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战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帆战舰-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才会千方百计将你们护送到这里。来到这里,你们享福了。国姓爷说了,每一户都能分到二十亩地,三年不收任何的赋税。”

    那个小史停顿了下。继续说道:“但并不是说你们来了就有…”

    一些心急地百姓忙说道:“大人,那我们怎么才能分到土地?”

    小史被人打断。有些不悦地说道:“天下那有不劳而获的道理,想要田地。要你们自己动手开辟出来!”

    听到并不是不分田地,只是要自己动手开辟出来。

    百姓都松了一口气,只要有田地就好。

    不过是开耕而已,这个自己在行。

    小史继续说道:“不过,开荒,不能一把火就全部烧光。”

    百姓听到顿时惊讶起来,“大人,如果不用火的话,那没办法将这土地开荒出来啊!”

    小史瞪着眼睛看着那打断自己说话的百姓,“谁说不用火,就不能开荒的!国姓爷已经调配了斧头,铁锯,明天你们就过来领取,从明天开始,我们会组织你们在规划好的地方伐木,那个人先将规定地方的树木伐干净,就能先分到土地。听到了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百姓听到要先伐木才能分到土地,忙说道:“听到了,大人。俺有一把力气,很快就能砍光的,一定要记得留土地给俺!”

    “是啊,大人,一定要记得留土地给俺!”

    ……

    “好了,不要吵。这段时间,你们的伙食都由我们来提供。在这里,只要你们肯干活,就能吃的饱!“

    听到能吃饱,很多百姓忙喝到:“好的,大人,我们一定都尽心干活的!”

    ……

    在田地和温饱的刺激下,百姓伐木的积极性很高,不到两个月就有一些百姓将二十多亩森林伐尽,开辟出田地来。

    春天的播种早已经过去了,但夏天的播种还不迟。

    最早从山东来到东帝汶的田汉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开荒出来的田地,满脸欣慰。

    干累了,用肩上搭着的粗布抹了一把汗,坐在田埂上,跟新来的难民聊着天。

    “当初我见机得快,早一步来到这里,虽然累点,现在有田有地。大家也加把劲,早日将自己的田地整理出来,不用再担心受怕了!”

    一个难民听到回合道:“是啊,山东简直不是人待着的地方,今天响马来抢,明天鞑子来抢,没一个安稳日子。”

    “谁说不是,我同族一个人,家境比我好一点,为了那半块田地,死活不愿意走。现在听说在一次兵灾中家破人亡了。“另外一个难民也说道。

    “说到底还是国姓爷仁义,还想着我们这些大明百姓。“

    “谁说不是,这鞑子再厉害,也不是给国姓爷三番四次打败了,听说去年打了一场大胜仗,歼灭了十多万清兵呢!”田汉一脸自豪地道,“有郑成功在,有郑家舰队在,这里安稳得很。你们啊,早些来就对了!”

    “可不是,郑家舰队纵横东海已经二十多年,从来没有敌手。鞑子要打进来,那是千难万难。”一个难民也停下手中的斧头说道。

    田汉骄傲地说道,“那是,咱们郑家军遇到鞑子就从来没有避战过,要是其他地方军队跟咱们郑家军一样。老早就把鞑子打回辽东去了。”

    有着先来的人做榜样,看到真的分到二十亩地,立马成为标杆。

    后来的难民了解到这政策的好处,刺激着他们玩命地干活,甚至有很多百姓为了能早日分到土地,日夜不停地伐木,连小史来劝说都没用。(未完待续。)

    。。。

第十六章 迁海令() 
多尔衮狠狠地将山东巡抚上奏的折本摔在地上。

    这帮刁民,竟然敢无视我大清法纪,私自出海,都该杀了!

    摄政王息怒,此等刁民不识天颜,投奔一海贼,实在是识无知愚蠢。

    多尔衮转头看着陈名夏喝到:“一些小许愚民,本王自不会放在心上。只是这样放任不管的话,只怕会引起百姓的恐慌,而且还会带坏风气,不得不防啊!

    陈名夏听到,低头思考了一会儿后小声地说道:“摄政王,郑家一直以来在海上称雄,要想彻底铲除郑家,就需要战胜郑家水师才行!”

