进士出身”,并于第三日放榜。
接着,在放榜当日,皇帝会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其中一甲三人于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则皆授翰林院编修;至于其他进士,按殿试名次分别授以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不过,赵俊臣对于殿试的重视,却并非是因为这是读书人的盛典,而是他在关心那些“赵党后备军”们的殿试最终名次!
虽说殿试并不存在落榜的问题,只要会试晋级之后,考子们便已经算是踏入了官场,并且在为官之后,其本人的家世背景、靠山人脉、以及为人处事的本领,才是他们为官道路上的关键所在,但殿试名次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
举个最实际的例子,目前的朝中首辅周尚景,便是孝贞皇帝于四十一年前钦点的殿试状元,并且还是三元及第,文名满天下,朝中清流们虽然整天嚷嚷着周尚景是大贪官、大奸臣,但若论学问,却少有人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另一位阁老程远道,则同样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出身,剩下的两位阁老黄有容与沈常茂虽然出身稍差,但也分别是前朝的榜眼与探花出身。
再往前说,前阁老崔勉是崇祯年间的殿试状元,而前阁老温观良是德庆三年的殿试榜眼出身。
即使不谈这些阁老们,就说如今朝中这些手握大权的尚书与大学士们,也皆是在科举中表现不凡,赵俊臣本身是状元出身不说,工部尚书左兰山是德庆十二年的二甲进士第五名;吏部尚书宋启文是德庆十三年的榜眼;即将到任的新任刑部尚书张伯崇,是德庆七年的二甲第四名出身;礼部尚书林维,是德庆四年的二甲第三名出身……
相对而言,兵部尚书王寿的功名最低,殿试成绩只是二甲第二十八名,但他同时还是勋贵出身,有世袭的爵位,其家族世代都受到明朝帝王们的信任,如今德庆皇帝更是让他掌管兵部尚书要职,却又不能与寻常人同日而语。
至于那些学问卓著的大学士们,就更不用提了。
再往下数,六部的侍郎、五寺的寺卿、都察院的都御使们,有一个算一个,除了少数勋贵出身之外,他们的科举殿试成绩,就没有一个低于二甲十五名的!
如此一看,便知道科举名次的重要性了,殿试的最终成绩直接影响着一个官员的起点、晋升速度以及官职上限!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两名同样政绩卓著的官员,吏部在晋升他们官职的时候,若是抛开了其他的考量因素,绝对会优先晋升那位科举成绩排位靠前的官员。而一位考生若是在殿试中只取得了二甲靠后、甚至是第三甲的成绩,那么除非他拥有十分过硬的圣宠、运气与背景,否则三四品左右的官阶就是他一生极限了。
若论原因,只能说这是一个读书人掌控着话语权的时代,许多时候连皇权也不敢相争,朝中的上下官员也皆是科举出身,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官员们唯有在科举中取得卓越成绩,才能赢得上下同僚的尊敬,在担任要职之后,也才能让世人信服。
如此一来,对于那些投靠自己的考生们的最终殿试排名,赵俊臣自然是十分在意,这不仅密切关系着“赵党”一派的后续发展与经营,并且还是赵俊臣积蓄自己在朝中底蕴的第一步。
这一次名列杏榜的一众贡士之中,先后共有二十余人投靠了赵俊臣,赵俊臣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