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战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帆战舰-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施琅喝道,“我做什么需要你来指示吗?快点执行命令,耽误了战机你担当的起吗?没听说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吗?

    郑家军军令严明,作为副将的如果不停将令,身为主将的施琅施可以当场将他格杀的。

    就算主将的军令方缪的,副将也必须执行。

    有意见也只能是事后向郑成功禀报、审判。

    蓝澄被抽了一鞭子,怒视了施琅一眼,愤怒的带着士卒执行了施琅的命令。

    清军看到有生路,不管不顾转身朝着同安城逃去。

    在清军败退后,施琅让自己的部队尾随着清军杀向了同安城。

    同安知县张效龄看到折光秋败退,顿时惧怕,叫下人卷了细银弃城逃跑了。

    知县都逃跑了,那些守城的清兵没有了斗志,全部投降了。

    施琅顺利攻下了同安。

    福建同安府衙。甘辉兴奋地说道,“大将军,同安城已尽在我军的控制中!”

    “好!”郑成功说道,“一共收降了多少清军?”

    甘辉抓抓脑袋说道,“大将军,这等事我这个粗人不清楚!”

    郑成功知道甘辉打仗勇敢,但不喜欢动脑筋。没有责怪,转头看向其他人。

    施琅忙回答说:“我军一共抓获了一千六百余人,当中大多是绿营军的,真正的鞑子没有几个。”

    听到施琅的回答,郑成功看着他。

    同安战后,蓝澄向郑成功禀告了施琅违抗军令的事。

    对于施琅擅做主张,郑成功虽然有些不高兴,但还不会放在心上。

    施琅这个人是有才华的,这点郑成功不否认。也一直在犹豫,到底该不该重用他。

    小时候看过金庸小说《鹿鼎记》。

    郑鑫国记得施琅叛逃降清,跟郑家不共带天,是因为郑成功听信了妇人(郑成功的妻子董氏)之见,污蔑施琅擅自杀了逃兵,犯了不敬之罪。郑成功下令逮捕施琅,还心胸狭窄的杀了施琅全家。

    施琅为了报仇才会叛逃降清,立誓要杀郑家。

    因为这段记忆,郑成功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对于施琅也是比较看重的。

    但接触施琅多了,才发现施琅简直是个混蛋!

    不错,施琅在带兵打仗方面有才能,但性格上的毛病也是很让人头痛的。

    首先施琅的立场很不坚定,一开始是郑芝龙的手下,后来投靠满清了。在满清发展不如意时,又来投靠自己。

    施琅根本就没有气节,是将个人的立功扬名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人。

    对于施琅这样的人,让郑成功不能安心重用他。

    再加上施琅恃才傲物,经常看不起其他将士,导致跟其他将士的关系一向很糟糕,让郑成功常常为了他的事头疼。

    如果是这样,郑成功还能容忍,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令郑成功难于忍受的是,施琅很贪财。

    《鹿鼎记》当中就曾说过施琅时常拿金银珠宝贿赂上官,当时以他一个闲置武将,靠明清那单薄的俸禄哪来的那么多金钱。

    还不是靠之前的贪污所得。他之前在哪里,不就是在郑成功手下。

    据史书记载,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田产收入施琅名下的,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名为“施侯租田园”,一直延续到台湾日据时期。收的租子叫做“施侯大租”。

    “施侯大租”的收纳统归清朝在台衙门代行,并保送至北京转交给世袭施琅职位的子孙。

    如此施琅犹嫌不足,还贪得无厌,连无田无地的澎湖渔民也不放过,施琅向渔民们勒索“规礼”收入私囊。

    施琅在台湾搜刮钱财,让施家每年都有数十万钱财收入,这才造就了施琅的次子施世纶“清官”的美名。

    有施琅搜刮掠夺了那么钱财,富二代出身的施世纶还需要去做贪官,努力搜刮百姓微薄的钱财来给自己添堵、给自己名声填脏吗!

    为了防备士兵军饷给人克扣,同时增强自己在军队的威望,郑家军的军饷都由郑成功亲自监督发放的。

    可贪婪的施琅看没能从手下军饷中动手脚,于是常常借机贪图手下的战利品。

    为此施琅的手下常常因为这些向郑成功投诉。

    这次攻克同安,施琅也趁机搜刮吞没了不少同安文武官员的金银珠宝。

    如果不是看在施琅这次夺取同安城的功劳下,再加上现在自己手上能用的将士不多,郑成功早就下令严惩施琅了。

第四十六章 文士来投(上)() 
郑成功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那些想法抛之脑后,重赏了甘辉、施琅、蓝澄等将士。

    嘉奖完,郑成功看着手下的将领说道,“嗯,既然不是鞑子,想必没有多少忠心可言,你们抓紧时间劝降他们,增强我们的实力。”

    “是!”甘辉、施琅等人齐声喝到。

    过问完军事,郑成功转头问张进,“逸明,现在同安城的情况怎么样,百姓的反应如何?”