    多尔衮听到摸了下自己光光的额头,有些无奈地说道:“我也知道,只是大清在陆地上战无不胜,只是没有一个是懂水战的,才会让郑家小儿猖狂至今。”陈名夏看着多尔衮说道:“摄政王,不管是为了铲除郑家还是护卫京师,大清都需要一只舰队。”

    多尔衮听到问道:”那以你之见,当如何?“

    陈名夏说道:”当在天津设立水寨,令一熟知水战之人任水师提督,调满八旗在中,汉八旗在外,每日教习精熟,如此日后当可与郑家水师一决胜负。“

    多尔衮想了想,问道:”那你觉得谁可为水师提督?“

    陈名夏拱手说道:”三顺王孔有德有水战经验,可为水师提督。“

    多尔衮听到沉默不言,陈名夏一看就知道自己推荐的人选不为多尔衮喜欢。

    陈名夏思虑了一下,背后出了一身冷汗。

    孔有德是汉人。是贰臣。

    多尔衮是怕他一旦掌握了水师,有异心的话。那危险可就打了毕竟天津离京师太近,快马一日就可到。

    陈名夏明白过来。忙说道:”只是孔有德在湖南剿灭叛军,轻易调动不得。不由派冬泰劾担任水师提督,田雄,张天禄铺助。摄政王可觉得好!“

    听到是满人担任,多尔衮微笑地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就由佟泰劾担任水师提督一职。从绿营挑选懂水性之士卒组建大清水师。”

    看到自己说的人选总算让多尔衮满意,陈名夏松了一口气,继续说道:”郑海寇势力能迅速扩大。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实由沿海人民走险,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若从山东、江、浙等地沿海居民,尽徙入内地,设立边界,布置防守,不攻自灭也。

    多尔衮听到这条计谋,连说:“不错。这条计谋不错。可速速施行!”

    隔天,金銮殿上。陈名夏上书道:“郑海寇海舶所用钉、铁、麻、油,神器(指火炮)所用焰硝,以及粟、帛之属。闽地所少。皆我濒海之民阑出贸易,交通接济。今若尽迁其民入内地,斥为空壤。画地为界,仍厉其禁。犯者坐死;彼岛上穷寇内援既断,来无所掠。如婴儿绝乳,立可饿毙矣。其主深然之,今执政新其说得行也。”

    早已经得到通知的多尔衮一系的官员忙站出来赞同道,很快这条政令就随着盖了顺治印玺的《禁海令》颁布出去了。

    北直、山东、江南、浙江沿海居民均属迁海范围。

    清廷强令江南、浙江、山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50里,商船民船一律不准入海。

    其中山东地区曾连续内迁3次。

    为了监督,清廷派满大臣四人分赴各省监督执行,违者施以严刑。

    四省中尤以山东为最严。沿海的船只和界外的房屋什物全部烧毁,城堡全数拆除,越界者不论远近立斩不赦。

    凡迁界之地,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重新划界围拦,不准沿海居民出海。迁界之民丢弃祖辈经营的土地房产,离乡背井,仓促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

    同时严格禁止商民船只私自入海,不允许用大陆的产品、货物进行海上贸易,有违禁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充公,违令者之财产奖给告发之人;

    负责执行该禁令的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告发的,即行处死;沿海可停泊舟船的地方,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

    如有从海上登岸者,失职的防守官员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迁海令的实行,使农业、渔业、手工业及海外贸易都遭受很大的摧残。

    人民生计断绝,流离失所,其间曾不断发生激烈的反迁海斗争。迁海令的施行,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恶果,而且,由于沿海空虚,海盗乘机活动,造成沿海社会治安更不得安宁。

    在迁移过程中,满人和绿营兵也趁机威迫和勒索,强占百姓的土地,稍后有迟延,就抢夺烧杀。

    同时,在天津港口设立了水寨,沿岸一带连营二十多里,以福船为城郭,小船居于内,可通往来,至晚上点上灯火,照的天心水面通红,从各军挑选的六千水兵日夜操练。

    训练了一个多月,多尔衮在陈名夏的陪同下,来到天津巡视水师。

    走近水寨中,多尔衮骑在马上远望军营,说道:“傍山依林,前后顾盼,出入有门,进退曲折,不错,这水寨设立的不错。”

    陈名夏说道:“佟泰劾、田雄都是军中老将了,这军营之事自然懂的。”

    多尔衮听到哈哈大笑地走进水寨,见向南分二十四座门,皆有福船战舰,列为城郭,中藏小船,往来有巷,起伏有序。

    多尔衮看到清朝水师旗舰位于中央,上建帅字旗号,两傍皆列水寨,船上埋伏弓弩千张。船上清兵在船上,踊跃施勇,刺枪使刀。

    前后左右各军,旗幡不杂。又有小船五十余只,往来巡警催督。操立于将台之上,观看调练,心中大喜,以为必胜之

    法;教且收住帆幔,各依次序回寨。

    多尔衮骑在马背上意气风发地说道:“此军练成之时,就是擒拿郑海寇之日!”(未完待续。)

    。。。

第十七章 科举(上)() 
永厉三年九月中旬,经过几个月的迁移,郑成功将治府从厦门迁移到福州。

    福州府衙,第一天在这里办公,郑成功就收到了许龙回禀满清颁布的禁海令。

    看着那些关于禁海令的条文,郑成功有些烦恼的军报递给了姚启圣,说道:“熙止,你也看看。满清这是想从根本上斩断我们的根源。”

    姚启圣接过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笑着说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恭喜大将军,鞑子这是自行死路,驱驰鞑虏指日可待!”

    郑成功听到有些疑惑地问道:“鞑子严禁沿海地带百姓通商,甚至不惜将百姓内迁。这严重打击了我们的四海商行的贸易,也会对我军的军饷产生严重的影响。怎么说是鞑子的自作孽呢?”

    南方的九月的天气任然闷热,姚启圣放下军报,摇着纸扇说道:“如果满清鞑子是在沿海除高山峻岭不可攀缘处所外,凡平原旷野或二十里,或三十里,选高阜处置一烽火台,多筑坚厚墙垣,扎营寨兵,每台用五十军守之;倘若我军来攻,清兵夜则明火,昼则举烟为号,派兵来剿。同时令民自筑,免其徭粮,如系闲旷,当督守汛兵丁修筑。我军还有危险,现在不足为虑!”

    郑成功忙问道:“熙止,何以言之?”

    姚启圣喝了一口茶,继续说道:“从来只有千日坐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鞑子自视甚断,竟然将沿海百姓内迁三十里,这等于是将万里海疆拱手让给我军了。我军想攻就攻,想走就走,我军无忧也!”

    郑成功听到想想也是,但还是有些疑惑地说道:“虽说如此,但没有百姓商史提供的那些商品,对我们的贸易终究是有影响的!”

    姚启圣说道:“短期是会有一些影响,当商人最重利。为了利润,他们必然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手段,或私运或贿赂将商品交易给我军,所以大将军大可不必担心。当然为了减轻这些影响。大将军也可鼓励福建百姓烧纸瓷器,同时派人去江南联系那些豪族大绅,购买丝绸。如此当可以避免满清禁海令、迁海令对我军的影响。”

    郑成功点了点头说道:“嗯,照你所的办!”

    姚启圣邹了下眉头说道:“禁海令、迁海令奈何不得我军,反倒是许将军在信中所说的。满清有意在天津设立水寨,训练大清水师,大将军可要重视!”

    郑成功听到哈哈哈大笑起来,“大清水师!?如果是满蒙八骑,我到是会惧它三分。水师?他还不够格!”

    姚启圣听到郑成功口中傲视的语气忙劝说道:“大将军,骄兵必……”

    郑成功打断了姚启圣,“熙止,并不是我傲慢自视甚高,而是海战跟陆战是完全不同的。鞑子自以为只要派人训练几年就可以成军,那他们就大错特错了!”

    姚启圣听到忙拱手说道:“愿闻其详!”

    郑成功想了下说道:“海战首要是船舰。现在制船的良工都在福建、广东等地,北方没有多少熟工,制造出来的船舰不如我们。再者好的船舰也需要好的船长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海上行驶倚重风力。好的船长懂得四时的风向,这需要数年的海上航行经验才能积累出来的,满清鞑子军中根本就没有好的船长。其次是海文图纸,大海茫茫,没有准确的海文图纸,随时都有可能迷航,不知去向了。我们郑家纵横东海三四十年。也不敢说安全熟知这片海域,鞑子那帮旱鸭子又怎么可能了解呢?”

    停顿了下,郑成功抬起头说道:“最重要的是船舰体型庞大,调动不易。所以每次发号军令都必须慎重慎重。这就需要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将军才能做到如臂指使。”

    说着,郑成功站起来走在门口看着天空,“海军是最难训练也是耗费最大的一只军队,陆军也许两三年就成军,但海军没有三四十年根本不指望能成军。所以我才一点都不担心鞑子的水师,再多的水师也只是给我们送礼的!”

    姚启圣听到躬身说道:“熙止受教了!”

    郑成功摆了摆手。说道:“熙止,现在满清将万里海疆都拱手让出了,我们是不是该派水师攻打山东,牵制鞑子,然后出兵收复江浙地区。”

    姚启圣听到忙阻止道:“大将军不可!”

    郑成功说:“为什么?”

    “大将军,满清迁沿海百姓入内地,那是断他们的生计,必然能引起百姓的强烈不满和愤怒。到时只要大将军派可靠人去煽动一下,不怕百姓不反。但现在满清才刚开始迁移沿海百姓入内地,还不是时候。”

    “哦!!”

    “而且大将军,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