    张进沉声说道,“禀大将军,我军进程后纪律严明,再加上有宪兵队巡逻,百姓没有受到骚扰,同安城内秩序良好。相信很快就能令同安百姓归心的。”

    “嗯,很好。张进,现在我委任你为同安守备,尽快安抚好同安的百姓,恢复秩序。”

    “是,大将军!卑职一定会尽心职守的!”张进忙拱手喝到。

    现在自己手下文官就小猫几只,曾樱年纪大,辈分高,留在金门处理政务。路振飞要治理海澄。

    郑泰要处理贸易,筹备军粮。冯澄世在组建火器坊。

    没人走的开。郑成功只好自己亲自上阵处理同安事务了。

    清军跑的快,府衙内的文献基本上都没有被破坏。看着那满满的文献资料,郑成功就是一阵头痛。

    在几个新招聘的绍兴师爷协助下,郑成功近几日都在翻看同安县户口,了解同安到底有多少户人家?青壮劳动人口有多少?

    抽调多少青壮才能在保证地盘的安稳的同时做好农工商的发展?

    同时出榜安民,开仓放粮,维护地面,推选属官,召见同安周边的乡镇官吏,

    劝说因为战乱躲到深山中的百姓回来,给贫农分发无主的田地,组织春播。

    农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按时耕收,这块地就白白荒芜了。

    同安县虽然不是产粮大县,但比金门这个小岛屿却是高出许多。

    但蚊子再小也是肉,要重视。

    为了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和军队,同时还要养活官兵家属,需要巨额的银钱、粮食、木材、铜铁和火药等物资。

    为了这些军饷粮草,郑成功伤透了脑筋。

    现在郑成功的地盘仅限于金门等几个岛屿以及和小片滨海地区,仅靠这几个小地方根本支持不了郑成功日益扩充的军队。

    现在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外贸易!

    之前东南各省基本上已被清军占领,对外贸易只能是秘密走私方式进行,把内地的出口物资通过秘密渠道运往海外,取得巨额利润。

    有了海澄和同安后,走私贸易也更加方便,规模也更加大了。

    一连几天,郑成功在忙的混天暗地时,张大山进来禀报说,“大将军,卢若腾带人前来求见。”

    郑成功一听深得百姓爱戴,素有“卢菩萨”之称的南明兵部尚书、浙江巡抚的卢若腾要来见自己。

    郑成功疑惑不已,他不是在厦门郑彩那边吗,来干什么?

    为了不怠慢卢若腾,郑成功忙跑出大门去迎接。

    遥遥地看到卢若腾等人,郑成功上前拱手施礼、言辞诚恳地说道:“不知众位前来,明严有失远迎,还请诸位见谅!”

    来投靠的三人看到郑成功如此大礼,忙避开不受。

    卢若腾急忙说道:“我等没有提前告知,就贸然前来,是我等之过错,该请国姓爷见谅才是。”

    郑成功回答说,“诸位乃贤士,肯前来相见,是明俨是福气,又岂会责怪。外面风寒,诸位快快随明俨进屋。”

    对于郑成功热情的礼待,卢若腾还好点,毕竟是大家族出来的,而且也做过高官,见过世面,能淡然面对。

    但随他一同前来的叶翼云,陈鼎两人见郑成功,没有因为他们是白身就轻视,仍是以上宾之礼待之,让他们都心怀感激,对郑成功的印象也非常好。

    三人随着郑成功进府的路上,看到郑成功的士兵步伐整齐、口号洪亮、动作有力、精神抖擞,一副强兵猛将的模样。

    让叶翼云、陈鼎看得都是不住的点头。

    卢若腾心中也暗暗对比着郑彩、郑联的士兵,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他对郑成功的重视又高上了几分。

    走进营帐,分主客坐好,

    在郑成功的安排下,军中的士兵很快将茶水送上来。

    郑成功喝了一口茶,才说道,“不知诸位前来,有何事?但有相助的,明严必不会推辞。”

    卢若腾三人听到,忙站起拱手说道:“久闻大将军有反清复明之心,我等不才,愿随大将军匡扶大明!”

    郑成功心里虽然有些准备,但亲耳听到素有贤明的卢若腾来投靠,还是薇薇吃惊。

    看来老子这两年辛苦积累下来的名声终于开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了。不单是那些武将赶着来投靠自己,连这些文臣也开始争着要归俯自己了。

    郑成功忙拱手施礼、言辞诚恳地说道:“诸位千里来相投,此严明之幸,大明之幸。有众位贤士相助,何愁大业不成!来各位快快请坐!”

    几个人重新坐下,闲聊了几句。郑成功问道:“当今乱世,鞑子气势多多逼人,大明危在旦夕。明严当如何进取,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听到郑成功提出见解要求,知道这是在考验他们的能力。

    为了不让郑成功看轻,卢若腾三人认真思考起来。

第四十七章 文士来投(下)() 
叶翼云、陈鼎两人还在思考时。

    卢若腾到底干过几年高层,在政治上有着不俗的见识。

    他开口说道:“大将军忠义,至今仍念念不忘隆武帝恩德。只是隆武帝不幸,惨遭奸人所害,而中道崩殂。而今满清步步紧逼,大明危急存亡之时,幸得大将军等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才能让大明得以保存。今为大明大业着想,还请大将军舍小义,改奉永历为尊。如此天下志士必称赞将军高义,愿追随将军共举大业。”

    言外之意就是,隆武帝可算是给你父亲害死的,你也就不要再假惺惺地,快点改个旗号吧,这样文人志士才会愿意跟随你的。

    听到卢若腾的话,郑成功有些脸红。

    也是,拥立了隆武,转头就将他卖了,自个投靠满清,郑芝龙可算是将隆武坑死了,现在做儿子的还一直死皮赖脸地打着他的旗号。

    在一些文人眼中,那就是做人太无耻了!

    怪不得武将来投靠的比较多,文臣贤士来投靠的人就少的可怜,原来有这个原因。

    隆武的旗号是不能继续使用了,但鲁监国的旗号,郑成功也不想使用。

    这种情况下,永历的旗号是郑成功唯一的可以选着的。

    永历天高皇帝远,就算侍奉他,他也无法对自己的政令做出干涉!

    打他的旗号也无所谓。

    想明白的郑成功立马就接受了改奉永历的建议。

    郑成功忙拱手说道:“多谢卢先生指点,明俨近日即派人前往广西上尊表。”

    听到郑成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也宽怀地没有介意自己对他父亲的讽刺,让卢若腾心里陈赞道,不错,虚怀若谷。是个可以投靠的人选。

    叶翼云此时也说了自己的见解:“鞑子趁大明内乱,偷窃神器,席卷北方,可算占天时。大将军拥有海险,占地利。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今之世要想有所作为,在于人和。今乱世以起,用人在即,大将军应广设招贤馆,以纳贤才。”

    对叶翼云这个建议,郑成功那可真是深有体会。

    原本还凑合,现在地盘一增多,自己手下一分,还真不够用的,现在都有点捉襟见肘了!

    郑成功忙拱手说道:“谢敬浦兄提醒,明严这段时间更在为人手烦恼着。如果敬浦能早些时候就来提点,明严这几日也不用这么辛苦。”

    叶翼云忙站起身说道:“不敢,只是老生之言,当不得大将军称赞!”

    看到别人都发言了,陈鼎组织了下文字开口说道:“大将军,大明戡乱未平,科举将近四年没有举办,学子文士久不进学,草民怕他们会荒废学业,沉沦堕落,沉迷于犬马声色中,于国于民无益!满清鞑子为收买人心,于隆武二年重开科举,选拔人才。故此恳请大将军重开书院,同时上奏永历皇帝恢复科举,以收天下学士之心!”

    如果文人学士都去满清那边报考科举,不单是会让这些学士认同满清的统治,日后多半也会在满清担任职位了。

    那样的话,以后老子去哪里寻找人才。

    郑成功想到这,忙拱手说道:“如果不是重器兄,严明险误大事。明严必会重开学院,到时还请重器兄不辞辛苦,担任院长一职。”

    陈鼎忙还礼说道:“学生替天下学子谢大将军!”

    看到这三人虽然在不擅长军略,但政治行政管理还是有一套的。郑成功对他们礼敬有加,待如上宾,每遇重大事情都征求他们的意见。

    郑成功听从卢如腾的意见,派路振飞、江于灿等人携带郑成功亲手写的表文乘船由海道前往广东,向永历朝廷报告自己在福建沿海抗清的情况,表示愿意在永历朝廷领导下东西配合,共谋复兴。

    路振飞要去参见永历,郑成功任命卢若腾接替路振飞,管理海澄。

    随着地盘的增多,郑成功就越发感到人才的匮乏。

    政务上,卢若腾、叶翼云等人治理一县,甚至是一省都不是问题,但让他们参谋军略,就抓瞎了。

    军事上,甘辉、陈辉等人担当先锋还行,施琅放心不过,林习山要掌控水师,分神乏术。郑家军里面没有独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